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喜欢学习,老师跟我们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翻遍了家里所有的书,却只看到了白的纸、黑的字。
根本没有发现用黄金盖的房子,至于什么叫“颜如玉”,还不知道啥意思。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告诉那些读书的人(男人),好好读书之后就会得到美女与金钱。
现在想想,这个读书观真的不敢恭维,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而是带着功利性增长得到更多实惠的能力,那么读书之后有了学识的人肯定是一个坏人的升级版,正所谓“流氓不可怕,最怕流氓有文化”。
有文化的坏人破坏力肯定比没有文化的坏人大的多,所以读书更要明理,更要让自己的德行跟上文化的成就。而德行的增长则是一种自我的人生修炼,书本或许会告诉我们,但能够成长为自己的本能则要看自己在心里栽下了一颗种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内心是什么,我们就会看到这个世界有什么。
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让我们长出来更多向这个世界索取的爪子,反而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在自我修行的过程中增益己所不能。
我有不少的朋友,年少时学业有成,工作后积极进取,然后也可以说是走到位高权重的位置,放眼望去都是笑脸,不管是献媚的还是真诚的。香车美女也可以随手去取,于是乎,他感受到了十年寒窗苦读后的功成名就,他享受到了点灯熬油努力拼搏后的“理所应当”,他不再缩手缩脚、他不再律己慎独,他开始将手伸向了不该伸的地方……
结果只有一个,因为书中还曾说过“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没有谁可以躲得过因果循环,此果有前因,此因是后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或许有人作恶一生却得了善终,但我们不能将一个人的一生看作一个闭环,他还有孩子,因为他作的坏榜样而去承受了本来应该由他来承受的恶果。
这就像那些做了善事的人会福祐子孙一样,你今生修的福或许没有回报到你的身上,但它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等着你(或者你后代),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带来庇佑与感动。
这些年,我遇到过很多“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他们为了权力、为了金钱无所不用其极地用尽手段,一旦有些许权力,就会无限放大自己的权力,并想尽千方百计地将权力兑现,看似一时风光无限,得到了很多的实惠,拥有了“黄金屋和颜如玉”,岂不知消费不是自己的东西是要用未来偿还的。
天上不会掉馅饼,书里也不会,一份收获必得有一份付出,不劳而获的外财带来的终归会是一份祸害。得来的容易就不懂得珍惜,钱多权重的人心里的欲望会更加的膨胀,这些都是钱烧的,这些都是权害的。
一位贪官的母亲去看望狱中儿子,含着泪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年不让你读书,还可以家庭团圆、儿孙绕膝,晨起有人问候,餐桌充满笑声”。
为什么古人没有说“书中还有铁镣铐”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这一辈子能够看住自己的心,难啊!
“颜如玉和黄金屋”就像是饵一样,钓起了一个又一个本来应该成为栋梁之材的人。其实,好与坏不过是一念间,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之差就是生死之门。
所以,我感觉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最捷径的修行,从先贤圣哲的经历中寻找修行的法门,从佞臣败子的邪恶中找到消灭欲火的甘露,而决不是为了寻找所谓的“颜如玉与黄金屋”。
古人还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为什么不是“术”?是不是在其中蕴含着“道德”的成份?
我们说: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
不读书是不行的,但不自我修炼更是不行的,读书是看向更广阔的外界,修行是看懂更深处的内心。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修行更是。
读书不是为了考取好的大学,上好的大学也不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工作也不是谋取当官或者更多的金钱,读书应该是一种快乐与享受,读书应该是我们短暂一生修行的催化剂,读书是让我们有更大的能力帮助到更多的人,帮助别人是我们最大的修行。
读书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读书的目的、手段以及由此而膨胀的欲望,及欲望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损害……
一定要记住:读过书的傻子比没有读过书的傻子要多得的多,也傻的多,却还掩耳盗铃地自以为很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