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是一部由Michel Mollard执导,朱晓玫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云流水
●白雪皑皑静谧村庄的朴素小屋,有人在弹奏巴赫,那或许是无言圣咏与只属于隐士的慰藉。影片分为几小节,主角线条清晰地将巴赫乐曲、东西文化视角、哲思与生活理想串连在一起,像是在折角乐谱上写下寥寥注释。与Gould近乎机械的精雕细琢不同,你会看到一个人在琴键上如水一般缓缓流淌。那也似乎是在说,神圣的骨架已经具备,只等后来者为之注入精神与血肉。
●沉静悠远,片子里的朱晓玫用法语慢慢叙述着自己对《哥德堡变奏曲》每一首曲子的理解,和《道德经》的异曲同工之处,伴随着她精妙的演奏,很适合睡前或发呆的时候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238417
●作为纪录片而言太单薄,其实讲一讲朱晓玫和巴赫之间的渊源都比现在的好
●《哥德堡变奏曲》几乎表达了人的所有情感,咏叹调的凝思后是欢快的第一变奏曲。变奏曲是一个令人陶醉的曲式,巴赫使一个主题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个变奏曲的主题好像一个人,一生不断成长、变化,但始终如一。 朱晓玫版的《哥德堡变奏曲》,不仅有巴赫的深沉、神性;也有中国式的无为、顺势而为;她演奏时行云流水有如中国水墨画般,且浓淡相宜。
●导演对水、山的意象利用太过于形而下,与仙极了的文案比起来简直太弱了,唯有雪景、夜景能够多多少少感觉出导演对朱晓玫论巴赫的极大感动。总体说来整体都很克制,用了哥德堡变奏曲整体的写作形式作为影片的龙骨,有味。光影对比与朱晓玫的侧脸都拍得很好,非常感动!
●签名版。丢失。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影评(一):如鹿切慕溪水
在生活的每个时期聆听哥德堡变奏曲都有不同的感受....结束了一天的疲惫学业之后,回到宿舍若舍友都不在,我就会打开哥德堡变奏曲,坐在案前闭上眼睛,慢慢的让这来自于寂静的泉水流进我的身体里,把所有的尘世喧嚣都洗净,有时我会流下眼泪,有时我会露出微笑。但不管怎么样在聆听哥德堡变奏曲时我是无法做其他的任何事的,因为它无穷无尽的情感已经占据了我所有的思绪。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影评(二):恰如其分的单薄
有人说,就纪录片而言略显单薄。我没能很准确理解ta所指的单薄具体是什么。是对朱晓玫的描述过于单薄,导致最后呈现出来的她是个单薄的形象,还是其它的意思?没想出来一时半会儿。
但我能理解“单薄”这个词的出现。如果“单薄”是合适的,那这部纪录片里的朱晓玫“单薄”得非常好。
应该可以理解,一个在历史劫难里,在这个国家里,把音乐当作庇护所的人,心思是“单薄”的。当她获得与音乐终身相伴的机会,她的虔诚和投入,以及用单纯的方式(读老子)来小心呵护这份互相倚赖,她的用心是“单薄”的。我喜欢她在音乐会上的诚恳,以及总是谦卑地困惑自己为何可以获得这份被喝彩的殊荣。她深夜练琴,清晨练琴,弹巴赫变成日夜的祷告。猫从琴边走过,琴边的她太专注,以至于“单薄”得像印在墙上的花纹。
纪录片里的巴黎始终天气阴沉,片尾字幕从山间缓缓升起。很感动,她终于与音乐相见。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影评(三):静水深流:钢琴家中的隐修士
后窗的山色与天空,有盘旋的飞鸟,有风动的流云的树梢,有雨滴、雾霭,有变化的光影。这些图景在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旋律中变得格外有美感。
一个月以来,真正让我从疫情的紧张感中放松、宁静下来的是朱晓玫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钢琴家朱晓玫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与沉静,对我有巨大吸引力。
有些钢琴家技巧华彩绚丽,五光十色,让人目眩神迷,而朱晓玫却外表朴实无华,低调素朴,她弹奏出来的乐曲有一种让人沉静的魔力——世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一生只做一件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的重复修炼就如功夫一样日积月累地养长在自己的身上,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书见识、理解与思考后形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这种能力赋予在演奏之中。而这种专注力与凝聚力也会带人进入一个专注、沉静的世界。
每一部作品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它需要与它气质与内心生命相似的钢琴家去演绎。
我总觉得钢琴家只有过着如隐修士般清寂简单的生活,才能演绎出巴赫作品中充满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沉静。而朱晓玫用她的生命演绎出了巴赫作品中静水深流的意蕴。朱晓玫说不愿意别人记住她,而是愿意人们能记住作品。而她愿意隐没在作品之后。她无疑就是钢琴家中的隐修士。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影评(四):音乐和爱都来自于寂静,就像雕塑从岩石中脱胎而出
音乐来自于寂静,就像雕塑从岩石中脱胎而出。在朱晓玫的眼中,巴赫——这个意味着流水意义名字的伟大音乐家,之于她,就像中国哲学家老子之于她人生的意义。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令人醍醐灌顶。在这种意义上,哥德堡变奏曲来自寂静,就像静静流淌的河水之下,矛盾、复杂在寂静的表情下迸发伟大的灵魂之光,人性和神性交织在一起,如此简单又如此丰富。从这种意义上,也许人生美好的东西都来自寂静,就像爱情,在寂静的十字架下灵魂互拥;就像哲理,在寂静中感悟和思辨;就像生活之美,唯有寂静之心才能深切体悟。 哥德堡变奏曲的30个变奏,就像人生的起伏,但不管如何变化,主题永恒不变。咏叹调始于开首,复又终于结尾,似乎走过一生,归于寂静,音乐生生不息,河流生生不息,还有爱也生生不息。 朱晓玫,这个一生嫁给音乐的单身女音乐家,长得其貌不扬。但是当她坐在钢琴面前,闭着双眼用她并非纤纤玉手的手指弹出哥德堡变奏曲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情人》中的那句——与你青春美貌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那简单而又丰富的乐音在她指尖流淌,就像生命之曲。听过古尔德的版本,更爱朱晓玫的弹奏,朴实、内敛,就像寂静之光,融化一切不安、恐惧、折磨…….. 片尾,冬日山谷寂静如烟,抬头见,两朵白云,一大一小在蓝天中互相凝视。想起桂川河的跌落,是冥冥中吗?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影评(五):你知道朱晓玫么?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NoneofZhensBusiness(Zhenreallybucare),欢迎关注。
作者:喜承
在此之前,我不懂巴赫,更不知道朱晓玫。当然,现在我还是不懂巴赫,只是知道了朱晓玫这个名字。
整部影片不太符合一般纪录片的长度和深度,更像是完整版中节选出的片段,关于她日常生活中与音乐的部分。影片色调偏暗,多半是巴黎的傍晚,她一个人在一间半地下的房间里弹琴,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看着有些孤寂。印象中唯一明亮的部分是她住的房间,视野很好,可以看到塞纳河和埃菲尔铁塔,书桌就在窗前。
看之前我并没有提前搜索任何关于她的介绍,看过后在网上找到这样一段:
「30年来,朱晓玫每天清晨洗漱后第一件事,就是坐到钢琴前,如晨祷般练习《哥德堡》中的一个章节,30天一轮,周而复始,从未间断。“每天至少5小时,一天不弹就六神无主,跟吸毒似的,练完琴基本就想沉默下来,Silence。”
旅居巴黎多年,朱晓玫在塞纳河畔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隐者生活。独身的她,远离尘嚣,躲在音乐后面,与巴赫为伴。“朋友都说我除了会弹琴,基本就是个废物,不用手机,找不着路,电器一窍不通,每天吃什么也没主意。”
她不看电视也不上网,闲暇时会去离家10分钟路程的卢浮宫看画,“卢浮宫的画一次不能看太多,就像吃东西不能吃太饱,仔细看一幅画就受益很大了。”
有人说她像苦行僧,但她答:“每个人对苦的理解不一样,有人认为开派对之类是快乐的事,在我看来是痛苦,那么多人聚一起,谈话也不深入,嘻嘻哈哈的,多苦啊!所以朋友说:如果我们想对你不好,就为你开个surprise party!” 」[1]
她说:「艺术家应站在弱者和被损害的人一边。」
她觉得巴赫和老子很像。
网上说:「2014年6月21日,在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朱晓玫应邀演奏了《哥德堡变奏曲》,成为第一位在巴赫墓前举办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
现在我依然也只是知道了朱晓玫这个名字而已,她背后的故事有些灰色调,和纪录片的色彩其实是相符的,但,一个人这样过一生,还是令人向往。
如果这个特殊时节背景让人觉得压抑,有50分钟时间可以暂时逃离一下。
[1] 选自「音乐人 | 朱晓玫 素心人,巴赫情」,南方人物周刊(https://nfpeople.infzm.com/article/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