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3-15 23: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读后感摘抄

  《安禄山背景》是一本由[加]蒲立本著作中西书局出版的2018-4-1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精选点评

  ●毕竟是六十年前的研究成果,既使有许多不足,也不能否定其对后来学人颇有启发的研究思路

  ●颇有洞见,勾勒出安史之乱的前因

  ●真是一本令人失望作品。本想看到安禄山叛乱的宏观原因背景,为什么一次军阀叛乱能持续8年?为什么终唐一代都不能解决河北问题?为什么安禄山具有如此强大号召力可以席卷半个中国?本书给到的解答都非直接且模糊。只是泛泛谈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而这些情况与安史之乱的发生也看不出直接关联性

  ●终于读到本书了却碍,作者视角不错,试图论证社会性变革前的社会集体出现了问题,但是问题具体在哪儿需要仔细核准,但是全书没有结论,看完特别像背景资料汇编分析较少,略为遗憾

  ●注释体例不便阅读 译者注可以尾注 作者自注自然当脚注为好

  ●超有趣。所以说有的只是必然

  ●先说结论,对其人全无了解,览过全篇,觉得他更多的功力体现在语文学人类学,而非历史学。看到译后记,他还真转做中国语言学了……其实作为汉学家,很多问题并非是理论文本之争,而是对于文献诠释。作者在涉及到中亚民族,非汉语史料时,显得旁征博引游刃有余,但在解释最基本的历史事件时,每每有浮于表面,挖不下去的观感。译者说他过于简化天宝政局,也不理解安禄山,还是中肯的。题材选择确实好,做法也不错,但毕竟是数十年前的作品,实在没有给我什么必要的帮助和启发,所以对我来说,也只能打三星

  ●想不到他竟那么推崇陈寅恪

  ●经典汉学著作,在理论和细节上都把握比较好,第一章对安禄山的出身种族关系的辨析是很经典的,其余章节对经济政治军事背景的介绍都不错。

  ●各位评价本书的请不要标题里的背景两字。如果要了解安史之乱的全貌,找本书本身就不妥当。至于说他臆测的,我想这是由于史学观的不同吧。蒲立本对史料不是毕恭毕敬的,他会怀疑编写时的主观因素,比如本书对有些史料里记叙者对李林甫的敌意重视并对其史料价值真实性表达保留意见。蒲立本后来转向了汉语音韵学,可以看到罗新等多人的书里用来构拟中古音的依据就是他的著作——对了,以此而言,罗新的史学观倒是和蒲立本很接近强调想象重要性。读完本书我合理推测:如果蒲立本没有学术转向,必将成为唐史甚至于内亚研究的大师。要是钟焓来评的话,则一定会对其对汉语文献的精熟和大力征引,以及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的推崇而赞不绝口的吧?本书倒是很浓缩地介绍了唐代政治财经的几个关键地方,比如贵族文人和科举文人,比如府兵败落。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读后感(一):本书自己的背景才是传奇

  葡立本55年写完这本书后不再涉及唐史研究,按说应该有第二集讲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但再无下文了。葡立本后来来华绝口不提唐史,只提汉语音韵学。黄约瑟译完此书后没等到出版就仙逝,他的译作也就此消失,这本书再次被译成中文出版要到2018年,已是63年后。这书的背景都够塔希里亚故事写一集故事了。中译本第一章翻译的不太好,不太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后面几章倒很顺畅。总体上各章依次考证和讲述了安禄山的出身、天宝开元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背景,非常清晰的介绍了安史之乱的背景。实际上本书里讲政治斗争部分,很有万历十五年之感。安史之乱对唐朝和中华文明的影响都是巨大,由此中华文明从开放式帝国走向了封闭式帝国。BBC几年前在radio 4广播里讲各国历史的关键点,中国史就讲的安史之乱。反观大多数国人能接触到的安史之乱的资料,怕是停留在中学课本上那些语焉不详的秽史了吧?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读后感(二):安史之乱何以发生?

  作者是一个英国人,语言了得,学识过人,考证辨析非常精到,叙述推测也有理有据。

  我一直对安禄山非常好奇,能发起这起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叛乱之一,肯定非常人,肯定有深刻的政治历史背景。通过这本书,受教很多。唐玄宗渴望建立一个更加集权的财政体制健全的中央专制政府,在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括户、转运、漕运、和籴等政策,充实国库,不可避免动了士人和大户的利益,引起离心;政治上,关陇贵族和科举士人相互争斗,贵族派最后得势并开始滥用权力,而皇帝似未打算采取限制;军事上,府兵制早已难继,募兵制成为主流,战斗力增强,开疆拓土不断,边镇的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加之河北向来有离心倾向,而中央政府并未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李林甫出于政治斗争考量,尽然大用蕃将!

  天时地利人和,安禄山不反反而奇怪了。这里面固然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深刻背景,但唐玄宗要背最大锅!怎么能让一个杂种胡统领如此多的精兵猛将?

  玄宗还是太自信了,昏了头,心大的不像个人,真没想过:掌控东北和华北精兵猛将的安禄山,一旦野心滋长,如何收拾?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读后感(三):总结一下蒲立本教授的观点

  1.关于安禄山的出身,不像过去传言的那样身世不明,而后又是充当互市牙郎这样的小角色。他应该就是出自安家,而且安家似乎还是粟特或六胡州中的望族,光是后来这家人中就同时出了两位节度使——安禄山和安思顺,这是颇不寻常的。如果安家是个小角色而不是在塞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家族,那就不可思议了,反过来唯有如此,安禄山后来的地位才是可以理解的。

  2.玄宗时代,唐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政治、经济到军事,这些事件牵涉到中央-地方关系、士人-贵族关系、职业军队的成立等方方面面。总的来说,玄宗时期的这些改革客观上有利于安禄山的崛起,不仅东北边地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职业军,而且由于有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贯通南北,使得河北比其它地方更易获取南方的军需物资,这是对本地军事集团崛起特别有利的地方。安禄山个人的蕃将身份,客观上使得他在朝廷的派系斗争中扮演着体制外的角色,比较容易获取信任,至少早期的时候,大家都当他比较好驾驭。当然,玄宗个人的好大喜功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3.不管安禄山究竟是不是生于营州,总的来说,更应该说是河北地方利用了安禄山这个人而非相反。从过去的历史来看,河北地区一直与朝廷(尤其是关陇贵族)不对付,这种不满一直潜存着。野心家安禄山个人很好的利用了这种气氛,但河北地区的人民也愿意有这样一个人来扮演他们利益代言人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安史之乱过后很长时期,安禄山史思明依旧在当地被尊为“二圣”,俨然不可侵犯。

  最大的遗憾:蒲立本教授没有写原先构想中的第二卷,涉及安史之乱的具体过程。也就是说,这本书只完成了一半而作者的兴趣却转移了,结果烂尾!可是,难道后来没有人就相关问题口头请教下作者吗?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读后感(四):汉译本序(荣新江)

  熟悉西方汉学的人都知道,蒲立本(E. G. Pulleyblank)教授有一本名著,叫《安禄山叛乱的背景》(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u-shan),1955年出版,列为《伦敦东方学丛刊》第4种。这本书在考证安禄山的出身来历之后,重点分析安禄山叛乱之所以发生的经济、政治、军事背景,还具体分析了河北地方的形势与李林甫在中央政府专权对安禄山幽州起兵的影响。今天看来,虽然篇幅不长,但确是一本鞭辟入里的唐前期政治史,对西方唐史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蒲立本撰著本书的时期,正好是二战后学术精英荟萃英国的年代,他周边不仅有一些熟悉唐朝文史的汉学家,还有通安禄山、史思明这些九姓胡人的母语——粟特语的专家,可以相互切磋,如恒宁(W. B. Henning)教授帮他所做的汉语专名的粟特语还原,就是一例。

  遗憾的是,由于此书出版时,正是中国与西方学界基本隔绝的年代,中国学者能够见到此书的,寥寥可数。直到“文革”结束后,学者们才有机会阅读此书,方知义宁之学,海外亦有传人。1984年我远渡重洋,到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进修,得以系统收集蒲立本教授的论著,方知他已改弦更张,转而研究汉语音韵学了。虽然在音韵学领域,蒲立本仍然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对于唐史学界来说,不无遗憾。记得20世纪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蒲立本来京参加汉藏语言学大会,业师张广达先生带我去拜见过他,其时已经完全不谈唐史,而只就于阗文书年代和于阗文拼写的汉语文献相互交流。

  我因为随张先生治隋唐史,又关注昭武九姓,对《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一书情有独钟,曾多次从北大图书馆借出此书阅读,甚至有动手翻译的念头。1991年见到香港大学的黄约瑟先生,他说已经翻译完稿,交给台湾某家出版社了。约瑟先生以隋唐史名家,尤其熟悉唐前期政治史,而英文极佳,是翻译此书最合适不过的人选。可惜这本译著始终没见出版,而约瑟先生英年早逝,1994年就离开我们。此后我时而询问处理约瑟先生后事的香港中文大学刘健明先生,也说杳无音讯。后来健明先生也移民加拿大,我们连打听消息的线索都没有了。

  可喜的是,这本书现在由丁俊君汉译完稿,即将由中西书局付梓。丁俊是中国人民大学孟宪实教授弟子,钻研唐前期政治史之外,兼做吐鲁番文书,也参加我与宪实教授主持的“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项目,撰有研究唐前期勾征文书的长文。其硕士论文研究李林甫,于蒲立本《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一书曾反复阅读。其后又随宪实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安史之乱的财政背景,并将杜希德(D. Twitchett)《唐代财政》(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T’ang Dynasty)一书译出。可以说,不论是从唐史背景来讲,还是从专业英语来说,丁俊是翻译此书的最佳人选。当她和我说起这个意向时,我极力鼓动,并建议把蒲立本《内蒙古的粟特聚落》也一并译出,因为最近二十年兴起的“粟特热”,蒲立本的这篇文章又备受关注。

  现在,所有译文已经厘定,丁俊和中西书局李碧妍女史都希望我来写序。回想我从唐史到于阗,再到粟特,其实还有月氏、龙家、吐火罗,诸项探讨都离不开与蒲立本的论著交涉,拙撰《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一文正是在蒲氏本书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故此我很愿意借此机会,将有关此书前前后后的因缘略加交代,是以为序。

  荣新江

  2018年2月1日

  于北京大学大雅堂

  (转载于“中西书局”公众号)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读后感(五):故事里的事。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就不行了。中国古代王朝,大的动乱一般都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如汉代的黄巾之乱,清朝的太平天国。但“安史之乱”不一样。它爆发在唐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书中给出的原因是唐玄宗在自己的开疆拓土的故事里难以自拔。

  “安史之乱”若在唐代开国的初年,这种事根本就不会发生。因为从汉代灭亡之后,所有的皇帝都知道,自己最大的风险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几百年,无数血的教训放在那里,就搞出了一套防范像安禄山这样将领的手段。到了南北朝的后期,北方朝廷的兵制叫“府兵制”,这套制度已经能够很好地防范将领拥兵自重了。

  府兵制: 上百个军府分散在全国各地。这些当兵的人,平时务农,也不用交税,自己养活自己。一旦要打仗,那就从周围的军府中抽调兵力,仗打完了,这群府兵再打道回府,等待下一次的征召。这样一来作战的士兵都是临时抽调的,边境军队的指挥官想拥兵自重也没有机会。士兵和将领是基本分离的。

  我们熟悉的花木兰的故事,就是这种典型的府兵制。“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就是朝廷从军府当中临时调兵。(来句题外话,为什么不是,唐皇大点兵,而是可汗呢?那是因为,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唐朝皇帝就被称为“可汗”了)。

  到了唐玄宗时代,开疆拓土摊子铺大了。军府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建的,起码得有足够的耕地,能让这帮府兵自己耕种养活自己。所以很多边境地带,比如草原,高原地区,那是建不起军府的,那要是打仗了,就只能从内地的军府调人,而且还不能调太久,也不能调太勤,因为府兵都是自己养活自己,调的太久,那家里的田就荒了,调的太勤,府兵自己出不起一来一回的路费。

  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整个兵制就变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朝廷出钱来征兵。国家专门划出一片区域在边境养兵,养职业军人。按时发军饷。中央给军饷太麻烦,那就派个地方领导,叫节度使,一面掌管军队,一面在当地筹措军饷。

  这个制度一出来之后,军队的人数增加了,而且是职业军人,训练时间也提高了,边关的战斗力提高的那不是一星半点。站在唐玄宗当时的视角,这是个了不得的制度创新。他在长安当皇帝,得到的全部反馈,都是在证明这个制度是有效的。

  在西边,原本胶着的吐蕃势力被一下赶回了本土,在北边,契丹和突厥的势力也被逐出了河北。对于唐玄宗而言,对内,他已经是搞出了一个开元盛世,经济文化极大繁荣,对外,又是捷报频传。唐玄宗想的是要做文治武功,千古无双的皇帝。

  杜甫在他的诗《兵车行》里面就留下了一句话,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里的武皇就是当今皇帝唐玄宗。所以,安禄山这样的节度使,在唐玄宗的眼睛里,是好用的、高效率的工具,越锋利越好。唐玄宗沉迷于开疆拓土,当千古一帝的故事里,已经完全忘了这把剑还能伤到自己。

  当时边境军队,一共有49万。直接归中央指挥的军队,有13万。这基本是够用的,因为边军不会同时造反。如果唐玄宗对边军稍有警惕,就会非常谨慎地使用这13万中央军。但事实上没有。当时云南出了状况,唐玄宗说,边军不动,那得枪口冲外,替他去开疆扩土。平云南的叛乱,派出去7万中央军,结果全军覆没。等到后来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中央军也才恢复到8万人。而安禄山有18万人。

  这也说明,唐玄宗对边军的力量几乎是全无戒心的。这不仅是唐玄宗一个人的盲区,几乎整个中央朝廷,都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没有看到这个风险。

  比如唐玄宗前期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是不是奸臣,暂且不论,但是他有两样是肯定的。第一他有能力,第二他是个谨慎的人。史书上对李林甫的评价,有四个字,叫“每事过慎”,他的谨慎程度是超乎常人的,这么谨慎的一个人,就察觉不到安禄山的危险吗?

  李林甫也有自己的故事。他作为大唐中央的执政宰相,心目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什么边军节度使,而是国内的那些世家大族。初唐的那些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心头大患都是什么关陇集团,世家大族。李林甫,要对付世家大族,就要拼命提拔安禄山这样的人:出身行伍,靠军功起家,没文化,没有根深蒂固的家族渊源,没有在中央的政治影响力。这样的人,你提拔他,他的功名富贵都是你给的。所以在李林甫心中,安禄山就是杆枪。那这杆枪要想好使,何不口径搞大一点呢?所以,当时唐玄宗一共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的位置,后来李林甫提拔安禄山,让他兼任了三个。

  后来等到李林甫一死,杨国忠上台,跟安禄山的关系不好。安禄山心想上升无望了,甚至富贵也不保了。再转念一想,我手头有18万军队,而且是能征善战的边军。而唐玄宗他们手里只有不到8万老弱残兵,这个皇帝该我做。然后就是白居易那首《长恨歌》里写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不要嘲笑唐玄宗昏庸,李林甫笨蛋。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故事是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而不是真实世界本身。在真实世界里,敌人和朋友,目标和工具,随时是会发生逆转的。

  很多商业帝国的倒塌,很多大领导办出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犯低级无比的错误。就是沉浸到自己的故事里面,被自己的成功与成就蒙蔽,不能自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