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面,鱼》是一本由[美]马特·古尔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了几十页受不了了,傻逼精日还特么在吹匠人职人。。 描述真的太夸张了。精日必读书。
●美国人写日本美食,感觉写得算细致的,尤其是那个译者的文笔!对比一下《鱼翅与花椒》,一来似乎作者的体验还不够深入,二来总觉得写出来的日料要高级一些。
●字里行间都是西方人对日本料理满满的爱啊,作者的引路者都很懂得门道,选的餐厅也十分可以,关键文笔也很棒啊
●写得太好了吧,可太想去日本了。
●比外国人地道,比日本人有趣。文化中常有不能为外人所理解的地方,不过也正因为是外人,才能跳脱本土文化的束缚,用流动的视角,去观察这片土地上如山如石的存在。
●和牛、烧鸟、怀石料理、拉面、御好烧……几乎把日本所有有代表性的美食一网打尽,写得活色生香,又刻画了日本人独有的持守与精进,读过食指大动加着实感动之余又增添了一份对日本的向往。老外写东方国家的游记、食记,总是带着一股天真烂漫的兴头,就是这股兴头让人觉得真实又亲切。看惯了掉书袋和故弄玄虚寻求深意的平庸之作,这本真是好读又“好吃”。
●水的一逼,还这么贵
●作者选取从个体视角的切入很成功,有职人、学者,也有夫妻、父子和母女,一城一味,而味道的背后,终究是人的传承。与其说讲的是日本饮食文化,倒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热爱日本饮食的人是如何相遇“的书。
《米,面,鱼》读后感(一):米面鱼之歌
大部分的鱼都集中生活在离海边一百米以内的地方,只有大鱼才能游向更深的地方,也能跃出海面造出更大的浪花。
不是鲸鱼、飞鸟、月亮、天空,是鲲鹏,鸿鹄,皓月,苍穹。 马特·古尔丁走访东京、Meomeomiya大阪、京都、福冈、广岛、北海道、能登等七座日本饮食重镇,品尝每个城市的代表性食物,走访热爱并传承当地饮食文化的各色人物。从专业冷静的料理职人、热情如火的街头小贩,到努力在此扎根的外来移民,再到依赖美味的新老食客,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普通民众,展现并维系着日本独特的美食风情!深入浅出、生动细腻地展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精髓,像任何地方一样,饮食的文化始终关乎历史与地理,关于一个地域的独特风貌和性格。广岛、北海道和能登三章尤其好,广岛一章更是少有的能感动我的饮食文字。对于准备去日本的人,这应该是最好的行前读物之一
《米,面,鱼》读后感(二):作为一个吃货,我羡慕那些把美食写得闪闪发光的人
(说明:此篇书评为利益相关人员为十点书店每周推荐图书供稿)
这几个月,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日子是不一样的。一是我追上了最近大热的《东京大饭店》,每个星期都有了盼头,看到那些东京唯一米其林三星法餐餐厅Quintessence的经典料理走进剧中,听他们每一集都要“哦依稀”(太美味了!)好几次,自己都觉得灵魂随口水一起上升。
而另一件事,则是遇到这本《米,面,鱼:日本大众饮食之魂》。
关于日本美食,有很多传说。有人说,如果把八九个世界的顶尖名厨聚集在一起,问他们接下来的人生只能选择在一个国家用餐,那答案大概率是日本。世界拥有最多米其林餐厅的城市是东京,而日本米其林餐厅第二多的城市则是大阪(近两年京都略超大阪了),大阪人最喜欢吃的是烤内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精致料理。更过分的说法则是,吃货的人生,可以分为“日本行前/日本行后”。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是充满怀疑的。可是,作为一个吃货,我又暗搓搓地期待,真的会那么好吗?
带着这样矛盾而复杂的心情,我跟随马特·古尔丁一起,来到东京、大阪、京都、福冈、北海道、广岛、能登,从寿司、烧烤、拉面吃到“御好烧”、关东煮、腌菜,包括人人想去尝尝的日本海鲜、怀石料理。现代比古代有一点好,就是能拍照。看着书里面那些各种各样闪闪发光的食物,听着厨师或马特的讲解,我几乎能想象出自己会多么满足。就这样大脑与身体只余下进食功能的状态下,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然后过了几天,我才意识到,我跟着他走过了什么样的美食之旅。
而在此刻,我也意识到了,除了贪婪地想象他写的美食之外,我还错过了不少其它的好东西——那就是它作为文化写作的另一面。饮食,从来和一个地方的风土与人分不开,什么样的风土,什么样的人们,就吃着什么样的东西;就好像日本能登保存着日本最完整的腌渍技法,而北海道的海鲜,则比聚集了全世界最好食材的东京还要好。马特抵达美味,但并不止于此,因为他知道,美味常常源自更遥远的地方。
而错过了这一切的我只好再一次把这本书翻开。
《米,面,鱼》读后感(三):别人家的饭更好吃?
日本料理通常给人两种印象,一种是食材高端、环境雅致的怀石料理,一种是粗放自由、品种繁多的大众饮食。《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等剧的热播,令我们对后一类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美国记者马特•古尔丁探访日本,寻觅的正是这些美味。他有人脉、不差钱,体验过一餐难求的最热门怀石料理,却觉接近大众的食物更有味。专于一技的“职人”为食物注入了灵魂,这正是《米,面,鱼:日本大众饮食之魂》一书的要旨。 去哪里寻找好吃的店家?古尔丁的经验之谈是,真正令人惊艳的店家不是排行榜上的网红店、连锁店,而是藏匿于隐蔽角落、其貌不扬的小店。它可能只有五六个座位,有的不接待生客,必得相熟的饕客引荐。按一般的逻辑,倘食物真的好吃,门庭若市了,不就应该把店做大、赚更多的钱吗?然而,职人们对金钱很佛系,在他们眼里,把手中的料理做到极致才是目标,为此倾注的努力可能会令人难以理解。譬如,寿司职人泽田幸志的小小寿司店,供应着“全东京最让人屏息以待的寿司”。他每天起早贪黑,为的是挑选当日捕获的鱼,亲自料理不说,还要在夜晚最后一波客人走后将吧台擦拭干净。为何不雇人干杂活?为何不让人送货上门?抑或使用冰柜、扩大店面?泽田说出了日本职人的共同心声:看不见的地方也不能懈怠,因为过程跟目的同样重要,这种感觉仿若我们用来形容母亲料理的:添加了爱的食物。 也有的时候,我们会眼馋别人家的食物。偶尔去亲戚家品尝不同的滋味,亦觉新鲜味美、值得夸赞。回味的又不只是舌尖上的滋味,更有人情的滋味、文化的滋味。古尔丁所载的美食皆充满这等有灵魂的滋味。受其历史影响,日本的饮食与文化一样,杂糅东西方的影响,以代表性的大众饮食为例:寿司、豚骨拉面由中国舶来的米饭和拉面为基础;天妇罗源自南蛮炸物;烧烤取自东方近邻。但这些食物与他们的原型已然不同。譬如,久留米的拉面职人,珍视他们的豚骨汤底,煮了几十年、不断加入新料的老汤头,堪比法国乡间面包师傅的酵头,原初的成份无可取代;譬如坚持不浪费食材的传统,催生了处理剧毒河豚卵巢的方法、独特的柿子梗茶、反其道而行的古老咖啡豆制作的咖啡;譬如,顺应时代有烟火气的立吞、割烹的就餐模式,为食物增添了风味……
料理职人和追求美味的饕客步调一致,米、面、鱼这些食材很重要,但他们也非全部。当我们品味梅子饭团、味增汤、纳豆这些简单的食物,并非在眼馋别人家的饭更好吃,而是在欣赏另一种饮食、体验另一种文化。
——庚子年读《米,面,鱼》
《米,面,鱼》读后感(四):好米,好面,好鱼
《食物的历史》作者阿莫斯图说:“食物和语言与宗教一样,是文化的石蕊试纸。”之于日本文化的现代输出,饮食文化是不可不提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多元的形态呈现于世,甚至之于艺术美学。在地域、人与食物的流转演化中,也测试出日本的内在性情与精神。在这本《米,面,鱼》中,作者马特·古尔丁以流畅的笔触和精准的视角展开了一次日本美食之旅,其中不乏与西方思考相悖的东方理念人文情怀,一场深度投入的探访,同情同理同心的体悟践行,关于每一座城市都饱含情谊与赞美,不吝惜对料理的热情与挚爱,期许有一天马特与中国相逢,将碰触怎样的花火。
追溯历史传统与拥抱前卫潮流,这矛盾体正是日本的特质,却从来自洽融合。无论是东京江户时代的握寿司或是有着家谱身世的神户和牛,都在充满科技感甚至是超现实的都市中毫无违和的成为人们热衷追捧的吃食。食物已不单纯有果腹之用,它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系的纽带。在东京篇中,职人们的料理并非有太多惊人的技艺与秘密,存在秘密的是食物自身,无论是鲔鱼或是咖啡豆,它们都有时间的秘密,人类的智慧是学会认知并使用它,对自然的敬畏与心存食物的恩赐让职人更加谦卑,在他们身上更多找到的是坚持不懈用心付诸行动和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尽心尽力各司其职,看来是最简单不过的方式,却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
我去大阪的时候与马特有同样的感受,这个地方有大容量,更尤为真实。我和妻子在心斋桥附近订的酒店,是的房间很小,但五脏俱全,服务到位。贴心在每次晚上回来都有酒店固定免费拉面。很小一碗面,两片猪肉和一些葱花,却可以无限续面,对于穷游到在familymart吃麻婆豆腐盒饭和在大阪城脚下吃饭团子的我们来说是特别温馨与满足的,能真切感受到当地人对旅者的足够耐心与包容。夜市的街道总是充满性情,都市生活的男女放下白日里的负担自在放松,有些形色真实的如同剧里,而有些游人却如在剧里虚幻了。
食物有时需要不同的层次来赋予其意义,有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层次,有味蕾感受的层次,也有人的层次。在造访不同城市中《米,面,鱼》把很多层次都融合了,马特提取了日本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固有汲存中尝试触碰到不同的边界,那是日式料理逐步完善到文化之上的果敢与能力,成就这座美食王国。
在佛法中有一种传授谓心传,对于职人与徒的传承可谓心传,在这里我想对于料理人与食客间的相互也是一种心传,似一贯寿司的手心温热;似洋溢满足幸福感的笑脸。关注人做的事儿,也落到自己,把平凡做成永恒,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境界了。
《米,面,鱼》读后感(五):“人生从此有了一座分水岭:日本行前/日本行后。”
收到书的第三天,在一家日式茶作店,从午休时间坐到17时的路灯亮起,看完了这本《米,面,鱼:日本大众饮食之魂》。
作为合格的日本行(chī)前(huò)指南,传授吃寿司的法则,罗列各地美食之最,指引寻找便利店的八大惊奇美味,顺带普及了情人旅馆的一夜体验,和日式传统旅馆的泡汤之乐。更多的则是描写日本近代历史文化与现代料理职人的“十人十色”。
目录根据马特的描述,如果给七座城市加上饮食副标题,大概是:
东京——博大精深的日本第一城市 大阪——庶民饮食文化核心 京都——京料理之道 福冈——拉面圣地 广岛——原爆后的生机与活力 北海道——滑雪胜地的无限可能 能登——发酵的艺术
拉面是日本少数没有“标准”可循的料理之一“天妇罗·松” 怀石料理从把京都的怀石料理列入未来行程单上,到惊奇广岛最好的御好烧师傅是1963年出生的危地马拉人。从暗自欣慰一年前在离开大阪前的最后一碗金龙拉面总算不虚此行,到想在包容性极强的日本第二大城市定居。直到马特笔下的北海道,才决定写下这篇笔记。
函馆早市的海鲜奇观北海道,因其雪景闻名于世,是日本的第二大岛,占据日本陆地面积的25%,只有5%的人口。农业发达,海产丰饶(已面临过度捕捞困境)。来此地,必尝海鲜丼。北海道的牛奶清爽又浓郁,是好喝到宁愿不喝水只喝奶的美味。
北海道海鲜丼:集结了扇贝、蟹肉、海胆和鲑鱼卵北海道旧称虾夷,是阿伊努人的故乡。经历百年的进步与发展,仍恍如与世隔绝的新天地,是一块代表着自由开拓的新疆土。这里是社会边缘人的曙光之地,对于不愿意受传统禁锢的人、或是拥有不可告人秘密与阴影的人有着不可估量的吸引力。人们来此改头换面、重新来过。
在“汇聚了各种难以想象的美好”“让人大开眼界的北海道”,不仅有柴火烤箱里的德式烤面包,还有征服了北海道的成吉思汗烤羊肉。
没有什么比能在此开启新的人生更具诱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