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的困境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3-10 23:2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的困境读后感1000字

  《人的困境》是一本由吴琦 主编著作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困境》精选点评

  ●“作家中必须有一块小小的冰”

  ●随笔那篇我的

  ●被封面吸引、略翻觉得好像有点意思啃了一下午,书中几篇蒯乐昊的小说个人觉得有些无厘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读书少的缘故); 摄影篇如果有文字叙述就好了;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吴琦的前言和关于“一代人的痛与爱”六位作者演讲梁鸿一字一句都反复嚼了一遍,以及前言末尾土地里还埋伏着无数个冬” …… 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宽阔敏锐的心。

  ●无趣

  ●吴琦的序言和淡豹的演讲稿不错

  ●《异物》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在高铁上看的,特有感触

  ●喜欢梁鸿、淡豹的文字

  ●这期好看,吴琦的前言,孔亚雷的《光年》评论太棒了,云也退的乔治·奥威尔觉得没点出他的深藏不露之作《上来透口气》,那个才迷人

  ●喜欢孔亚雷那篇《光年》的评论

  《人的困境》读后感(一):NO SUCH THING AS A READY-MADE PATH

  被封面吸引、略翻觉得好像有点意思而啃了一下午的书,书中几篇蒯乐昊的小说个人觉得有些无厘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读书少的缘故);

  摄影篇如果有文字叙述就好了;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吴琦的前言和关于“一代人的痛与爱”六位作者的演讲,梁鸿的一字一句都反复嚼了一遍,以及前言末尾“土地里还埋伏着无数个冬” ……

  嗯,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宽阔而敏锐的心。

  《人的困境》读后感(二):人的困境

  读这种书,其实可以找出很多可以用来写作素材需要精读

  之前曾读过单读19那一期,给我的印象比这本书要强烈的多,或许是因为19参加了共读,所以能细细品味,印象自然深刻了许多。这本其实没有太多惊艳到我的内容中规中矩吧。要说我觉得好一些的内容,最后的三篇书评都不错,第一篇介绍兰斯顿·休斯以及他的诗歌,让我们从云里雾里的诗歌栏目明白黑人诗歌的精神内涵,不仅仅只是他非裔美国人政治倾向民族情绪,还拥有着丰富艺术内涵,有其特有的黑人音乐特征节拍律动,诗歌如音乐一样动听;第二篇介绍了乔治·奥威尔伟大的作,天妒英才,生前穷困潦倒英年早逝。(要尽快读《1984》了)。第三篇是《光年》的译者孔亚雷的一篇软文,写的不错,但对婚姻生活题材暂不感冒。

  总体上,给我一种拼凑的感觉,各篇文章和“人的困境”有逻辑上的关系吗?(牵强附会也能联系上?)本来是看着“人的困境”这个题目买的,结果内容并没太多联系,不知们有没有这种感受

  《人的困境》读后感(三):新时代的炼金术

  这是一本小杂志,也很适合作为地铁读物。非常轻,封面超级好看啊!每一期都是不同的主题,这本是“人的困境”。

  这本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演讲稿中有关技术焦虑时代的阐述。它说:

  我们大部分的思考都出自一套强大的、受控于情绪和生物本能的第一系统。往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做出所谓的理性判断。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其实松了一口气。总感觉大家一直在强调效率、时间管理、制定计划,好像所有人都能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行。很少有人会分享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也很少有人会告诉我们工作几天以后突然消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保持理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马上要分享的这本书里,总结了尼采的一个观点:

  我们要解除理性和道德对于生命本能的压抑,使生命本能健康发展。

  我开始觉得,人的本质是感性的,人的情绪和需求应当被好好对待。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同学,更应该明这一点。理性不是最高的境界。

  这篇演讲稿里还提到了一个观点:

  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的炼金术。在当下的机器学习的研究领域里,大家用了非常多看起来有效的技巧,就是tricks,用来提升机器解决人类问题的能力,但我们对于背后的原理,对于这些tricks如何运转,如何产生效果,一无所知。所有我们以为是康庄大道的,其实背后有可能是悬崖深渊。这就像是炼金术,甚至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一场玄学。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述,我颇受震动。在交通领域做学问,本身就有一种根基不稳的忧虑感。现在大家都在讲大数据啊、人工智能啊、机器学习啊,我没有太多的基础,对这些学问不好做太多评价,这个观点应该让我们产生警惕。

  《人的困境》读后感(四):在精神匮乏的时代 寻求文化的记忆

  写在书评之前:因为在碎片化的时代,稍有厚度的书页(至少在我接触生活的范围里)已经越来越少人关注了。大概在06、07年左右,移动网络还没有那么普及,我们小镇的图书馆也只有两个办公室那么大。但是同龄的孩子们,每周末都会拿着图书登记的小本子去借书。当时还小,我在书架的最高处看到《飘》的上下两册,非常的厚,当时的心愿就是有机会能把《飘》读下来。可越长大,慢慢发现,教辅资料开始代替课外书,在学校里也只能做功课,花时间甚至说浪费时间念课外读物变成了不被允许的事情。直到现在,网络覆盖全球,当网络支配了我们的生活之后,更难以逃出来,精神的世界也开始匮乏起来。我们快速的阅读信息,长一些的段落描写不被喜欢。不仅如此,我也发现在看电影的时候,大家并不喜欢长镜头,喜欢短镜头的快切。然而长镜头是还原事件本身,给观众去思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短镜头是导演让你看到什么知道什么的被动式表达。可以看到不管是文学还是影视,人们太求助快餐化,而有深意的东西缺乏深入思考。再次捧起书本,了解纸张文字背后的故事是幸福的,能够阅读是幸福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做《但是还有书籍》(推荐大家非常不错的纪录片),第二集讲的是一本书籍的漂流,当我们现在拿到自己阅读的书,其实是是特别的缘分。我和《人的困境》的相遇也很奇妙,年前和朋友在北京的798艺术园,因为晚上太冷,躲到书店里面取暖,无意间发现一个“非虚构”的框架——“非虚构”写作是我论文的研究对象,然后翻阅的时候发现了这一本。它是“单读”这一个系列的其中一本,应该说是杂志类的读物,分了演讲、访谈、影像、小说、随笔等等一系列的板块。这一期所阐述的大致思想,主要是我们对于文化的匮乏,对于当今时代的焦虑。因为人人皆在困境中,而文学不是遗世独立的,它在漫无边际的社会中彰显,我们留下什么,又该有怎样的思考。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这本书将带来很多启发。

  令我映像比较深刻的是六位年轻创作者关于“我的青年时代——一代人的痛与爱”发表的演讲文稿。

  我们正处于青年时代,而我们在这个时代拥有太多的焦虑。在梁鸿《断裂时代的痛与爱》中,他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他失去父亲后的麻木,真正的沉痛来自于当他特别想给父亲做点什么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并不了解父亲,也并不了解那一代人,以及那一个时代给予他的影响。因此他选择去了解那一段过往,并为父亲写了一本书。第二个故事是他的堂婶,堂婶是一个打工者,每晚12点前抱着小儿子都不会入睡,原因是几年前,大儿子在河里淹死了,堂婶失去了他的孩子却从来没有说过,其实一直等着人来问他。这两个故事很真实,却也令人沉思。

  社会学家孙立平曾经说过:我们身处在一个断裂的社会和时代。梁鸿引用了他的话,并认为“断裂”不单单是社会阶级的分裂和固化,而在更大的意义上是我们心灵和观念意识的断裂。

  就好比这次疫情,或者说农民工、打工者、留守儿童等等,我们在新闻里,电视里,知道看到了很多词语,很多符号,但是我们真的知道他们吗?(在这里我也推荐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可以了解一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被忽略,被煽动的情形,可以让我们对信息传播有所认知)梁鸿有这段话写的非常好:今天乡村也拥有了手机,也拥有了网络。世界来到他们的面前,他们却并没有站在世界前面。他们的快乐坚忍被我们遗忘。

  “you need to cherish the moment you speak ,and cherish your language.”梁鸿谈到,我们当看到痛与爱的时候往往先想到的是自己,因为话语本身就是权利。所以提到痛与爱,就已经被划分了等级。因为每个人都在被这个世界,被文化分离出来,在我是否成功,赚钱多少的背后,我对这个社会的价值在不断的衡量。如果说,我对社会的价值低,我就将不被认真对待。但是生命本就该是平等的,人该更有尊严的活着。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开始审查自己,是否自己认真的对待生命。奶奶七十岁了,是一个很乐观爱喝奶茶的老太太。前几天带她出去散步,她在广告牌前停驻,问我那个是不是念“面”那个是不是念“馆”。我当时惊叹说:是啊!你怎么知道的。奶奶很高兴的告诉我,她念佛经的时候会注意这些——奶奶是文盲,从来没有读过书。但是她对文字依然拥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我那天给她买了水笔,好让她方便记录下来,她非常开心。也许有人认为,老奶奶学这种干嘛,但是每个人不管在什么阶段都有实现梦想的权利。我想这也是书里面所提到的人该有活着的尊严。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查的生活不值一提,也不是真的生活。”我们都该在这个精神匮乏的年代里跳出来,跳出不停快切的短镜头,去感受一下,生活本身的文学色彩。

  《人的困境》读后感(五):庆幸还有文学

  这是我第一次看单读系列丛书,很喜欢。应该早点让我遇到它的。

  很早之前知道许知远,买了一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看完不知道怎么形容,可能是一个年轻人的往事追忆,让我想起自己的大学一般。后面知道十三邀,没看过,只知道一些评论,并不怎么好。无从理由的开始不喜欢许知远,觉得他做作。怎么做作呢?是从别人的评论文章里知道的。现在知道,我这样并不好。我对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下了定论。没有任何人能对任何其他人做定论的。

  特别喜欢主编吴琦,我有一个同学也叫吴琦,他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把我微信好友关系解除了。

  特别喜欢吴主编的几个简短而有力量的句子。

懒惰比愚蠢更难治疗。

  这大概是我前半生的概括。因为勤奋,我超过许多比我聪明的人。

一个人的自暴自弃,像这样,通常都是从拒绝他人开始的。

  这几乎是每次我封闭自己时候,会出现的情况。因为拒绝他人,所以我平添了许多无由的阴霾。

漂亮的活法从来只有两种,漂亮的写法也是一样,要么勇敢的结束,要么勇敢地继续。

  显然这一句是我很早以前就知道的道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都已经忘记这句让自己成长的事。因为优柔寡断,我错失过很多机会,也出现过很多自哀自怨的时候。但是这一句话,让我真的变成一个行动的人,把握住自己面前的命运之舵。面对更广阔的的世界,我依旧需要它来指明方向。

  特别喜欢这本书里的话题章节,访谈环节也还行,但影像部分真的看不懂。小说、随笔、诗歌,在我看来都是比较普通,评论部分十分糟糕。

  话题章节来自书店文学奖开幕式上的演讲。我觉得这六位的演讲都很棒。

第一个是在“秒”的时间尺度上升华的一种愉悦感;第二个是在“分”以及“时”这样的时间维度上所生发的一种专注;第三个就是超越了时间维度所生发出来的意义。尤其是放在科幻小说的领域里,我觉得这三个层面的幸福互相交叠、互相碰撞,它们带给我的幸福与满足,让我足以抵抗这个时代带来的焦虑。

  来自《技术焦虑时代的文学修行》的一段话,我觉得是一种深邃而值得思考的方式,我们的人生焦虑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焦虑。我们时刻都会面对困境。外界的困境,如新冠状病毒,被隔离的恐惧。内在的困境,恐惧、不安、焦躁。当我们面对生活、成长、青春、平庸时,我们的焦虑都是共通的,拥有文学的人,焦虑都有机会被慰藉。

信息过载就是人为地制造一种焦虑来对抗焦虑的过程。

  我特别喜欢和赞同这句话。我作为一个怀疑论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我的焦虑和许多人不同。大部分人的焦虑是来自外界的变化,而我的焦虑大部分来自内心的不停追问。我虽然过滤了他人制造的焦虑,却没能很好的逃避焦虑。希望以后能走出自己的困境,不再瞎想。

信息过度给每个人带来幻觉,好像可以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来自《过度的人与匮乏的人》里的一句话,怔怔的集中了我一直强装的脆弱。我就是这样想的,我永远都想不做选择,我是一个无限拖延的人。永远觉得不做选择,自己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这才是最大的失败。人生没有完美,人生更没有最好的时刻,当下永远最美好。

人们在劳动中恰恰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机会不公平,肉体逐步磨损。

  来自《我想做一个不被打断的人》,或许人就是这么懒惰,想一口气把事情做完,然后可以歇着,什么都不做。小时候我曾想过,要是我能一次性把一辈子的饭吃完,以后可以不用花时间吃饭,还可以一次性把觉睡完,这样我可以偷偷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做努力,别人醒来的时候我就超过别人了。

  其实人生是一个过程,永远不想被小事,诸如吃饭、睡觉这样的小事打断。但往往是这样的小事,在支撑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我现在才晓得。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吃饭,我们怎么和家人朋友在饭桌上建立感情,又从哪里找来借口可以叙旧小酌?如果没有睡觉这事,所有的男人女人就没有专门的房间传宗接代了。小时候十分天真,现在也是。

  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年年来去之花》,演讲者的演讲方式很有趣,而且分享的内容也叫人有所思。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都是这样子:你慢慢的走在一条路上,不是你特别想走这条路,而是你确信地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走其他路。

  我想这句话,就是我,也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写照,只是我们用热爱、喜欢等各种说辞去伪装自己的无能而已。我们总是向往很多别人看起来光鲜的生活。而那些我们以为光鲜的人,又照样羡慕另一部分人。我们默默的向往,都因为自己的无能,还是走在自己的路上。

很多人的生活,其实也是这样,类似这样一个循环水的加热和冷却系统,我们从生活中萌生出热情,因为这个热情去推动做一点点事,然后这个热情再慢慢被冷却,又回到日常生活中。

  我和作者一样,虽然不能接受这些,但我工作已经快十年,我的所有热情都快被磨光,我的青春困境,对生活的不切实际想法,快被磨光,这可能是另一种幸运。

  可能人走向成熟的最后一步,都是认可真实的自我。

世界来到了他们的面前,他们却并没有因此站在世界的面前。

  来自《断裂时代的通与爱》,可能我与这个世界同在,是十分幸运的一件事。

  最后,说为什么评论部分很糟糕,因为他们解读的东西,我都没看懂。他们许多的表达离开作品本身很远,更多是自己的价值观输出,一旦输出价值观,就不再是客观。绝大部分时候,他们还是对作品的大概叙述,这样的评论枯燥而乏味。所以每一篇评论都不是我喜欢的。虽然大部分提及的作品我也看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的困境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