《美国病》是一本由[美] 伊丽莎白•罗森塔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价医疗是一种美国病。这里很多原因是高昂的医疗费用(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医生问诊、设备器材使用、急诊转送费用等)。第一部分围绕着美国医疗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医疗行业、制药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有连结的时候,利润的位置远高于治愈病人。案例中,医疗器材没有像药品一样有经过大量试验检测就投放使用。医疗事故频频发生,责任却转到病人头上。书里前面部分,翻开哪一页都是“利润”。美国的医院医生很有可能选择贵的不选择性价比高的。保险公司和病人需要付的费用有点像“甜甜圈洞”。病人需要支付的费用随着开出的账单高涨。『美国人往往只有在其他国家生病后,才会发现自家医疗体制有多么漏洞百出。』在其他国家地区仅用低廉费用就能治疗,让居住/工作在美国的人感觉无奈。本书作者非常良心地在后面教会读者辨别和给出相应的医疗建议。
●不管你住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住哪里都不能生病,住哪里都需要健康的体魄,都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保持健康心态。
●巧立名目无所不用其极,垄断无监管,药厂借专利保护制度推出没有疗效进步的“新药”与抢劫和诈骗无异,medicare的设计非常差劲……案例非常丰富,但是沉疴无解,最后给的药方和建议很傻很天真,对Obamacare的批评也不很到位
●可能是美国医疗体系和顽疾太过复杂,也可能是我在毫无背景知识准备下就打开这本书,也可能是作者的写法实在太苍白,我没法完全沉浸其中阅读,后半部草草翻阅一遍。这本书给我一种在读教材的感觉,作者罗列每个知识点,依次解释,看得出来作者很努力,下了很多功夫,但文本实在枯燥。叹息。
●任何一个好奇美国看病开销为何天价的人,都可以从罗森塔尔开出的这部诊断书中获得答案。本书的第一部分是颇具学术感的调查报告,揭露了已侵蚀行业各环节的逐利行为,读起来就像目睹一头仍在膨胀的巨兽,很能想象普通病人面对它时的无奈。正因如此,作为倡议书的第二部分就显得有些理想化了。
●先给四颗星⭐️⭐️⭐️⭐️,啥时候编辑真真正正的把这本书校验一遍我再打⭐️⭐️⭐️⭐️
●深度剖析了美国医疗的弊端,保险公司绑架了医生,医生绑架患者,医疗无人道只有利益。但是确实略微枯燥而且最后一部分的建议只适合美国医疗。
《美国病》读后感(一):美国病
“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者在书中揭示了美国逐利型医疗体制凭借商业力量对患者进行巧取豪夺的搜刮和压榨的现实。可见医疗行业在哪里都一样,不管国家姓资还是姓社,医学产业化、商业化都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究其根本无非是利益的驱使。
作者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光痛陈医疗保健行业无视病人根本、一心追名逐利的时代病症,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姑且不论可行性有多大,总好过只发现问题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隔靴搔痒。“本书的使命,是倡导平价的、基于证据的并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保健制度的回归……你要看清这种劫掠,你要大胆地使用新工具和新观念,夺回你的身体健康和我们的医疗制度……”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思想认知和变革勇气,不仅仅是医疗行业,其他任何消费领域乱象丛生的问题都会得到进一步的缓解,甚至杜绝。
《美国病》读后感(二):游说与监管陷阱
利益集团从来不是新鲜的事物,本书中描写的美国医疗体系也不例外,法律法规上每一个小小的漏洞都会被其利用来巩固自身的利益,但令人吃惊的是作为受害者的患者群体与美国国家财政对此的反应是如此之小。
政府的监管部门反被其监管的对象所俘获,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美国的议会制度却极大的恶化了这一情况,医疗集团可以拿出大量的资金拉拢议员们,发布或者阻止法案的通过,而特定患者群体无法在政治上制造足够的压力。
这一切反映的都是近年来美国政治的失衡,公民群体对参政热情的消退将政治阵地拱手让人,让奥巴马在推行其改革时遭到政治压力时无法寻求民间力量的支持,最后推出了一个不疼不痒的微调法案。
美国的普通患者应该怎么办?艾滋病群体已经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只有广泛的政治运动才能为大众在议会找到足够份量的代言人,推动为患者考量的医疗改革。
《美国病》读后感(三):浅浅谈。
所谓的美国病是具有美国特色的高价医疗。这让我想起来1月份看的日本医疗制度,其中对比了日本与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具有全民医疗保险的区别,分析了日本医疗的特点。反观我们国家的医疗制度体系,我认为我国医疗保险和日本的有相似又有不同。日本不实行分级诊疗,而我们从不实行分级诊疗开始力推分级诊疗。。看了美国病以后,我对分级诊疗也持否定观点。但是,我对国家推行的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举双手赞成。我们恐怕是世界上独有的人口最多但是医疗保障相对较好人民享受平价医疗的国家了。虽然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看病难看病贵,但是相对来说,我们已经很幸福。这当然不是我们沾沾自喜的理由。人们对高质量幸福生活的期待决定了我们对医疗保障体系有着不断提高的期望,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但无论怎样,我支持医疗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支持医疗保障水平不能贸然提升而必须与经济增长的水平相适应,……当然,还要辅之以必要的商业保险。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呀。
《美国病》读后感(四):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本世纪初,国内有一保险人寿险种,是你投保1年内,如果不幸因病离世,按保险金额的10%给付。这一险种已经停售了,然其比例与美国的医疗保障状况相仿相似。
当然,这一险种已经停售,更新换代的险种于受益人而言,大多数是没有刚推广市场的更利好。这点,与存款置于银行的定存利息利率,理财产品基金等是不谋而合的。曾经有种看法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然而在医疗体制方面,《美国病》为我们揭露了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每次去医院,都会见到人山人海的队伍,排队叫号如抽丝,慢慢蠕动至轮到自己,坐下来没多久就退朝买单了。这是而今看病的常态,然而掉转头来,看看《美国病》中的病号们,原本的苦水能量转换至欣慰。
在国内,抽一次血基本百元以内,然:田纳西州一名医生因被针头刺伤而抽血检验,却收到了1137美元的账单;关于就医时的药品,你可以向医生建议想要相较而言价格略低的国产药,也可以告知只想要效果最好的进口药,不care价格,一般而言,医生都会在开药时参考这一情况,然
“2013年至2014年间,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爆发过两次小规模的致命性乙型脑膜炎……一种名为贝克赛罗(Bexsero)的乙脑疫苗,已经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投入使用。其位于瑞士的制造商诺华制药公司并未在美国提出审批申请,因为用量似乎不足以抵充FDA收取的高额审批成本。……于是整整一年内,两所大学的数千名学生生活在致命疾病的威胁中……”。此外,还有让当事人(包括病患与医生)知晓得更少的情况,
“为了让病人多掏腰包,德勤向医院提出建议,停止纱布卷等收费项目,因为保险公司要么不报,要么报得很少……今天,几乎每家医院都采取了策略性收费……”。更有甚者,危害病人的健康,
“一位诺华制药的前医药代表说,公司就一众名叫茁乐的昂贵的哮喘用静脉注射液,为医生们提供免费的药品样本和隐秘回扣,以诱使他们使用这种在很多情况下并无需要的营利性药品。”这不仅仅是单一例证,而是整个体系的无限死循环,医生、医院、医疗机构、商业模式、制药公司、保险、法律、政府运作……读罢第一部,虽未曾经历,忧愁涌上心头。迷雾中的卡桑德拉附病呼救,真真切切的高价医疗有无出路?我们是否会前赴后继?
幸而,第二部给到了希望。曾几何时,外放的电视传出过奥巴马推崇的医改法案,当时权以为美帝人的星湖生活又上一层楼,未曾想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台政策。虽然该法案未完全逆袭成功,但至少开创了先河。紧随其后的,是“对病人友好的价格披露机制”、反垄断法对超大规模医院集团的挫败,医生和专业组织的结盟,以及医科博士专业的作者,以自己专业的角度及采访遇到的多个案例,所给到的中肯且实用的建议。
读罢,这轮月亮,未尝不失为自己关于医疗保障的启迪。还记得,有次替母亲配药时,手握进口药的外盒,却配不到同一药厂所出的同款药了。医生答曰:“最新改革后,医保只给到国产药的选择了。”因而,关于医疗健康,关于保险机制,当下即可关注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关于此,总结了几点拙见(非医疗人员,只是总结书中点滴与自己的经历想法),以供自己与各位参考。
1. 如果打算购买医疗保险,一定付款前看清条款。(包括涵盖的疾病,以及赔付时限,例:所谓保障终身,是到自己身故前都算,还是有限定年龄,譬如85岁。)/相应的,如果有任何疾病,也一定要告知,可免除这一责任,否则将来可能会被拒保。
2. 有因近视而打算做眼睛激光手术的朋友,不建议飞秒。(具体原因书中已告知)况且现在亦有加法手术,放入晶片,比切割眼部晶体更多重保险。
3. 需要植入体内的医疗器械前,一定要多次查证。
4. 去医院有任何付费检查,即使开了单子,可以在付费前再自己斟酌一下。
5. 考虑进口药,现今海外订购也不难,可以多途径获取(参考《我不是药神》)
6. 可以家中自备一些仪器。(现今可备的:血氧饱和度检测仪)
7. 医疗保险的衍伸:支付宝的相互保分摊可以了解一下(以备不时之需)
8. 其他保险的衍伸:一如书内提及的车险,自身在购买时,除了交强险,窗玻璃等也可以一并配上。
当然,最佳的状况仍旧是身体自身良好。同时,也相信医生的合理化建议。
“最好的医生不会惧怕爱提问好质疑的病人。他们同样对我们提供的医疗服务以及支付的医疗费用深感沮丧。他们的追求跟我们的完全一样。”毕竟,吹哨人不止一位。
最后,一反这一纪实系列书籍的大多数结局,后记的补充内容,让我们获悉这一美国病,“疾在腠理”。越来越多的监管制度在实行,越多越多的病人所需承担的经济与身体苦痛也趋缓。一如我们当下,相信胜利就在不远处。
《美国病》读后感(五):从保健到逐利:美国版“病不起”何以酿成
作者:马建红 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刊于:法治周末
一般人对美国医疗的印象,是医学医疗医术先进,但看病真是贵。不过,到底怎么个贵法,个中详情,不甚了了。而伊丽莎白·罗森塔尔的《美国病》(An American Sickness)一书,则用诸多详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在美国“病不起”的真情实状。
作为中国人,即便我们抑制住在美元与人民币之间进行汇率换算的冲动,只是单纯地看看她列出来的那些账单数据,就够人乍舌的了——那可真算得上是“天价”。
不明不白的“天价”医疗账单
杰弗瑞·凯威先生从孩提时代起,就饱受关节炎的折磨,这使他不得不成为一名抗关节炎新药的试用者。他每6个星期要去治疗风湿病的专家波拉·拉科夫博士的诊疗室接受静脉输液,每次的治疗费用为19000美元。当然,作为纽约市的公职人员,凯威享受着安保健康保险提供的优厚保险,他自己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后来,拉科夫博士的执业地点转移到了纽约大学的兰贡医疗中心,凯威也随之到此就诊。兰贡医学中心的就诊条件要比原来的好一些,前台有一位导医员,会把他带到一间狭小的输液隔间,里面有网络、电视、瓶装水以及几块儿小点心。“我以为价格只会贵那么一点点。”凯威说。
然而,当看到纽约大学邮寄给保险公司的账单时,凯威先生瞠目结舌。“5月份,在这家新换的医院接受3个小时的第一次输液,收费金额为98575.98美元;6月的第二次输液费用为110410.82美元,7月后的账单为132791.04美元。剂量一样,治疗方式一样,连开处方的医生也一样。”
整个医疗过程,仅仅是“一位药剂师配好药,一名护士将输液管插进他的胳膊。除此之外,凯威先生只是坐在那里,占用了一把椅子几个小时”,然后就招来了如此账单。
而当凯威先生向纽约大学的相关办公室提出申诉时,病患护理代表给出的解释,是账单中“包含了运费、仓储费,以及与医院设施设备相关的其他管理费用”。
希瑟·佩尔斯·坎贝尔女士是位律师。她的医疗保健“定点”在位于西雅图的斯威迪什医疗中心。
2012年,坎贝尔在那里生下了第一个孩子。2014年,当她再度怀孕后,又来到该中心做产前检查。当发现她是宫外孕,并伴有其他并发症,有致命风险后,她被推进了手术室。医生为她截掉了该侧输卵管连同胚胎,切除了部分子宫。
坎贝尔女士住院的时间不到一天,而收到的账单是44873.9美元——没有收费明细,整个医疗过程被标记为“杂项”。但此前她在这家医院接受剖腹产并住院两天的费用是25000美元。作为律师的坎贝尔女士怒不可遏,以“欺诈和蓄意收费行为”,向州检察官提出了申诉。
医疗保健为何被搬到“钱柜”上
在美国,很多人都有与凯威、坎贝尔相似的经历。事实上,在书中,类似的案例俯拾皆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惊世骇俗的天价账单呢?《美国病》一书开宗明义即指出其医保制度存在问题的症结,“美国的医疗体制停止了对于健康甚至是科学的关注。相反,它或多或少,一心只关注自身的利益。”由于医疗保健这项公用事业,逐渐演变成了“产业”,使得追逐利润而非保护病人成为其主要目的。
根据作者的分析,推高美国医疗账单的力量,来自医疗保健领域中的每一个环节,“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美国,其国内全年生产总值的近五分之一,即超过3万亿美元被用于医疗保健方面。
而这3万亿美元,喂饱了医疗各个领域的人们,包括“保险公司、医院、医生、制药公司、政客、监管机构、慈善机构”等。正是这一庞大的“医疗产业综合体”中每个分支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使得病人要“养活”的人越来越多,账单自然也就如坐了火箭一般飙升。
这是当下美国医疗保健市场的现状,不过它并非向来如此。
无论是保险业、医院、医生,还是制药商,他们曾经的使命也是为了人们的“保健”。只是在最近的二十多年中,金钱越来越成为优质医疗的衡量标准,医疗保健才逐渐“蜕变”成为全美最赚钱的产业。
该书的第一部分“当前病史及体制综述”,分别从保险、医院、医生、制药、医疗器械、检查与辅助服务、承包商、科研与利润、医疗大集团等诸多方面,梳理了其从保健到逐利的过程。作者用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作比喻,以戏谑的口吻,说明其在美国医疗保健领域的不同凡响之处——它“在钱柜上”。
以保险业为例。现今保险计划的原型,肇始于1903年在得克萨斯州创建的浸礼会纪念疗养院。1939年,蓝十字计划由此脱胎而来,其目的在于保护病人的积蓄,同时保证医院以及为医院提供资金支持的慈善性宗教团体能够正常运转。
蓝十字计划及其伙伴蓝盾计划均为非营利机构。前者负责住院治疗,后者解决医生出诊,它们接受每一位签名购买者,而不管其年龄多大,疾病多重,全体会员的费率也都相同。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也就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的到来。
既然医药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于是营利性的保险公司也就不断增加。而“两蓝”“为所有人提供质高价廉的医疗保健”的慈善使命,对这些保险公司毫无束缚。他们只接受能带来利益的年轻人和健康状况较好的病人,费率则各不相同,取决于年龄等因素。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用于医疗的开支则在持续降低,而把更多的钱用在了市场营销、政治游说、行政管理及保险分红上。以上述凯威先生为例,保险公司之所以愿意为其出高额的保费,是因为它不愿意失去纽约大学这一大客户。这样,下一年就可以将保费提升,从而将开支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保险费用的上涨,带来的是多米诺骨牌效应——
医院要适应营利动机,无论是手术还是化验,基本上都没有固定的价格,其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等费用的支出,自然也就出现在了账单的“杂项”收费中。
医生的执业行为发生了变化,外科医师学院的誓词,也将“我承诺以自己身为病人时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位病人,我将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相应的费用”中的后半句,换成了“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和个性”。并且,直接删掉了“我将不参与非出于病人最大利益而导致转诊或治疗的任何安排,比如费用分成或巡回手术”中,具有对其进行道义限制的后半句。
而在制药行业,那些常规的药品,只因为换了个“马甲”,有了新的包装,药价就在一夜之间暴涨。专利保护快要到期的药品,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展期而继续维持高价。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药神”,那些美国的病患,也会去加拿大或欧洲等地购买仿制药。当然,这是要冒“走私”风险的。
医疗器械公司已成为风险资本的宠儿。由于对新器械等“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审查,远不如对新药的审查那么细致,由此带来的医疗事故也有所增加。但其对健康的不良后果和经济后果,却要由病人来面对和承担。
各种不必要的医学检查和护理,给医院和医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为人们对自己的健康很看重,“价格涨到哪里,市场的承受范围就到哪里”。当医疗保健的各领域,都不约而同地将对金钱的追逐放在第一位时,对病人的保护也就不在了。
这样高企的医疗价格,使许多人陷入了经济困顿中,有的甚至导致了个人财务的破产,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这种现象,自然引起了美国政客的重视,也成为总统竞选时一个吸睛的话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奥巴马时代,有“平价医疗方案”的讨论,而特朗普时代也在提出替代性计划了。
面对这样积重难返的症结,要将美国的医疗保健拉回到正常水平绝非易事,因为对它的改革,关涉到诸多人的利益。
作者期待用法治革除弊病
作者在书中的第二部分,针对医疗保健领域的每一个环节,提出了改革的“良方”。以作者对人的逐利本性的了解,她并没有寄希望于相关从业人员的良心发现或道德良知,因为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人的自律、自我约束是靠不住的。正如同时兼任医生和律师的得克萨斯大学卫生法律教授威廉·赛奇指出的,“医学是一种产业。它不可能自我约束”。
美国人的思维定式,走不出法治以外的路径。所以作者的解决之道,一是寄希望于患者或消费者“擦亮自己的眼睛”,在就诊前明了自己的“权利”,逐渐地夺回对事关人们健康的控制权;二是寄希望于通过立法加以改善,只是由于其会触动许多人的奶酪,立法中利益集团的“游说”不可避免,其博弈的过程定会无比艰难。
作者感叹美国现代医学之父们的贡献:“在胰岛素治疗上起着先锋作用的弗里德里克·班廷,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乔纳斯·索尔克,发明有急救性质的人工心脏瓣膜的阿尔伯特·斯塔尔,现代器官移植的开拓者托马斯·斯塔佐等医生和科学家”,他们通过巨大的努力赢得了尊敬和声誉,却被过去二十多年的医疗保健体制所挥霍掉了。因此,《美国病》一书的使命,在于“倡导平价的、基于证据的并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保健制度的回归”。
书中美国的医疗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常常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过度的治疗、无谓的检查、天价的账单……看来其不仅仅是“美国病”。而美国医疗保健制度中的优点和长处,也未尝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伊丽莎白女士在书中,对长期担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的阿诺德·瑞尔曼博士表达了谢意。而该杂志近期在中国的普罗大众中也颇有知名度,疾控专家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论文就发表在该杂志上。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病毒的传播没有国界,医药医学医疗保健的学习与传播,理应也没有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