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平面》是一本由[美] 尼克·索萨尼斯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是图像小说,应该讲是graphic essay吧,用德勒兹的块茎来解读漫画的构成方式,确实颇多金句。做的最好的是文字的视线引导,可见作者功力深厚。不过实话实说,这位萨索尼斯教授确实不是块画画的料。
●大杂烩,浅科普。《平面国》(力荐)读后感一则。翻来覆去讲一件事,观察视角多样化(好饿的毛毛虫乱入)。最后浇一勺差点不能自圆其说的鸡汤。唬一唬阅读面窄人的可以。 p.45右下要么改为“平面国里有来自更高维度的球体”要么“直线国里有来自更高维度的正方形”吧。
●一部关于漫画的漫画,一部探讨图像与文字关系的图像小说,一部研究视觉思维的视觉作品
●p58页“茎状的”疑似应为“块茎状的”
●过誉。前四章无太深刻,此后渐入佳境,末缺少升华。不过确实适合按图索骥,把参考都了解一通。再次见到《平面国》,《新手指南》和《谈谈方法》等等。《尤利西斯》那处真是惊艳。
●「微信读书」一次思维的奇妙之旅。将内心的所思所想用漫画表现出来再交待给读者,具象化的思想会更容易联想。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啊。
《非平面》读后感(一):多好的构思
作者13岁时创造了柜子侠这个超级英雄角色。“我只赋予了柜子侠一个特殊的能力:他可以迈入任意一扇门!然后随时随地从其他任意一扇门出来……两扇门之间的空间将两扇门外的世界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这就是想象力。”额~不管作者看没看过机器猫,但这个任意门的构思很棒啊!建议作者能和漫威或DC合作,制作柜子侠的漫画,实现这个超级英雄梦!
不要用孤立而是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囿于已有的规则和习惯而是要利用好奇心不断探索新的道路,丰富新的体验。
这样简单的道理用一本书来描述觉得没有必要,而且很多图和字之间关联性太差,非常像本科生的论文(虽然实际上是博士论文),借鉴引用也绝非越多越好。
另外作者总给人一本用力过猛的感觉,举轻若重。此外,作者抛出了很多问题,然而对问题的解答很空泛。
全本最惊艳的是封面,其次是《系着的线》,其余都感觉一般。
《非平面》读后感(三):本书刷新了我对漫画的认识
(1)这本书再次刷新了我对漫画的认识,这泥马居然是篇正经的博士论文!作者试图探讨图像与文字乃至人类认知模式的关系,于是相当知行合一地采用了这种新颖的写作形式。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或许不算特别深刻,甚至也不算新颖,但就作者挑战的勇气,以及作品的完成度来说,还是值得五星推荐。确实能获得非常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2)人两眼的视角存在细微偏差,这使得我们在用视觉观察图像的时候,始终处于动态,不断进行着切换、比较、评价,发现新的角度甚至维度,因而绘画与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有助于我们摆脱“平面化”认知的练习。再用通过这种练习所获得的认知能力,反观我们的人生,我们才能跳出生活,去拥抱生命。
《非平面》读后感(四):配的心电图绝了
当思想被刻在石头上,我们还对其坚信不疑时,我们便面临着盲从的风险,与从不迷失自我的珀尔修斯不同,当我们不再质疑,便呆若木鸡,就像被美杜莎凝视了一般,只剩一片死寂,这就是平面。
当我们不再质疑,便呆若木鸡,就像被美杜莎凝视了一般,只剩一片死寂,这就是平面。
只剩一片死寂,这就是平面。
死寂,这就是平面。
《非平面》读后感(五):2018.12.21
形式大于内容,会画画真的很厉害。
讽刺的是文章核心思想仍旧是通过文字传递的,至少我在看书的时候第一眼是阅读文字,再看绘画的展现。这么一看作者用图像塑造一种崭新认知方式的想法好像并没有成功…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作品展现的信息量和探讨的深度广度都很有限。作者的观点在短短八章的画作里显得很单薄。不太像一本学术著作,只能称得上畅销书,有深度的漫画?
不过所谓的只有文字才能带来信息量的观点是不是一个作者想打破的传统的盒子?如何在主流literacy=education的教育下建立自己多元的思考体系,全方位调动自己感知体系的课题很给人启发。
当然如果当哲学科普小文看也是可以的,谈到了笛卡尔,平面国(话说我第一次知道还是在TBBT里),马尔库塞…但我天生对漫画不敏感,天花乱坠的对话框有点恼人,真的成了被建构的只能读线性文字的“单向度的人”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