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人生的意义》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适合在读完其新理学后阅读,了解其其余的关于生活与人生的思考。 同样也是没有给予一个人满意之答案,但是给了我一种大方向上的指导,而细枝末节与具体,就要交给读者自己了
●先敬大师!我很认同大师说人再努力也挣不过命,但是没必要写这么多文字来论述此理!另外,我是老庄派的。
●看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人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用于解决自身的没有自我的现实问题,但读完此书发现,老先生告诉你,“人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人生本就是没有目的的,没有目的何谈意义,但人生在于觉解,解决越多体悟越多意义越多,相同事物的表现,其觉解不同,意义也就不同
●哲学大师对生命的思索和人生意义的追寻。例如人生三大成就:学问,事功,道德;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完全是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不掺任何鸡汤。
●如不是看作者,冲名字我是多半不会看这种“鸡汤文”的,不过话说回来,大师就是大师,好好地一本散文硬生生写成了论文,哈哈哈
●每个人都曾心如明珠,温润有光,但若不常揩拭,被世俗人欲所蔽,则如明珠被浊水包围,晦暗失色。冯老之思想,既如狂风暴雨,搅动这一池浊水,又如春风细雨,叫心中明珠重焕光彩。
●没全读完。
●好多朱熹的思想。
《活出人生的意义》读后感(一):话出人生的意义
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在以各种方式回答这些问题,否则我们便枉称为“人”。
世间万物,不外乎三种。 一种不在意自己的存在,那是无生命之物。当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直冲向木星之时,它不会作出任何避免毁灭的动作。
第二种,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那是有生命之物。任何生命体都会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包括植物。
第三种,就是我们人类了,我们是为存在的意义而活着的。所以,虽然我们与动植物同属有生命之物,但并不是时刻都为存在而奋斗。
《活出人生的意义》读后感(二):活出人生的意义有感
人生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的回答是人生是有意义的。但人生的意义常因个人的见解不同,而各有差异。一件事情的意义,各人所说可以不同,其所说的不同,乃因个人对此事的了解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程度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1、自热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 境界
自然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时顺着他的才能或者顺着他的习惯与社会风俗去做,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是属于自然境界,普通人的境界即是如此。
功利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时以追求个人的利益为目的,其与自然 境界不同之处是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既无目的也不明白意义。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有确定的目的也能明白它的意义,这两种境界,都是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时行义的。所谓义与利,并非各不相关。二者表面相反,实则相互相成。二者的真正区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道德境界中的人,其所作为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到道德境界了。
天地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换言之,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间。其事业不仅贡献于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唯大圣大贤乃能达到此种境界。
以上四种境界,各有高低不同,某种境界所需的知识程度高,则境界高,所需知识低,则境界低。故自然境界最低,功利境界较高,道德境界更高,天地境界最高。因境界有高低,所以人所实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也有大小。一个人享受的世界的大小,以起所能感觉的和所能认识把握的大小为限。就感觉而论,各人所能享受的世界很少差别。若以认识了解而论,各人所享受的世界差别很大。四种境界就其高低的层次而言,由低而高,表示一种发展,前二者是自然的礼物,不需要特别功夫,一般人可以达到。后二者是精神的创造,必须通过特别修养的功夫,才能达到。
谢谢黑天鹅馈赠此书,感恩赠书活动!
《活出人生的意义》读后感(三):人生的意义
身边有个同学,最近很倒霉,我给她讲了一下,开篇他说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某一阶段的幸与不幸不能称就为是命,命是一生中的幸与不幸的对比。这个观点很让人深思,不要因为某一时段发生悲惨的事情就要否决自己的一生,认定了自己不会好。其实不然,你的这一生也许走过了那段,反而会越来越富有也说不定。 人的一生要分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就是在孩提是要吃要喝随感觉决定的;功利境界,以个人利益或目的性的出发;道德境界,其行为是对社会有利的;天地境界,以宇宙的世界为自己的世界。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之中,有的小偷,偷了别人的手机,但又觉得抱歉,这就是他处于道德境界了,不过就是很讽刺罢了。 人生成功的因素,在于三个方面:才、力、命。才,就是所谓"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百的努力"中的"百分之一的灵感",没有这个灵感,有什么也只能最多做出超出平常人一点的水平亦或是持平状态。力,是指在这方面上的努力,业精于勤,也是说的这方面。命,一个人命好不好,跟人生中的境遇,遭受到的事情,所处的环境,是否能给自己创造机会等等,息息相关。这三者,缺一不可,不过在不同境界的人对这三者也各有不同看法,因为有的他是在意自己的社会地位,风险等等,有的人是心灵上体会到了感受到了,反而现实中不会特别的在意。人生中,当你发现你某方面比较有优势,一定要加以练习,也许有一天你会超出你自己的想象。 人生中的真善美,你是怎么定义的?用心,直觉去感受他是否是善,至于美,如果你觉得这一幕很触动心灵,你会说他丑吗?至于真,一定不要用第一直觉。我前几天看到一个故事,他讲一个女孩在火车上被人不知用什么手段下了药,但她还有意识,她去求救列车长,然后她被放到一个列车员休息的地方,很小,这个时候有个青年男人过来,安抚她给她讲曾经他遭遇的事情,慢慢的她缓过来了些,这个男人说看你这么害怕要不我送你吧,这个看来是不是特别暖心,觉得这个男的很好?并不然,这个女孩怀疑给她弄药中年人过来和这个青年人仿佛很熟练的在谈话。这个时候女孩惊慌了,这大抵是个连环套。如果不是这个女的警觉,恐怕她现在早已遭遇不测了。真,是把事情完完全全看清楚弄明白再说。 书中还写出了好多,关于人生的话题,悲观,道德,诚敬等等。我还需要在仔细的品味这其中赋予的道理含义。
《活出人生的意义》读后感(四):人生意义的第一课
这是一本适合放在枕边,随时拿起来读的书,不必多了,每次读个一篇两篇,也不必分顺序,更不必讲着说“我读完了这本书”这个样子,在我看来,这本书没有读完之说,只是在迷惘时,或是闲暇时,随时拿起来看上那么一会儿,它就能使你获得精神上的冷静和沉稳,让心底的浮躁之气都落下。 ——在我心底,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冯老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 ,这我早先知道,可我并不了解哲学,虽说之前也有过好奇,想过去学习一番,可是,每次下决心之后又放弃,因为我是打心底抵触的,我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高深的晦涩难懂的枯燥的学问,因此我便一直没有对哲学产生过一个正确客观的印象。而冯老又是哲学家,所以其实一开始,我也是以一种自我超越的心态来打开这本书的,结果呢,打开一看,我才发现自己之前所做的心理准备是多么的可笑。
这本书,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晦涩难懂的样子,正相反,一开始看,便觉得它在吸引你,所有的论证,论据,所有的引经据典,都是那么流畅——我不知道到底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种感觉,就是觉得,所有的观点像是温和的水一样自然而又轻缓的流进我的脑子里。
冯老讲的四大境界,讲人生,论命运,讲悲喜,欲好,道德,人性,似乎所有的东西之前都只是模糊的存在在我们的身体里,而这本书像是一通润滑剂,将所有混沌整理融汇,所有的认知开始显现清晰的轮廓,所有的迷惑似乎也都迎刃而解了。
在过去,在我这年轻的十几年里,从大概有了模糊的三观开始,我经常困惑,我会思考明天存在的价值,思考我正在做的事到底有什么意义,思考人生到底该如何定义,每次思考我都会进到一种低沉的阶段,因为我思考不出来,我没有办法给自己答案,无数的困惑在脑子里缠绕打结,将我牢牢的捆绑住,无法挣脱。
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我开始学习和探索,开始解开一个个死结,于是开始形成模糊的观点,这些观点都像是小小的火星,我没有办法将它们变大,可以说,这本书像是一瓶助燃剂,帮我把小火星变大了。
我相信,在以后的道路上,或许在下个月,或许就在明天,反正就是会在不知名的环境中,我会再次陷入迷茫和困惑,而且这种情况还不止一次,可是虽然这样,我却也同样的相信,再次面对这种时候,我的心会比以前强大,虽不至于强大到数倍,但是我会比以前更加知道自己该怎么处理,怎么使自己平静,如何说服自己,这将是一生的功课,而我之前一直都是在自学,这本书,便是我的第一课。我知道,路还很长,这第一课,也还远远没有完成。
人生的意义,本就是一件最简单也最复杂,似乎永远也无法通透但是却可以一点一点慢慢提亮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都还需要虚心学习,认真求教,努力从这世间万物里一滴一滴的汲取它。
《活出人生的意义》读后感(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冯友兰先生和梁漱溟先生都是同时代的大家,两位对人生都有很精彩的论述,在看完冯友兰先生的《活出人生的意义》后,不由得会想起梁漱溟先生的一些话来。
一、人的“四重境界”和“三种态度”
冯先生所说的“四重境界”:(一)自然境界。在此境界的人顺着他的才能或顺着他的习惯与社会风俗去做。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二)功利境界。在此境界的人以追求个人的利益为目的,其与自然境界不同之处是自然境界的人其行为既无目的也不明白意义,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有确定的目的且能明白它的意义。(三)道德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所作为皆能为社会谋利益,行为是行义的。(四)天地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事业不仅贡献于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其行为是事天的。
因境界有高低,所以人所实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也有大小,一个人所能享受的世界的大小,以其所能感觉的和所能认识的范围的大小为限。
梁漱溟先生则从人生态度上分为“三种态度”:(一)逐求。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二)厌离。当人转回头冷静地观察其生活,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三)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
两位大师的角度和归纳虽然有所不同,但是结合起来,倒是树立了很好的座标,让芸芸众生明白自己处于哪一境界,是何人生态度。明白之后,则可以思考下一步——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到达什么样的境界?如何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冯先生指出,同是自然境界,但是否觉知却是不一样的。一个人饥来吃饭,困来睡觉,仅仅是动物的本能。但他意识到定时定量、规律进食;不熬夜、不赖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则是知道“饥困”的感觉,并有着合理科学的安排,所以即便同为自然境界,但因其有觉知,是更高程度的、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境界。
我想起一个公案:
俗人问和尚:“和尚是怎么修行的?”
和尚回答:“吃饭,睡觉。”
俗人奇怪:“那我们不也是一样吃饭、睡觉么?为什么和尚吃饭、睡觉就是修行?”
和尚说:“寻常人吃饭时,百般计较;睡觉时,千般思索。和尚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这就是冯先生所指出的觉知,一个人先要知道面对外界是什么,自己的功利目的是什么,才有可能打破这些执念。所以陶渊明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一种至高追求;王维先生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中国人一直以来向往的心灵层次。因为在俗世里翻滚生存,计较得太多,就特别想要单纯、简单、飘逸、平静的生活状态,但唯有放下物欲,修炼内心,才有可能回归到本真。
悟到这一点很重要。意味着你能从懵懂无知、昏昏噩噩的状态中觉醒出来,不再被外界牵扯着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多人觉得生活难过,烦恼成堆,就是因为自己身陷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随外界事物的多少、好坏、美丑和旁人的赞毁、善恶、喜怒而情绪波动。
三、人生的三种关系
冯先生认为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无需用力,普罗大众生而皆在这两类境界中,但道德境界却不会自然而然就有了,必须要依靠学习、修炼,才有可能达到。这一境界所涉及的学养,冯先生对比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的异同,以在下目前的浅薄学识,无法提纲契领地准确归纳出冯先生的观点,只谈“立志”这一细节。
孟子曰:“士先志。”周敦颐先生说:“士何志?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王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圣贤之路,唯有四事相规: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他12岁就说出“天下一等事乃是读圣贤书,做圣贤人”那样的志向。事实证明,凡是树下大志向(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的目标),并矢志不渝地践行这一志向的人,最终都实现了当初的愿望。当我们看到先贤的大德大行时,总觉得离吾等凡辈相去甚远,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他们出发时,亦是从“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开始,经过自我努力和阅历的打磨,才进入到“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的。神化了圣贤成为圣贤的结果,就没法将圣贤成为圣贤的过程为我所用了。
东坡先生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一语道破物质和精神对人的不同作用,以及缺失其一对人的影响。冯先生这本书中关于“人生意义”的论述,就好像居室旁边的修竹,他不是时下很多“厚黑学”、“潜规则”、“成功学”那样教你功利性的手段和方法,而是探讨一个人思想道德层面的内容。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人一辈子,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三是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如果有人并不想去探讨这三种关系的处理问题,觉得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待得也很自在,不想“道德境界”,更不想“天地境界”,那又如何呢?冯先生说了,那你常会患得患失,很难快乐,因为孔老夫子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