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的流浪》是一本由[意]费德里科·费里尼 / [美]夏洛特·钱德勒著作,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没有长大,就变老的一生。创作即是他的生命,真正的电影艺术家。
●费里尼很细致很坦诚地谈了几乎是关于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最触动的是谈及罗马是他的第二个家、贯穿自己创作生涯的乡愁以及与朱丽叶塔的互相包容与爱;最启发的是将想象力视为创作电影的核心源头,围绕人物打磨角色,每一次拍片像做爱,对梦境和幻想的深深迷恋与信任;最可爱的是袒露自己对肥胖女人的癖好,和每一次的节食失败以及对坐飞机的恐惧……将每一部作品都视为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如此认真、照顾并且袒护,是最为难能可贵。
●在所有关于费里尼的书里,可能是最真诚、最接近其真实心境的一本,虽然世上没有人清楚这里面还包含多少他礼貌地敷衍记者的谎话,但是关于生活、电影和世事的许多看法,你还是能凭直觉感到费里尼的坦诚。我应该庆幸,是在几乎看完过他所有的电影和亲自见过罗马之后才看到这本书,不然我可能无法理解,更不会感动
●看过一篇摘抄感觉很是不错,在图书大厦原价购入,大概是真爱吧。看起来发现并不是自传啊,明明是别人写的,有点偷换概念,名称也没有用原名,还比其他出版社价格翻倍,对三联评价下降,以后要注意了。“我一向认为,如果我是骗子的话,也是个诚实的骗子。”“遗憾是最糟糕的事,它们发生在过去,然而却在此刻令你瘫痪。”20190828-
●电影是生活。拍电影时精神抖擞,不拍电影会生病。最强的导演,视电影为生命。不愧是意大利人,对于性方面也是直言不讳。整本书可以看出来费里尼也是相当坦诚的人。
●茂瑙和爱森斯坦哭了
●喜欢费里尼这个人大于他的电影。
●20190720 水瓶性情中人费里尼,天秤大众情人马塞洛。看到荣格时有点兴奋,最近正在密切研究,幻想、梦、直觉、预兆,我太开心了,完全由直觉引导自己的人生,拒绝浪费时间,切断人情世故,我猜费里尼是偏F的INTJ。电影、心理学,知识网络连接起来的感觉真幸福。20190722 读完后是落寞,总觉得他现在还与我同在一个时空,总之读到最后觉得很伤心。真的有些伤心了
《小丑的流浪》读后感(一):静卧独思 一路向前
“遗憾是最糟糕的事情,它们发生在过去,然而却在此刻令你瘫痪”。少年成长时的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人说是原生家庭论,有人说是一生奋武的起因。很遗憾没有看过他的电影,开篇关于独处的说法不能再赞同了,也是毕生所追求的目标:独处是人们嘴上喊“要”,实际却害怕的东西,他们害怕寂静无声,害怕那种剩下自己与自我思绪及长篇内心独白独处时的静默。
《小丑的流浪》读后感(二):“他的行为风格自成一派”
1、作序的人居然是比利怀德,“他的行为风格自成一派”,“ 当一种功夫没有办法被传下去的时候,才是真功夫”。
2、每个人成年之后,都是在和童年的自己对话。小时候在广场喷泉边见到的那个小丑,成为费里尼一生的牵挂。小丑指引他幻想,然后他把幻想拍成电影。
3、食色性也,费里尼能够戒烟,却终身沉溺于对美食和床笫之欢的贪恋,他的思想是文艺片导演里最赤裸、最不像“知识分子”的。
“我的守护天使只可能是女人。”
“我在梦中看过死神好多次,我打算把她的样子给拍出来。死神是个女人,她看起来永远一个样子,是个四十来岁的美丽女子,身穿红缎洋装,边滚黑蕾丝。她的发色较淡,但也不是金发。她戴着珍珠项链,但不是常穿的那种,而是在她的修长的脖子上围一圈短的,她看起来高贵、优雅、纯净、有自信,似乎并不关心自己的外表。她人非常聪明,这是她主要的一个特质,这从她的脸部就可以看得出来,她有双慧黠的眼眸,目光剔透有神,并不是我们常看到的那种呆滞的眼睛。她什么都看得到。死神竟是如此生机勃勃。”
4、和奥胖类似,晚年的费里尼也面临着电影资金的难题。但费里尼保持住了大部分的温和与幽默,就像一个敬业的小丑,即使因为没能逗笑观众而挫败,也不能朝观众发脾气。
5、到了晚年,诉说对妻子的珍爱和亏欠的时候,很感动。相伴五十年的妻子,是这位小丑最忠实的观众。 “那一定是她的丈夫费里尼。” “我竭尽所能要过一个不是靠交易得来的生活,但也从来不希望让朱丽叶塔受苦。” “她说她不在乎。而且等到有一天我们赚大钱的时候,她会再多买几件回来,我觉得很难过,所以吃那顿饭是有代价的。之后我们从来没赚到过大钱,也从来没去多买几件首饰。”
《小丑的流浪》读后感(三):死在罗马
差不多十年前,我陆续看完了费里尼所有的电影,后来又找了好几本关于他的书来读,包括电影馆导演系列里的《费德里柯·费里尼》、《费里尼对话录》和那本厚重的收纳了他绘画手稿的《梦书》,但错过了他这本口述的自传《我,费里尼》。十多年后,这本自传换了个“小丑的流浪”的名字再版,却让我觉得遇见它的时候刚刚好。遇见一本书,和遇见一个人一样,都有一个恰当的时机。
十年来我并没有怎么去重看费里尼的那些电影,但很多画面与影像就那样清晰地刻在脑袋里,看过一次,就很难忘记。与十年前唯一的不同,是三年前我亲自去了一次罗马。要了解费里尼,你就得了解罗马;要真正读懂费里尼,你最好熟悉罗马。
费里尼差不多把他自己视为罗马的一株植物,他觉得自己到了罗马才真正获得了生命,虽然众所周知他出生在海边小镇里米尼。自从抵达罗马的那天起,小镇青年费里尼就觉得罗马满足了他对世界的全部好奇与想象。罗马有他最爱的食物和餐厅,有他熟悉的朋友和出租车司机,当然还有电影城和那些美好的街巷。罗马古老又现代,他可以借由畅想过去的方式幻想未来,到了罗马,他就再也不想离开。一旦离开罗马,他便感到有各种危险在向他逼近。因此他厌恶坐飞机出国,甚至在晚年病重以后都拒绝在罗马之外的地方疗养。他想死在罗马,而且如愿以偿。这种恐惧当然是他的幻想,但是他之所以能拍出那些令人赞叹的电影,恰恰是因为他喜欢活在幻想的世界。那里更加真实,也更加自由。
费里尼是那种极少数生来就追求在艺术上登峰造极的导演,哪怕是在史上最出色的那些导演里,像他这样的依然屈指可数。大多数人要么是并不在意伟大,要么就是不会追求不朽。但费里尼从很早以前就只在乎他的电影——作为他仅有的孩子——能否伟大与不朽。
与在片场里的激情四射相反,生活里的他,却是一个普通人。害羞、内向,既不懂怎么赚钱,也不懂怎么给自己拍片找到更多的钱。你很难相信,像他这样一个传奇,居然始终都在为筹钱拍片而发愁,而那些没有被拍出的电影,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暴露出的很多自我缺点,天真,幽默,而且坦诚。但他也坦承很多时候他在接受采访时会礼貌地敷衍对方,世上大概没有人能清楚,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相,又有多少属于那种礼貌的谎言。你只能相信他,关于童年、家庭、女人、梦境、电影、生活以及性生活的种种看法,看上去的确就应该属于他。否则,你大概只能到他生活过的罗马去寻找,又或者,去梦里会更靠谱一些。
(原载于《环球银幕》2019年3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小丑的流浪》读后感(四):流浪的小丑,像一棵植物。
#读书 《小丑的流浪 费里尼自传》费德里科 费里尼,夏洛特 钱德勒著,黄翠华译。意大利艺术电影大师,与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并称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费里尼将自己视为罗马的一棵植物,觉得自己到了罗马才真正获得生命,费里尼就觉得罗马满足了他对世界的全部好奇与想象。罗马有他最爱的食物和餐厅、熟悉的朋友、电影城和那些美好的街巷。罗马古老又现代,他可以借由畅想过去的方式幻想未来,到了罗马,他就再也不想离开。书中言辞真诚,虽然看了几部他的电影但是应该没有怎么看懂,不晓得看完了他的电影,去完了罗马再读这本书,会不会有更多的感动和体会。
一些摘录: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幻想情景里,可是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这点,没有人能真正捕捉到真实的世界。 有些人哭在心底,有些人笑在心底,有些人不管哭笑都藏在心底。 处事时不瞻前顾后,纵情时不过于谨慎,以及爱恨时可以任其愚昧的那些人,都让我很着迷。/梦是唯一的现实。/相信自己的直觉,即使错了也自己承担,直觉比理智更能带你通往真相之门。/独处时可以完全做你自己,因为没有他人限制你,你可以自由伸展,独处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你必须很喜欢和自己作伴,不必为了顺应别人而扭曲自己,但是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见。/我喜欢观察人生,为的是要释放想象。/当天堂电影院赢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时候,我对朱塞贝说:这是你的大好机会。利用它尽量多拍一些电影,不要等待完美,不要等任何人或者任何事。当你年轻的时候,以为那样的黄金时刻会永远持续下去,但它其实正在消失。你没办法要他们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它们自有别期。最悲哀的是当它到来的时候没能认出它或珍惜它,次悲哀的是只知去享受它而不设法延长它。/我从卡萨诺瓦那儿学到,缺少爱是最痛苦的事情。/基于某种缘分,有些人会进入你的生命,并扮演重要角色。当年我也很信任别人,结果证明,还好我们当时够天真。/你为什么不拍一些我们看得懂的电影?因为我拍的是真相,真相永远暧昧不清,而谎言却能让人很快就懂。/大路是在谈人的孤寂,以及孤寂感如何在两人紧密结合后消失不见。有时候,一对表面上看起来最不可能这样结合的男女,却真的可以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发现这样的关系。/自由这样的东西太美了。/我的心理医生朋友鼓励我记下我的梦,这些记录对我的某些作品十分重要,发现荣格让我对幻想采取了更大胆的信任态度。我甚至还到瑞士去看了荣格的故居,并顺道买了巧克力。荣格影响了我一辈子,那些巧克力也是。/我爱坐车乱逛,车窗外一排排不断经过的影像就如同一部电影,欣赏它们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刺激之一。/有缘能和另一个人相聚是人生最珍贵的一件事。遗憾是最糟糕的,它们发生在过去,却在此刻令你瘫痪。/把你自己投入人生的旅程,自始至终都绝对不可以失去开放的胸怀和童稚的热情,自然就会心想事成。/有人问我幸福的定义,我回答总是“完全的人生,幸福并非常态,不可能完全抓得住。事实上,如果我们抓的越紧,它好像更可能逃脱。只有当我们能接受它不是常态现象的时候,我们才可能真正享有它,但这又永远不可能,所以安全感是幸福所不可或缺的。然而完全的人生也有它的悲哀。
《小丑的流浪》读后感(五):“我们拍小丑吧,那是我志趣的启蒙者”
几乎所有孩子都爱小丑,但很少有人真的理解小丑。在长大的过程里,我们会丢失最初带来幻想与欢乐的许多事物。可是,费德里科·费里尼说,“梦是唯一的现实”。
这部《小丑的流浪:费里尼自传》是费德里科·费里尼与美国资深电影人物传记作家夏洛特·钱德勒合作的著作。这种方式就好比费里尼掌舵,而钱德勒听从指挥沿着规定线路前行。我们不太可能遇见藏在暗处的未知事件,而作为费里尼的一生及电影创作的总结,它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说:“我把我仅有的一生都说给你听了。”
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小丑造型这位电影艺术大师于1920年出生在亚德里亚海边的意大利小镇里米尼。那里的冬天灰郁森寒,杂耍、马戏、嘉年华,热闹喧嚣,肃穆的天主教氛围和意大利人的性情,奠定了费里尼一生创作的精神底色。幼年的他,小脑袋瓜充满着奇奇怪怪的各种想法,似乎比常人更能自由进出神秘的、非理性知觉的空间。费里尼注意到小丑面具之下的悲凉与底层生活独特的幽默,后来他把“小丑”的意象发展成了华丽的影像表现,比现实有更真实的力量。
我们看见了费里尼私人生活的一些场景。他小时候可真够“熊”的,竟然用妈妈的口红伪装流血暴亡搞恶作剧;他喜欢小尼莫、大力水手,喜欢画画,喜欢科幻小说,在课堂上老是神游天外;7岁时,他跟着一名小丑离家出走,他说一生遇见许多哀伤的小丑,那次遇见的是第一个。然后,少年人开始恋爱,失去童贞,追逐女孩子,成为漫画家,然后编剧,然后导演,然后结婚,然后,战火在意大利燃烧,费里尼与朱丽叶塔的孩子没能活下来。爱有很多种面貌,共过患难、没有孩子让他们能长相厮守,同样的痛苦联结了他们。此外,事业是另一重牵绊,朱丽叶塔出演了费里尼执导的《大路》、《卡比利亚之夜》等影片。
费里尼在《阿玛柯德》中重现了幼年时的戏院好奇的影迷更感兴趣的是费里尼的导演历程。他怎样与其他名导合作?怎样挑选演员?怎样拍摄?怎样看待他自己的影片?……这些答案都在传记里。字里行间隐隐散发小丑式的嬉笑态度,时而凝重,时而轻俏,在语词之间的滑翔穿透人生的重重幕布,清楚呈现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的所言所思,一个光影世界在他独特的心灵视野的镜头下过滤、处理,小丑“费费”咧着嘴,笑容里藏着深意,带领观众走入一个似真似幻的神奇游乐园。
费里尼早年在罗马过着波西米亚式居无定所的浪游生活。1944年,罗伯托·罗西里尼发现了他的才华,邀请他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编剧,而费里尼很快发现,他不想追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样还原真实世界的悲苦、朴实的基调与直接揭露的做法,他更倾向于对现实进行重构,以一种反现实、荒诞嬉笑的手法来戏剧化地呈现。他很快就舍弃了《大路》等早期作品的新现实主义风格,《甜蜜的生活》、《八部半》、《阿玛柯德》、《卡萨诺瓦》等电影,无限活力,别具一格。观众们感到惊讶,这个导演怎么这么能“玩”?
安妮塔·艾克伯格费里尼一辈子反对规矩,他是奇想层出的“顽童”。他喜欢在一大堆照片里挑选演员,合眼缘的就邀请参演。很奇妙,他选用的演员与角色极契合。比如,御用女主角安妮塔·艾克伯格美得有点庸俗,气质逊于其他更加璀璨的明星,可是没有人比她更合适费里尼电影里的浪荡女人的形象。童年小镇马戏团的记忆不断成为费里尼创作的源泉,人声鼎沸的喧闹、光怪陆离的色彩、转瞬即逝的浮华,费里尼把眼见的战后意大利的种种怪象变成了小丑式的夸张表演,空虚的富翁声色犬马、浓艳的女人扭着屁股尖叫,以及下层百姓强颜欢笑的“超现实”生活。在热闹的表象底下,一直有一个冷峻思考的“小丑”。
“生命是魔法与面包的组合,是幻想与现实的组合。电影是魔法,面包是现实,或是该倒过来说?”魔法与现实的分界,对于费里尼并不重要。“小丑”就是穿行在不同世界的魔法师,演出着这个走样的、可笑的、匪夷所思的世界的所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