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21 23: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100字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是一本由谭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1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精选点评

  ●无论是在课程设置 教学方式 还是在考核机制 教育体系机构方面 中日都存有差异 说到底 其实还是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志在生产智商考试机器 而日本则是致力于将每一位学生培养为具有艺术素养 交际组织能力 生活技能和独自探索学习能力的完整的人

  ●49/2018 。作者是一位家长翻译者,教师和学生委员会管理人员,书中描写问题特别透彻文字能力超级强。作者作为一个海外人员的旁观者角度记录了日本的小学教育制度,也记录了儿子成过程具体内容和摘录分享在了小红书。

  ●日本教育注重细节

  ●依照时间顺序写作,不乏细节,可以从中了解日本国立小学教育点滴,以及儿童灵的适应性有多强大远远超乎成人文化习俗知识驯化了的想象

  ●好好做笔记,学而时习之。

  ●在教育方面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总是笑容,只有笑脸,就能面对一切”。培养孩子与人交流相处的能力远重要督促他的学习。

  ●看完以后对日本教育刮目相看。他们把小孩大人来培养,国内就只有考试考试考试。

  ●读过《日本四季》之后再看这个,有很多熟悉的细节。欧美盛产理论,在教育理论言必谈欧美的时候,不妨看看邻居做法。他们在日常所有生活细节中渗透教育的力行,不是随便能做到的,与总是改来革去地耍花招,毕竟不同。一边读总想到王阳明

  ●一本中国妈妈根据儿子年级就学于日本国立小学的回忆录散文集,很赞!了解到日本的国立小学的高质量,很多地方让我作为读者也是万分感动,甚至想立一个10+年计划:以后有小孩了送去日本读一年小学!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比如:如此温柔少年时代成长环境,为何到了初高中就是校园欺凌横行?

  ●在读书可以缓解小区其他妈妈聊天的焦虑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一):365天的日本特别体验

作者在80年代曾赴日本留学,之后担任自由撰稿人和翻译,在儿子11岁时决定将其从北京转入日本东京读国立小学国际班六年级,于是妈妈和儿子都经历了与中国教育完全不同的、措手不及的一年时光。她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希望与中国父母及教育工作者交流,而我也从这本书中了解了很多教育知识,真的很有意思部分值得借鉴和践行呀。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二):《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谭琦

  2019.11.7 在图书馆就一直读者,像是听一个妈妈讲故事一样,抱着好奇心读完。 故事很真实,因为是18年出版的。感受到外国文化的不同,尤其小学教育方面。 ☞服装方面,不同场合,不同制服。有运动服,游泳服,清洁服……仪式感真的是从小习得的习惯了。更加了解,《人生果实》纪录片里面,老人们即使只有一两人,吃饭也是极具仪式感! ☞文化教育,重视传统文化,注重反思。比如艾蒿年糕,品尝春天的味道,真的感觉很赞♥ ☞素质教育,注重动手实践,学生自主学习。从小学就以学生为主体安排计划实施活动,例如运动会等。 ☞品德教育,比如社会交通,体谅文化。 读完整本,又看了些许网络评价,说日本小学教育是不错的,但高中就比较偏应试教育了。 不过小学教育,像手工课,书法课,家庭课,移动课程已经开设兴趣班等等,真的很赞啊,感觉!孩子从小学就培养自主独立的能力,做计划,交朋友。虽然服装可能有点繁琐,但礼仪文化也有间接积极影响。不必等再入职场的时候还要特意去做功课,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虽然现在还不是老师,但是读完更加想要当一名小学老师了呢!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三):读后小感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主要记录的是作者的儿子从11岁转学到日本小学,在东京学艺附小学习和生活的一年时光。作者以亲生经历,深入了解和思考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非常适合家里有学龄儿童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阅读。

  本来作为家长的我,在阅读的时候便不自觉地在心中发出赞叹,日本人办事真真严谨细致!具体体现在学校为学生操办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从学生早上出门,到下午放学回家均有具体的规划。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是唯一的目的,学校注重素质教育,更是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国立小学的学生训练有素,竟连作者才转学一年的儿子,也能在短短的毕业季里完成“百合岛”活动、音乐汇报会、毕业歌剧等活动。而且所有的活动的活动都是由学生一手策划、组织完成。像这种大型的活动,在国内至少是初中才会举办,参与到其中的更多的会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区别,日本的教育是将学生当成成人来教育,学校的教育侧重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毕业以后即可以作为一个成人生活了,他在学校已经学习各种生活常识,会洗衣做饭;有审美情操,会学短诗词,懂得欣赏音乐、歌剧;有良好的体魄,小学就已经完成1小时的海泳训练。在懂得如何生活之后,再去学习,我相信这样的学生,即便是走出校园也会生活得不错。

  还有一点就是,国立小学那么多的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少不了家长在背后支撑。而在日本这个家长一般是由母亲担当,母亲即要处理家庭琐事,培养教育小孩,还要时不时参与学校的活动,用作者的话来说真的“非常厉害”。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普遍。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四):小学教育的多面镜之日本教育

  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女儿明年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作为一个总是向书籍求答案的人,感觉也是做一点准备。因为还不曾亲历过国内的小学教育,所以不太有很具体的对比。但书中的描述还是会让人感慨。

  通篇读下来,给我强烈的感觉,日本小学阶段的教育基本上的目标在于通识教育或者说全人的教育。我觉得这恰恰是目前国内小学阶段教育所缺失的内容。这种缺失不仅仅是知识的缺失。小学阶段,当过多的精力只是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确实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常识教育以及全人教育的缺失,我作为一个高校老师和心理咨询师,会发现,到大学阶段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部由所谓成长的创伤造成,而只是因为缺少对事物和世界的基本的理解。

  另外一个是社会和父母(也可以说是母亲)对学校教育的参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小学生上下学的路线规定,交通安全的配合,以及各种社会实践的推进。如果不是举全社会之力,根本无法做到这样。当然这与每国具体的国情也有紧密的关联。如今听到最多的话题是作为小学生的家长是多么辛苦。从笔者的记录来看,作为日本的父母绝对比中国父母在小学阶段要参与的学校活动要多得多。(不知道日本妈妈是不是也有抱怨哦)

  而所有这种基础教育的状况,我不确定,是不是建立在一种完备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我还不太了解,但感性认识上会觉得,目前国内的基础教育的状态就是一个不断打补丁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有比较完备的体系和理论作为支撑,近几年感觉也在不断改革,而这些改革也不是完整的变革。

  记得以前在某一次心理咨询的培训上提到,日本这个民族如果说有某一种民族人格的话,那就是强型的人格。在这本书里,我似乎也看到这种强迫的特点:任何事情都有严格的规则,有了规则之后,严格按照规则去执行。这就是强迫型人格背后的控制感吧。

  等女儿上了小学之后,也许对两国之间的小学教育能有更多的对比和感性认识,如果可以的话,能对基础教育理论有更多的学习。

  书的记录非常详实,文字也干净朴素,还蛮好读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学校老师那些简短的点评。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五):公民,精英;普遍,个例

  去年11月30日,偶然读到本书的《来到东京孔子庙》一篇。其中有那么一段:

微胖先生刻意强调他不了解中国,也许那是在表达对中国的不屑。他讲述了自己去欧洲工作的经历,两个孩子也跟去了,在当地交到很多朋友,适应过程很顺利。然后,他对一句日语都听不懂的儿子发问:“你知道多少日本的动漫和游戏呢?”言外之意,要是不了解,就难以像他的孩子那样交到朋友,也难以适应日本的生活。幸好儿子是“游戏王”,熟知日本动漫人物和游戏名,儿子的反应让微胖先生流露出意外的神情。他提醒我们,到日本上学的关键是要和同学们有共享的话题。

  这一段文字让我眼前一亮。我看到了日本教育变化的一点端倪。因为我记得我去年读傅高义的《日本新中产阶级》的时候,在傅高义的笔下,1958—1960年东京市郊M町里的中产阶级子女的学习生活还和现在中国的挺像。比如傅高义的书中这样说道:

M町男性的典型职业生涯遵循以下模式:刻苦学习考入尽可能好的大学,毕业后尽可能进入最著名的大公司或政府部门,继而在余下的职业生涯中每周上五六天班。然而,人们不再为了寻求保障而倾向进入大公司或政府机关,因为经济保障对于日本中产阶级而言已经不成问题。现在,年轻人的动力更来自进入著名公司赋予其个人及家庭的社会地位。

  而大概50年过去了,恰好也是在东京。本书作者的孩子体验了一把日本教育,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其子在日本国立小学里"365天"。对于我来说,这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历时的"民族志"。于是此书就在我心中种草了,不过一直拖到新年(2018)才购入此书。5天时间见缝插针读完了本书,可以说有了不少新思考,和一些小收获。从我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里构拟出的一些想法,总结起来就是题目"公民,精英;普遍,个例"。

  我认为日本的小学教育方式在日本可能是作为公民教育而实施的,而在中国,这一类的教育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面向的人群会狭隘很多,所以我称之为精英教育。

  日本的教育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也有提倡"素质教育",也有各种优秀的教育理论。在读本书时,我常常会有一种"既视感",感觉日本教育的一些小制度似曾相识。我想这些小制度没准就是哪一次报告或者新闻上听中国的教育人士"画饼"过。但是往往中国的这些理论很难成为实践。在我读书的时候(大约十年前读小学6年级),体育、音乐、美术等在理论(课表)上应该有的课程,到了实践(上课)的时候,往往变成了语数英等考试课。虽然教育部门常常强调减负,但学生往往感到越减压力越大。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些理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很显然,本书中描写的日本的素质教育已经有些“乌托邦”的意思了。

  多年来,我一直有那么一种想法:就是素质教育和我们的选拔性考试(或者说应试教育)应该分开来。素质教育是教育一个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选拔性考试则是选拔专家。如果我们把专家教育使用在所有的学生身上,那么一部分不适合专家能力的学生就会放弃学习。难道这些人就不需要公民教育了吗?所以牺牲一批"劣质品"来获得"优质品"的教育完全是对"劣质品"的不负责。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机会培养公民素养,而不是被选拔。

  从书中可以看到,日本在平衡公民与精英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书中描写的日本的小学主要就是素质教育,是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而到中后期,如高中,选拔考试才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果把镜头切换到现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你会发现,素质教育无论在民间还是官方都有些端倪了。在民间,像我的周围有一些小朋友,从很小就开始接受各种体育的、艺术的兴趣教育。家长愿意给孩子报各类兴趣班(虽然很多家长自己对给孩子报的"兴趣"没有多少了解)。而在官方,如上海市的教育体系就已经比较先进了(可以注意上海在中国的发达程度)。本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PISA是15岁学生的国际性测试,以培养国际通用人才为宗旨,主要考核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2009年上海参加了测试。一直以来都是芬兰独占PISA首位,芬兰在16岁以前没有考试,鼓励学生自学,避免学生为应试而学习。日本也一直在PISA榜上名列前茅,可是,2009年的PISA首位居然让实施应试教育的中国上海取代了。大家开始疑问,难道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吗?采访上海教育权威后得知,20年来,上海一直没有执行中国的应试教育方针,而是实施了独立的教育改革,推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理念。上海取得PISA测试的榜首应该是改革的结果,与中国的应试教育无关。

  为什么上海市有独立的教育改革?我想经济会占很大的原因。同样的,其他一些城市虽然没有官方的"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上国际学校、私立学校等。这些学校也为学生构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然而很显然,这些学校的"金门槛"比较高。而且这些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精英。那么从以上,我发见教育问题总体上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日本是发达国家,经济状况好,所以我们的看到日本的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先进了。而中国的一些地区,经济实力也可以与发达国家相较了。所以这些地区也会有较先进的教育。而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读书尚且会成为问题,就更不用谈去学习日本的教育了。

  同样,中国提前进入"素质教育"的部分,其实发展还是"不良的"。为什么那么说呢?这可以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看出,傅高义的《日本新中产阶级》中提到:

部分丈夫开始帮忙做家务,而更为重要的是,妻子不再襄助丈夫工作。在农民和小商店主的家庭,甚至有时在独立的专业人士和商界成功人士的家庭,妻子往往被期望与丈夫一起工作,协助丈夫维持家庭生计。

  日本50年代末是这样的情况。而我观察周围的夫妻以及我的父母。这种情况也只刚出现十多年。而且现在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奶爸题材的电视剧在中国电视上播出。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地位好像和社会经济的关系关联很大。而日本到了现在是怎么样呢?书中这样提到:

日本主妇是家里的财政大臣,还负责培养和教育孩子,比先生的能力更全面,甚至可以说,日本男人不太行,日本女人却很厉害!女人懂经营,又会搞社会关系,说日本社会靠她们支撑并不过分,而且,男人也都是女人带大的。

  如果作者描述的这种女性在日本十分典型,那么很可能中国经济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也会发生这种现象。当然很显然,中国女性现在还没到这种程度。因为在中国,家务在大多数人观念里还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不是一份工作。那么由此,如果中国的夫妻都工作,家务作为一种义务。中国的一些家长即使可以赚够供孩子"素质教育"的钱,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再来实践"素质教育"了。我的一些亲戚常常这样抱怨,现在到底是老师教书还是父母教书?学校有各种活动都要家长参加,家长还要负责家庭作业的监督和一些简单的修改。可以说参与孩子的活动和赚钱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可能因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更好一些,所以可以有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家政工作,既保证了经济来源,又保证了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的时间。如此看来,素质教育的实现,还得靠一个人就能养活一家人的经济效率。中国这种贫富特别不均衡的国家里,这样的模式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了。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一些东西涉及到的经济问题。那么在日本教育中,小学老师的存在就很让人疑惑了。书中《小学老师不好当》一篇这样提到:

做小学班主任不仅考核严格,要求本领全面,而且非常辛苦,自由度比大学教授差得多。一所国立小学有近千名学生,教员也就不到20名。早上7点前到校,晚上7点也回不了家,都要工作到晚上八九点,甚至深夜,乃至留宿学校。

  要求如此严苛的,但薪资待遇却不见得多好。这确实是一件值得我们中国人研究的事情。因为在中国,由于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导致现在教师的门槛下降了很多,部分教师以及校工素质实在不高。像去年,甚至发生了如红黄蓝、携程等骇人听闻的事件。难道日本的小学教师们是因为接受了公民教育之后有了非常优良的公民责任感了。这还有待我深入了解。

  读完本书,还容易给人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日本人讲制度,他们的教育也是讲制度。所以学生会有各种手册,各种手续、活动都需要按章程办事。作者就因为没有入乡随俗而犯了不少错误。能够把优良的教育方案,成为普遍的制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日之差。当然,从我自己读书和一些经历中可以体验到,中国教育虽然总体还是老式的应试教育,但是一些个例会和书中作者钦羡的日本教育差不多了。而这种个例,很大程度上依靠优秀的老师。比如书中提到:

学艺附小对铅笔盒和铅笔都有要求,铅笔盒必须是单色的,不能有任何图案,铅笔是无色或单色的,不得有卡通人物。而且,铅笔只装5支,不能多装。如此规定是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不因文具而分心。

  这一点我初中的班主任也有类似的规定。我还记得当时我的班主任在拿出一位同学铅笔盒里花花绿绿的卡通文具后,警告说下次不能再让她看到这样的文具,要用只能用那种普通的办公用笔。不然做作业的时候老是盯着笔扣上的卡通人物发呆。

  书中还这样提到:

还有好玩儿的事呢,孩子日语还不行,却当了国语课代表。中国都是语文学得好才能当语文课代表,日本是自愿举手。 中国也有不少是自愿的。

  我读书的时候,初中高中大部分课可以毛遂自荐当课代表,还有一些老师还会指定一些某科比较薄弱的同学去当某科的课代表。可以说,日本的这种有意思的教育方式,在中国也许也有很多同志呢。

  当然这种同志应该是一种民间力量。比如开头提到"微胖先生"认为和同学有共享的话题很重要。中国的学生们其实在不余遗力得践行着这个教育观点。在中国有一款王者荣耀的游戏十分火爆。我曾经问过我家一位小朋友为什么要玩这个。小朋友告诉我游戏好玩是一个原因,但这个游戏带来社交更为重要。如果你不玩这个游戏,那么你就很难融入班级同学的话语体系里。再比如最近常常有人以"玩不玩微信中的跳一跳游戏?"来与我展开话题(很可惜我接不上他们的话题)。所以虽然官方上认为游戏有害,家长也多认为游戏对孩子不好。而实际上,民间的"个例"却如星星之火,反叛着这个时代的教育偏见。

  所以读完本书,让我觉得中国教育和日本教育有差异,这种差异其实更可能是一种差距。因为中国的教育还在比较低的阶段。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富裕的地区已经有机会向优良的素质教育看齐了。有不少个例会与日本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对于中国教育者来说,很重要倒不是去学外国先进的理论和实践,而是在现有的经济状况下,如何改良教育。如何保证贫困地区孩子接受到足够的教育。如何给全中国学生更多的锻炼时间。

  本来想在本书中多窥探一下日本教育,结果发现书中提到的超贵的书包校服、入校换鞋等细节、海泳等活动都在从前看过的日本动漫里"略有耳闻"。这倒失了不少新鲜感。而且作者能写出400多页的这本书,不但靠了她的仔细观察,还依靠日本教育的无微不至(如她儿子记的日记、以及国立小学的各种手册制度),所以一些部分就写得没那么精彩了,当然对于准备留日的小学生的父母来说,本书参考价值应该会非常大。而对于我来说,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希望能了解几个日本贫穷地区的教育民族志,以使我对日本教育有更多的了解,日本国立小学毕竟还是太光鲜亮丽。

  2018/2/2补

教养与文明(增补版)8.6陆一 / 2017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