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观》是一本由[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来以为真本书真的很无耻,居然敢明目张胆地盗用杨振宁先生的文章拿来作为自己的序言,作为营销幌子。可是买来书真的翻开了这篇序言才恍然大悟,译者明确地在自己的译者序里面说明了杨振宁先生这篇文章的来源,而且反复强调得到了杨振宁先生的授权。所以读书真的和作课题研究一样,不能听风就是雨,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然后攻击。另外这本书比商务的那版更好的地方在于它所采用的底本(德+英),翻译采用的何种版本的重要性,我想玄奘早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本书纠正了主流英文话语里的很多错愕,并且有着严谨的考证,所以并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还是一本严肃的文献。
●笃定的时候,就是命运降临的时候。每一次笃定的选择都会开启一个不同的平行宇宙。 我们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与未来相遇。那一个你是最想成为的样子,几乎毫无把握,又必须选择。到底是我们开启了每一个平行宇宙,还是平行宇宙开启了我们?如果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是否平行宇宙可以统一为一个宇宙,应该可以的吧。 每个人在与自己统一的过程个中裂变,并终究走向统一。
●译文流畅。爱因斯坦作为一位科学家,他推崇自然界精巧造物的极致之美,信仰斯宾诺莎式的上帝观,信仰在事物所存秩序的和谐中显现出的上帝。具有和平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政治理想。
●叔本华:将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摆脱日常生活中令人厌烦的粗俗以及让人无望的沉闷,远离反复无常的个人欲望的枷锁。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书里,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写道: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可见,哲学最有意思的地方: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你所以为的自由意志是不是真的自由,谁又给予谁的自由?
●8月入商务《我的世界观》,后中信出方在庆译本,方一直研究老爱,比较权威,再买就任性。偶尔看豆瓣评论,其中一则格外刺眼,非针对书本身,而对文前杨先生那篇代序文章颇有微词。于是果断剁手,一探究竟。买了后悔,后悔买了商务版。商务版译文还算流畅,可总有地方不知所云。中信方在庆译本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译文扎实、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而且还在每篇文章前都做了认真注释,介绍了文章的出处、成文时间、时代背景以及人物关系等,给文章铺设了场景,交代了剧情。这样,使文章好读的同时,也得到了学识滋养。用做学问的态度做翻译,令人钦佩,向译者致敬!至于提到的文前那篇代序,只要认真仔细通读一下文前的编译者序,里面已交代得清清楚楚,答案不言自明。可见发帖之人只带着偏见和怨怼盲目攻击,而忘记了好好读书,实不该来豆瓣评书。
●最大的收获是 爱因斯坦 对于宗教的态度,认为「宗教情怀」在价值判断领域里有助于引导人们投身于事实判断领域中的求知。另外 爱因斯坦 对于和平问题的考量还蛮自我纠结的,一边感慨说大部分人类的素质都太低,一边又寄希望于大众能够靠道德来放下偏见与仇恨。最后的解决方案听起来很现实,经济上要搞有计划的市场调节,政治上把联合国当成国际维稳组织,基本上是预言了当今世界的格局。
●爱因斯坦一直存在在课本里,同学的作文里,科学这一大旗里,如今读了之后他终于存在在我的生活里了。
●完整收录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有20多篇珍贵文章初次译为中文
●封面极酷。爱因斯坦本就是个立体的人,整个装帧设计和独立思考的风格极搭。而且定价良心。双11头一遭买手感比观感更好的书,不容易!~
●书信,演讲,悼文集合。
《我的世界观》读后感(一):一个打破我们刻板印象的爱因斯坦
我觉得这个书值得做笔记,反复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吧,读的过程感觉有时候爱因斯坦对一些事情的评论还蛮辛辣的,说话还挺俏皮,很有意思。他的一些比喻和说法,都还挺独特的。完全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科学家满脸皱纹,只懂数理化那样。以及,哈哈觉得这个书的翻译,一定是个规规矩矩的老教授吧,每篇文章从哪本书哪页来的都写上了,莫名觉得很萌啊!
《我的世界观》读后感(二):除了相对论,还有他的世界观
一说起物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爱因斯坦。一说起智商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爱因斯坦。
为什么那些有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名字都变成单位了,爱因斯坦却没有呢?难道是成就不够大?贡献不够多?看过他的世界观,我们就会知道这位人物,到底是有多么的强大!因为他不需要这种方式来被铭记。
他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学家,但是他的确是独一无二的物理学家。没有他,物理学的历史进程都会被改写。
《我的世界观》读后感(三):指出翻译错误
书很不错,但是我要指出一个翻译错误。
“一个世纪以内,只有少数开明的人具有清醒的头脑和风格,以及良好的品位。他们被保存下来的作品是人类最宝贵的财产。我们应该感谢几位古代作家,正因为他们,中世纪的人们才可以慢慢从超过半个世纪的迷信和无知中摆脱出来。”
半个世纪不对吧,应该是五百年吧,其实中世纪也不止500年,我看另外一个翻译写的是,从超过500年的迷信和无知中,逐渐摆脱出来。
《我的世界观》读后感(四):131节 数学家的推理过程
我对这节很着迷,推荐大家看看。由此节特意去找了数学领域的发明心理学这本书研读,深受启发,建议和另一本书同读,how to build a mind,有电子档,中译本很垃圾。甚至可以同传习录一起对比着读。mind一书提供了一个重要概念新皮质柱中的pattern识别器,数学发明心理学重点讲了数学家头脑中的工作方式(大多不是逻辑语言式的),特别是顿悟,庞加莱踏上马车瞬间顿悟与王的龙场顿悟我觉得可以挂钩起来,两者间有共同的东西,我认为这也是通感的大脑生物基础。不同领域的抽象层面的pattern有相似处甚至是一样的,patter之pattern也即最高的抽象层面即是所谓美感了,老爱的美感就极好。好了凑足140字先
《我的世界观》读后感(五):可爱的爱因斯坦
没有网络的上午,可以看完一本书。爱因斯坦老头的《我的世界观》
因为爱因斯坦天才般的左脑而崇拜他。看完他的书信集,发现他的右脑也如此迷人。他说的话我曾经都说过类似的。不是说我有多深刻,而是发现我从百年之前的朴素价值观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与肯定。
当一个人对精神世界与人文有不断探索与好奇时,必将产生孤独感。因为世俗中的现实大多只需要几种套路与技巧。而思想层面的探索却会象平行宇宙一样时空交叉而又疏离虚空。如果现实世界的障碍是黑洞,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联接就是引力波的荡漾。
坏人的引力波相吸就会产生黑洞。
纯良之人与精神至上的引力波的相碰是难能可贵又美妙绝伦的。
爱因斯坦推翻牛顿之前曾受到教授长时间冷落,于水利局小桌子边做公务员。但他从没放弃理想,一次次的发论文。他的另一个教授还利用过他。他的脸上依然有孩子般俏皮的笑容。他数学不太好,为了进一步论证时空弯曲公式,他向数学家学习。
所以,没有人是完美的。即使天才。都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质疑与不公。都会孤独与迷失过。然而“坚持下来”让他发光了。
爱因斯坦,百年一遇内外一致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