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是一本由[加] 罗斯·金(Ross King)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于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如果以本书为底本,拍一部纪录片应该也很好看。作者笔下的菲利波极具个性,不断发起比赛征集的评审委员会也很好玩。有些太专业的描述实在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画面(所以想看纪录片),稍懂建筑的人应该会看得更顺畅。文艺复兴时代的先声,从金匠和钟表匠成长起来的天才建筑师、机械发明家。菲利波领先于他所在的时代,甚至没有后来者能超越。同时代的人逐渐意识到他的伟大,但还是低估了他的才能。如果有可能去到佛罗伦萨,要去百花大教堂教堂里他的墓穴处看看。
●穹顶是由人类建造的,是在一段充斥着战争和诡计的年代中建造的,而且建造它的人对于自然力的了解还非常有限,这些事实加在一起,让它成了更令人惊奇的存在
●前段技术信息太多,几乎翻着百科读过来,配着插图也觉有压力,中段开始本文科生才逐渐进入语境
●不如《米开朗基罗与教皇的天花板》精彩,但是仍然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跟米开朗琪罗和教堂天花板一样的风格,穿插很多硬知识,非常有趣
●佛罗伦萨的骄傲,圣母百花大教堂背后的故事,天才的大脑和上百年当修建过程,值得行前预习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读后感(一):专业的细节打捞者
写历史相关的人一个很头痛也很耗费精力的事情,就是如何从历史的相关资料中打捞出有价值的东西。在留声机、照相机和摄像机发明之前,人类记录历史的主要方式有:口述,文字和图形。
文字是一种最有效而且可以保证所记录真实性的方式,如果配以图表,那绝对是难得的精品。于是绝大多数研究历史的人皓首穷经,孜孜不倦地研读那些多如浩淼的典籍记录。
这一本《穹顶》,显然是这种做派下的产物。书中丰富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整个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建造过程。作者用一种纤毫毕现的写法,把围绕着教堂的人,物,和事一一罗列了出来。甚至连当时事故死掉的个工人的全名,都仔细地写在了这本书中。作者的考证功力,可见一斑。
因为我在读的时候,真得感觉这是一部15世纪佛罗伦萨市井百科全书式的素描,能够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场景,却又无法透过这此场景,得到是多深入的东西。
于是,我基本上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以两倍速的方式快进完成了这本书。
也许,那一天,在我需要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会再翻起来这本书。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读后感(二):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建造故事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一书作者罗斯·金是一位广受赞誉的作者,著有《莱昂纳多和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和教皇的天花板》《帕里斯的裁判》《马基雅维利:权力的哲学家》及两本小说《藏书票》和《多米诺》。
本书讲述了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如何让人、材料和自然力为己所用,从而建成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这一至今仍令我们为之惊叹的工程奇迹的故事。这位天才就是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他并不是一位泥瓦匠师傅或木匠,而是一位金匠和钟表匠。他精准地设计了石块和砖块的放置方式;制造了具有独创性的起重机及吊车,用它们把约7000万磅重的建筑材料吊到几百英尺高的半空中;他还仔细地规划了工人的工作流程,设计了完善的作业平台,所以在长达数十年的建造过程中,因工程事故丧命的工人仅有一名。他用自己的成就驳斥了那些宣称穹顶必然要坍塌的说法。
与这场工程大戏同时上演的还有瘟疫、战争、政治宿怨以及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思潮的萌动。罗斯•金将这些内容穿插进穹顶的故事中,让这段讲述更加精彩纷呈。作者用丰富翔实的细节描绘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15世纪生活的窗子。他还介绍了制砖工艺的悠久传统、运输的难题以及各个行会的强大势力。
即便是在摩天大楼随处可见的今天,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仍然保持着一种罕见的震慑人心的力量。罗斯·金用21世纪读者可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娓娓道来这段15世纪的教堂建造史。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读后感(三):一本有趣的书
读完了《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奇迹》,说的是菲利波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故事。
这本书好玩就好玩在,它能把甲骨文的好几本书串联起来。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所在地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时期亚平宁半岛上的艺术之都,这座城市里很多显赫家族热衷于资助各种艺术家,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美第奇家族,布鲁内莱斯基最大的赞助人就是当时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德·美第奇(《美第奇家族的兴衰》)。
菲利波的好友托斯卡内利是位天文学家,他受到穹顶高度的启发,在塔亭底部放置了一个铜质圆盘,日光可以通过圆盘中心的小孔射向大教堂地面,从而将大教堂转化为一个巨大的日晷。托斯卡内利对太阳运动的观测,使当时的航海家和海图绘制者能够更精确地测绘位置,为十五世纪的航海大发现做出了贡献。同时他建议葡萄牙国王阿方索探索一条向西穿越大西洋的航道,以避开1453年因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而被封锁的前往印度的陆上通道。哥伦布受到托斯卡内利和启发,最终说服了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和王后伊莎贝拉并得到他们的资助,从而开辟跨越大西洋的新航路并发现新大陆(《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伊莎贝拉:武士女王》以及地中海三部曲)。
布鲁内莱斯基去世一个世纪以后,米开朗基罗被任命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总工程师。他曾经获得许可进入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内部,对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进行考察。骄傲的米开朗基罗在考察之后承认他可以建造一座结构同样杰出的穹顶,但是不可能超越菲利波。(《米开朗基罗和教皇的天花板》)
让读者发现读过的书之间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件很好玩的事情,甲骨文果然是在下一盘大棋 [偷笑]
读书、思考、联想、发现…,这大概就是阅读的乐趣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读后感(四):佛罗伦萨的王冠
2019年7月8日早上4点,蹬着欧洲硕果仅存的摩拜单车,从城区一路往南骑,过桥,走了长长一段上坡,终于在日出之前赶到了位于佛罗伦萨城南高地的米开朗琪罗广场。下着蒙蒙细雨,使得朝霞展现出粉红色的效果,就是在这一片远景中,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依然是最显著的风景。
就在此前一天,我乘坐电梯到了穹顶的根部。出了电梯,一抬头,就看到它,深邃、巨大,盖在那里。爬过曲里拐弯的楼梯,走过没有扶手的一截木梯,探出头去,整座城市收入眼帘。这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城市,这是美蒂奇、马基雅维利的城市,这是以布鲁内莱斯基所塑造的穹顶为中心的城市。
书的一开始,就进入了穹顶竞标的环节。整本书所讲的就是布鲁内莱斯基以及吉贝尔蒂对于穹顶的争夺。在这个过程中,关于佛罗伦萨、关于意大利的政治和战争、关于布鲁内莱斯基其人其事,都一一展开,一条主线牢牢抓住读者的同时也用这些穿插的内容来舒缓节奏。布鲁内莱斯基的形象立马立体了起来,年到四十无大成就的失意人,对自己的创意自负的天才,对其他专家意见不屑一顾的独行侠,对吉贝尔蒂很有手腕的老前辈。虽然看不太懂书中的建筑学内容,但是布鲁内莱斯基个人形象已经足以撑起这本书了。
在他之前,建筑师是一个非常低下、照猫画虎、劳碌无功的职业,然而,布鲁内莱斯基改变了这一切,文艺复兴之中,建筑也成为艺术的一大类,一个辉煌的时代,由他拉开了大幕。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读后感(五):文艺复兴与人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中,来自21世纪的主人公羡慕20世纪初的“文艺界”人士,可后者倾羡的是19世纪末的艺术家,至于19世纪末的艺术家,则是三句不离文艺复兴,世人也无不知晓大名鼎鼎的文艺复兴时期。
让后人心向往之的文艺复兴时代大师辈出,那究竟是这些“群星闪耀”令这个时代蓬荜生辉,还是这个时代独有的魅力造就了人才?罗斯·金的《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一书或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出身于一个公务员家庭,家人曾寄望他能子承父业,未料他沉迷于数学和机械,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布鲁内莱斯基是如何挑战不可能,完成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建筑的。盖教堂封顶在即,时人认为,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层层支撑的飞扶壁最能达成这一高度。可是最后敲定的设计方案,却是看似饱满、实则难以实现的穹顶——理由是:飞扶壁不够美观,且它接近佛罗伦萨的宿敌(德国、法国、米兰)的建筑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一度被看轻。完成这一划时代挑战的就是布鲁内莱斯基,他不仅动用超前的数学知识和观察得到的经验,还颇有头脑地对方案保密,没有第二个人能胜任这项工作,无疑大大提高了布鲁内莱斯基的地位。更甚者,以布鲁内莱斯基为代表的建筑师们的地位也显著提升,他们曾被视作单纯出卖体力的劳动者,可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令建筑跻身艺术的堂奥。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氛围紧密相关:因为米开朗琪罗,人们不再质疑雕塑不如绘画;因为马基雅维利,经世济用的哲学也能成为艺术;因为讲求实际的精密计算,艺术迎来了新的高峰,科学不再曲高和寡;因为多才多艺的文艺复兴人,文艺复兴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布鲁内莱斯基并非个例,一路走来皆与环境相成。
譬如,书中首先提到,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自公元前400多年就有建筑师竞标的传统,在人才济济的文艺复兴时期,竞争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布鲁内莱斯基的守口如瓶并非毫无来由,他必须证明自己无可替代的实力。另一方面,拜竞争所赐,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一再突破自己的极限。
因材施教也是文艺复兴精神的来源,人们被允许做自己喜欢的事,发展天性。布鲁内莱斯基小时候喜欢机械,父母便不再强求他非得研究法律成为公务员,而是替他安排了一个金匠师傅,设计和制作各种各样的金属物件让十几岁的少年如鱼得水。我们更为熟悉的例子可能是艺术家的迁移,他们早早摆脱地域的局限,去文化艺术的中心学习,像是画家们喜欢的佛罗伦萨。由兴趣引导,物以类聚,养成专长。
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探索氛围相当宽松,尽管艺术家们会保留一些不传之秘,但是近距离地欣赏最杰出的作品、糅合进跨学科的元素(诸如数学在艺术中的应用)、以及人才的上升通道,都是这个时期的红利。从透视法到修建穹顶的机械,像布鲁内莱斯基这样颠覆旧有观念、挑战极限的发明,必得有开明宽容的土壤,能被识货的群众迅速接纳。
生逢其时的艺术家和文艺复兴的环境,是相互磨合、相互改造的过程,闪耀的巨擘、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对人的肯定,亦是对思想、对生命力的肯定。盐野七生以“无止境的探索”来诠释文艺复兴精神,认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抱此精神的便能称作是文艺复兴人。罗斯·金倒点出了结果的重要性,留下叹为观止的作品才是为这个伟大时代添砖加瓦,或者呈现一种令人艳羡的可能性:只要将事情做到极致,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行业,可以为自己做的事情正名。
伟大的时代孕育的英雄,英雄以行动创造了自己的时代。前者过于醒目,易为我们关注;但后者才更真实、更重要,是知难而退者应当镜鉴的。
——戊戌年读罗斯·金《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