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是一本由[美]安妮特·拉鲁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20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美国的精英文化中,竟争的理念意味着既要公平竞争也要有相应的回报。但是,中产阶级青年的辛勤工作,不应让我们忽视制度不公的现实。制度不是中性的,因为并非所有孩子都拥有平等的机会。他们念书的学校不同,而在学校和其他对儿童进行社会分层的机构中,某些文化惯行要比其他文化惯行更具优越性。我们的文化几乎专注于个人选择从而导致对制度的关键性作用的漠视。在美国,社会阶层的背景建构并改变了个人的行为。因此,我们所追求的人生道路,既不平等,也不能进行自由选择。
●非常佩服安妮·拉鲁有勇气进行这样的一个质性研究,并认真进行回访,还将回访的结果放在了第二版。之前读过第一版,再看第二版的新增部分,更令人唏嘘不已。民主化的社会带来的反而是不平等的加剧,且这种不平等可能直接在代际之间传递。每个人都是庞大社会机器中一个小零件罢了。
●與《家庭優勢》一脈相承的學術著作,質性研究的美麗在於透過不同人的故事編織起一幅精美的錦緞。
●满怀希望的绝望。
●寒假时注意到这本书,儿童心理学经典,后来开始播《都挺好》了,发现算是完美注解,《原生家庭》那本书写的太畅销书了,这里才是从理论层面,告诉你幼教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体塑造的深远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比美国中产家庭的“协作培养”模式和工人/贫困家庭的“成就自然成长”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揭示出:社会地位不只预示着可用资源的多寡,还同时影响着家庭的日常活动,语言使用,与社会机构之间的互动方式等。全书依然着重强调了母亲在育儿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点同心理学领域的观察具有相似性。
●多参加兴趣班,听孩子的意见,并且主动和老师沟通、站在孩子的一边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一):如我所想
所以说现在看书的感觉就是越看越恍然大悟,和自己想的是相同的,所以就是有一种似曾相识,但是人家说得更有系统的那种欣喜的感觉吧,主要来说呢,这个书写的是呃,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不同吧,中产阶级就是他们教育,在方面会属于是一个孩子非常有大的不同,首先从童年方面还得承认阶级的家庭,主要是以啊训斥和不讲道理为主,而那个中产家庭可能会是一些讲道理,然后合理的分析问题,同时在兴趣爱好社交还有处理问题的方面,还有就是让孩子怎么样去度过童年时光和学校的关系还要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些未来的关系怎么样去有一个良好的未来,从人家的家庭可能不确定,有什么样好的教育中产家庭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教育,所以这个可能就是最大的不同吧,就是说呃,中产家庭可能会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穷人家庭可能会涉及一些罪恶或者是一些堕胎什么其他的不好的东西。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二):We have no choice
Every night and every mornsome to misery are born. Every morn and every night 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Some are born to endless night. ----William Blake
我们所追求的人生道路,既不平等,也不能进行自由选择。
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的父母其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是一生,甚至包括孩子的孩子,影响几代人。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三):一本严谨的阶层教育调研报告
这本书主要讲了典型的中产阶级与工人在教养小孩方面的各类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了两类教养方式的优势和弊端,并没有给出孰优孰劣的结论,但由于协作培养更接近于主流社会的标准。
对比中产阶级与工人/贫困家庭
——在空闲时间利用方面,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倾向于参加大量的有组织的计划活动,家长会围绕这些活动安排家庭时间。而后两类家庭基本没有鼓励儿童参加类似活动,儿童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自发性娱乐,控制自己的娱乐节奏。
——在语言使用方面,后两类家庭主要将语言作为基本交流工具,进行沟通,并偶尔用作为威胁式惩戒,中产阶级家庭在基本交流的基础上,同样将语言作为提供知识,娱乐以及锻炼儿童相关表达能力的工具。
——在干预公共机构方面,中产阶级要求相关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于教育机构专业权威人士平等沟通,也鼓励自己的子女这样做。后两类家庭面对权威机构,普遍倾向于服从,也要求儿童服从权威。
——在家庭社交网络方面,中产阶级家庭儿童通常与亲戚、亲戚家的同龄人不会建立十分亲密的关系,而后两类家庭,建立相关关系要紧密得多。
最后提及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更有优越感,更能取得学术成就,但性格问题值得关注,
贫困家庭的子女更适应社会,与家庭关系更亲密。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四):“不平等的童年与不平等的成年”
书中提到两种教养方式——协作培养和自然成长,两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组织、家庭内部语言运用及家长在公共机构的干预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强调对孩子的天赋、技能进行积极培养和评估,中产阶级更倾向于采用,而后者主张孩子的发展应当是自然展开的,家长只要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这种教养方式在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中更为常见。两种教养逻辑都各有优势和弊端,只是在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要与社会机构打交道,而在协作培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比自然成长的孩子在与其打交道时有更多优势,他们有一种形成中的“优越感”,而后者则往往有一种“局促感”,可以说是社会中的机构重新定义了两种教养方式的价值。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看到的其他人的教育方式,书里概括的确实是非常典型的情况,但是离成书过去了二三十年的今天,不同阶级之间的教养方式是否还有如此大的差异,特别是在中国背景下,值得商榷,科技的高速发展让获取育儿信息等文化资源的方式更加便利,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们舍弃了老一辈惯用的自然成长教养方式,而采取了靠近协作培养的方式,哪怕可能没有足够多的经济资源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但是育儿观念与几十年前比还是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教育究竟是社会阶级的复制还是阶级流动的梯子、教养方式所存在的阶级差异,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也提供了一些思考的角度。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五):不平等的童年,不平等的阶级
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标题“不平等的童年”的再展开。
这本书通过对十二个家庭——根据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年收入被划分为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调研分析,描述总结出“早在童年时代就已存在的社会阶级差异具有深远的影响”,并揭示了美国强大的社会阶级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远远比种族不平等影响更为显著。
本书共十五章,前两章首先介绍了两种教育模式——中产阶级的协作培养以及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成就自然成长。“接下来,本书为每个家庭都专设了一章,并进而分为三个方面来突出社会地位在孩子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常生活的组织,语言的应用,家庭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动”。最后三章,则是对这些孩子成年后生活情况的介绍,以及每个家庭对本书的反应,还有研究方法的介绍和评估。
可以说,书中所记录的真实的生活十分具有说服力,同时,通俗易懂。虽然这类社会调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书中所揭示的阶级不平等却没有被缩小,反而扩大。这不仅仅是对于所谓充满机会的土地——美国而言,对于中国以及大多数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在参与研究的孩子们中,当他们10岁的时候,人生的关键环节已经确定。最后,我们也要承认,在美国社会,拥有阶级优势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些优势和特权。相反,凭借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信念,他们强调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他们淡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被赋予的社会阶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