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近刚看完,又正好看到有个视频简单说了一下日本的法律,就是判死刑要杀两个人以上,杀一个人基本上是不会被判死刑的,换个思维来说,就是日本政府给你一个名额,好可笑的规则
●法律如何惩戒,罪犯如何赎罪,遗属如何走出伤痛,相较于犯罪的手法与动机,这些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2019014一开始以为是推理小说,看到一半以为是社会小说,最后又回归推理了。
●2018.12.4 今天,又一次哭了。不知道算不算认清了一些事实,无力而又迷茫。书上有些内容让我心惊,内心有一种熟悉的罪恶感。君生病了,担心有,疑虑也有。所以感到很苦恼,很迷茫。希望他能快点好起来,我能做的特别少,现在只能这样暗自伤心。还要不合时宜地想他明天不愿意去接我的事实。我们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好好地解决吗?我内心的期望是这样的,我希望能好好的解决,并携手走进不一样的人生。然而,我有点迷茫!我希望,明天的行程能让我对此有个新的认识!
●想探讨社会问题多了些,剧情弱了些,突然在一点上发力时,没有了酣畅淋漓,长吁短叹的感觉。
●前面不错,在遗族谈话中点出“被害人参加制度”,从死者家属角度出发谈了点死刑的意义,给了读者一定思考空间;但后半尤其是最后一两章的重心完全偏离,不再谈及庭审,剧情甚至还十分狗血了。虽然两个案子有一定的对比性,但对死刑的存废讨论重点不平衡且欠缺深度。不过畅销君毕竟是畅销君,故事写得流畅且引人入胜这点还是值得学习的。
●2018年8月9日,读于厦门芸台书舍!
●长沙昨晚太热了,凌晨三点醒来看这本书,毫无睡意地紧随着故事的叙述试图挖掘真相。故事的叙述结构和立意都太棒了。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一):沉溺
“她想要看到的是人的自我忏悔,从内心深处到所做所为。”打心底里赞成这位书友的话。
沙织沉溺于忏悔和杀人的恐惧。杀人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杀掉的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孩子。
小夜子沉溺于对真相的追问。她也曾是个可怜的母亲。以致于她后来刚强果敢到咄咄逼人。
史也沉溺于救赎自己的渴望。他那么想擦掉过去。救死扶伤,接纳了曾经不接纳的生命,只是另一种形式,后来有谁提到这个名字,都让我下意识地去想象温暖的笑容。
太想救赎自己,也许也是一种褒义自虐吧。昂然的。其实没有谁真正可以被指责。一个生命背负另一个生命的责任,又环环相扣,谁才真正的应该被讨伐呢?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二):虚无的十字架
这本书也无一例外地继承他以往的风格,虽说是推理小说,但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拷问才是其更深层次的,感觉这本书主要着重在对日本法律制度某些弊端的揭露,犯罪后审判与惩罚的意义何在?其实抛去法律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虚无的十字架在拷问着自己,一个人要是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并悔过弥补这是最好的结果,当然前提是他所犯的错与他所悔过而去弥补的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小说中犯罪男主角只是年轻时冲动和女孩生下小孩并把他抛弃埋葬,而其在日后的人生路上选择做小儿科的医生解救无数病患并偶遇轻生母女还解救了她们一整家(当然那个为他生下小孩的女的日后却堕落与他相反,这应该也与他有一定关系),人生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好坏掺杂的过程,当然有些事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三):婴儿尸体的消失意味着赎罪的终结
时隔二十年,这对少年时期曾经犯下过错的恋人终于准备自首,作为犯罪主要证据的婴儿尸体却无迹可寻,无疑为读者留下悬念。首先,婴儿尸体怎样消失的?根据文中线索,读者可能会将疑点转向唯一知晓实情的小夜子,但几乎不可能,主观上小夜子“处心积虑”劝服二人自首,不会埋没真相;客观上如果小夜子转移尸体,现场会有新土挖出痕迹,警方很容易发现。可能的解释反而是刑警所说的是被野生动物挖出来。其次,婴儿尸体的消失意味着什么?婴儿的尸体对于两位曾经的恋人如千斤重担,二十多年来,两人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完成内心的救赎,一个成为儿科医生救死扶伤,一个沦为偷窃瘾君子逐渐堕落,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逐渐筑起心灵的监狱,他们不敢触碰旧伤,不敢成为父母,一生懊悔痛苦不已。当他们选择自首,婴儿尸体的消失则意味着他们赎罪的终结,也意味着他们从心灵监狱中刑满释放。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四):以命抵命,深究无义。
读者们反复猜测东野到底是否支持死刑,我认为这没有任何意义。就跟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一样,故事本身是要引发我们面对类似事件时的思考,并不一定要得出结论。背景故事——小夜子女儿被杀的案件中没有描写凶手蛭川的悔过心理和行为。除此之外,沙织和史也,花惠的父亲都杀了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赎罪——一辈子,或一瞬间。另一方面,遗属们由于愤恨无法原谅杀人犯,以至于再怎么冷静的做调查分析,得到的结论依然是以命抵命。这样,遗属们盼望杀人者死,而赎罪中的杀人者却生不如死。与其生不如死,不如什么都不想,干脆去死(正如蛭川),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更让遗属无法接受更加愤怒——这是个死循环。所以无所谓死刑不死刑,无所谓蹲监狱有用无用,我认为关键在于心理的救赎。可是人心难测,受过伤的人无论再怎样救赎,也有不想被人触碰的伤口,一旦触及,就可能会引发更多人的伤痛——这又是一个死循环,无答案。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五):关于废除死刑的浅尝辄止的讨论
东野圭吾的书向来以悬疑推理著称,这本虚无的十字架,上来就告诉了我们死者。接着在故事的梳理中,讨论了一下该不该废除死刑的问题。这个其实之前我有思考过,没有得出答案。就是不可否认大家公认,杀人偿命,而且死刑则是最高的惩罚。但是杀死一个犯了罪但毫不知悔改的人又能改变什么?
更有甚者,连环凶杀案。结果我们发现正是因为死刑是我们的最高处罚,怀有侥幸心理的人会想杀一个也是死,连环也是死。所以死刑并没有起到他起初设立时的目的。甚至可以说他助长了变态们的猖狂。这么说有些不太合适,但仔细想想又觉得没什么不对。
文中有一段话,是杀死小夜子他们孩子凶手的辩护律师平井说的,他说:任何一起事件中都有许多故事,不同的事件伴有不同的故事,如果只是凶手被判处死刑这样真的好么?而且我认为这样的结局无法帮助任何人。但是,如果问我还有怎样的结局,我也答不上来。正因为找不到答案,所以废除死刑论也只能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