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的街市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3-22 23: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的街市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街市》是一本由[日] 安野光雅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街市》精选点评

  ●好看

  ●超级感动,想起了小时候住过的小巷子,安野老师说的对,这些街巷,因为有人居住,才生机勃勃

  ●又看到了小时候的北京

  ●画者说这是一趟望春之旅,是的看到小时候春天

  ●那个时候中国的城市和城郊还很中国。另外,翻译依旧很烂。

  ●作者笔下寻找故乡奇妙感和温柔感,对了乡愁画风

  ●凝住的是已经幻灭风景温馨,充满生机。八十年代北方四城的人和生活气息

  ●感觉安野光雅的水彩画真的太好了!朦胧而又细腻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读这本书的过程,感觉就是像跟着他的脚步画笔一起,去领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 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些画好像我老家的风景呀

  ●越家常的菜越难炒得好,看得见笔触的小写生,构图和情景有滋有味

  ●安野光雅的画棒棒哒,我更喜欢书里文字清淡,悠远,可惜字太少了。“N带了一册石田干之助的名著《长安之春》,躺在软座上翻看。我生气地一把夺过来。这本书应该端端正正地坐着看。”

  《中国的街市》读后感(一):1985年中国的旧建筑dkq10觉得好怀念

  1985年,是很多年前的街道。dkq大栲清10觉得是很怀念的,八十年代,中国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住平房民众居多。住高型民宅的人其实不多。这书里说的北方人民的生活及住房是近代出生年纪轻轻的人所不能感受得到的。如似水杨柳、土筑民居。令人感概的本人认为有一个是本书作者,是日本人。外国人竟然将中国旧时的街景写得让人仿佛回去那年代一样。dkq大栲清10

  《中国的街市》读后感(二):10.16

  一九八六年二月,安野光雄此作品不过三十余载。北京、大同、西安中国的城市已经基本看不见原来模样推荐多看此种书,否则大概真的了以前的样子。有几幅图印象深刻杜甫故居鲁迅故居、悬空寺。

  a.六点四十六分,列车抵达巩县。当时我们坐着火车经过这里,后来又花半天时间,坐汽车重访了巩县。这里是杜甫的故乡,我无论如何都想来一趟。笔架山下,杜甫故居掩映在榉树繁茂枝叶中。那我就一书无人不知的《春望》一诗,以作纪念: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 我们此行亦是春望之旅。 b.立春过后大约十五日,进入雨水节气油菜花开了,杏花开了,待到李花绽放时,花的风也慢慢和煦起来。一到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及至春分,一候海棠,三候木兰,种种花木竞相盛开,繁花缭乱,帝都的春色日渐浓酣洛阳郊外 白马寺大佛殿北京 故宫护城河北京 友谊宾馆前大同 九龙壁附近北京 老火车站

  《中国的街市》读后感(三):行走在春意盎然的北国风光里

  四月的春天,忽而大风狂作,忽而暖意洋洋,有些地方竟飘起来春雪,冷热相遇中总让人怀疑春天是否来了?就是这种“乍暖还寒的日子”,最适合看安野光雅《中国的街市》,在作者一幅幅水彩画中感叹时光流逝,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那些美好春景已然折叠在记忆深处,在万物复苏的这个季节,又活跃在脑海中。

  安野光雅这个名字,熟悉绘本的朋友并不陌生,他的作品包罗万象,涉及数学、自然科学、人文风貌等多个领域,《旅之绘本》《奇妙国》《儿童的季节》《天动说》等这些优秀的绘本,谋篇布局的技巧堪称完美,同时充满了智慧,这种智慧经由绘本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增添了绘本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中国的街市》是他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写生之旅的作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物景致。

  安野光雅画笔下的风景和人物,多使用淡雅色调,笔触简洁却十分细腻,温润气息弥漫画间,平和却动人。比如《北京二环路》中几棵大树正要发芽的姿态,《北京 友谊宾馆前》杨树上的随时可能飘落的白杨花,《北京 菜市口信托商店》前的繁忙热闹,《北京 故宫护城河》中民居的安然,《去长城路上》赶马车人的宁静悠然,《大同华严寺庙》的庄严肃穆,《长城归途》中绿意寥寥的群山,《大同 郊外的家》中颇具风俗代表的彩纸……一幅幅作品欣赏下来,看到了北京、大同、洛阳、西安喧闹的街市、肃穆的古迹、静谧的村落、朴实的人们,在料峭的春风里领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的北国风光和“慢生活”。

  安野光雅的画作不仅仅取法自然,而且人文气息浓厚,这点不仅仅体现在他画作中选取了多处代表中国文化的“坐标”,而且在文字叙述和后记中,都多次提到与中国文化历史相关的知识,即便是比较敏感的“卢沟桥事件”,他也站在一个文人画家的立场给予了相当客观地表达。他还称自己这次中国之旅是“春望之旅”,提及了杜甫的《春望》,不允许随行的N不端正地读日本的名著《长安之春》;还因为小时候读过《杜子春》而与洛阳中的实景相印证,提到了洛阳和冈山市是友好城市……这些平静客观地文字传达了作者的“底蕴”深厚,他不仅是来中国观光旅游的,更是对一种文化的追随和敬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十年间,中国大地上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安野光雅用四十幅水彩画精心描绘的动人场景已然不在了,而作为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读来倍感亲切,在这个“伤春”的季节,那些美好的记忆,一幕幕闪现在脑海中,而在画作之中的那份淡然、恬静、客观、冷静、通透和辽远,必将沉淀在中国大地和中国文化中。

  《中国的街市》读后感(四):跨越三十年的中国传统之美, 尽在这位日本绘画大师的绝版水彩画里

  及至春分,一候海棠,三候木兰,

  种种花木竞相盛开,繁华缭乱,帝都的春色日渐浓酣。

  ……

  柳絮缤纷,如雪片飞舞时,便到了谷季节,春色渐阑。

  晴日的阳光不由得愈发灿烂,天空也愈发蔚蓝澄澈。

  ……

  这段美妙的描写,出自日本著名作家石田干之助的《长安之春》。

  如诗似画的传统中国之美,

  深深吸引了享誉世界的日本绘本大师安野光雅。

  安野光雅,被誉为“具有惊人才华的知性艺术家”,

  擅长在画作中用浅白的文字与简致的图案,精致细腻地描绘风景。

  他不仅在日本极负盛名,也在国际间大放异彩,

  曾获英国格林威奖特别奖、美国号角书奖、享有国际盛誉的“安徒生奖”。

  上世纪80年代,人间四月天。

  他带着反复阅读过多遍的《长安之春》和画笔,终于前往心心念念的中国,

  沿着梧桐花染紫的道路,从北京,到大同,一路南下,

  沿着流经西安的渭河,抵达风陵渡口,又奔向另一座古都洛阳。

  那时的天空,清澈蔚蓝;那时的春风,温暖沉醉。

  清晨,安野光雅推开友谊宾馆的窗户,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安静如斯的北京,

  行道树默默守护着街道,枝头缀满看起来如同树叶的白杨花。

  他如痴如醉地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看人来人往的菜市口大街,师傅骑着三轮车乐呵呵地运送煤球,

  在琉璃厂深处的旧货铺淘宝,在雍和宫的十字路口迎接一轮金黄落日。

  从北京一路南下,绿意逐渐深浓,麦苗不断拔高。

  大同郊外的普通人家门口纷纷贴着吉祥的彩纸,

  九龙壁附近的市场人流如织,国营棒冰销售员推着车慢悠悠地走过。

  在洛阳北郊,土黄色的峭壁上下都是民宅,

  看似枯萎的大梧桐枝头,梧桐花盈盈而立。

  翻旧了的《长安之春》中的景色,终于真实地展现在眼前,不再是梦境。

  在这趟中国北方之旅中,安野光雅睁大眼睛,四处转悠,

  用画笔精心描绘下眼前所见的一切,

  四十幅绝美水彩画,四十个关于中国的美好回忆,

  构成一本《中国的街市》

  悠悠三十载岁月飞逝,那些旧日景致,在今天的中国,业已斑驳。

  抵达西安,在老城墙边徘徊,

  意犹未尽的安野光雅决定继续这趟旅程,寻访江南。

  他想沿着中国的运河,描绘沿岸静谧的风景。

  如果说北国沙尘之下的田园是中国的风景,

  那么前往苏州后,乘着乌蓬小船一路荡漾,

  倒映在水中的城市和青石街道直接映入了他的心扉。

  古老的民居边,人们在河里用清澈的河水洗菜刷锅,

  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晾洗的衣服在风中飘扬,

  在虎丘的山岗上,手牵着手的情侣一对对从身旁经过。

  在杭州,街角的两个稚童一遍遍抽打着陀螺,

  龙井茶树迎着阳光自由生长,散发馨香,

  灵隐寺倚溪而立,钟声在对岸的岩山中回荡。

  顺流到绍兴,船夫摇着小船穿河而过,在民居后门外贩卖油豆腐,

  母亲在路旁悠然地织毛衣,女儿在旁,专注地学习,

  酒厂的坛子上,有姑娘们精心描画的五彩斑斓的画儿。

  上海,永安路的自由广场,人们在售卖自种的农作物和手工杂货,

  和平饭店的夜晚,有世界一流的爵士乐演奏。

  邂逅歌词中 “丁香花凋落的小酒馆”,仿佛与相知十年的知己欣喜重逢。

  一样是四十幅绝美水彩画,一样是四十个关于中国的美好回忆

  跨越三十年的江南水乡风光,

  那白墙黑瓦、临河而立的古老街巷,那生气勃勃的世界,

  也是镌刻在我们记忆中、如今早已不复存在的中国风景。

  在日本的古书店,我们邂逅了这套早已绝版的随笔画集,

  翻开泛黄的书页,与微微有些梅雨气息的旧纸味儿一起扑面而来的,

  是遥远又熟悉的旧日记忆。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三十年时光如梭,

  街角的杂货铺消失了,路边的水井被填平了,

  织毛衣的母亲早已白发斑驳,迎着风奔跑的少年长大了。

  这本书里的画面为何让人如此眼眶温热?

  因为,安野光雅用淡淡的笔触记录下来的,

  是正在一点点消逝的中国传统之美。

  我们选择手感温润的复古黄铜纸,以平纹布面精装,

  正封用雅致朱漆,压槽烫制了两枚典雅的朱印,

  一枚“墨戏”,一枚“春回大地”

  十多位师傅历时一个月,手工上胶,细细贴合,

  完美复刻了这套16开大开本的《中国的街市》《中国的运河》。

  北京/大同/洛阳/西安/

  苏州/杭州/绍兴/上海

  愿你翻开书页,温婉闲适、民风质朴的诗意风景徐徐展现在眼前,

  心中浮现的,是无尽美好的当年明月。

  《中国的街市》读后感(五):李杜之国——春望之旅

(北京 友谊宾馆前)

  清晨五点,天色还是灰蒙蒙一片,我离开友谊宾馆,动身前往北京火车站。天气非常寒冷。这是第一次踏足陌生土地,完全不清楚与日本相比,此地的四月是什么季节,本来觉得羽绒服可能带了也是白带,没想到还真派上了用场。

  在北京总共停留了五天。这里距离日本仅仅四个小时的航程,却令我重新认识到,竟然还有如此不同的世界。我睁大眼睛,四处转悠。但当视觉慢慢适应下来,发觉什么都没有变化,甚至感到曾经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过。瓦片屋顶,稍加推测就能猜出意思的招牌,还有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自行车,也终于吃惯了在胡同排队买下的包子,那一直跟到酒店里的香味真是不可思议。但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哪怕只举万里长城一个例子也足以称道,这种和日本在规模上的差异,我还没能适应。每每看到新鲜的事物,都感到分外惊奇。故宫博物院本来是皇家宫殿,据说面积有七十二万平方米之大。把这数字列出来看看,也觉得要向人表述这座皇宫无边无际的空间是多么困难。园中的人造湖大得连对岸都雾霭朦胧、不可分辨,湖中挖出的土竟然可以堆成山,这几乎不可想象。

  欣赏这样的庞大建筑十分美妙,若要画成画就难了。也无法用语言表达,简直毫无办法。出于无奈,我常常采用的办法,是好比站在故宫这侧,描绘护城河对岸的民居,而不是从护城河那侧描绘故宫。

(北京 故宫护城河)

  这些建筑建造得如此雄伟壮丽,绚烂多彩,倘若周围没有自然生长的树木,恐怕会让参观者望而却步。我几乎觉得,就是为此,各处的树才生长得那么葱郁繁茂。

  道路两旁的白杨树、梧桐行道树,还有杨柳纤弱的枝条,在天空中划出道道线条,让严肃的建筑显得柔和了几分。

  柳枝蓦地朝四面八方扩散开去,而后又像要将空气裹挟起来,聚拢成一股。一开始,杨柳好似枯木一般,毫无声息,待我将离开北京时,春天终于来临,枝条上抽出了天真烂漫的嫩芽。

  黎明的北京火车站真是不得了,虽然看起来比上野站更宽敞,但被彻夜候车的人和上京来没住进旅馆的人挤得满满当当。大家都带着睡袋似的被褥,行李装在塑料袋里,一路用扁担挑着。

  到处是泥,一眼望去毫无秩序,混乱不堪。但人们并不缺粮食,哪怕睡着了,行李也不会被偷。这一点显然跟当时的日本不一样。“文化大革命”时期有某种制约和秩序规范,对中国人来说,如今的旅行是相当自由的。在北京火车站上下车的旅客陡然增多,旅行的各种设备跟不上,人满为患。我感到,这就是新中国的气息。

(北京 铁路工人俱乐部)

  车站钟楼的指针指向了五点五十四分。

  翻译金先生将我带到了外国人的入口。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入口不同。中国的火车坐席分为软座、硬座,相当于日本的一等座、二等座。二等座是木质座椅,软座上面还有一层坐垫,座位需对号入座。外国人的坐席全部是软座。虽然票价付得高,本也没什么,但就是忍不住感到抱歉。

  天色渐渐亮起来。火车一开动,东边天际的超高层住宅楼群、建设大楼的起重机的剪影闯入视线。这列火车将开往洛阳,最迟晚上八点到站。

  火车刚刚开出北京,我从车窗里看到架在永定河上的水泥桥。同行的N告诉我,那是卢沟桥。每逢七夕,我便会想起,卢沟桥事件正是在七月七日(一九三七年)爆发的。列车一路南下,经过了保定、石家庄。其实这些车站也是七七事变后,朦朦胧胧记在脑中的城市名字。实在心痛,但不断流转的风景仿佛将这痛苦吹散了。麦田绿意渐浓,到达郑州时,麦苗已经有约莫三十厘米高。北京的麦苗只有一厘米来高。这样算来,火车跑一小时,麦子就长高五厘米。

  白桦树、白杨树、榆树,这些行道树将横穿过这片大平原的一条条公路醒目地标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朝雾依着这些大树袅袅上升,更远处,一轮红日徐徐升起。

  听说这些行道树是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绿化运动的结果,于是我说:“中国最美的风景就是这些行道树。”一个中国人谦虚道,有些鲁莽的人也在砍伐这些树。据书上说,中国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有种行道树的风俗。

(沿途景色)

  我有些糊涂,我们搭乘的列车究竟是蒸汽机车、内燃机车,还是电力机车?在定县站的专用线上,我看到了蒸汽机车。说起来,人们还在大同不停歇地挖掘无穷无尽的煤炭。翻译跟我说,目前挖掘出来的不过是储量的九牛一毛。为了利用这些煤炭,大同还开办了蒸汽机车厂,而且在东亚只有大同有这样的工厂。或许放到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后来我又见到了许许多多蒸汽机车,那样子是多么粗犷有力。

  到达邯郸时,已是十二点半。餐车的员工来通知就餐时间,让乘客一点钟过去用餐。软座的餐食似乎稍有不同。

  我并不讨厌中餐,本以为情况肯定要比在欧洲旅行时好得多,没想到除了在大同附近的浑源吃到的,和在北京逗留期间《朝日新闻》特派员的精心宴请以外,几乎没吃到过美味的中餐。N 说:“绝没有这种事,一定是你的舌头有问题。”

  下午四点半左右,列车经过安阳,突然开到了一座铁桥上。河里没有船,岸边也不见人影,这条苍茫浑浊的河流就是黄河。

  经过这里,车窗外开着白花的树星星点点映入眼中。仔细一瞧,发现是苹果树的花。不可思议的是,苹果花下有一位少女。中国人口那么多,至今应该遇到了很多很多少女,我却感到此刻是头一回看到。她穿着红色的衣裳,在以土黄色为主、点缀着绿色的风景中,显得那么鲜艳夺目。听说红色的衣服是尚未出阁的象征。不管哪个国家的少女都是美丽的。她没有化妆,脸颊却红得好似苹果。

(巩县郊外 杜甫故居)

  六点四十六分,列车抵达巩县。当时我们坐着火车经过这里,后来又花半天时间,坐汽车重访了巩县。这里是杜甫的故乡,我无论如何都想来一趟。笔架山下,杜甫故居掩映在榉树繁茂的枝叶中。那我就一书无人不知的《春望》一诗,以作纪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我们此行亦是春望之旅。

  不知何故,邯郸二字令我想起清冈卓行。我本以为他的诗中有这两字,现在查来查去,却找不到。火车驶到邯郸一带,有种紫色的花让我有些在意,那是梧桐花。叶子还未长出来,淡紫色的花朵在土黄色房屋的衬托下,格外显眼。

  带了一册石田干之助的名著《长安之春》,躺在软座上翻看。我生气地一把夺过来。这本书应该端端正正地坐着看。

立春过后大约十五日,进入雨水节气,油菜花开了,杏花开了,待到李花绽放时,花信的风也慢慢和煦起来。一到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及至春分,一候海棠,三候木兰,种种花木竞相盛开,繁花缭乱,帝都的春色日渐浓酣。花的香气弥漫在东西两街一百一十坊的上空。渭水汤汤奔向朝霞,一轮旭日立在终南山山麓。连续几日都是春雨濛濛,清明节过去,梧桐花始现紫色,郊外田间麦穗青青。御沟的水上柳絮缤纷、如雪片飞舞时,便到了谷雨时节,春色渐阑。晴日的阳光不由得愈发灿烂,天空也愈发蔚蓝澄澈。

  多么美妙的描写。以东西两街一百一十坊所称的街市,是唐朝的都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流经长安的渭河在风陵渡附近汇入黄河,奔流向另一座古都洛阳。在北京过了清明节的我和N,沿着梧桐花染紫的道路一路南下。这缅怀唐朝的春日描写,到如今也丝毫未变。

  七点半,看完书抬起头,发觉外面已经暗下来,列车开到了洛阳的前一站洛阳东。

  比起北京也好、长安也好,比起任何城市,我最想去的其实是洛阳。不单单因为洛阳是唐朝古都,小时候读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时,我就想象着书中的场景:残破的城门旁,一位仙人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拖得长长的影子映在地面上。这是我神往已久的都城。

(洛阳郊外 白马寺大佛殿)

  到达洛阳时,太阳已经落山,外面漆黑一片。但说好来接我们的人却没有出现。看来联系时没有沟通清楚。当时不知道哪里可以让我们入住,已经陷入彻底的绝望。还好N 会说中文,在他的努力交涉下,终于联系上对方,让他们来候车室接我们。我们漫不经心地说着“对方说十一点左右到”,等了足足两个小时,旅行社的翻译总算来了。

  火车站前混乱一片,跟入夜后人声杂沓的北京一个样。在电石灯的灯光下,可以看到一家家快餐店、卖饮料棒冰的店,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得就像过节似的。

  听说洛阳市和冈山市是友好城市。明天冈山市市长将到访洛阳,再过两天与比利时首相一同去赏牡丹。往年这个时候,牡丹花已经盛开,而今年由于气候原因,花期推迟了。

  沿着黑漆漆的马路一路开来,到了友谊宾馆,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早上推开窗户一瞧,发现外面和北京完全不同,树木郁郁葱葱,宽阔的马路当中,一丛丛紫金花连绵延伸,紫红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大马路上,骑着自行车的人往来如织,大概是要去上班,还有等公交车的人、站着的人等等,一大早就热闹非凡。正如“柳絮缤纷、如雪片飞舞”描绘的,空中满是纷飞的绒毛,甚至钻进了关得严严实实的房间里,路旁的柳絮更是积得如雪堆一般。

  这座遣唐使曾到访过的建于公元前的古都,仿佛是存在于历史上的往昔之城,其实它还建有机械厂、棉纺厂等,是一大经济城市。

  我们去郊外孟津看了黄河,还去龙门石窟看了以武则天为原型雕刻的巨大庄严的佛像,而后依依不舍地动身前往西安。那天,酒店里的红地毯从大厅一直铺到门口,马路上所有车都被禁行,原来那么多的群众也全然不见踪影。我和N 肃然踏上被洒水车清洗过的空无一人的街道,前往车站。比利时首相与我们擦身而过,抵达了宾馆。

  安野光雅

  一九八六年二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的街市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