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是一本由李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精选点评:
●不痛不痒四平八稳的官样文章
●切入点很好,有点过于学术了
●模型很粗糙。表述很混乱。数据很陈旧。更为致命的,作者缺乏对社会的洞悉。
●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近五十万字的皇皇巨著,19年的尾巴读到的top5。另,很难忍住和《生而贫穷》做对比,同样是解读社会现状的社会学著作,后者作者是九零后改行互联网的社会学硕士+知乎大V,前者是清华社科院院长,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两本书的政治倾向对比起来特有画面感,前者是底层视角+左翼,后者是高层视角+倡导结果公平,简直像学生和校长辩论,当然两者并非矛盾,而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同样的现实,比方对待高考的不合理,两书一正一反做出解释,《贫穷》通过底层视角,说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高考本身缺乏公平,《分层》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但它讲,高考的不合理恰恰因为人数太多,实际上许多人应该直接从事专业技术职业,因为这是国家大量缺乏的(此观点和《吾国教育病理》遥相呼应,《病理》甚至认为我国应推行类似德国的双轨制教育)。
●社会分层机制中,哪些是通过自己努力带来的?哪些又是通过身份带来的?读过此书我陷入沉思。然而,没有非常完整的答案。
●勾勒了宏观的结构,提供了理解中国的社会学视野,也可以为理解、评价各种政策与导向提供背景。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最终指向公正合理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而形成具有规模的中间阶层对于社会的稳定与个人的发展关系重大,如果不同职业能够提供进入中层的通道,得到社会的尊重,那么人的自由发展或许能够实现,不必将目光,资源,精力和人生价值付诸少数职位上,而能在不同的社会位置收获可匹配的财富,权利与声望,以及自我与社会的成就。
●失望。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一):中国社会分层
很不错的一本书,了解当下中国社会分层,准确定位自己,如何提升自己的阶层很有借鉴意义,很有借鉴意义。虽然高等教育扩招,弱化了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但目前教育仍然是实现向上流动的必要条件。中国的中间阶层是碎片化的,而且大多是处于中下的。中国对体力劳动的轻视,未完全实现体力劳动工资的分级化,影响了中产阶级的增长。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二):邓小平说如果贫富差距拉大,改革算失败
邓小平说如果贫富差距拉大,改革算失败,邓小平选集139页,大家可以去看
*我让我朋友,我让我室友一起携手一生一世王者荣jdnxndndnndnxnxnxnxnnxnnnxnxnnnnnnnnxjxjxjjxjxjxkxkxkxmmxxmncm耀……………………………………………………………………………………………………………………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本书是2019年7月出版,感觉观点应该比较接近现实。读了之后发现这本书主要在讲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演变,主要讲了当代中产阶层特别是中下阶层的形成、发展和特征,以及怎样提升中下阶层生活水平,运用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比较详实可信,是比较接地气的社会学作品,但是实验数据,特别是有些结论是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与当时数据还是有了很大差别。前半部分讲了一些概念和历史演变,其中在住房演变过程中讲到1998年国务院23号文提出取消和停止福利分房,才有后来的商品房买卖和房地产价值大涨;并不指望有些东西说的有多么深刻但后半部分本书中很多观点还是很有道理很值得借鉴的,比如说1)社会分层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利益或资源占有的关系;2)中国的分层差别一直都比较大,只是1980年之前体现为政治的不平等,1980年之后体现为经济上的不平等;3)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增长悖论: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增长,然而社会中大部分人不能从中收益,但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大多数人却又从经济停滞中受害;4)过去那些占有优势地位的群体,通过不同的资本交换、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优势,使得他们的优势地位在经济体制的变革中保持或延续;5)如果高等教育的扩张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那实际上就是削弱了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而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复制。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四):中国社会各阶级现状分析
主旋律之作。将严谨高深的学术问题演绎得明白易晓,通俗好学。1979改革开放以先,施行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居民收入差距小,开放之后,从80年代中后期始,贫富差距愈益明显,社会人群分层化,各阶层在经济、职业、教育诸方面差异显著。之所以不用“阶级”说,作者给出两个理由。其一由于长达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对“阶级”一词心有余悸,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其二阶级在含义上是利益既得的相对稳定的集团,而阶层由于中国利益结构变迁十分迅速,利益尚在分化解组,重新组合,使用地位相对稳定的阶级不符合中国实际。
当前中国仍是倒丁字形社会阶层结构,以较权威的经济地位来划分,处于底层的绝大多数是贫困群体,金字塔顶层的是富裕阶层。作者把中国社会结构划分为高收入阶层,中间层,低收入阶层。中间层与低收入阶层中间细分为过渡层和边缘层。作者的分层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和底层社会。作者也是用心良苦了。
作者以倒丁字形象化中国社会各阶级之存在,是想着重指出政府追求的是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中间鼓凸部分是经济地位位列上流社会与底层社会之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中产阶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往上努努劲儿,很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他们希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利自身发展。中产阶级壮大,底层社会群体相应减少,能有效地抑制缓解底层社会因贫富悬殊激起的不满与愤怒。
贫富悬殊肯定会激发社会冲突,政府已经采取积极措施疏解悬殊差距。对高收入者收税,通过保障法予低收入者以补偿,积极推广普惠教育,提高人们认知水平。
毕竟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公平公正,政府的大政方针脱不了干系。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五):#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书笔记
这是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一本社会学研究著作。我粗略的翻阅了这本书中有关中国的若干章节,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常常受制于惯性。曾几何时,上层领导也曾寄托于国有企业自身。能激发出创新的意识。但是僵化的管理模式,以及计划经济的思维等等,利益集团的束缚,使得那一丝丝,微弱的创新或改革火苗,常常由于惯性,过早的熄灭。
高考的的重要意义。对底层的草根来说,跨越阶层的渠道并不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高考,而从底层跨越到中产阶级,高考考的好这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处于金字塔上端的高考大学生,比如,985、211、双一流的学生,他们能够站到人群中的一小部分,他们毕业后大多都能进入职业中产阶层,当然,职业的中产并不等于收入的中产。对于广大的普通高校学生以及大专,以及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进入中产阶级,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随着学历含金量的降低而愈加困难。
跨越阶层的另外一些方法,比如说证书,考证其实就是积累一种文化资本,而这种文化资本,假如说得到社会的认可的话,那么也是晋升的一种通道,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证书,很多是得到认可的,但是对于普通的,比如说农民工阶层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规范化的职业证书的考核评定,未来国家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农村土地改革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如果农村土地能够进入市场,那土地的市场化,也能够使农民获得财富上的快速增长。但尤为可惜的是,在早些年的造富运动当中,农民这一群体,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土地政策的限制,使得他们的土地无法流入到市场,这使得这一阶层无法通过卖地的方式来获得财富,而错过了这一次造富的运动。
在书里面可以很鲜明的看到,从零几年到现在,中产阶级的比例在逐渐的向东部靠拢。再就是单纯的从西部、东部,东北部,中部等区域的角度来看,东部中产阶级的比例从零几年到现在,在逐渐的扩大。而中部、西部,中产阶级的比例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甚至在某一阶段中产阶级比例出现过下滑,而且中西部与东部相比现阶段,中产阶级的比例相差非常悬殊。选择在东部发展,你获得成功的概率将大幅度提高。
东西部发展的严重不均衡,相对于美国的藏富于民,中国人民的储蓄,在零几年,攀登过一次高峰之后,现在在逐年的往下坠,也就是说,政府占有财富的比例是主要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奉行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由政府来调配资源。假如说调配得当,那也无话可说,但现在的情况就是,在发达地区,政府投入了多得多的资源建设。但很多地方做的建设也是比较有限,这些建设不单单是高铁、公路等基础设施,还有一些优质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等。
现阶段中国的基尼系数和美国社会持平了,这意味着什么?相对于发达的美国国家,中国还尚处于发展阶段,但贫富分化,就已经达到了美国那样的程度。换句话说,越是发达的地方,它阶级固化就越是严重,对下层老百姓来说,他获得的机会就越少,它能够跨越阶层的机会也越少。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其实机会还是有很多的,但对于中国来说,从数据上体现的就是,这种分化的程度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面出现了极不合理的现象,而且,对于发达省份的投资投入,也出现了马太效应。
所以说,要想使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中产阶层,那么,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就需要做大力的改革了。对个人来说,有机会还是尽量要去大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