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输
日期:2020-03-13 20:47:03 作者:看见心理主创团 来源:看见心理 阅读: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输

  作者 | 芥末

  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看见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避免》

  

  第一次读到顾城这首诗是在我少年时候

  那时的我读出到一份巨大悲观——还没种花时,诗中的“你”已经开始想到花儿模样

  但多年后,我再读这首诗时,读出来的却是“埋怨”。

  一份作者对诗中的“你”的埋怨:

  为什么“你”因为害怕失败,就不敢尝试

  为什么“你”因为害怕失去,就宁愿避开一切的可能性,包括避开拥有

  顾城这首《避免》,描述的是一类心底喜欢某件事物,但总是不敢行动的人。

  他们拥有,也能力拥有,但就是不敢去拥有。

  比如一直暗恋但是不敢表

  比如公司有很好的外派锻炼机会,但是不敢主动争取.......

  于是他们会表现得要么很“高冷”,要么很“佛系”。

  但其实,他们只是在用理性掩饰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以及犹豫不决

  曾几何时,我也是诗里的讲的那一类人,悲观待世,为所有美好开端都预设了一个悲剧结局,然后把自己困在原地

  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所谓的“害怕看到花凋谢”,并不完全是悲观,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的是失败带来的痛苦,从而让自己好受一些。

  01

  害怕失败,

  所以不敢主动争取

  作家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愤怒。“

  这句话可以延展为:大部分人的痛苦,都是因为能力跟欲望匹配

  因为不匹配,于是可以预测到失败,而为了降低失败的概率,避免痛苦产生我们只能要么提高能力,要么降低欲望。

  变得“佛系”、随遇而安,就是用降低欲望来防御失败的一种方式

  人们常说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是防御心理的其中一种表现。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在复习公务员考试试题

  但复习是个枯燥漫长过程,通过率也不算高,我隐隐担心自己无法坚持下去,也无法通过考试,所以心里开始打退堂鼓

  在没有了解具体情况的时候,我就开始跟自己说:

  报考有专业需求,今年不一定有适合我的岗位

  就算有适合我的岗位,全市人口那么多,我也不一定能考过笔试,过了笔试,也不一定能过面试;

  退一万步说,就算考到了,里面的人事关系肯定复杂工作内容也会很枯燥.......

  通过故意夸大以后的遭遇,以此来逃避备考”的痛苦,再用逃避的方式来躲开“考不上”的失败。

  因为我认为我的努力肯定是会白费的,最后也就打消了考公务员的念头

  顾城那首诗里的主角也是这样,她总是把可能失败的事情幻想得不那么美好。

  因为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她就先对自己说,花会凋零,人会变心

  好让自己打消“想要拥有”的念头。

  这些心理防御都是无意识的,目的是保护自己,避免自己受伤。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

  如果为了逃避失败的痛苦而不让自己尝试,那也就享受不了成功的喜悦。

  02

  害怕失败,

  所以无法主动站稳在高处

  除了害怕失败而不敢主动之外,还有一类人,即使是已经拥有了不错的事物,也无法逃脱失败恐惧。

  他们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握住自己想要的事物。

  就算拥有了也只是出于侥幸,没有办法长久维持。

  我朋友小峰,在机缘巧合下,进入一家自己超级喜欢的世界五百强公司,拥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在朋友眼里,他已经升职加薪,走到“人生巅峰”。

  但他却过得比以前更难。

  因为他觉得,在“巅峰”之后,等待他的只能是下坡路。

  其实他大部分压力,并非来自工作,而是来源于自我怀疑。

  那些来自上司、同事、朋友等外部的肯定并不能让他找到内在的信心。

  他依旧不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好这个职位,每天都撑得很辛苦。

  在1978年,心理学者把这种不相信自己能力的现象称为“冒充者综合征”

  有这种倾向的人,他们不相信客观标准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否定自身的努力。

  每当在取得好成绩时,都会认为自己只是一时走运,才骗过了所有人。

  不过“冒充者综合征”并不属于心理疾病,也不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更多指的是出现在自认为不配得到某种事情下的暂时性紧张。

  我朋友娜娜也有类似的烦恼。

  她喜欢一个男生已经有两年了,最近那个男生终于留意到她,和她在一起。

  因为长期的暗恋,她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与那个男生不匹配。

  她习惯了仰视对方,在一起后总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她认为自己不是男生想要的理想对象,等那个男生回过头来,就会跟她分手。

  在她心里,得到理想恋人的下一秒,就意味着随时可能失去。

  这种每天都担心自己要失去的感觉,已经盖过了在一起的喜悦。

  小峰和娜娜他们都不相信自己对有美好事物的把握能力,认为失去是早晚的事,每天都在为已经拥有的事物感到战战兢兢。

  比起“求而不得”,他们更害怕“得而复失”。

  所以宁愿一开始就没有拥有过。

  因为害怕面对失败的痛苦,所以不敢去追求,即使得到了,也会觉得好东西不会永远属于自己,再进一步禁锢自己的行动。

  于是他们变得越来越沉默封闭,越来越觉得人生乏味。

  03

  害怕失败,

  让他们只敢停留在安全地带里

  也许有的人会说,看到喜欢的事物还想那么多干嘛?

  上就对了!安心拥有就行了!

  但是事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不敢拥有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得不到的状态让他们感到安全,也更有能力掌控。

  记得小学时有一个暑假,我住在乡下的奶奶家。

  那时我准备和小伙伴去另一处田地煨番薯。

  可在路上需要越过一条小土沟才能到目的地。

  小伙伴都轻松地跳过去了。

  看着那条不到宽度一米的沟壑,我却愣住了。

  那几天下过雨,土地有些泥泞,我满脑子都是自己摔到泥坑里的狼狈模样。

  我并不好动,运动神经也不发达,我总觉得自己跳不过去。

  不管小伙伴如何鼓励我,甚至有人用激将法激我,我就是迈不开腿。

  我的脑子一直在提醒我:“前方有危险。”

  我被自己想象出来的危险吓住了。

  只敢让自己停留在安全的领域。

  于是我失去了一次野炊的体验。

  而最近这几年,老家的小伙伴都玩起了滑板,看他们玩滑板的姿势很帅很炫酷,但我依然不敢去尝试。

  我的爱好就只限于看书煲剧这类让我有熟悉感的范畴里,看着他们充满活力的跳跃,我只有羡慕的份。

  毕竟熟悉的安全,让人更有掌控感。

  就像前面说到的娜娜。

  她之前已经暗恋男朋友两年。

  有一次她决定向男方表白,为了壮胆,她故意让自己喝醉。

  可到最后她还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把心底的想法说出口。

  因为她不想破坏“暗恋”时的平衡,她害怕控制不了对方的反应,控制不了事情的发展。

  她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让事情不要开始。

  一旦事情进展发生变化,他们就会想逃离,因为这不是他们熟悉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一则讽刺的小故事。

  有个穷人无意间得到一笔巨款,但有钱之后他却忐忑得不行,时时担心自己会被打回原形。

  后来被强盗洗劫一空后,他反而感到舒畅,因为一贫如洗才是他熟悉的感觉。

  娜娜也是这种心态。

  如果一直在暗恋,她就可以在暗恋这个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也就不用面对关系中的失去。

  就像害怕失望,索性让自己不要有期望那样。害怕失去,她索性也不主动争取。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渴望安全的环境,对于婴儿来说,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妈妈的子宫。但每个人都不可能重新回到子宫里。

  我们始终要面对外部的世界,时间也在推着我们往前走。

  过度地留守在安全区域,只会让自己人生发生“倒行”。

  

  04

  世事不能尽如人愿,

  失败不过如此而已

  不愿意主动获得的人,大多是在避免失败的痛苦。

  而失败的痛苦,有个更深的根源是:自恋受损。

  对于自恋稳定的人来说,外部的评价和反馈不会太动摇到他们的自我评价和情绪。

  而自恋不稳定的人,他们的内心起伏就容易受到外界变化的影响。

  当事情的结果是成功时,他们会感到膨胀,沾沾自喜与飘飘然。但同时他们也会满足于此,不再向前,因为他们害怕前进会遇到更大的无法克服的困难。

  由于自恋感不稳定,他们也很容易被外部世界的负面反馈所伤害。

  失败就是其中一种负面反馈。

  在遭遇失败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非常没用,深陷谷底,不能翻身。

  对他们而言,失败就标志着自己的无能。

  比起“我无法掌控一切”, 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我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我懒而已”。

  于是他们会选择不主动,来维护内心的自恋,让自己不至于陷入失败的痛苦中。

  如果想要摆脱这种困局,不妨尝试一下这几个方法:

  1、明白掌控和冒险,均有得有失。

  如果你选了一条路,必然会失去走另一条路的可能性。

  掌控有不一定比冒险更适合你。

  如果因为害怕不确定性,就让自己停在原地,并且自怨自艾,其实也是在因噎废食。

  2、与外界产生链接,走出“头脑暴政”。

  武志红老师在“全能自恋”的课程里,曾提到过“头脑暴政”这个词。

  “头脑暴政”指的是头脑会对身体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价态度,并且阻碍我们和外界产生深度链接。

  “冒充者综合症”,本质上也是一种由头脑暴政,是一种头脑发起的“自我欺凌”。

  当事人会在头脑中打压自己,认为别人都是优秀员工,而自己的表现却总是很差劲。

  并且因为觉得自己是个冒充者,他们感受不到外界对自己的接纳。

  由于没有跟外界建立良好的互动,他们的情绪、困惑,都只能交给自己的头脑接收。

  他们身上的行为决策,也会被头脑中演绎出来的内心戏所干扰。

  当你内心也被头脑里自我否定、自我欺凌的声音所困扰时,告诉自己:

  警惕这些声音,去感受身边真实的一切。

  比如,自己的方案只改了一次就通过,那就说明自己的能力是能被认可的;

  比如,身边的朋友有心事都会主动想起你,那就说明你是被重视的。

  这就是和真实产生链接的神奇之处。

  产生链接后,你的感觉就会被确认,你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真切。

  3、让自己明白,失败了也没什么可怕的。

  失败是痛苦的,但患得患失也一样是痛苦。

  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从失败中,汲取新的经验。

  就像我当时因为害怕,不敢跳过去那条小泥沟, 但现在想想,就算跳不过去又怎样呢。

  最多不过是被小伙伴嘲笑一下,或者是把衣服弄脏。

  但去野外就可能会弄脏衣服的呀。而且大家出去玩就是图个开心,被笑笑又有什么关系呢。

  起码,我已经尝试了,就算被笑,在很多年后,想起来也是一段充满趣味的回忆。

  失败本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让失败变得可怕的,只不过是自己或他人对自己发起的攻击。

  如果失败了,就把它当成一次普通的体验,然后安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要去自我攻击。

  接着从中总结经验,等待时间再发起尝试,就可以了。

  最后

  马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么一句话:

  人,不是因为你做过什么而后悔,而是因为你没做过什么而后悔。

  在很多情况下,比起失败,更令人惋惜的,是错过。

  所以在多年以后,我从顾城的《避免》里读出了满满的责怪。

  其实在防御机制的作用下,很多人都会在心里头正做着“最坏的打算”,好让自己对失败有心理准备。

  但与此同时,更应该做的,是在行动上做到“最好的准备”。

  这样以后回想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作者:芥末酱,存在主义者、生活观察员。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看见心理】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见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输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