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25 23: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读后感100字

  《这不是的错:海灵格创伤疗愈之道》是一本由[美]马克·沃林恩(Mark Wolyn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精选点评

  ●和父母关系:你是大的,我是小的。(应该大的照顾小的) 和原生家庭和解,和自己和解。一方面是用治愈,一方面不断修炼强大的内

  ●挺震惊的,头一次接触海灵格的家庭排列的相关知识原来我们跟自己的家族有着这么深的渊源联系啧啧啧(๑ ̄ ̫  ̄๑)

  ●好书值得一读

  ●很多时候,家庭成员受到过的创伤是你从未听闻或察觉到的,却在不经意反映到了你的身上,因为他们的不面对不处理,而堆积代际间,偏偏基因保留了对过去经验的某些记忆、创伤及行为使们在代际之间传递下去。我们需要保持洞察,采取合适方法改变自己内在的看法感受,有意识地去改变家族中固有的模式,与创伤和解,放下过往,向前生活,阻止家族连接存在伤害一代延续下去。

  ●还是感觉迷信哦...

  ●你能够将你的无意识意识化,那你将主导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命运

  ●建议配合樊登读书阅读不然容易对自己产生误解。读过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你要去接近内心逃避家人,尽量达到谅解,这样对自己会更好。

  ●需要进行和解。

  ●一开始我以为是一本讲心理学的书,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本讲玄学的书。

  ●十点读书听完的。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读后感(一):从家庭创伤角度理解心理行为

  1、细胞学、神经学和胚胎理论已经证实,在外祖母怀着母亲的时候,形成你的体细胞已经存在了,这意味着三代人共享着同样的生理环境经历和传递着同样的创伤。 2、遗传学研究表明,传递生理特征染色体DNA只占了2%,而过去认为没有实际意义的98%的非编码DNA,竟然负责遗传情绪、行为和人格,包含家庭代际创伤。 3、从怀孕开始,我们在母体内的体验便开始塑造自身大脑的形成,建立起情绪、思维和行为的一整套模式。 4、母婴之间的连接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分离,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从婴儿视角来看,这是一种对自身性命威胁。 5、生命力不会在代际之间停止,不管是否在世,能量都会一直由父母流向你,与父母的连接越自由越紧密,获得的能量越强大。(西方的理论佐证了东方的孝) 6、哈佛大学长达3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质量能够影响我们未来健康,与父母关系紧张,在中年时患严重疾病的分别是82%、91%,而关系好的只有四成左右身体出现问题。 7、即使父母已经不在或者陷入困苦,只要找到一个温暖美好的画面,与父母建立连接,领悟其中带给自己的能量,就可以实现自我疗愈。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读后感(二):当下的故事。

  这个月看了两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一本是“原生家庭”,一本就是这个。前两天听存在人本主义的公开课也提到了是否需要把时间大量放在原生家庭的问题。早期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失去兴趣就是因为觉得你老问以前,老问老问有什么意思,那一阵特别喜欢欧文亚隆,相关注当下,此时此刻。只是后来继续学习,才觉得自己想的太肤浅了。

  如果你现在问我需不需要关注原生家庭,我会觉得是的,如果你再问我我只想关注当下,我会觉得也可以。从关注当下,到“原生家庭”里的有毒的父母,到这本书里的追溯到父母、父母的父母、那些有亲缘关系的人,真的有必要么?我不知道,我觉得可以,也不可以。

  症状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觉得那是症状也可以啊。你洗手要洗三遍,你不觉得这是问题也可以啊,但是如果你每天都思考我为什么要洗手洗三遍,思考到影响正常生活可能就需要注意了。但是家庭似乎又不是洗手那么简单的问题,有的孩子被父母“伤害”了,但他不觉得是父母失职了,他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按这本书的说法就更加遥远了,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只是觉得这样追溯普适性感觉不高。

  有一阵特别想成为一名咨询师,希望可以帮助到别人,当一个人伤心难过时无人可以诉说太痛苦了。有一天,突然觉得咨询师其实有很多的无能为力,再多的陪伴最终也需要你自己成长,我可以做很多我什么也做不了。

  现在这一刻我还是相信从此时此刻开始,先承担起自己生命中的责任,当你有能力面对此刻可能才有勇气面对“原生家庭”,如果此刻的力量都不够坚定,其实我是怀疑能否做到像书中这样的追溯。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读后感(三):更好读懂自己和家庭

  读书笔记和框架如下,有很多需要做练习的部分需要去看书。

  我是在读书会的推荐下,搜索阅读这本书,最后参加的时候发现原来错误。但实际阅读的时候却很有帮助。

  首先是我们其实继承了父母三代的记忆和创伤,无论是从我们继承的DNA细胞里,还是后期的生活中。以前我总以为我的行为模式是父母那里来的,原来是和整个大家庭息息相关的。

  其次,我们的生命力是从父母那里传过来的,有四种情况会阻碍我们生命流动,在做具体练习中。我发现当想象父母出现时候我有点紧张,想象父母靠近我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无比排斥的。这其实很符合我和父母的关系,我们一直都不亲近。父母和我们的关系,其实也是我们和伴侣甚至世界的关系。我突然想通了无法与伴侣真正亲近的关系。那种拒绝/无法亲近/不去表现真实的自我,真的特别的像。

  但是当我尝试想象父母从小长到大的经历,和他们的心情的时候。我突然开始特别理解和同情父母,父亲幼年丧父/童年坎坷/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等等,母亲从小兄妹众多/小小年纪就开始为了家庭去努力奔波/外祖母很早就卧病在床/结婚后家境窘迫等等。对于我的童年和教育,他们很多时候的疏忽,真的不是故意,可能是忙于生计或者恰逢家中大变,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为了应对这些方面他们已尽力,但没办法做到完美。 通过这次想象,我开始欣赏个父母身上的益处,去更宽容和客观的看待他们。突然对于之后伴侣相处多了点信心。

  还有核心怨言/核心叙词/核心语句等等都能帮你去发现身上很多问题。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读后感(四):人生就是互相配合着演戏

  本来我在当当上面搜索另外一本书,无意中看见了这本,然后就买回来了。我认为读书可能也需要靠缘分,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读起来无感。但《这不是你的错》给我带来了很多帮助。很感激遇见这本书。我们从很小开始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构建论)而自己却不自知,长大后自己才有意识的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认为我是幸运的,比如我父母一代,快步入五十岁对这些知识都知之甚少)。然后渐渐地我了解了正念冥想,直到二十六岁的时候。才明白人应该有意识的活着,渐渐的我慢慢开始正视自己,放下内心对自己的批评和欺骗。原来这二十多年我活的都不是“我”!我一直都在懵懵懂懂地生活,突然才从睡梦中苏醒,二十多年的自我欺骗。虽然意识清晰了,但是二十多年的旧习积极重难返。还有二十多年自己给自己造成的伤害,都是无法抹灭的。这些都不是一瞬间或者一本书能够改变的。但是我学会了如何更友好的和自己相处,如何去了解自己,学会如何去选择,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 。

  一年以前,我听说了家排这个种疗愈方式 ,当时去喜马拉雅听过家排课 ,当时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是觉得很神奇。直到无意中遇见了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家排。而且 《这不是你的错》里面有相当好的自我疗愈方法,使我们这些没有条件去参加家排课的人能够实现自我疗愈。里面有一个章节,如实写下你对父母的评价。当时对父母的评价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我发现确实如是,跟父母连接不好的部分,那些批评,全部都造就了我的性格,我无意识的忠诚的这些东西,变成了我自己的特质。渐渐地读完,我惊奇地发现人生就是互相配合着演戏,当你走出这个戏剧的时候,你就找到了自己。

  另外我认为这本书并不是批判原生家庭,它只是通过一种新的角度诠释了很多不可控制的力量,从根源上找到原因,给出你一个改变自己的方法。比如当我们认为命运不可改变的时候,总是会变得软弱无力随波逐流。而这本书则告诉了我,你可以变得不一样。当然你可以选择去相信它,你也可以去质疑他,但是你一定要清醒有力量地活着。

  一本书,或许不能改变你的人生,但是它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你某种方法 和力量。而这本书就是如此。读懂了这本书,并不代表读懂了人生 ,而未来 我要把书中的内容实践下去,让自己一步一步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祝福每一个看到 此处的人,身心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有力量。NAMASTE!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读后感(五):属于自己的疗愈语言

  我们的肉身来自父母,无论长大后我们在物理距离上如何远离他们,他们始终都是我们意识和潜意识里永远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当我们带着强烈情绪去指责、评判或拒绝父母时,我们的生命能量也会受阻。当我们和父母生气时,也就是在和自己生气;当我们刻意要去推开父母时,也等于把自己的一部分推开;当我们强烈批判他们身上的某些负面特质时,这些特质也会无意识地在我们自己身上出现。

  与自身和平相处是从与父母良好相处开始的。我们不必期待父母做出改变,因为任何人都可能条件所限只能做他的那个样子。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去理解在他们早年生活中遭遇过一些什么,了解那些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打开一扇门,去理解父母的痛苦以及他们何以会是这样。当我们终于明白这些,我们由此而生的理解与同情会取代过去的愤怒和受伤。在有了必要的理解之后,我们也可以在心里对父母说:“谢谢你们,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这已经足够。”作为已经成年的子女,允许父母是他们自己,不去批判,才能感谢他们的生育(及养育)之恩。感谢父母,然后允许他们是他们,而自己是自己。

  与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说话

  这个小孩就是你的一部分,但你可能已经忽略他(她)很长时间了。这个小孩一直等着你去关心他(她),请将手放在自己的身体上,保持深长的呼吸:“我来了,我就在这里。无论何时你感到害怕或受伤,我都会陪着你。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和你一起呼吸,直到你平静下来或不再感到痛苦。”

  当我们把手放在身体上,对自己说这些话时,实际上是在支持我们最脆弱的部分。这样一来,我们便可能消除或减少我们痛苦的感受。当新的感觉产生后,我们的身体也会感觉得到更多的支持。

  当与他人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时,为何常常会失去自我?

  出现这种情况的人,通常与其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有边界不清的问题。

  举例:有一位女性的母亲酗酒,她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觉得自己对母亲的幸福和健康负有责任。而当这种责任模式持续到她成年,让她在关系里感觉到对他人的需要有责任,但又会被他们的需要压得喘不过气来。

  治疗师让她坐在地板上,用一根长绳在身体周围绕了一个圆圈,她发现当明确划分出自己的空间时,感觉轻松了许多。然后治疗师让她说了下面这些话:“妈妈,这是我自己的空间。你在那边,我在这边。对于你的问题,过去我负担太多了。妈妈,从现在开始,你的感受和你一起在边界的那边,我自己的感受和我一起在这边。有了这样的边界,我可以开始尊重我的感受,这样当我要与他人建立关系时,我就不会再失去我自己了。”

  以上就是这位女性新建立的自我边界的意象。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越多地去重复新的意象并体会它,那么这样的重复练习就可以通过创造我们大脑中新的神经通路从而改变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令自己生活不快的老旧神经通路。并且,当我们想象疗愈的意象时,会激活与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相关的脑区,即大脑左前额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