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平线系列:性格的真相》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0-03-17 22:2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平线系列:性格的真相》经典影评有感

  《地平线系列性格真相》是一部由Helen Nixon执导,Michael J. Mosle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地平线系列:性格的真相》精选点评

  ●思路清楚的科普,虽无兴奋感,但值得一看

  ●Michael大叔又一次勇小白鼠,正念冥想笑脸认知偏差矫正真的那么轻易减少消极思维干扰实验说服力不够强。

  ●其中一个测试有点怪,对笑脸的点击速度提升应该主要是机械练习原因

  ●1.婴儿期,母亲的大量触碰关爱或有助于形成平静稳定的性格。2. 认知偏差矫正,寻找更多笑脸的训练,或有助调整积极态。 3. 冥想

  ●所以结论就是人可以变得积极起来,只要7周。

  ●主持人看起来很焦虑

  ●基因竟然会随环境改变开关)?

  ●冥想

  ●2017/04/03-04 Bilibili @Home, London 可以更深入

  ●对衰老报以积极的态度,对人生来说,impossible is nothing!然后真的很想收集这集里的全部插曲特别是第二首和第三首出现音乐。另外这是我标记的第1499部片子

  《地平线系列:性格的真相》影评(一):内向悲观人格

  主人公典型的内向型悲观人格,虽然从外在的表现难看出来(至少与他人的交谈中)。看得细,能够察觉常人无法察觉的别人的情绪变化,想得多,却时常不由自主地偏向悲观的一端。虽不至于到达极致病态抑郁症),生活仍受巨大影响(睡心情)。与遗传(40-50%)和幼时生长环境(缺少父或母关怀有关不幸的是,我就是这样。反观了下父母继承的是父亲固执中性)与母亲的悲观善良年幼外公外婆生活(弟弟则留在父母生边),小学变故困扰自己已久的是:一同经历此的弟弟却显乐观)。 有一点可怕的是:在我接受这么多年正统教育中,没有一丝半点的能让我自我救赎方法特么就不能开门心理学课?) 幸好结论是可喜的:一切皆可改变。求助的方法是积极心理学,可参见哈佛大学幸福课》

  《地平线系列:性格的真相》影评(二):观点概括

  观点概括:(接上 每个人提取信息时会关注不同侧面,一些人更关注积极的侧向一些人关注消极的,这些息的提取影响了性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乐观或者悲观。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性格呢?有一半的原因要归咎于基因,是的部分原因来自遗传。但是基因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经历也会影响到个人性格的改变。如,受到重大变故以及亲人离世。而在幼年经历中,感受到母孩子性格形成尤为关键

  大脑中有一个部位叫做杏仁体,这个部位是应对恐惧威胁的部分。现实中的活动可以影响这个部分对人情绪的影响,如进行认识矫正(多看些笑脸)或冥想(meditation)。性格是可塑造的而非一成不变。

  后记科学的结论似乎为他人的苦痛打开一个切口,但我始终不信任这样一个维度的衡量,好像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一者比另一者一定要好。是否要进行改变,更希望是贴合隔个人的意愿。

  这个结论与昨天看的神经科学研究有贴合,总是看见科学对未来以及人类能量的一种蓬勃的乐观。

  这种乐观和我的乐观是贴合的,乐观不意味着简化设想的后果,而是希望可以尽量对未来的愿景怀着探索的态度,经过实践和理论的多重验证和推理,划分出一部分的可实验区。并尽量进行纠正。而不是给出一个无法改变或改变可能更差的结论和恐惧。

  出行。

  《地平线系列:性格的真相》影评(三):知识点

  心理状态对我们死亡的影响【调查】那些对死亡持积极状态的人,比一般人多七年半的寿命

  【实验】测量乐观or悲观; 测试对消极信息和积极信息的脑电;——喜欢焦虑的人,前额叶右边的脑电活动比左边强烈。【实验】看人脸后有黑点闪过按下按钮,测试看怒脸和笑脸,按下按钮的时间会不会有区别——当黑点出现在怒脸旁边,反应会快很多。

  【实验】测试情绪,手环可以测试皮肤的电传导性和温度。Why不用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往往很不真实)——发现身体会在大脑意识到某种变化之前作出反应,即便你想诚实地填问卷,你潜意识仍然会让你作假。摘下手环,看身体两侧唤醒程度,被测试者右侧比较高。——可能和杏仁核有关,它是大脑中应对恐惧和威胁的区域。大多数刺激可以同时激活两个手腕,但对一个惯用右手的人来说,有些刺激、eg社交恐惧、或者受到威胁等更容易激活他们的右手腕

  认知偏见修正——【实验】点击屏幕中快乐的人脸——训练自己寻找积极信息,来减轻自己潜在的消极情绪;研究发现70%参加这个训练的人,都明显改变了自己的悲观倾向

  Eg情绪低落的时候,你可以花十六分钟做这样的训练,然后你的情绪就会得到改善。

  【冥想】脑灰质增加、前额叶左部更活跃;经常性的冥想会引起生理上的改变;6-8周冥想后大脑会有改变

  【实验】冥想+认知实验—— 检测静止时大脑皮层对称性、做笑脸测试——有改善。很多结果证明,专注力对心态有效。

  【双胞胎实验】性格有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决定了性格的40%-50%;其中有一个人抑郁.死亡或分离会导致抑郁,这些事件会改变我们的基因行为。基因会受某种方式影响激活或关闭,称为表观遗传。

  研究双胞胎,一个抑郁一个不抑郁,明显发现不同。现在发现5-6个这样的基因,尤其在海马体。

  《地平线系列:性格的真相》影评(四):年轻人,你为什么总是不快乐 |《性格的真相》观看笔记

  框架——一、积极乐观有什么好处么?二、性格与情绪检测:如何确定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呢?三、两种减压办法四、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基因+后天经历)

  对于悲观主义者来说,保持快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们总是觉得会有灾难发生,预感事情会变得糟糕。比如,退休后得重病、穷困潦倒之类的。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不借助药物、不花很多钱就能变得乐观、快乐呢?

  在本片中,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开始了他“改变性格”的探索之旅。

一、乐观的人更容易长寿吗?

  【变得乐观很有必要:一个人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到底有多重要】

  1975年,在俄亥俄州的牛津镇,当地大学的一位科学家开展了一项令人着迷的社会实验,这次实验已经进行了40年。

  实验目的:老龄化研究

  实验对象:镇上所有50岁以上的老人(一千多人报名参加了实验)

  实验过程:志愿者填了调查问卷,调查信息包括:健康状况、工作、家庭以及对衰老的态度。

  里面提到的问题有:

你是否同意下面这句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变得越来越没用”?随着你变老,情况是变好了还是和以前一样?

  填完调查问卷的几十年后,研究数据被带到了耶鲁大学,放到了副教授贝卡·利维的桌子上。而这些实验结果可以用来有效推测一个人的寿命。

  实验结果:心里状态的重要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贝卡·利维结合全美死亡指数的死亡率数据,以及这些人的调查信息,她不断发现相同的东西:

  那些对衰老持积极态度的人,寿命要比其他人多7年半。

二、性格与情绪检测:如何确定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呢?

  在过去的几年,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来看了一些关于身心健康的研究,尝试了很多高效的锻炼方法,甚至还尝试了斋戒对健康是否有利……

  然后他打算从身体治疗转到心理治疗,以此检验积极心理学的好处。

  但是一个人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到底如何去检测呢?

  毕竟性格是由多重人格构成的,它不像人的身高、体重那种有明确的测量指标。为此,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来到了埃塞克斯大学。

  研究人员会通过检测他的大脑,来判断他是一个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

  埃塞克斯大学的性格检测——

  伊莱恩·福克斯教授,是以为神经学家,也是研究乐观的顶级专家。他们通过在大脑中注入少量的胶体,等它冷凝,然后检测它的脑电活动。

  通过脑电活动,检测和观察他的大脑会自然地去关注积极信息还是消极信息。

  测试第一部分:

  在他休息的时候,测量大脑两册的脑电活动。令人惊讶的是,研究显示,悲观程度高,情绪不稳定、喜欢焦虑的人,前额叶右边的脑电活动比左边强烈。这也被称为大脑的不对称性。

  测试的第二部分:

  大屏幕上出现笑脸、怒脸两种表情,当有黑点闪过时,被测试人要求立即按下按钮。与此同时,电脑会记录下了被测试人按下按钮的速度。

  最后的检测数据显示,当黑点掠过怒脸时,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的反应更快。也就是说,他对怒脸更加敏感。而在第一个测试中,他的前额叶右边的脑电活动量是左边的三倍。

  由此论证,他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

  一次卡拉OK冒险——

  准备上场之前,他就已经很紧张了。上场后,歌曲的前半段还好,可是当音乐响起来之后,他就慌了……因为在此之前,他就一直在想,如果我突然停下来会怎样。而这种担忧让他越发紧张,以至于彻底唱不下去了。

  这次冒险也反映出,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倾向于给自己压力暗示的人。

  罗斯·皮卡德的情绪测量——

  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工程师罗斯·皮卡德发明了一种设备,这种设备可以穿戴在身上,同步测量人的情绪变化。

  换句话说,它就像一个可穿戴的显微镜。

  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识别自己体内无法明确观察到的情绪、或者说潜意识情绪。

  而这种方法之所以好,是因为它靠检测数据说话。

  (因为我们嘴里说自己快乐,可心里不一定真的这么认为。哪怕我们想要真实地作答问卷,潜意识也会让我们作假。)

  最后数据显示,与罗斯相比,迈克尔的唤醒水平更高,也就是说他更容易情绪不稳定。而且左右相比,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的右侧手腕比左手腕活跃,这可能跟杏仁核有关(杏仁核是大脑中应对恐惧和威胁的区域)。大多数激动体验会让两侧一起活跃。但在某些特定体验中,如社交恐惧症或者威胁型情境,右侧优势的人,他们的右侧会更活跃些。

  这就是轻微社交恐惧者所经历的情况。

三、两种消除恐惧、减轻压力的方法

  迈克尔•莫斯利尝试了两种消除恐惧、减轻压力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认知偏见修正

  先前在埃塞克斯大学,福克斯教授通过人脑测试,测量了迈克尔的悲观程度。最后,她给出了“认知偏见修正”的治疗方法,来改变迈克尔的大脑。

  方法:按下开始键后,屏幕上会出现很多人脸,被治疗着的任务就是点击快乐的人脸。

  原理:通过训练自己寻找积极信息来减轻潜在的消极情绪。

  第二种方法——正反冥想

  随后,他又拜访了佛教僧人安迪·普迪科姆。

  安迪·普迪科姆从冥想的角度给出建议——每天抽出10~20min放空自己,什么都不做,这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也能改变一个人的生理状态。

  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证明:

  那些长期冥想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脑却是有所改变,即便是刚进行民享8个月的初学者,大脑也会出现变化——

  脑灰质层有所增加(脑灰质层与情感控制有关);

  左侧前额叶皮质活跃度也增加了(用来处理积极情绪的)。

四、一个深层次的反思:性格的成因

  人乐观、悲观、平静、焦虑的情绪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回望过去,迈克尔•莫斯利也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曾无忧无虑。但浏览这些过往相关的照片,会发现他的父亲始终是缺席的。

  而他的爸爸是一个外向的人,而妈妈则更为矜持保守。

  这么一想,或许他的悲观不是天生的,跟大家一样,其实是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我们的性格到底有多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呢?

  这个问题的探索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开始。

  多年来,医院一直在研究一个特殊群体,双胞胎——同卵双胞胎有同样的DNA,穿同样的衣服,会因为同一个笑话放声大笑,但最后两人可能大相径庭。

  研究人员通过对上百对双胞胎的观察,来研究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

  教授蒂姆·斯派克特教授研究双胞胎已经二十多年了,他告诉我们:性格有遗传的成分,遗传因素决定了性格的40%~50%;性格的其他决定因素来源于环境。

  以双胞胎黛比和特鲁迪为例。

  她们有同样的DNA,20岁之前上同样的学校、交同样的朋友、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但是现在两个人截然不同。一个有抑郁症,一个没有。

  通过检测,研究者发现其中双胞胎的DNA发生了变化。

  在观察戴比和特鲁迪的30对DNA组成集合中,我们反复看到有某些基因出现,识别出约五六条明显不同的基因,特别在对焦虑和抑郁非常重要的海马区(许多情绪也由此区域产生)。

  重点:我们的基因不是一层不变的,是会改变的。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基因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基因会被激活,而另一些则会被关闭……就像是教授说的,基因就好比我们生命线上的标记,它如何排列,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这个过程被称为表观遗传。

  既然基因可以被改变,那么我们也能通过别的方式调整回来。

  结语:悲观情绪会主导一个人的生活,但现在我们发现了值得欣喜的东西——心态、性格是可以被改变的。

  所以“心态好,一切都好”这句话,虽然鸡汤,但真的有用!

  《地平线系列:性格的真相》影评(五):内容摘要

  乐观性格的优势

  本片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Michael Mosley)曾经有过幸福快乐的童年,虽然如今仍试着快乐,却总有一丝阴翳掩盖了快乐,他有灾难性思维的倾向:总认为一切都会很糟,或者我会被辞退、会得严重的疾病,或者身无分文。他现在有些悲观、很有压力,一直在担心未来。为了改变这一切,成为一名更温暖、更开放的人,变得快乐,拥有更好的睡眠(迈克尔是一个长期失眠患者),他开始探索关于性格科学的最新研究,探查和尝试性格是否可能改变。这是最艰难的事,但回报同样可观。

  在俄亥俄州的牛津市(Oxford, Ohio - 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在1975年,这里曾开展了一项非常夺人眼球的社会实验,这个实验进行至今已近40年。当地大学的一位科学家起初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招募镇上50岁以上的人进行老龄化研究,超过一千名当地人报名参与。志愿者填写了问卷,内容包括健康状况、工作、家庭情况、对于变老的态度。最初问卷调查结束几十年后,来自俄亥俄州研究的数据终于来到了耶鲁大学,贝卡•利维(Becca Levy)副教授的桌上。利维询问了迈克尔的其中两个问题:你是否同意“越老越无用”这样的观点、“随着年龄增长,事情与你所想的相比,变得更好、相同、还是更坏了”。通过查阅全美死亡指数的死亡率数据,利维发现对年龄增长持乐观想法的人,在生存方面较具优势,他们平均能多存活七年半之久。

  探测大脑

  现在迈克尔准备将关注方向从身体转向心理,探索积极心理学背后的科学原理。第一步是找出测量性格的客观方法。我们的性格是由多种特征交互的复合体,影响着行为和情绪,并最终引导我们的生活。而基本驱动力之一就是乐观或悲观(optimistic or pessimistic)的程度,这也是最热门的科研领域之一。

  迈克尔来到艾塞克斯大学(Essex University)- 健康与人类科学院 - 脑科学研究中心,他们将探测迈克尔的大脑,之后就可以告诉他到底是天性乐观还是悲观。伊莱恩•福克斯(Elaine Fox)教授是一名神经学家,是乐观性格科学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她通过测量迈克尔的脑电活动来探测和观察他的大脑倾向于关注积极信息还是消极信息。测试的第一部分包括在他静息时对大脑两侧电活动水平的测量。研究表明倾向于高度悲观、神经质和焦虑的人,其右侧额叶皮层比左侧的活跃程度更高,这被称为脑不对称性。

  为了更有效地说明问题,伊莱恩要求迈克尔在看到屏幕上显示的脸后面有闪烁的点时,就按下按钮。这是在测试他的潜意识偏向,他们要测试迈克尔的反应时间是否会受到,亮点前面的面部表情是快乐还是愤怒的影响。几小时过后结果出来显示目标出现在愤怒表情边上时,迈克尔的反应要比欢乐表情快很多。“这说明潜意识已经有倾向了,你的注意力立刻就被愤怒表情吸引了”伊莱恩说。

  在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们测量了迈克尔静息时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他的右侧额区比左侧活跃度高近三倍,这表明大脑比他所以为的更倾向于黑暗面。测试结果证实了迈克尔一直以来的猜测:我看待事物偏消极,这使我倾向于悲观、焦虑、时而神经质,这种性格影响着我的人际关系,影响着我应对世界的方式。一个对出现消极事物异常敏感的大脑,会导致压力与焦虑的增加,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与你的身体反应有着强烈的联系。

  在一场卡拉OK唱歌活动中,迈克尔体验到了这种非常不寻常的情况,它证实了消极思想对人类生理活动的巨大影响。

  测量情绪

  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罗斯•皮卡德(Ros Picard)教授发明的一种让你日夜都可以佩戴着手环 - 新型穿戴式显微镜可以让你看到你的机体内部,看到一些你以前看不见的东西。解读那些人们无法很好表达、甚至是没有察觉的情绪。

  手环会通过探测电导率以及人体皮肤温度的微小变化来监测人的情绪状态,这些是受所谓的自主神经系统驱动的,即使在我们谈话时,我也在监测之下。这比填写问卷的方式要来的真实。我兴奋或焦虑时,读数会比较高,平静时会较低,这就是罗斯所称的觉醒水平。

  监测结果显示在这样的社交互动中,迈克尔的觉醒基线值比罗斯的高,即手环显示迈克尔比罗斯易激动,他右手腕的反应强度明显比左侧高。研究表明这与迈克尔的杏仁体有关,杏仁体是进化形成应对恐惧和威胁的大脑部位,大多数激动体验会让两侧一起活跃。但在某些特定体验中,如社交恐惧症或者威胁型情境,右侧优势的人,他们的右侧会更活跃些。这就是轻微社交恐惧者所经历的情况。

  在此次交谈过程中,迈克尔虽然并不感到紧张,但体内却是马力全开,因此他怀疑这种高度焦虑唤醒的水平,可能是过去20年致使其慢性失眠的罪魁祸首。

  为了详细了解和尝试两种能减少负面情绪和压力的新技术,迈克尔回到了艾塞克斯大学。伊莱恩教授相信她不仅能帮到迈克尔,还能让我们看到大脑的变化。她推荐迈克尔进行认知偏差矫正(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 CBM)。点击一批人脸图像中的笑脸,这个原理是通过训练自己寻找积极面,来减少潜意识中的消极偏向。注:通过这个网站 http://www.mcgill.ca/social-intelligence/materials/matrix16,我们在家也可以做这个训练。相关的介绍还有:http://www.theemotionmachine.com/cognitive-bias-modification-train-your-mind-to-see-the-positive/

  迈克尔对自己的感觉:倾向于沉溺在自己的想法里,焦虑感的原因之一:很少享受当下、着眼当前,反而在担心过去,担忧未来。感觉自己被消极情绪所裹挟,难以自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它让许多人痛苦不已。

  正念冥想的功效

  迈克尔去拜访一位曾经的僧人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通过脑扫描仪,科学家们看到冥想时大脑内部的情况,有证据表明 长期冥想者的大脑中会发生改变,即便是仅做了短短八周的初学者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一项研究中发现调节情绪相关区域的灰质增加了。处理正面情绪的左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加。

  冥想的引导方法:我要试着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使大脑平静下来,减少消极思维的干扰。我还得努力保持清醒,请先体会自己,在椅子上的重量。从头顶开始,温柔地向下扫过身体,去体会身体的哪个部位感觉轻松,哪个部位感觉有些紧绷或紧张。如果有念头出现,这完全正常,允许你的念头来来去去。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分心了,就轻轻地把注意力带回来,按照自己的节奏。当你准备好了... 你可以轻轻地再次睁开眼睛。

  我们训练意识,我们将更多关注当下,我们的意识不再飘荡、压力会减小,这样就不太会习惯性背负压力、焦虑和悲伤,无论将来会发生什么都没关系。为了能够达到效果,迈克尔必须每天做冥想,从十分钟渐增到二十分钟,他要把它与认知偏差矫正结合起来。七周后他将再次进行脑部测试,看看是否真的改变了其心理。

  性格是如何缔造的

  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多年来这里的研究小组一直在分析探索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 双胞胎,同卵双胞胎拥有相同的DNA,他们经常衣着统一、外表相同、对相同的笑话捧腹。研究深入观察了数百对双胞胎,探究遗传和环境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蒂姆•斯佩克特(Tim Spector)教授研究双胞胎已有20多年。

  双胞胎研究显示性格具有遗传成分,他们告诉我们:通常性格中40%到50%的性格差异取决于遗传因素,其余部分随机形成,或取决于环境因素。蒂姆教授发现双胞胎并不患同样的疾病,死于同样原因,所以这不可能是单纯的基因作用。通过对双胞胎戴比和特鲁迪研究和检查发现,

  虽然这对双胞胎拥有相同DNA,以及相同的人生经历,最终却大相径庭。蒂姆认为这是因为双胞胎的DNA发生了变化,我们一生中所有基因都在不断变化,随着我们年龄增长,一些基因逐渐被开启,而一些则被关闭。我们认为这些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环境和生活轨迹,它们有些像我们生命线上的标记,这个过程被称为表观遗传学。这是现代医学最激动人心的发展之一,生活事件可以改变我们基因的活性,也许是戴比成年后的某个时刻,她大脑中基因的改变使她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在观察了戴比和特鲁迪的30对DNA组成的集合,反复看到有某些基因出现,识别出约五六条明显不同的基因,特别在对焦虑和抑郁非常重要的海马区(许多情绪也由此区域产生)。我们都知道压力和情绪事件,比如死亡或分离会导致抑郁,但如今科学家们相信它们同样也会影响我们基因的表达,这带来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可能性,如果基因能被改变。那么也许它们也能通过别的方式调整回来。我们以前说基因无法改变,但现在我们知道有许多这样的机制可以开启或关闭它们,突然间我们能重新夺回控制权,只要你愿意。

  母体的关爱的重要性

  接着迈克尔去见麦吉尔大学的神经学家迈克尔•米尼(Michael Meaney)教授, 他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开基因和人格的谜题,多亏了一种独特的收集,能够进行开创性研究。魁北克大脑储存库收集了三千个大脑组织,每一个都曾蕴藏着一个独特的性格、一段独特的记忆和经历,每一个都附带了个体的人生记录。这个特殊的储存库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们利用一种被称为法医分析的方法,事实上他们会去追溯和采访家庭成员,尽可能多地挖掘大脑所有者在世时的个体成长史细节,以及他们的病理程度。

  迈克尔教授着手确定大脑中控制焦虑的精确区域,但大脑中平均有数十亿个细胞,这会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他转而求助于一群毛茸茸的雌性小动物-大鼠。他开始研究母鼠照料的好坏对幼鼠的长期影响。大鼠中的母爱基本上就是舔舐,这种触觉刺激相当于当你抱着一个婴儿,爱抚婴儿时,给予婴儿的刺激,这是母亲和后代之间的身体接触,而个体的差异使我们很惊讶,有些母鼠舔幼鼠的频率会是其它母鼠的两到三倍。结果表明在母鼠抚养幼鼠过程中,受母鼠舔舐较多的幼鼠,长大后在应对压力时表现得更温和,迈克尔发现幼鼠受舔舐的次数,会影响其在日后应对压力和焦虑时体内保护基因的活性,这是一种明显的表观遗传效应。

  与双胞胎身上发生的情况相似,幼鼠的大脑因为其生活经历发生了某些修改。并且观察受母鼠舔舐较少的幼鼠做母亲后,也会对下一代舔舐较少,它们会与自己的母亲无异,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这些差异能代代相传下去。令人吃惊的是在大鼠的大脑中检测到了由母体关爱引起的基因改变,大鼠大脑的横截面的海马体(hippocampus 海马体与压力、情绪和记忆相关)我们必须找到海马体内部控制压力反应的化学分子 - 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事实证明,他们在大鼠脑内找到的这些关键受体的数量可以通过他们母亲的行为进行预测,更好的母鼠关爱会促生更多的受体,之后你会发现舔舐幼鼠较多的母鼠其后代对压力表现出更温和的反应。他研究了极度焦虑者的大脑后发现了与大鼠类似的变化,通过探究他们的童年记录,他还能分辨这些人是否接受了良好的母体关爱,母体关爱确实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且可能会显著地影响我们,对压力做出的反应,所以不仅对大鼠如此,对我们自己也是如此。

  积极的变化

  通过一段时间的冥想和认知偏差矫正训练,迈克尔的妻子克莱尔感受到他的积极变化。而且他自己也觉得虽然这几周工作强度他压力都很大,但睡眠却更好了,比这十年来感觉都好。为了得到切实的证据,迈克尔重新回到伊莱恩•福克斯教授所在艾塞克斯大学实验室,再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过七周的心理训练,迈克尔对笑脸的反应速度快了很多,表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更注意积极的一面。大脑不对称性的改变也很让人欣喜,他的右额叶皮层的活跃度已显著降低,显示在向积极的心理状态转变。

  结论:性格并非我们生来就形成的,而是会在一生中不断被塑造和被改变。生活事件可以使大脑发生深层的持久的、可测量的变化,我们的性格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具可塑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平线系列:性格的真相》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