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本由[美]罗伯特·M.波西格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2018-9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没太看懂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通过行走的方式,不断寻找所谓的“良质”,最终达到灵性的完整与清净。人生不就是一段行走的过程么,还得继续研读啊~~~
●1
●坐在汽车里,你总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在框框里无聊地从你身边飞驰而过。而骑在摩托车上,框框就消失了。 理论的和审美的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对立,而古典的和浪漫的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对立。 理性教堂。 良质与《道德经》。 ……
●1、嗯,对良质的理解,大概就是打破主观和客观的二元论,良质诞生在主观认识到客观的那一刻。2、所以斐得洛就是作者自己了;3、基本是草草读完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放弃了对学习哲学的想法,哈哈
●“良质”在本书中是一个玄而又玄的东西,故而很难说看懂了作者的表达意图,姑且只能理解为对美好事物的直观判断,以及追寻美好事物的能力
●此书应该叫《西方哲学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哪里有禅?90%的篇幅都在讨论现代科学与西方古典哲学,也完全没有讨论禅与所谓“良质”的关系,就只是在其中穿插几句跟佛有关的“东方哲学”,忽然之间禅就成主角了?蜜汁尴尬的标题。 不过这书确实写得精彩,至少直截了当解决了我多年对西方古典哲学的疑惑与迷思;翻译和排版也很好,我也许久没有看到一本完全没有错别字的书了。
●处处皆有禅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一):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对我还是蛮有挑战的,虽然经历了读不懂抓狂的过程,但能够坚持读完我就很高兴了
读完想去来一场摩托车旅行。这本书中关于讨论部分的文字真是要一句一句去读才行,纵使一句一句也不见得能读懂
如果以后要去远方旅行,或者独自有大块时间,我还会再拿出来慢慢读的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觉,哲学方面的东西还是缺乏知识储备,认识起来比较吃力,以后慢慢补吧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二):不疯魔不成活,作者做到了
作者不愧是教授修辞课的,本书仅凭文学上的价值就足以传世。很多比喻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薄荷棒棒糖”。
作者有两年间不断光顾精神病院,被确诊精神分裂并接受电击治疗。这是一个苦苦探寻哲学思想到疯狂的人在与世界和解后写下的著作。一人与世俗和过往的陈词滥调作战,勇气和智慧缺一不可。从疯狂的人眼中看,疯狂的是这个世界。
对翻译唯一不满的地方是 358 页课程表条目没有翻译:3 cr. 应该是 3 学分,MWF 应该是周一周三周五上课。
随书附赠的别册一定要看,最后一部分作者讲述了关键信息,对理解全书非常有帮助。书中楷体字是斐德洛说的话。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三):感1
最开始读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还计划着以后旅行或者出差的路上就带这本书,当然,也尝试了几次,刚开始的效果还不错,直到我发现这是一本@#¥¥#%¥#@的书,甚至读不下去了,也曾中断过。
上个月,又重新开始读,突然之间,貌似觉察到了良质(虽然不是很认同作者创造的良质的概念)一般,尤其是了解了作者的真实生活,似乎更能理解作者的想法,前面似懂非懂的内容犹如珍藏的回忆一般一下子都涌上来了,不停的感叹,原来如此。
不得不说,又的内容真的如禅宗一般晦涩难懂,但有的内容又如说明书一般,简洁明了,比如后半段将的陷阱部分,简直就像鸡汤一样。
也想过,来一次这样的自驾肖陶扩。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四):书本身很好,但是翻译不行,如果能出版台湾宋瑛堂那个译本就好了
书本身很好,但是翻译不行,如果能出版台湾宋瑛堂那个译本就好了。
例如,看到短评里有人说很喜欢这一段:“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你认为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
英文原文是:The Buddha, the Godhead, resides quite as comfortably in the circuits of a digital computer or the gears of a cycle transmission as he does at the top of a mountain or in the petals of a flower. To think otherwise is to demean the Buddha...which is to demean oneself.
宋瑛堂译本是: 佛陀、神格(Godhead)随处在,可存在于数位电脑的电路中,可存在于摩托车变速箱的齿轮里,更可以存在于山顶上或花瓣里。人若不认同这一点,等于是贬损佛陀,进而意味着自我贬损。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五):无
第一部分:
肖陶扩 教育与心理的旅程
有没有鬼?现代人属于自己的鬼魂:科学方法
斐德洛:精神分裂的另一个自己
梭罗的瓦尔登湖
二分法:古典与浪漫
分析的小刀,分类的太过深入
理想本身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活着
斐德洛与自己
第二部分:
逻辑:归纳与演绎
科学方法:不断的交织使用归纳与演绎
最神秘:假设的形成 依赖感觉 困惑的中心
放弃学分子生物学,退学,转学哲学
康德与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 两个问题 知识来自感官 因果关系没有感官能做到
康德的先验:现实很多方面不是感官直接认识的 时间 空间
现实:由先验的观念与感官不断接受的信息融合而成
斐德洛很厌恶,都是理性的气息
印度东方哲学 禅
问教授丢在广岛长崎的原子弹是幻觉后放弃
回美国读新闻专业,结婚,生俩娃,中年发福,放弃对理性的追逐
再次追寻
当大学老师 理性教堂
真正大学的探讨
引出 良质
第三部分:
斐德洛对良质的意义的追寻
两个阶段 定义 形而上学和非形而上学
修辞学 废除学位制和分数在其中发现良质的定义
良质无法定义 但每个人都知道
实在论
良质就是你所喜好的
良质不属于心,不属于物,独立于这两者之外的第三种实体 三元论
良质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
一元论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the absolute quality)老子的道 斐德洛的良质
庞加莱 几何学
内心的平静
进取心与进取心陷阱(挫折与忧虑)
外在环境陷阱:记录、顺序
内在因素陷阱:价值、真理、肌肉
第四部分:
探索良质的路 古希腊人的路
去芝加哥大学学习 观念分析和方法研究
面试委员会的困惑
亚里士多德
基托的卓越 arete
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