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书信集》是一本由[俄] 契诃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诃夫的书信也同他的短篇小说一样“开敞 明亮 自由 平等”,他的一切见闻、感受和思想在此都展露无遗,读这些滚烫的字句只觉画面极强又痛快得很。
●契诃夫是非常可爱的,这里面有写他对很多社会事件、人以及写作方面的看法及建议。但这本的翻译看的特别难受,而且应该对契诃夫有一定了解看过他的作品再读这本比较好,不然一直看注解很影响速度和整体的流畅的阅读感受。而且契诃夫写过信的对象很多,可以列个主要人物介绍表放前面啊,不然每次都要往前翻这个人是谁也很不方便。
●2019104:契诃夫视托尔斯泰为文学世界里傲然独立的领路人,虽然他异常谦虚地认为自己微不足道、终将被世人遗忘,但对那些文坛后起之秀以及籍籍无名之辈,他同样是如牧羊人一般的存在。他对高尔基的激赏与极力提携,对诸多后辈在创作方法、细节与理念等方面最巨细靡遗、具体而微的指导,体现了作为一名前辈,对好的文学与好的作者的爱护,并于其中传达了他一以贯之的艺术审美: 越是朴素、越是客观,就越真实,越接近真理。书信中的契诃夫分外坦诚与真性情,看他臧否人物与作品,常有会心之处;而看他痛斥文学界蝇营狗苟的丑陋,则甚感痛快淋漓;他与曾一度交好、后为反动政府张目的苏沃林分道扬镳,也体现了他对恶的决不姑息。他写给妻子的那些滚烫的情书,也算是文学史上最美的情话之一了。
●这版书信的译文明显不如童老的,出版社的多次推广广告,很是迎合当下热点,团宠啊,撒娇卖萌啊。作为契诃夫脑残粉,衷心希望更多的人读契诃夫,这个时读时新的大作家。
●很多内容都收录在1959年版的《契诃夫论文学》里,读来亲切。契诃夫和托尔斯泰代表了俄国文学的两极,偏偏我对这两级都极为喜爱。契诃夫是冷峻的,二十多岁就已经确立了遵守一生的艺术法则:朴素是最高美学。能看到他在信里反复谈简练的手法,甚至他已明确了自己的“渺小”,这也是最动人的地方,无论是面对大自然还是面对写作本身,他坚信工作的微不足道与存在的小,这也恰恰是他对自我最明确也最坚定的体察;他似乎缺乏那种生之激情,“没有特别的生活愿望”,谈及死亡也异常平静;可托尔斯泰正好相反,这个生命力强盛的人时刻忧惧着死亡,他热情洋溢以至于喋喋不休,对人拼命说教的同时也在自我安慰,他执迷于与契诃夫相反的美学:宏大、冗杂、琢磨。契诃夫倒也不讨厌他,他说:“只要俄罗斯还存在森林、峡谷、夏夜,人们就不会忘记托尔斯泰”。
●如果要用最短的话来概括契诃夫对于写作艺术的中心想法,那就是“简洁”。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信集,没有太多的唠叨和客套。可以看到生活中的他是什么样的,他在创作那些伟大作品前前后后的处境、心态和想法。
●读完之后幽默之余会有一些感悟,每封信都会给你不同的启示,然而我却言不尽意,不能全部表达出来。书中满是一些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文学创作的见解,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或许有很大的帮助。其次,译文的个别地方有一点啰嗦,语言没很简练精准,读着会略有一些不耐烦,不过也不乏有翻译得好的地方,比如契诃夫的一些有趣的玩笑话。
●契诃夫在很多很多封信里都在说钱的事,一般都是说自己没钱缺钱。
●最喜欢契诃夫的一点是他努力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点一点挤掉,这种努力真是令人佩服。
《契诃夫书信集》读后感(一):一个文坛好友眼中的小开心果,读者心中的文学巨擘
读罢本书就像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参与了契诃夫从事文学活动的一生。以书信为切入点看一代短篇小说与剧作巨匠从一个二十几岁开始尝试写作的文坛新手通过不断练习,文笔构思愈发成熟,逐渐成长为文学大家。看他交友,与托尔斯泰、高尔基、斯塔尼斯拉夫斯基相识相知相惜,友情日益增长,与苏沃林从最初的知遇之恩到因观点分歧渐行渐远,终究断了联系;看他与尼克佩尔因戏剧《海鸥》结缘,相爱相亲,最终结为夫妻。收录的217封书信带领我们走进了契诃夫的一生,他也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会为钱和痔疮犯愁,会跟与亲友开无伤大雅的玩笑话,也会思念心爱的姑娘日夜难寐,读完这些信对契诃夫的喜爱程度更多了一层,在他与友人的一封封通信留下的关于文学的个人观点和写作建议都十分宝贵,直到今日仍有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去借鉴的地方,契诃夫在文学界和读者之中都备受喜欢,不仅爱他的出众才华,对人热情真实,更爱他这个生动又幽默的灵魂。 1904年5月28日,契诃夫留下了最后一封书信,1904年7月15日因哮喘的并发症心力衰竭与世长辞,俄罗斯文学的星空一颗星熄灭了。
《契诃夫书信集》读后感(二):“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如果哪位文艺青年胆敢向我提及人生的志业乃是写作,我会欣然推荐《契诃夫书信集》,以打消他糟糕的念头。
来自俄罗斯的文学大师契诃夫,在写给他人的信中每每谈及“钱”,他每日勤奋的写作换来的是拮据的日常生活。
当然不乏此类情况:有人愿意为文学事业献出生命,即便贫病交迫,也阻止不了他一步步迈向深渊的坚定步伐。
还有另一种情况:确实有作家凭借写作换来了财富与声誉。但要知道,市场需求的文字往往不是作家梦想写的。
写作仍然是一项危险职业,如同将生命贸然托付给无常的命运。如果没有坚定意志和良好心态,还是不碰为好。
锡兰的《野梨树》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一起写作悲剧:文艺青年Sinan梦想成为作家,终至与家庭决裂。
小说完成后,Sinan自费出版并托付书店出售,兵役归来后发现小说无人问津,最后无奈屈从现实,回到家乡。
这是真实的文艺青年之殇,一代代文学爱好者的集体写照。Sinan没能成为作家是自己原因,还是社会的问题?
我们不知道。想成为作家并不容易,除了不屈毅力和不懈努力,还需要天赋和机运,后者显然比前者更为重要。
请让我们再次聆听切·格瓦拉的教诲:“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首先是面对现实,然后再忠于理想。
《契诃夫书信集》读后感(三):写给契诃夫的一封信
最尊敬的安·契诃夫!
现在是2019年,5月2日。我在位于俄国南部的中国北京给您写的这封信。还记得您在前往萨哈林途中的第一个外国港口香港吗?北京就在俄国和香港中间的某个地方。这会儿这个地方正是春天,天气稍稍有点燥热,不过总体还是宜人的。唯一一点不好是最近城内都在飘扬着柳絮。说全城都在飘扬并没有夸张,柳絮劈头盖脸地往鼻孔里钻。小区楼下通往便民菜摊的路上每隔几米都会堆积一团扫帚大的白色棉絮。作为一名医生,您应该知道,这种天气对于鼻炎患者来说可有得受啦。不过我暂时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为了防止信息不对称——我读了很多您的书信和一些您的小说,还是先介绍一下自己。学历史的,读过大学和研究生院,2017年底开始在北京上班。单身,不富也不穷,靠工资过活。还有一点:我在欧洲期间游历了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跟您一样,我很喜欢意大利这个迷人的国家。
您可能会很奇怪,为什么我要给您写信。原因有三点:第一,我很喜欢您的作品,也很尊敬您的人格。去年中国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您的书信集,让我看到了更多面向的您。书信世界里的您太可爱啦,让我不禁也想通过这种形式写些东西。第二,我迷恋俄国。您应该不会觉得奇怪吧?毕竟俄国有您心目中永远年轻的托尔斯泰。第三,我正在经历步入三十岁之前的迷茫。
在您30岁之前的两封书信中,我找到了关于年龄的共鸣。 您也是认可一个人到了30岁是要过一些与至今所过的生活不一样的生活的吧。在给哥哥的一封信里,您说“一个人到了30岁,应该是认真而又具有刚毅性格的了。”在离30岁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您也会感到“真糟糕”,明明感觉自己才22岁。我现在就有这种苦恼,已经快30岁了,但还没有摸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各方面的压力扑面而来,有点超负荷。不过请放心,我能搞定的。
跟您一样,对文学作品,我也不太会谈论“艺术性”。我只会区分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而不会区分艺术性高的和艺术性低的。此外,我也喜欢《战争与和平》。可惜我不是医生,所以就算我在安德烈公爵身旁,我也不能把他医好。不过我想我会尽力在公爵人生中某个难忘的时刻陪他说说话,关心他的存在,倾听他的思想。
差点忘了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乍一看会让您觉得陌生。举一个例子,还记得您在一封信里表达了对收信人将您的私人信件给他人看的不满吗?这种事在我们这儿太普遍了。只不过我们现在已经用一种叫即时通讯工具的东西代替了纸质信。信息发出了对方立刻能收到,而且如果对方愿意的话,转给他人看的成本极低,手指操作一下,本来预期给一个人看的信息可能会被几百个甚至更多人看到。不确定您会不会喜欢这种沟通方式,我的总体感觉是,沟通方式的便捷并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缩短和关系的亲近。有时候还是孤独得要死。相信您已经发现了,虽然我们这个时代经历了科学和技术伟大变革的洗礼,但生活仍然“不过是由灾祸、琐事和鄙俗行为组成的,而且它们是互相夹杂和交替着的……”唉,哪个时代不是呢?
跟您那会儿一样,在我们时代很少有谁向世界提供了哪怕一滴酒精,这个时代让人彷徨不安、感到抑郁和枯燥。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都抱有和萨佐诺娃一样的看法,认为人间不值得,认为寻找某种崇高和遥远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不值得的、甚至可笑的。您已经在信里面斥责了这种“绝望的哲学”,那几段非常让人解气。
请原谅我写了一通有的没的。
《契诃夫书信集》读后感(四):(转载于微信书友:单)心之声
全书1121页,挺长的,但不闷。
契诃夫像个抒情诗人,他小说中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总能扣人心弦。
重新认识他,是被奥兹的书评集摘要吸引,里面引用的恰是他那篇描述倌材铺老板的短篇小说—-如此简洁、流畅,这颠覆了我对以冗长著称的俄作家的印象。
随着阅读的深入,便可知道安契诃夫对“简洁”的追求。这些书信集除了他自己与编辑、友人、亲人的通信,还有他对写作新人作品的点评回信。信中,他提得最多的就是简洁,小到标点符号,再到句子长短、形容词运用、人物多寡、景物描写......,他在回复女作者时,甚至鼓励她们像雕琴一样雕塑自己简洁的写作技巧。
契诃夫的专业是医学,但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二十岁左右就开始写作,文体涉及多方面,可以说是以写幽默段子起家。按他自己所说,行医之余时间有限,所以所写的小说都很短。
安,是一个高产又勤奋的人。他阅读也十分神速。我想这也许得益于当时的文化氛围。虽然当时俄推行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但写作氛围却相当活跃。作家间的交流也很频繁。安对初出茅庐的高尔基十分赞赏,觉得他才华横溢,在信中就无数次劝高从偏僻的地方迁到文化中心彼得堡生活几年,与名作家们交流。
安对新人的态度是非常亲切的。在他看来,好像谁都可以写作似的,读他的短篇,也时常有那样的错觉—小说不难嘛,可以这样写,可以这样写,什么都可以写。契诃夫的脑中有使用不完的素材,为了吸引朋友来家里玩,他甚至免费提供写作素材。他是天生的小说家。对于新人来说,如能有一个这样的榜样和引路人,该是多么幸运。除了作品指导,安还帮忙引荐,甚至连稿费标准都和盘托出,可谓用心良苦。
契诃夫的一生很短暂。二十岁写作,三十岁获普希金文学奖,四十岁将全部作品卖掉,获得七万多卢布,花两三万在乡下建了梦想的庄园,结了婚,四十三步病逝。
契诃夫的妻子是一名演员,婚后两个人也两地分居,但从书信来看,关系不错。只是契诃夫患有肺病,身体日渐衰弱,时常咳血。可能是俄罗斯的冬天太寒冷了,患肺结核或伤寒的人很多。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这无异于绝症。契诃夫虽然是个医生,但显然对自己的健康也无能为力。但尽管疾病缠身,他的书信中却始终是幽默风趣诙谐的。只是到生命的后期,信越写越短,不能写作的他,一个人生活在乡下,十分孤寂。
契很崇拜列夫托尔斯泰,甚至觉得托是他年轻时候的信仰。契是一个怀有正义的人,从他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对左拉的评论等可以体现出来。
契虽然重病在身,但依然游历了很多国家和地区。还曾到过香港,对繁荣的商业赞不绝口。为了收集资料,他还深入霍乱疫情蔓延的流放地工作。他不只一次的说过,写作是他的妻子,行医是他的情妇。他一生诲人不倦的写作,大家庭的生活来源也是靠写作收入,行医反而像做慈善,常常不收病人的钱。把作品卖掉之后,他确实参与了很多慈善事业。由此可见,他的善良与慈悲。
有人评论说这本书翻译不行,我不懂俄语,但读完感觉还可以。凡事不能太苛求。何况契的好友《洛丽塔》(Lolita)的作者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曾说,契诃夫的作品,就算翻译不行,也是值得看的。
我也认为,经典的光芒是无论如何也遮不住的。
我欣赏契的简洁、流畅,更崇拜他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他对形形色色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他鼓励作家生活在人民之中。他讲究人物的真实,而非杜撰或创造。这些想法与技能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即已具备,可见他思想的成熟与认知的维度。
契是很受女孩子欢迎的,不知道是太过痴狂写作还是家庭困窘的缘故,他很晚才结婚。他的初恋是妹妹的同事。因为久不承诺,分了。还有一个有夫之妇全然爱着他。即便用现在的眼光,安也算是一个美男子。可惜,他的婚姻生活十分短暂。也没有留下后代。
读他的信,仿佛在倾听一个真诚又可爱的诗人的心声。纯粹又纯粹。你会为那些友情动容,然后无由的想起那美好的书信时代。
果真被木心先生的那首《从前慢》击中: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好怀念打开心扉,聊到天光的旧光。
总之,这本书信集陪我度过了一个漫长又短暂的新年。不论是在火炉边、田垦旁、摇摇晃晃的渡船上、宁静的海边......他总能令我筦儿、开怀、沉思。
也许这就是一个纯粹的人所具有的力量。
《契诃夫书信集》读后感(五):读其书信,见其人生,取其智慧
阅读这本书信集乃是一气呵成,就如阅读他本人的小说一般,但更真实,更快地进入了契诃夫的世界。好像在阅读一本极为生动的小传,从中一窥他的为人、经历、文思和智慧,阅读中还时不时会被他的小幽默逗得发笑,真是活泼的再现了这位大师级人物。
契诃夫总是认真地阅读其他作家寄给他的作品,并给予用心的指导和犀利的意见,至今看来我都觉得十分受用,闪烁着其智慧的光芒:
“写景时要抓住一些小小的细节,把它们适当地组合起来,使人读后闭上双眼也能看见画面”
“最好是别去描写人物的心情,应当努力使人物的心情在他们的行动中就清晰可见......”说得太棒了,不仅让我脑中浮现出契诃夫的短篇《苦恼》,读时我并被主人公的苦闷和深不见底的无奈所深深打动,心也跟着痛。而通篇几乎都没有什么心理描写去展现那位失去儿子的父亲的苦闷,全是行为描写,事情发生的描述,这功力不得不让人膜拜。
“你要谨防对语言精雕细琢。语言应当是朴素和简练的。”
“您偷懒,少动笔,这当然不好。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您都不该忘记:现在写下的每一行文字都是未来的资本。如果您现在不训练自己的手和脑,使它习惯于条理性和强行军;如果您不抓紧时间鞭策自己,那么过上三四年之后,你会悔之莫及了。我认为你和格鲁津斯基应当每天多多训练自己,像训练马儿跑圆圈道一样。你们二位都很少写作。真该使劲鞭打你们,左右开弓地鞭打。”在这里我看到一位严厉的导师,最后还不失幽默的来一句的督促,可也见其恨铁不成钢扶植新人的用心良苦。
“您要多读一些书,您要在自己的语言上多下功夫,您的语言还显得粗糙和造作,换句话说吧,您应该培养自己对优美语言的鉴别能力,就像有些人培养自己对木刻、对动听的音乐等等的鉴别能力那样。您要多读一些严肃的书,因为这些书中的语言比小说中的语言更严谨和规矩,而且在读书过程中您同时也就积累了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不会时多余的。”
契诃夫常給同是剧作家的朋友们十分中肯的建议以及细微到分析她们剧中人物或对话的修改建议,可见其对朋友的用心和真诚,完全没有同行间竞争中容易产生的妒忌心,其心胸之广心地之善良可见一斑。
在读契诃夫的信时,有好几次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他实在是个幽默的家伙,在与熟人的通信中一展其搞笑功力:
“维克多罗维奇瘦了,因为他在思念我,因为他不熟女人们垂青。他该开枪自杀才对,请代我向他致意。”
“我们一味地谈呀,谈呀,看来最后的结局是,我们终将会由于舌头和声带发炎而死去。”
“你给我买东西用的五百卢布全被我花费在自己的各种需要上了,为此你有权依法将我发配到西伯利亚当移民。”真是一个超级可爱的“挪用他款”的契诃夫啊!
契诃夫也时常面对财务窘迫的时候,可他往往都是以幽默或自嘲的方式来向朋友诉说,明明是一种窘迫的情形也在他的笔下让我笑喷:
“如果没有安乐和舒适的家具,最好的房子也会变成鬼才知道的样子。而我正好没有家具。呜呼哀哉!”
“谢谢您,给我增加了每行五戈比的稿费。可惜它改变不了我的情况!为了要积累资财,像您信中所说的那样,并从种种微末细小的忧虑和恐惧的无底洞中钻出来,对我来说只有一个办法,一个不道德的办法:同一个什么有钱的女人结婚,或者把《安娜卡列尼娜》冒充为自己的作品。而由于这都是办不到的,我对自己的情况也就置之不理、听其自然了。”
契诃夫之所以能成为如此伟大的文学家,必有其对人对事的独到洞察力,并融合其思想绽放出光芒:
“我憎恨一切形式的虚伪和暴力.....”
“一个人如果不理解一样什么东西,他就会在自己身上感到一种不谐调;而他不在自己身上寻找这种不谐调的原因,却在自身之外去寻找,这样他就同他所不理解的东西干了起来。”
“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确实也需要淡漠。只有淡漠的人方能清晰地看待事物,方能公正,方能工作。当然,这是指聪明而高尚的人而言的;至于自私自利者和内心空虚的人,那么他们本来就已经够淡漠的了。”
“这种混乱状况常常可以在那样一些人身上发现,这些人想得很多,但学识不足,不习惯于下精确的定义,也不习惯于使用一些能使人们搞清楚自己所想所说的东西的方法。”
在书信中也能看到契诃夫与高尔基,托尔斯泰的友谊,以及他对这些文学家作品及人品的评论。同样还有对屠格涅夫、果戈里这些前辈的小段评论,让我忍不住接下来也想找这些作家的作品一读。
总之这本书信集不仅好看好读,而且信息量还是蛮大的,翻译得很棒,对喜欢契诃夫和热爱文学的读者们强力推荐!
“我身无分文,但我以为:富足者并非是手中有许多钱的人,而是现在有资格生活在光华清朗的早春环境中的人。”我有资格,我富足,感谢契诃夫让我成为了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