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是一本由刘勃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7-6-1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看够,想继续看下去
●自《战国歧途》后,就爱上了刘勃的文字及洞察。在这个“历史=故事”的写作时代,鲜有人愿意去探究故事背后的东西,刘勃是个例外。本书结构上太过松散,扣一分;装帧设计,扣一分。
●这段历史实在是黑暗残酷,不过作者的文风仍是一如既往的克制扎实,但又有着明确的情怀。。
●目前在读过的通俗类两晋读物中,这本最好。 没有立足于宫廷洛阳城的那些腌臜事,也没有泛泛而谈那些名士们的边角料,而是站在整个历史进程之上去看待这段历史。标题也非常恰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动乱的年代是更大的不幸。 改变了我这前理想主义愤青的部分观念,非常深刻地道出了两句话「统治的目的是维持秩序与稳定」以及「中国之君子,明于知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但最后一章,对于慕容翰的评价让我不解,慕容翰简直就是农夫与蛇中的蛇啊,别人收留他,最后他灭了对方。感觉作者还挺认可他? 不太明白。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读后感(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第一次读刘勃的书,此前根本没听过这个名字,读完这本《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感觉是今年读过的少有的好书。
这本书与其说是对两晋那段历史的记录,不如说是读书笔记。行文上,各篇章的文风不是完全一致,有的问题交代得很详细,有些很简略,不过都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最重要的问题,读起来很舒服。
这本书前面三章高屋建瓴,我尤其喜欢贵族与士族那章,把贵族与士族的来龙去脉和区别讲得很清楚。八王之乱则是重点中的重点,以前看其他的书总是讲得很含糊,就是一个乱,这本书中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都讲得明明白白。
至于书的内容,很容易让人感兴趣。我以前所听过读过的嵇侍中血、陆海潘江、华亭鹤唳等等典故都再次熟悉,刘渊、石勒、冉闵、慕容家族等人物经历再次展现,娓娓道来,既不失典雅,又通俗易懂,非常值得推荐阅读。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读后感(二):读刘勃《两晋》
论科技,中国比不过西方,但论摆布社会关系,西方就望尘莫及。达里奥说的美国教育体系出了大问题,其实美国教育界玩的这点素质教育的把戏早被中国的士族们玩剩下了。最早春秋战国秦西汉时代,交一份束脩就可以跟着孔子做学文。到了东汉时候,读经书原文则已经不够举孝廉了,需要对经书的注释也要精通,才能称得上有学问,这就不是一般平民子弟能轻易掌握了。读经成了士族专利。袁绍家族就是专门研究易经和它的注释,四世五公,蔚为大观。到了两晋时代,儒家经书也已经被完全摒弃,玄学清谈成为了评价人物的标准:说你行,你就行;说不行就不行。士族不仅垄断内容,更是占领了标准。哪怕遇到寒族学霸,也能轻易将其排除到权力阶层之外。现在的教育改革是不是与之神似?但两晋南北朝之所以还没有被视为中国历史完全的黑暗时代,也因为门阀士族在皇权面前还保留了一点人伦道德底线。王敦造反失败,其部下多又被手下“大义灭亲”者,史书则无一例外对此表示了鄙夷与谴责。要之,此一时代,灭家为国并不被视为政治正确,个体也保留了起码的保持沉默与非暴力不合作的权力。到朱元璋以后,这一权力则也被彻底抹杀。皇帝要用你,你居然不出山,实在大逆不道,必须法办也。那个混乱的时代之所以还被一些人挂念,也许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吧。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读后感(三):算是两晋相关的娱乐读物
开始读这本书的缘起有二,一是读了《战国歧途》,对刘勃的写法特别喜欢,所以跟风入了春秋和两晋这两本书;二是读了《嵇康之死》,感觉内容太单薄,想看一些相关书籍补充一下。书到手之后花了一天半读完,感觉除了前几篇文章以外跟战国的差距非常大,多数内容都是针对某个或者某一群人物的随笔。虽然也可以从中窥探一点两晋时期的门阀、名士、司马家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事迹,但是基本与其他通俗历史读物差不多,没有了战国一书中深入讲历史背后逻辑的精彩。
当然,书本身还是可以读的,也有一点新知可以记下来。最大的感触是对魏晋风流、名士之风、清谈玄学是什么、为什么风行有了大概的认识。书中引用陈寅恪对这些入仕名士的说法“其人可兼尊显之达官与清高之名士于一身,而无所惭忌,既享朝端之富贵,仍存林下之风流,自古名利并收之实例,此其最著者也”。也就是说,时人借助高门大户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在高层中提倡《庄子》所讲自然高妙之风,追求“大隐隐于朝”,将不务俗世、无法履行职责作为名士风度,对个人而言可以满足随心所欲又不为规则和舆论束缚的快乐。书中还引用了田余庆的研究成果,指出这一风气还有助于巩固阶层特权,把竞争由比拼实力的经学变为比拼感觉的玄学。当然,玄学也并不是全面流行,仍停留在最上层的门阀之中,其他二三流的门阀或偏远一点地区的大族,仍是以研究经学为主。私心评论一下,之前还在思考追求事业与随心读书做事的取舍,看了魏晋名士才知道,真的可以“我都要”啊。果然我的猜测也有一部分正确,自己向往的理想状态果然超越了目前的阶级状态。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读后感(四):大分裂之间短暂而虚弱的统一政权
两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它证明了中国确实不适合长期分裂。
晋朝上接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先是接过魏的禅让,又相继灭了蜀和吴,实现了三分归一统。但是统一没有持续很久,晋朝很快陷入八王之乱。中央的混乱和衰弱使王朝的周边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汉朝中后期就开始进入中原地区的胡人,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晋朝政府反而被逼得龟缩一隅,史称五胡乱华。现在回头来看这段历史,教科书上说是民族的大融合,但在当时则是民族仇杀,甚至民族清洗。之后便是南北朝漫长的分裂,直到隋再次统一。
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强盛的门阀政治,足以左右国家。门阀家族又助长了名士之风的泛滥。所谓「名士」,就是志向高远,行为乖张,不把世俗事物放在眼里。当时的名士,以谈论黄老和玄学为荣,耻于学习儒学。在名士看来,安分守己,恪守职责是可悲的,甚至是可鄙的。政府官员纷纷学习名士之风,按时上班都成了一种奢侈。在这种风气之下,可以想见政府将是多么的低效和懒政。
晋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三国长时间的分裂之后,短暂而虚弱的统一政权。虚弱是因为门阀强盛,中央政府权力不彰,而且周围纷纷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也使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龟缩的对策。短暂则是虚弱的必然结果。
不过晋代的门阀世家和名士作风,倒是培养文化艺术的良好土壤。晋代的书画和文章都有辉煌的成果。王羲之及王献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陆机《文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他们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南方,世家大族的家学更是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最重要形式。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读后感(五):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最近小陈过得不好,要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都写在了他的脸上。在饭局上,酒一杯接一杯,烟一只又一只,问题是他之前可是个几乎不近烟酒的人。
也许是酒精的作用,他的话匣子被打开了。
“我,我千辛万苦做项目,你猜领导跟我说什么?说这是大家的功劳,和你没关系!是,我承认是大家的功劳,毕竟我只是个做管理的,但是怎么看都不会跟我没关系吧?”
“我知道小倪是领导的亲信,而且他不怎么喜欢我,这个我能理解因为角度不同。他关注的是项目中的几个点,而我要考虑整体和全局。其实我在工作中已经处处给他留面子了,他捣了乱我还要给他擦屁股,现在用的着把人往死里逼吗!”
“本来我觉得树正不怕影子斜,没想到的是,现在变成了要秋后算账。现在我才知道,原来小倪他们那个小团体说了我不少坏话。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我领导竟然都信了。”
“失去了领导的信任,我很明显的被孤立啦。想想也是,领导摆明了讨厌你,谁还会靠近你惹一身腥呢?”小陈无奈的苦笑。
“6年啊,在这家公司6年啦。真舍不得走,又不得不走,不得不走啊。”小陈点燃一支烟,低下了头。
我不知道能说些什么。认识小陈好些年了,他性格耿直,善于做事而疏于政治。如今他年过四十,要兼顾家庭事业实属不易。
直到今天我读了陆机的故事,不经意间有些感触。
陆机字士衡,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他带领大军出征时,手下将领不服管理破坏军纪,因为该将领是上司的亲信,所以陆机没有处罚他。战败之后,上司的一众亲信诬陷陆机要谋反,于是被赐死在军中,时年四十三岁。
这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小陈消瘦的脸庞。原来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着。古代的英雄可以舍身取义,而我们要何去何从呢?
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