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是一本由纪慈恩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几个周末出租车上读的,每一次都读一部分,真好每次都到泪点要崩的时候下车……很感动,但是也不刻意煽情。“我们学习死亡,是为了面对生活”……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潸然泪下,但是也学到许多……推荐所有人读!!!
●教会你:当死亡真正来临,可以有尊严的好好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有一些启发 但很多故事都在重复一个道理,天使病房的震撼蛮大,由于作者的语言问题导致故事体验大大降低。
●本书为作者10年2700小时临终关怀工作的结晶,记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非常值得一读
●有一句记忆深刻的话“你所荒废的今天,正是昨日殒命之人希冀的明天”。
●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还怎样做?无非就是坚持做平凡的小事成为伟大的渺小。
《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读后感(一):接受无常 接受变化
最近越来越理解“世事无常”这个词。封面中的五个清单有三个早在我的计划当中,也是看过的讲生死观代入感最强的一本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其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旁观别人都拎得清,到自己身上就陷入其中。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就是喜剧了,只要过好每一个小阶段就是最大的成就。对于太喜欢的东西,好像总是有种命运多舛的意思,坦然面对,接受无常,接受变化吧…
《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读后感(二):遗愿清单
一本非常沉重的书,但推荐給每一个人。 这本书只能谈及感受: 1⃣ 总是会让我想起《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人的价值?活着~ 2⃣ 关于死亡,沉痛。大多数人不敢触碰。触碰又不能承受其重。 [又可以不去在乎太多的功、名、利禄……] 3⃣ 用这段话结尾:最终的受益者依然是我们自己。[这件事儿给我喜悦,只不过同时給别人带来益处] 生命有很多种形态,当我们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每一个人都可以不一样。 我们会放下,会和解,会惭悔,会追逐。期待自己,也期待大家,不忘初心,珍惜所有。 今天,从宁波✈️ 成都,感谢魔鬼城导游小哥哥帮忙拿行李,我不过只是指路。感谢老板批假。感谢盆友们关注。 感谢大路老师的书籍[爱心]。感谢一路上很多很多很多的人[爱心] 祝大家有个好心情[太阳]。 [
《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读后感(三):没有特别惊心动魄的遗愿清单
7/100
【读前猜想】是讲述什么是遗愿清单,怎么做遗愿清单。
【读后感受】作为一名临终关怀工作者,为一个又一个即将逝去的人服务,我相信大多数人是无法面对死亡,但是还是有人做到了,比如书中那些人,有儿童,有老人,有青年。他们的人生是鲜活的,哪怕到了最后的节点,面对死亡,接受死亡,用舒适的方式,坦然的态度迎接死亡。我想作者用这么多案例剖析,也是希望读者可以以这样的态度面对死亡的话题,因为人一辈子,无论自己还是家人,总是要经历这个阶段,不要恐惧,认识活着的意义,在死之前把能做的,想做的都做了,那么,死亡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建立遗愿清单】
1.和老公去大理参加一次体验死亡的活动
2.练习瑜伽,让身心交流
想了好久,发现目前的生活状态我很满意,没有什么遗憾没有完成的事情。有些待办清单,比如旅游啊,陪伴父母啊,陪伴孩子啊,这些自己也在努力,只是还不够好。工作上,虽然职位不高,工资不高,但是满足生活需要,也很有成就感。只是自己思想觉悟还不够好,情绪管控也不好,导致和家人相处时容易不耐烦,这个是亟待解决的。还有就是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明明钱没有看得那么重,但是有不公平感存在时,会比较计较。这些是性格上的缺陷,但是我已经意识到。怎么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是个过程,不至于遗憾。
这么想想,我很幸福。
《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读后感(四):《遗愿清单》
这是一本我因名字顺手捧起的书,原只想翻看一下却使我不由得花费大半天时间去读完它。这是本一位临终关怀工作者所写的手记书。她因自身痛苦的经历从而引发对死亡的思考,从对死亡的恐惧、被折磨到自愈、主动靠近并看清其真相,最终同死亡握手言和。一开始只为探求死亡的真相的她,成为一名临终关怀工作者,在陪伴一个又一个临终者走过死亡后,她发现自己深深爱上这份工作。她从20岁起便从事该工作,至今已达十年。也许你也要赞叹她的伟大,而她却看得比任何人都透彻,她说:“我没有做过任何一件所谓伟大的事,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伟大的事,只能用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我害怕赞扬,并不是谦逊,是因为赞扬让我觉得理亏,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我自己,首先是因为这件事给我喜悦,只不过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一些益处,而这种益处被外界放大。其实,最终的受益者依然是我自己。”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死亡的真相,不再对死亡恐惧,她创建了体验死亡工作坊、乌托邦临终庄园and《遗愿清单》这本书。
整书并没有动用什么写作的技巧或煽情的语言,她只是在讲述,讲述她身边所遇到的每一位临终关怀者(或其亲人)发生的事,但却教我看得感动之余又有所得,得生命的美好,得死亡的真相与死亡的平常,允许生命“到此为止”,允许自己肆意地活,才能在面对死亡时无惧无憾。以及,少愤怒和废话,多去做,去理解一切事情发生的根源。
冥冥中好似有股坚实的力量在我心中散开,感谢遇到《遗愿清单》,更感谢它的写作者纪慈恩。我想我不必再去找寻什么人生的意义,因为正如作者说的,人生的意义就是在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当你的内心没有困惑的时候,你根本不屑去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谨上。
《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读后感(五):我想和你握手言和。
书买来放了很久,有一天慈恩在群里提到要做一个和书有关的活动,我才打开了它。看了前言我就哭,然后过两天看了前两节又哭,不知道哭了几次刚才看完了,今天我没哭。
看了书才知道慈恩是14年底开始做死亡工作坊,而我念念叨叨的就是15年底与死亡工作坊的失之交臂。不知道如果那一年没有错过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可能也不会。15年是很不好过的一年,15年后的很多事我开始对不上时间,明明去年的事却总觉得过了很久很久。那一年我匆匆忙忙的活,我读研、健身、旅行…追逐,追逐很多很多。然后我就忘了这件事,直到去年底看到说慈恩要去留学,我参加了遗愿清单小组。
我以为自己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我不知道清单上要写什么。我好像无所畏惧,又好像只是一无所有。我好像知道了很多,又好像一无所知。我努力活的坚强一点、漂亮一点,却真的不知道为了什么。
我倒不是想说这三十年过的多迷茫,只是感叹三十岁这一年一切那么不一样。这半年,很多东西开始浮出水面,我知道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知道了更多的生活的态度。我知道我并不会变成什么更好的人,也知道一切不会变的简单,我只想尝试接受这些不确定,真正的接受。可能我还没办法做的从容,至少可以不歇斯底里的叫喊。
生命的轨迹都有他的意义,我想和你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