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是一本由高洪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元,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读后感(一):千年丝绸路,多少未知事
丝绸之路这个词,我们已相当熟稔。历史课本中、新闻联播里,它都算得上明星词汇。
中国的孩子们老早便知道,自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王朝始,一条伴随着沙漠与驼铃的西去道路就已然存在,也都清楚,那条沟通中国内地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道路上,存在过许许多多或豪气或悲壮或浪漫的悠长故事。
我们清楚长安、河西走廊、敦煌都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耳熟能详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大破匈奴、“天可汗”受四方尊崇、玄奘西去求经、成吉思汗东征的故事;大抵知道香料、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菠菜、汗血宝马是从西域传入,瓷器、丝绸、茶叶、纸张则是从中原运往西域。
我们或许还知道,丝绸之路不止局限于东西向的一条;或许也曾听过王圆箓、高仙芝、帖木儿、斯坦因、阿部仲麻吕的名字。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清楚丝绸之路上还有怛逻斯、撒马尔罕、木鹿这样的城镇;不清楚突厥、大月氏、嚈达、黑白大食、安息、大夏国有过怎么样的演变;不清楚鲁缟齐纨其实才是丝绸最古老、优质的品牌;不清楚蓬莱也可视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是的,关于丝绸之路,我们多数人的认知是表面的;关于丝路历史风尘中存续的故事,我们更是所知寥寥。
从蓬莱到罗马,两千多年里,中西方文明有过太多的交汇,双方彼此牵引又相互融合。作为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与中心点,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将它的文化、文明输出到周边的许多地区与角落:往东,它影响到韩国、朝鲜、日本的文化形态;往西,它的触角远达伊朗、土耳其、意大利;往南,它将足迹印到缅甸、越南等国,并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发源地印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高洪雷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选取丝路之上的十五座古城书写,定点描绘和发散。作者简要勾勒出丝绸之路辐射不同方向的基本形态后,选取登州(今蓬莱)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结合可圈点的人物与历史事件,着重梳理了自登州、洛阳、长安,出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过伊朗高原前往罗马的北方陆上丝绸之路主干道。
全书以日本使者高元度、大唐高僧玄奘、班超的副使甘英、被俘虏的杜环等人做引子,提点相关章节的内容。对东方时段的选择上,作者稳健传统,依旧选取具有文明集大成特性的汉唐为主。(当然,由于汉唐时期是陆上丝绸之路发展、中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时代,这也就是必要的。)对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叙述时段选择上,作者的跨度则宽广得多,铺垫和叙述了许多零散却有关联的历史背景。
可以看出,作者收集和考证了许多资料。但相对可惜的,是由于历史本身的岔路太多,在有限的文本中,作者无法全方位地呈现这条陆上丝绸之路的面貌,使得整本书旁支甚多,读来有些散碎。不过丝绸之路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触及之地广袤远遥,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政权迭更、地理变迁均繁复异常,若想真正详实巨细,恐非赌上作者的一生穷究不可。
整体来说,高洪雷这本书有史有情,视角宽广,对丝绸之路的悲悯与热爱同样显而易见,对丝路感兴趣的读者们,一定能从其中有所获益。只是比起报告文学,我则更倾向于将这本书定义为通俗的历史文化读物。
《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读后感(二):追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
追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
——简评高洪雷长篇报告文学《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
高洪雷在2020年春天付梓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以一个个历史事件介入式的透视,书写了在丝绸之路上15座丝路古城和日本使者高元度、大唐高僧玄奘、被俘虏的杜环、班超的副使甘英为基本线索而创作的非虚构作品,做到了“报告”与“文学”的相生相成。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是在19世纪,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一直沿用至今。
而今天长篇报告文学《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我暂且认为它的出版是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伴着悠悠驼铃声、乃至追溯历史的光芒,让大家再一次回望。
有关“丝绸之路”的书籍我们可以用铺天盖地去形容,但似乎没有一本如高洪雷笔下的这本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惊心动魄。面对这样的素材,作者一方面尽可能试图还原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具象,另一方面又着力通过他不懈的书写让人看到在历史的回溯中伟大的“丝绸之路”上呈现出的炽热、悲悯的表达,对于这一点高洪雷是完全做到了。
历史的书写与表达。在读《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之前,无论是在历史书籍,还是影视作品中都浮光掠影式地对“丝绸之路”有过浅显的认识和了解。可是本书给我的震撼是,高洪雷用他自身储备的深厚历史知识和见闻、所思,用管窥的方式,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蓬莱有张有弛地写起,最吸引人的还是神话蓬莱的叙说、“八仙过海”的穿插、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到历史的变迁,都是力透纸背的书写与表达,让读者难以释怀、回味无穷,重要的是他抓住了鲜为人知的事件,给大家用他雄健的笔调还原了历史过程,呈现了历史情境;另外又以日本使者高元度、知州苏东坡亲历者的“视角”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历史故事大篇幅文字讲述了蓬莱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缘由、变迁。
从“丝绸之路”的命名说起。“历史是要讲连贯性,是根据事来讲的”(余英时,美籍华人历史学者)。《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去叙述“丝绸之路”这样一个重大题材,避免不了要以历史事件为基本的依据,也是最符合非虚构作品本身的文体特点。整部作品以15座丝绸古城为章节,重点讲述了210天行程当中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故事,兼顾了沿途地理风光、历史风云和遗落在历史光芒中鲜为人知的奇闻异谈。其中,对“丝绸之路”命名、起点之争、张骞西行、敦煌石窟、撒马尔罕、碎叶镇、巴格达等重要环节做了浓墨重彩的叙述,既让读者感受到了饱满的历史进程,又构成了整体感历史的画卷。
人性的书写与悲悯。在一定意义上,任何文学作品的书写都是对人性的观照与表达,《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也不例外,“人性是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在道德教诲中完善的。伦理环境发生变化,人性也会因伦理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在“丝绸之路”210天的行程中,高洪雷笔下对大唐高僧玄奘、敦煌看守人王道士和现任研究所所长樊锦诗的描写,在我看来就是对特定的环境下人与自然面对现实的人性拷问,也是本书出彩的部分。大唐高僧玄奘,一心为了他说追求的信仰一生执着,一路上对唐太宗李世民、高昌国国王的挽留也是毫不动容,或者有非分之想;现任研究所所长樊锦诗,一个娇弱的江南女子,自1963年大学毕业至今,是使命让她在敦煌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被誉为“敦煌的女儿”。而敦煌看守人王道士却为了自己的欲望,不惜代价地给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法国学者保罗、美国华尔纳大肆出卖价值连城的文物,使敦煌艺术宝库遭到接二连三的浩劫。
最后,感谢作者用宏大的非虚构叙事、对历史本真的时刻把握,勇于揭开历史的种种遮蔽和尘埃,在厚重的历史光芒中,还原那渐行渐远的现场,使作品有了一种富有审美性的表现力“直抵人心”,更加给了我们最富有历史情怀的光芒,读懂了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2020年2月23日)
曹有山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读后感(三):对丝绸之路的全新了解
对于丝绸之路,最初的了解是在小学的《历史》课本,讲述了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上了初中一年级后,则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本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小说集《井上靖西域小说选》,其中的小说《楼兰》、《敦煌》,使我对丝绸之路有了更具象的了解,激发了我对西域的喜爱。去年,我看了作家高洪雷的长篇散文《大写西域》,更对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读过高洪雷新书《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更是刷新了我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读过此书,我才知道,自己之前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有多狭促,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有多浅薄。在我以往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中,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长安出发,止于天竺。但是在此书中,使我的对西域的视野进一步扩大,从蓬莱开始,到罗马结束。征途何其远也,足迹横跨欧亚;眼界何其宽也,全球不在话下。在我以往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中,我单纯地认为,丝绸之路只有出嘉峪关那一条,但是在作者的描述中,我才知道,丝绸之路有四条!
看该书的版权页,题材归于报告文学。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潜意识中,我将此书作为历史文化散文来阅读。行文字距间,作者所掉的书袋比比皆是,足以看出作者在此书写作过程中,查阅资料的丰富,对待写作对象的认真程度。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出面,而是将讲故事的主角交给了四位历史名人,以唐代快马的旅程时间结构全书,他们分别是日本遣唐使高元度,大唐高僧玄奘,被俘虏的杜环,班超的副使甘英。随着地理位置的变迁,四位故事主角依次登场,站在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讲述该地古今故事。
从蓬莱开始,“蓬莱有仙山,虚无缥缈间。”诗句中虽然这么写,但是作者通过高元度入手,确是实实在在捋清了蓬莱的前世今生,其中既有祖国强大时的骄傲,又有生灵涂炭时的心痛,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密密的文字中,揭开史料的一角,探究国运民生衰败的原因,以警醒后来人。在作者的后记中,我看到了我最喜欢的山东作家张炜的名字,在我看来,张炜的语言自带有齐鲁汉子的雄浑之气,是有牙齿的语言,让我们心甘情愿接受他的语言蹂躏。但是作者的语言,确是有温情的语言,即使在此后的西域大漠中的荒凉,也有大漠落日的辉煌。
到了洛阳,我们看到了北魏民族的融合,看到了东汉时期的繁盛。作者从清王朝写起,到隋王朝的大运河上为止,通过陈祎,引出了古都长安。在洛阳,可以写的故事很多很多,白马寺让我们看到了佛教在中国的源头,龙门石窟看到了佛教在中华大地上的起起伏伏,兴盛衰败。最后到了大运河,使我想起了夏建勇所著的《旷世风华——大运河传》,中国历史的这一捺,让这一造福后代千年的伟大工程的肇始者毁誉参半,谁能说清隋炀帝是对是错?
玄奘带我们走进长安,高元度的身影渐渐离我们远去。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这才是丝绸之路真正的起点。可是,看了高洪雷的这本书,我们必须要纠正自己的观点。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发源何处?我们的目光应该锁定在那个海岸仙山。在长安,有汉代的张骞,他的出使西域,让我们的餐桌极度丰富起来;有唐代的玄奘,他的西游不仅让我们有了一部名著,有了一段瑰丽玄幻的故事,更有了佛教在中国的大放异彩,为后代留下来宗教精神财富。
敦煌和高昌,让我的眼前立即就浮现出大漠落日的瑰丽,有大漠风沙的苍凉。“……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箫的人是谁?任岁月剥去红装,无奈伤痕累累;荒凉的古堡中,谁在反弹着琵琶,只等我来去匆匆,今生的相会……”耳边,不由得想起了含笑的《飞天》旋律。在这两个地方,我从井上靖的小说中看到了普通人在统治阶级下的渺小,看到了历史的博大;在这两个地方,我又想起了前不久看过的《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在本书中,高洪雷写道:“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有一份这样的工作,住土屋,喝咸水,点油灯,离家特别远,白天一上班就盯着墙壁,晚上只能数着星星入睡,工资收入也不高,您是否愿意干?”但是作者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敦煌的守护者愿意干。”他们就是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敦煌、高昌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尤其是在文物保护方面。
到了碎叶镇,按照现在的版图,已经出了国界。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诗人——李白。这是一座在书中描写的城,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在李白的诗作中。但是可悲的是,碎叶,我们一直在寻找,直到1982年,这座城才又回到我们的眼界,我们才又在自己漫长的记忆中寻找它……
在怛逻斯和撒马尔罕,我们走到了汉唐与伊斯兰教统治的波斯的边界。这里是汉唐与波斯争夺之地,也是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作者在这两章,重点写了高仙芝与安禄山的故事。这两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是名将,名垂千史;一个发动了安史之乱,终结了大唐的强盛,遗臭万年。在这两章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人类的性格中的缺陷和人性中的恶。如:大唐与大食的战争中,唐王朝的盲目乐观、夜郎自大,最终导致失败;高仙芝与边令诚的故事,让我们感悟到盲人点灯的无奈;粟特人米薇的故事,让我们看清了人性中重利轻离别的薄情。一切都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
从大夏开始,作者带领我们完全走出了汉唐的国界。此段故事由杜环为我们讲述,但还是以玄奘西行为基本线索。在这两个地方,我真佩服作者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至深。阿拉伯人冗长的名字,总行交错的历史事件,令人眼晕。真不知道作者怎样写来?印象最深的是元朝时候忽必烈出征,在木鹿屠城,从而城邦毁灭,成为鬼城,战争的破坏力让人不寒而栗。
泰西封、巴格达、安条克都在中国历史上,均与成吉思汗有关,这是征服与被征服的较量,这是血雨腥风的斗争。在这里,智慧与阴谋同在,毁灭与繁盛并行。到了君士坦丁堡和罗马,表面看上去与中国已经没有了交集,但是作者在文中又描写了该地人们对丝绸的认识,由此引出东方的蚕丝,这里已经到了丝绸之路的终点。纵观丝路上的交集,有交易,有交流,有战争,有协作。借用作者在罗马一章中的一句话:在熊熊烈火中历练,在重重束缚中破茧成蝶。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响了千年,如今已经不再,不是丝路断裂,而是文明的发展让丝路的精神走向了全球。用作者书中最后一句话来说,就是驼铃不再,丝路依然。
在阅读的过程中,书中所插的地图为读者帮了很大的忙,各个章节连贯,最终在读者脑海中成为一条完整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读后感(四):《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15座丝路上的古城,让我们重拾它过往的辉煌
当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后,褪去了铅华的“古丝绸之路”以一种崭新的时代内涵重新走入了世界历史的舞台,续写她千年之前的瞩目。《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运时而生的一部中国人眼中的丝绸之路大历史。
远古悠扬又清亮的驼铃声,让我不由自主的紧随着高洪雷的步伐,一头扎进了他所设置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的里程:从中国的蓬莱出发,途径洛阳、长安、敦煌、高昌、碎叶镇、怛逻斯、撒马尔罕、大夏、木鹿、泰西封、巴格达、安条克、君士坦丁堡,到达终点——罗马。费时5天,用眼丈量完这条唐代丝路及沿线的这些个城镇。跃然纸上的一座座曾有着显赫过往的古城,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惊艳了我的视野,刻骨了我对古丝路的新认知。我只能惊叹:去畅游被岁月湮没了的恢宏古迹,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幡悟的智慧——它是残垣断壁上的霓裳,是不可计尸骨堆砌上的辉煌………,一切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不朽壮举,都是在自我野心、欲望和贪婪的驱使下完成的。
用眼在地图上去看世界,只须费时半个钟。但今天的我们要走的这15座古城,是为去寻找丝路沿线远古的驼铃声。这脚步的厚重,意义的非凡,须我们紧随着作者所设置的210天的路程,一足一印的去丈量,方能咀嚼出其中味。这210天,将同他一起喜,一起悲,一起沉浮,一起感悟……,让这道道刻轹在人类历史上的烙痕识盈虚之有数。
《丝绸之路——蓬莱到罗马》重点讲述的是唐代丝路这条主干线,兼顾了汉代和其他时期的丝路。作者将整个丝绸之路起起伏伏、繁荣衰退的“大历史”,着笔于由丝路沿线的这15座城镇各自的兴衰沉浮历史来呈现,城城连贯交融,时空穿梭,恢弘的烘托出古丝绸之路在历史长河中的光荣与荣耀,屈辱与落幕。这种立异标新的历史文学作品,堪称一部精品艺术。让读者耳目一新,不再是窠臼的、枯燥无味的传统报告性文学。阅读冲击感极强。作者在后记中的文字,就很好的补充了他的写作思想:“我所书写的15座丝路古城,再也不复曾经的辉煌,而且接近半数被战火摧毁了,被岁月湮没了,被人类遗弃了,现代读者对它们知之甚少,有的甚至闻所未闻。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有着显赫的身世,跌宕的过往,惊艳的传奇;都是远古民族迁徙的福地,稀缺商品交易的平台,各大文明交汇的天堂;部分城市还曾经是世界文明的伟大中心,引领过数百年的风骚,左右过人类文明的进程,决定过世界历史的走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走近它们,重新审视它们,永远记住它们,起码也应该知道它们。”
将丝路的起点定为“蓬莱”(古称登州),这确实是刷新了一般读者对这条丝绸之路的认知。蓬莱——人间仙境,这个可与长生挂钩的城镇,贪生的我们从来就不曾陌生过。是八仙之首吕洞宾的别馆,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奇故事的输出地,这里多次留下了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的足迹。但要将长安抑或是洛阳为起点的固有丝路概念置换给“蓬莱”,信服他人,需铿锵有力的论据支持。讲述者将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搬入,逐理逐据的夯实论证,强有力的推证出丝绸的源发地——蓬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丝路起点。这个起点的更名,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丝绸原料的起源,对丝绸之路的定位有深远的经济价值。
书中插入图片一路向西,徜徉在洛阳花团锦簇的牡丹丛中;流连忘返在繁华似锦、歌舞升平的长安街;血泪盈襟的伫立在敦煌16窟的门洞,目睹着王圆箓把一卷卷字画、经书传递在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的手中装上驼车,目睹着华尔纳把美轮绝世的飞天壁画剥离的面目全非,直到藏经洞中空无一物。凝望着渐行渐远带走了敦煌璀璨文明的驼队,蚀骨剜心,涕泪滂沱;………
岁月的车轮从不因人的喜悲而止步不前。一路继续沿着丝路西行:见证了丝路沿线的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罗马帝国等大帝国的强悍与衰落;仰视了气宇轩昂、傲视天下凯撒大帝的英姿,;倾慕了埃及艳后绝世无双的美貌;在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古称)的雪峰遇见了踽踽独行,虔诚西行取经的玄奘;在茫茫戈壁荒漠上,看见了手持大汉旌节,两鬓斑白、目光坚毅牧羊的张骞;听见了站在西海边向东而望,无缘抵达罗马的汉使甘英的声声叹息………。
一步一印的走在古丝路的道上,不曾有一丝的孤独,一路伴随着我的是一个个勇敢而又智慧的人:玄奘、张骞、甘英、班超、法显、宋云、杜环、哈伦、凯撒、居鲁士、亚历山大、马可·波罗……。210天,到达丝路的终点——罗马。这条直线距离12000公里,通过丝绸搭建,联通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国的丝绸之路,即是一条商品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方政治、文化交流融合的沟通渠道,在当时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一座座已变成废墟的城,一个个远世了的巨人,一段段己消遁了的远古文明,古丝绸之路也完成了它跌宕历史使命,华丽的转身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曼妙的词汇。
在东西方文化与历史对比的大课题中,伦敦经济学院LSE亚洲研究中心IDEAS的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有一段最精彩的演讲:“西方,在古代也曾出现过很多强大帝国,如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等,无论它们曾有多辉煌灿烂的历史,一旦衰弱后基本上后世很难再崛起,甚至很多灰飞烟灭在历史洪流中不复存在。而古东方几千年,出现的几乎所有强大帝国,如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元帝国、明帝国、清帝国都来自于中国。近代100多年的衰弱,到现在又重新复苏。这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其实是一个“文明”,但是他却“伪装”成一个国家存在。”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中国——这个东方巨龙永存的根源:文明不曾有过断层的国家,兴衰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休眠。
书中插入地图2016年,新中国的领导人重现站在了丝绸之路的起点——蓬莱的土地上,被赋予了新内涵的新丝绸之路随着中华的又一次崛起,光彩夺目的,再次链接上了丝路终点的罗马,她华丽绽放,将重启她的过往的辉煌………
《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读后感(五):《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重拾丝路上的灿烂明珠
图书封面“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商业贸易通道,从公元前几个世纪一直到元明时期的近两千年间,将东方的丝绸、茶叶、造纸术以及汉文化传向西方,又将西方的香料、玻璃以及各种发源于西方的宗教引进中国。这是一条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人类文明相互渗透、学习、交融的见证。
2013年始,******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让这条沉寂数百年的古老通道重新焕发光芒,也让许多学者、作家重新发现这条伟大道路上深埋于黄沙之下的灿烂明珠。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洪雷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正是这样一部重新发现丝路,发现古丝路上掩埋于岁月的尘埃里的一个个文化珍宝的作品,而且是无数当代书写丝路的作品中较为不错的作品。
首先,《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的构思非常精巧。作者以日本使者高元度、大唐高僧玄奘、被俘虏的杜环以及班超的副使甘英这四位历史人物的行走路线为线索,串联起丝绸之路上十五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蓬莱、洛阳、长安、敦煌、高昌、碎叶镇、怛逻斯、撒马尔罕、大夏、木鹿、泰西村、巴格达、安条克、君士坦丁堡、罗马,并按照唐朝快马的速度从东到西依此走过。而在这个直线空间12000公里,用时210天的坐标系中,十五座城池中的每一座又成为一个新的原点,在数千年时光大河中,一点点打捞这座城池的历史,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王权更替,战火纷争,以及宗教、经济、政治变化。
其次,《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有着浩渺的史料基础。作者选择丝绸之路上的十五座城池一一介绍,30万字左右的篇幅平均对每座城池只有2万字的介绍,但这两万字却是包罗万象,综合中外众多学者的历史研究结果与考古发现,旁征博引,从每一座城池出现在历史中开始到消失于历史只剩下一堆废墟为止,将它所经历每一个曾经改变过它的命运的统治者,每一次改变过它的命运的战争事件、外交事件都交代地极为清楚,将它所承载的文化,宗教与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变迁,重要物产,以及它在丝绸之路上对东西方物质与文化的交流,在世界文明史中的价值都分析地较为清晰。
再者,《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有着详实的论证。作者选择蓬莱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可能与绝大多数读者曾经了解过的丝路起点并不相同。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洛阳,但很少有人说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远离中原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远在渤海边的蓬莱。但作者并不是随意让它成了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是进行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详细的论述。首先是丝绸之路并不固定唯一,而是从北到南,从陆地到海洋共有四条,且每一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不太相同的,所以丝绸之路有多个起点是正常的。其次,作者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证明了古代丝绸原产于山东,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东所产的丝绸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这些价格昂贵的丝绸重量较轻易于运输就被用来从异邦换取其他物品,而最早就是从登州,也就是蓬莱运输到朝鲜半岛及日本,后来才传到中亚、西亚。所以将蓬莱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我生于甘肃,家乡是丝绸之路的重镇,虽然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繁盛,但似乎从小对“丝绸之路”一词有着特殊的感情,后来毕业工作恰好来到了山东,高洪雷先生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中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不是一种缘分呢?
这部《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我读得非常挑剔,近几年的阅读中从未如此挑剔过,原因是丝绸之路在我心中的重量太重。十年前,我在大学校园听了两场讲座,一场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所做的敦煌学讲座,另一场是兰州歌舞剧院院长,《大梦敦煌》的编剧之一苏孝林先生所做的歌舞剧《大梦敦煌》的创作与演出经历讲座。这两场讲座让我从小朦胧的对于“丝绸之路”的感情有了实质的寻觅方向,我便以此为契机,躲进图书馆读了许多关于敦煌,关于丝路的书籍与文献。此后,对于丝路的感情更加深厚,再阅读关于丝路的书籍就不自觉得比较挑剔。
高洪雷先生的《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在我相对挑剔的阅读体验中,给了我惊喜,也有少许失望。
惊喜来自于作者那些淹没于时间洪流中的古文物的真挚感情,来自于书写这样一条从古老中国延伸向中亚、西亚、东南亚、欧洲的古老道路时的骄傲与骄傲后的心痛。
“柏孜克里克流干了所有的眼泪,那苍老的洞壁上只剩下没有瞳仁的眼眶。我要问,军队被打败了,要塞被攻克了,都城被占领了,高昌还有世界公认和仰慕的伟大文化积淀。如果连这些文化积淀都被偷走了,高昌还有什么?”
“……那根本就不叫壁画,是被盗画贼无意中遗留下的壁画的边角部分;那根本就不叫艺术,是对人类文明史的一次血泪控诉;那根本也不叫洞窟,是被自称文明人的考古学家们人为制造的一座宗教废墟。”
……
这些包含泪水的句子是作者在密集的历史叙述中难以克制流露出的真实内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在十年前我一个人在大学图书馆阅读关于丝路的文献与著作时,我也曾无数次伏案痛哭,那些打着文明的幌子欺骗、掠夺的文化盗贼让一座座辉煌的古代文化遗址变成了一个民族历史上最伤痛的部分。更让人气愤的是,“丝绸之路”这条发端自中国通向世界的道路竟然是由外国人命名的,最早研究丝路并要为其申遗的也是外国人。正如徐兆寿先生在其著作《鸠摩罗什》中所写的:
“东方的这条大道还是被殖民者发现的,也是被它们命名的。黄沙下面埋藏的是喑哑的佛头。整个亚洲的文明之河被欧洲的阴影笼罩着,在中国北方广袤的草原戈壁上投下荒凉的影子。”
我个人对于这部作品不多的一点点失望来自少许语言的不严谨:
“正是在北魏手上,佛教这一来源于印度,繁荣于大月氏的伟大信仰,在中原大地结出了丰硕成果。”
——P39
个人觉得这句话不够严谨。首先,佛教在中国繁盛前有两次大繁荣,第一次是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传播四方,是第一次繁荣,第二次是贵霜帝国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开始塑造佛像,再一次让佛教兴盛与传播,单说大月氏有点轻视了阿育王对佛教繁荣做出的贡献。其次,最近有学者提出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是一种历史误解,其实是大月氏到达阿姆河流域打败大夏将其一分为五使其进入山区,后来其中之一的贵霜统一五部打败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就算按当前大多数人的认识,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建立的,但大月氏从敦煌的一个小部落多次被乌孙、匈奴打败,逐渐西逃、南迁,定居于阿姆河北岸,再打败大夏建立贵霜帝国,时间跨度太大,佛教的第二次兴盛却只出现在贵霜帝国时期,所以我觉得这里说“繁荣于大月氏”不够严谨。
“他蓦然抬头,奇迹出现了,对面的三危山金光万道,状如千佛,无数菩萨正虔诚地诵经说法,一群飞天伎乐在金光中翩翩飞舞,有的在散花,有的在奏乐……”
——P80
这是书中关于乐樽和尚在敦煌莫高窟建造第一个石窟的缘起的描写,也是我个人觉得不够严谨的地方。古文献中有关乐樽和尚云游至三危山时看见佛光的记录,所以他发愿在此修建佛窟弘扬佛法,但并没有那么详细的记载,几乎所有记载的神迹、佛光等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太可能清晰到能看见菩萨诵经书法,甚至飞天起舞、散花、奏乐。所以我觉得如此详细的细节描写是不严谨的。
虽然有瑕疵,但我必须承认这是一部描写丝路的优秀作品,它打破了一般作品书写丝路的文化意义、历史背景等套路,用四个人,十五座城穿起丝绸之路的时间与空间,非常巧妙,也让这十五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抖落尘埃,重新散发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