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是一本由马小星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坠龙事件所在的扶余、三岔河、前郭地区正是我爷爷老家所在地,儿时还在爷爷的带领下在结冰的三岔河上行走过数里,也的确在当地暴雨时亲眼观察过所谓的“龙搅水”,作者二十多年前的考证过程客观全面,并结合了大量史书记载和目击证词,只是缺乏现代科技和权威机构的支持,甚是可惜。时至今日当时事件的亲历者早已全部离世,千古之谜恐怕已错过了被解开的最佳时机。
●说来惭愧,工作以后每天忙忙碌碌,书读的比以前少多了,偶然了解到这本书,出于猎奇的目的特地买来翻看,竟然意外的感动。是不是民科不好妄下判断,但是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份研究热情我是很久没在读某些论文资料中感受到了。衷心祝愿作者所追寻的问题终有一日能有清晰的答案。
●马小星先生搜集古今大量资料,上至远古神话,下至地方县志,多次实地考察采访当事人,不论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龙这种动物,单凭他的脚踏实地用实践去探索真知的精神就令人钦佩。
●这种以古文献和生物学知识推理论证龙,这种生物到底存不存在,深情可嘉,但明显无法解释,作者认为龙是一种远古两栖类动物,如何腾云驾雾?这不科学啊!除非把龙剖开,看是不是符合鸟类飞行的生理构造。
●本来抱着猎奇的心看故事的,结果书里是作者旁征博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把原本玄幻的龙最有可能的真实状态推了出来。
●这是一本献给那些对世界保持着不倦新鲜感之人的书。
●作者主要观点:龙,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大约为古代两栖动物的孑遗,生活在湖泊江河地下水中。形象与明清所绘不同,应与巨型蜥蜴类似,然头有角,吻有须,身有鳞,遇水可飞腾。这本书例证丰富,读来颇有趣味,看得出作者对中国古代文献熟稔。不足有两个,一是终究找不到考古学上的实证,二是文献资料仅限于中国,龙为一物,若真实存在,应非局限于中国活动。读完还是有点儿触动的,作者对古籍材料的使用给我启发。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个世界保持新鲜感与好奇心。
●自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这是本书最大的收获:认知改观。1、刷新对龙的认识,有理有据有逻辑的走进科学,作者的海量阅读和处女座抠细节精神可见一斑。2、刷新看待事物的方式,打破原有“目之所及思之所及”的边界。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读后感(一):上海老土的系列短评
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开卷益读第一感:浅水卧大龙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读后感(二):作者成功勾引出你的好奇心了吗?
此书于双11购入,作为我的睡前读物,每日翻几页聊以自慰。抱之以好奇开放之心态,没想到给我带来如此大的惊喜,前章略显冗长沉闷,越往后越引人入胜
作者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查阅大量历史典籍,在浩瀚繁复的古籍中搜寻关于龙的只言片语。作者论证,认为龙是一种稀有的古生物孑遗,是进化不成功重新入水,鱼性未泯的两栖动物。在大量史实记载里,在多次的田园走访考察中,从众多不相关联的目击者或知情者转述的口录中,我们信服于作者的推断论述
确实可能有一种体型庞大的未知爬行生物,出没于松花江流域,它体型略似放大几十倍的蜥蜴鳄鱼一类,但明显区别于此类,牛首鱼身,鳞片碗口大,头上独角或双角,鲶鱼嘴型有须,浑身黏腻散发强烈腥臭,有看似强壮四肢,但卧于陆地无力动弹,亲水,困于陆地时能在暴风雨中离去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读后感(三):最后的寻龙骑士
这应该是本小说吧。
作者收集了大量关于龙这种生物和坠龙事件的文献记载。可对于龙究竟是什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论证。
前半部分脉络挺清晰,从龙棚的传说,对应发生在伪满时期的营口坠龙的亲历者口述,简直是一毛一样。但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都是农民,怎么会描述的和古籍一样呢?
除非,坠龙这种事在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因此在民间已经有了约定俗成应对坠龙的方法。
可作者并没有顺着这条线写下去,后面又开始介绍上古养龙、食龙,对当年营口坠龙亲历者的采访。
最后感叹,零几年的时候中央台的《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还会报道类似事件,可现在没有人会在戈壁中挖掘宝藏、在原始森林中寻找野人,大家对这些神秘事件没了兴趣,
张口就说:龙啊,那是传说中的生物,根本就没存在过。
作者偏要追寻还原神秘事件本来面目,做这个世界上最后寻找神龙的人。蛮悲情的,有种执着于发明永动机的感觉。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读后感(四):严重剧透,字数有限,写在书评里
此书适合对神秘事物保持好奇和宽容者阅读,对于龙是否存在,基于大量史料研究,围绕的问题主要在于:
1. 诸如仰韶文化遗址等上古遗迹中,以及古代对生物的分类辨识中,众多的动物在今天有迹可循,唯独龙是纯粹拼凑或者幻想生物,未免不能信服。
2. 除开明显夸张的神化传说,大量的史料记载中龙出现,往往更像是鲸鱼搁浅般,且虽然出现频率极低,不论内陆沿海,古代百姓几乎都采取的同一种措施去救龙(搭棚,泼水,遮阴)这背后是否暗藏着一种先民的养殖记忆?
3. 同样除开夸张的描写,对龙的形态捕捉,如,鲤鱼鳞,鲶鱼须嘴,周身粘腻腥臭十足,虽有四肢但在岸上几乎毫无行动力(如第2点提到的鲸鱼搁浅),未尝不像是在生物进化链上早于现今的蜥蜴、鳄鱼和蛇,(可能)因生活在深水中而侥幸躲过灭绝命运的古代大型水生物,而人们以为早已灭绝后来却发现的古生物并非没有过,只是数量越来越少。
4. 古代的环境和气候,江河流域、岭南地区的百姓饱受鳄鱼、毒蛇之苦,记载繁多,当出现龙的时候,不可能会将这些生物误认为龙,同时,也不可能用这些伤人吃人之物来幻想一种祥瑞的化身。
此外,书中大量的史料也相当有趣,总的来说可读性非常强。
该书的缺点在于逻辑论证上过于草率,即,提出问题和猜测都有道理,论证过程则后继不足,当然这也确实为现实所困。
在涉及生物科学方面,今人往往有极大的自信,但事实上,先民远没有那么的愚昧无知,今人也并非无所不知,关于龙前世今生的盖棺定论,还为时过早,如果仅仅是因为绝对唯物、缺乏证据则完全否定,和古人因为龙与雨水的密切关系将龙奉为神以及帝王象征,又有什么区别呢?
《龙: 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读后感(五):现今为止 在违背常识惯性的思考和认知下 以严谨的态度 以唯物辩证思维去走访搜罗资料去论证 龙存在的一篇类学术性文章
优点:
1,作者不以最终结论作为一个总结去论证这个命题,而是以现有的资料去做了一个阶段性结论。
2,作者在叙述和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华阳国志》《水经注》《七修类稿》《述异记》《聊斋志异》《夷坚志》《拾遗记》《续夷坚志》等历代笔记小说材料和地理野史等古籍也引用过《汉书》《后汉书》《晋书》等正史的部分内容,在明清代的资料从也有引用《实录》这类二手资料,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各地的《县志》也当作了引用资料之一。
3,作者对1944年黑龙江松花江支流牡丹江有过实地走访 相对于现代的学术类论文 实地走访 实在难能可贵,并且把过程和对 目睹的亲身经历者 做了完整的访谈记录
缺点:
1,没有确切的资料和证据(史料,考虑到距离时代太过久了,走访,没有办法确定走访和地方和人的真实性)
2,论述逻辑有缺憾(引用资料无法确认前因和真伪以及之后的影响记录 大多采取摘取章节)这一点作者自己也说了,在汉代时期有一段时间朝廷对于发现龙上报就会封赏这样很难断定资料的真伪,缺少原始资料论证真伪这一块和后续影响的资料搜罗
3,书籍是1994年出版 现今再版修订却虽然有所延伸资料却不多(毕竟这年头资料搜罗比上世纪更佳方便并且在2000年的时候西安天空拍摄的双龙游动云层的视频事件和高邮龙卷风事件甚至是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的资料都是有过报道的,有时候从当时的媒体备份资料入手更好)
4,没有采用墓志碑文资料 这个是一个重大的基础资料来源点
5,论述一样东西必须要有确定的证据,也需要有反对的证据,正反论证才会更加全面
结论:书是中国国内第一本 采用学术性思维并且违背我们认知常识下去进行搜罗资料走访当地进行论证的一本好书,但并不让人完全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