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掉在下午》是一本由沈大成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抓住了日常生活的可疑点,突破现实“规则”使劲幻想。 喜欢《男孩托托》、《黑鸟》、《一个中心事件》,特别喜欢《工作狂》和《在世界末日兜风》。
●萌芽专栏里没选进其他的文章以后还能在自选集里见到么(非常自以为是的提议(逃
●现代寓言
●比上一本更成熟了,但还是百分百的沈大成式的又古怪又怅惘的小世界。这世界上有人这么理解着世界,会让我觉得很想继续活下去。
●它作为日常而重要的事情写好的。我喜欢写有神秘感的事,当中有我们通用的情感、逻辑、经验。
●现实与遐想之间。
●离现实最近的想象,虽然文风不是我喜欢的,但有很多感同身受的细腻洞察,尤其喜欢「配音演员」、「次级」和「海边的女人」
●看的过程中不停地被逗笑,太有意思了!你说这些故事荒诞吗?荒诞,但又如此多地影射现实,并且觉得内在美好。每篇都有独立的新奇设定,在很短的篇幅内探索了好多,实验室文学!
●其实是三星多点,但我蛮佩服沈大成控制语言的能力,看似平淡,但很多地方是技术性,经过思考的运用。以及在短篇里做空间做结构的能力让人惊讶(为啥要惊讶,真是少见多怪)。不过这不是我特别喜欢的小说类型,总觉得轻巧,但不是说与现实相悖的轻巧,而是它仿佛只处理一个当下发生在眼前的事实,而少了向过去向未来两个方向延展的可能。但总之,tricky但蛮讨喜。
《小行星掉在下午》读后感(一):wnwhab
我还加看书干嘛呀烦啊好烦啊哦啊哈哈哈礼物
和老爸拿哪样嘛来啊哈哈哈哈哈哈看是卡纳莱斯开启哈哈哈哈哈你说的不是山卡卡卡家难上加难四角星花好想你什么时间时间时间就像尽职尽责你在南京站还是不爱沙卡拉就不会结婚还没打开快递花花世界考试一定过上来啊哈哈啦啦奈史密斯厌奶期
《小行星掉在下午》读后感(二):读后感
我是大成的粉丝啊。
以前买上海一周,两块钱里至少有一块钱是为了看大成的豆腐干小文买的。短短的,但是又很好玩。我还记得有空调神和秋风扫落叶。然后大成的博客大巴的博客也很好看的。里面有好几篇我很喜欢的。比如讲办公室里上风人下风人的,还有遗失在泰国的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的。第二篇看的我有点眼睛湿润啊。大成是很细腻温暖的人。
而且作为生活在同一个上海的上海人。看她的文字也会很有共鸣。你知道她写到的街道是什么样子的。写到的人可能和我接触到的是差不多的人。这是很有趣的。当你在看一个同辈作家的写作的时候。这和看海明威,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屡次想起的人我也看了。不是印象很深。因为我当时对于小说的理念还是故事性第一。而且离我原来熟悉的大成的作品有点远。我本质上不喜欢有点阴暗晦涩氛围(也许也并不是这样的,但是我现在回忆起来的感觉是有点点这样的)的小说的。会看的头晕。:)记得有个故事是在一个作家大楼里发生的。但是很朦胧模糊,也不记得具体情节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表达我本身的对于作者的喜爱是确凿的。
刚才去吃中饭了,现在回来继续写。现在说回到这本新书。
我还么全部看完。第一篇看的是使喂养人害怕的猫。因为我自己也养猫。宠物脱离宠物可爱面貌的故事。但是终究猫也并没有把主人怎么样。如果追求故事性或者刺激性的读者可能会失望的。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对于现实情境进行拉伸变形处理的故事。假设猫对主人有自发恶意的故事。
然后看了实习生。因为今年我们公司也进来了很多年轻的员工。这个故事有一种卡夫卡的感觉。我仿佛跟着这几个大学生进入了这个钢筋水泥莫名可怖的公司。是有一点点恐惧感的。这个故事处理成漫画也是很可以的。结尾画面是一个空无一人的地下室。三杯奶茶。一种莫名的惆怅的感觉。
然后看了第一篇,世上最美的电影明星。沈大成的故事里没有剧烈的冲突。即便是带最字级的故事。人物也就是磨练出来高级的演技。而后来呢,并没有怎么样。她的故事不追求恩怨快意。是一些可能性,一些场景,一些奇人异事在现实空间里上演的。她的故事不是大餐,不是火锅,是闲暇午后的一杯红茶和点心。看一看,就可以放下的。不会让你情绪翻涌。
但是每一篇故事都是精心构筑的。你看完了,还是会有一种满的感觉。这个故事的世界是自圆其说的。是有可能发生的。整本小说集也是自成一体的。是有趣的。它并不想侵入读者的头脑,撼动什么,对于世界,对于故事中的角色,也没有任何价值观的评判。是小品似的小说集。是奇思妙想的,但是并不天马行空的小说集。你可以隐隐从中感觉到一些现实主义。至少我在别的地方还么看到过这样的小说。
这和我之前看的东北男人写的生吞,平原上的摩西,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小说。东北菜和咖啡馆下午茶的区别。
后来我又一口气看了从配音演员到墨鱼人的连续几篇。配音演员里,狗既不会死去,也不会被女主角收养。还是又回复到日常轨迹去上班了。这就是大成。我觉得这也是都市生活的样子。次级里的男主角即不会和另一个次级女恋爱组成家庭,也不会因为愤恨而和家庭起冲突。工作狂太有趣了。漫画似的职场现实。在世界末日兜风,有一种卡佛的感觉。盒人小姐,是有点科幻的,但主要是阶级的。墨鱼人我以为他最后会说点什么,然而也还是喷了一堆墨汁而已。
如果你熟悉了大成的风格。你会感受到这种反转的哑然。人会变成狗,但并不会变成卡夫卡的那种大甲虫。所有的故事都有一点现实性,但是并么有要犀利的去批判什么。
虽然我一直希望作家们写现实性的男欢女爱都市故事。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气息。但是大成在魔幻的情节设定下,其实是洋溢着都市现代感的。这是一本洋气的小说集啊。
《小行星掉在下午》读后感(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孤独的人不要看沈大成
《盒人小姐》最后,青年人站在盒人小姐的楼下,抬头望向她房间的灯光,心中反复练习想要对她说的话,手指来回摩挲手机通讯录里盒人小姐的名字……但最终却打给了另一个人,那个朋友说:“你最多和我姐姐在一起”的那个朋友的姐姐。
这一晚,这一天,这个城市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这个病毒弥漫的城市照样喷洒着药水,有发病的人被抓走,也有新生儿被带到这个破碎的世间来。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一个青年的选择和放弃不足以改变什么。
可是对于这个青年来说,一生的改变就是从这个微不足道的夜晚开始的。
《小行星掉在下午》中都是这样渺小的人类,渺小的人生,渺小的一件小事,和另一件小事。
《实习生》里当小方被唤作小刘,他的世界坍塌了。然而没有人听到,或者说有人听到了也并不会在意。这个世界依旧运转,小方还是被叫做小刘。
《男孩托托》里当破头男孩被爸爸喊成“托托”,他的泪水夺眶而出。然而没有人管他的悲伤,爸爸依旧坚持喊他“托托”,哪怕他说:“那我就没有自己了。”
在沈大成的上一本书《屡次想起的人》中,那些人还用自身的特质抵抗着宿命,有生来就该在半空的绳子上摆荡的在城市高楼擦玻璃的人;有必须食用头发才能延续生命的理发师;有全身皮肤的褶皱里可以藏进各种东西的口袋人……他们利用技能找到隐藏于这个城市的身份,还能够被屡次想起。
而到了这一本《小行星掉在下午》,里面更多的人被孤独和宿命吞噬,给小狗配音的演员变成小狗,但又变回了那个沉默且乏味的男人,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次级人一生都在做幸福人的影子,从青年到老年,依旧孑然一身;工作狂被穿上工作的“红舞鞋”,一刻不停地工作,直到永远……小行星就这样掉在了下午,他们的世界毁灭,消失,不见。
沈大成当时说起自己的这本书:“每个故事依旧会带有一个奇怪的元素,但比《屡次想起的人》更加真实一点。”然而就是这份真实,叫人触目惊心,目之所及,皆为荒凉。
爱情可能是他们暗淡人生中唯一的一点微光,闪一下,又灭了。配音演员变回人之后与女同事回归疏离的关系;盒人小姐进入了盒子也就自然与青年拉开咫尺天涯的距离;次级人再也没有见到那个扑哧一笑的女次级人,再也没有见到。
这个世界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吞噬着每一个普通人。就像洪水吞没村庄,黑夜吞没白天,冬天吞没秋天。
当世界被末日吞没,人们无能为力,不过是打一辆莫名其妙的出租车,遇见两个莫名其妙的陌生人,分享一点过期零食,作为慰藉,《在世界末日兜风》。
沈大成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书写的是最孤独的灵魂,他们沉默少语,他们善于隐身,他们词不达意。他们有时候是世界上最美的电影明星,但转眼就变成最面目普通的陌生人;他们有时候独自养着一只使自己都害怕的猫,但是没有人相信和理解他们的害怕;他们有时候没有自己的身份,名字都是借自别人……
因为描述得细腻幽微,纤毫毕现,所以孤独的人真的更不能看。容易自怜,难免共情,更加孤独。
《配音演员》中当那个给狗配音的男演员真的变成一只狗,他得以观察人类的生活。他说:“只要躲在什么地方认真去看一个人,总会看出他其实有点可怜——空虚、孤独、穷、无聊、缺乏目标、过一天是一天、没人爱、也不爱别人……”
沈大成说她喜欢爱丽丝·门罗,甚至门罗一直在写短篇小说这件事情也给了她鼓励。沈大成喜欢写短篇,“这个月写一个短篇,如果犯了什么错,下个月写另一个短篇的时候就能改……好像是一个人的写作班。”
在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中,她用《机缘》《不久》《沉寂》三个短篇写了一个女人朱丽叶的一生,她在奔赴爱情之旅的火车上的偶遇,她生完孩子回到出生地的归乡之旅,她寻找失踪女儿的寻亲之旅。最终她孑然一生,丈夫意外去世,女儿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门罗这样写道:“她仍然希望能从佩内洛普(女儿)那里得到只言片语,但再也不那么特别耗费心神了。她像更谙世故的人在等待非分之想、自然康复或是此等好事时那样,仅仅是怀着希望而已。”
仅仅,是怀着希望而已。
《小行星掉在下午》读后感(四):猫在第二个纸盒里
当时我在上海愚园路上班。有一年冬天,李安来拍电影《色,戒》,有几天借用公司两间会议室作休息室,谁会拒绝把东西借给李安呢,当他从我座位旁数次经过,虽然我是无用的小职员,他完全没道理需要我,但我就是很想帮助他。贫瘠的人想把最后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奉献出来,让有能力的人代替自己用好它,是那样一种心情。 我很喜欢那栋小房子,首先喜欢它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价值,其次喜欢李安因在附近拍戏而临时走进来、喜欢猫平时来院子里吃饭这类花絮性的小事。可我自己不能走出去,得守住这份工作,当时我一边工作,一边对于未来感到非常困惑和悲观。我曾在洗手间里清清楚楚地想,我要是大便就好了,就可以通过座便器和管道离开公司。还记得李安来的同一年,有朋友下载了一部电影,刻好光盘快递到公司送给我,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这部是失败者电影。我以前是个失败者,连不熟的朋友都看出来了。 现在的我也不成功,或许是我看大多数人都不成功,失落感减少了。如今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完全失败了,境况一致,可只能与其中一部分人共鸣,于是朝向内心的失落感尽管减少,向外的遗憾又扩张了。总是不能如意。 从那时开始直到现在,我很需要一样简便可得、得来后会一直珍惜的东西。那样我就可以忍受其他。 我早就发现一个道理,人如果只想着自己,会感到苦恼。生活的面貌就是如此,麻烦,琐碎,全是小洞,要你每时每刻修修补补,如果你以为在某个时间点上,一切东西都是完好的,那是一个错觉,你必然越来越容易体会到破损与不便,体会到人生它不是一个圆,你的生命力在螺旋式下落。但是,如果去考虑自身以外的事情,你就能暂时摆脱对自己的苦恼。好比有两个纸盒,你是只猫,你跳入第二个纸盒就不在第一个里面。 我在第二个纸盒里。我去里面散散心。 我在里面想象奇异事物,把它们写成短篇。我并不喜欢摹写日常生活,假如所写的故事是对生活的忠实反映,栩栩如生,仿佛可以在真实世界上看到它们立在某处,那不是不好,别人写很好,只是那又会使我苦恼。不得不写点异质事件我才称心。 我写一个资金周转困难的人搬去廉价公寓,公寓那么大,有很多走廊,走廊上有一些像房间门的门,推开门出现另一段走廊,人走进去极易迷路,房东都很难找到自己的房子从而问房客收取租金,公寓于是庇护了住的人。这个人发现合租的室友是一位前电影明星,外界都在找他,他把自己流放在迷宫里。 我写一个擅长上班摸鱼偷懒的人,他把前一份工作做坏了,去新公司谋生。新公司的氛围使他拼命工作。他每天警惕地想,绝不能再多做一件事,已经超量了,再做就不划算了,从现在起玩玩儿吧。可那种氛围控制着他和同事,每个人脸色都奇差无比,却又神采奕奕,仿佛死人被叫醒劳动,而且他们不知道自己死了,还很认真。 我写去旅游的女人,夜晚,她和海滨小城共享了一个梦。你怎么知道海滨没有梦呢,它可能想和抓住自己的陆地决裂,去海上漂泊。 我写诸如此类的事。 “我写小说是为了记录生活、反映我们的时代”,我很尊敬诚实地说出这句话并兑现它的小说家,每一种职业中最好都有一部分人担起社会道义,其余人就可以任性一点。在我这句话真是说不出口。我既不写具体时间也不写具体地方,一般也不主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好像只是虚拟了一些生活方式、一种观念、一种处境或一个物品,可被用来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经验做比较,这之后,要是能反映一点现实我觉得也好。 我又觉得,完全不反映现实那可能更难。 另外,我平常总会想起宇宙。有时我可以近乎麻木地看着不断发生也解决不了的坏事和琐事,社会上的,我自己的,我会想,它们不过是宇宙中尘埃级别的小事,而我们大家也不过是宇宙中的有机小尘埃。——很可笑吧,但我就是这种人。我不是天文爱好者,记挂宇宙,是在用幻觉般的宇宙视野做自我安慰,这才好受些。出于这个原因,我也喜欢写小行星坠落地球、人类开星际飞船亡命深空、去新星球上复制地球文明。 以上这些故事收录在《小行星掉在下午》。
小行星代表意外事件;一天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下午承前启后,它最适合成为“不确定的未来即将落下的时刻”,它看似也有回旋余地,人起床后吃点东西,定定心,在下午也许能拿出办法化险为夷。 两年多前,我的第一本小说集《屡次想起的人》出版,它是本运气很好的书,它里面外面都得到了好朋友们的帮助。我觉得要是再过几年,我再回想起它时,一些印象经过酝酿会变得更加稠厚,那就是当我决定做一件事时,别人是如何给予情谊的。真希望保存好它们。 从那时到现在,我的写作兴趣始终是写有神秘感的事,为不存在的事物赋形。从那时到现在,也更清楚自己的底色:我作为谁在写作呢?我蹲在里面玩的小纸盒它的盒底有什么花样?我想我的底色是一名小职员。 我从小知道一条较平直的路线:小学-中学-大学-当职员。我走过来了,我成为小职员。局限的人生路,让我像穷人设想皇帝家用金扁担一样,在写脱离生活的神秘事件时,也总要放入劳动者的形象,因为神秘世界的内部肯定需要一些人去建造。 离开愚园路上的公司后,一个处于末日的报社收留了我直到它关门。我不是经常但也要去采访电影明星、歌手、去剧组探班。在我看来,大明星在工作时也是职员,和我是差不多的,还更苦:长得美但是要劳动,劳动时还要保持美;他们根据一张时间表完成奇怪的任务,比如表演受伤吐血身上很疼什么的,在两项任务之间,又要熬时间、听蠢话。我用平等心看他们。我把电影明星纳入可以共情的劳动者范畴。普通的按劳取酬的人,当然更是劳动者。 如果我知道一个人是怎么工作的,我就对这个人一天之中的八小时的生活有所理解,如果我知道他是怎么通勤的,那我又多理解了他一个小时。我喜欢去理解和想象这些。《小行星掉在下午》里写了电影明星、动画片配音演员、实习生、作家、地铁站站长、研究生物科技的科学家、养老院护工、物流专家、星际移民飞船大队指挥官,其中既有钟情于工作,也有企图逃避工作的人。生活的旋律之一是劳动,难题深藏在劳动中,我为他们设计一点事情干干。这就是我由自己可以拿出的人物。 稍微翻看一下书,我注意到自己有时描绘高洁的品德。比起表现人性不足,我好像更会选择人性中优雅、善解人意、坚韧这面去写。写领袖气质。写人们看到怪事不轻下判断。写有的人可以忍啊忍啊,忍得够久,你都不能说他失败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好的事,你也过得很倦怠,但你要是完全没有真挚的情感那不行,你不相信还有高尚的心灵那是你对人的预算太少了。这就是我由自己可以拿出的感情。 我只能拿出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感情来写写。 写东西很有趣,在一段时间里,有一个故事陪伴我,在它还没有完成以前,只有我自己知道它,其实我也不怎么知道它,我写好它,它才存在,我放弃它,就没有它了。当我开始建设一种东西,我就成为建设者,从而我也能丰富我自己。
(感谢龙荻、感谢山川)
《小行星掉在下午》读后感(五):沈大成:理论上每个人应该有自我,应该有颗生动的心(转载·新时报采访)
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这天,有网友在微博上介绍“传说中的河南随时随地测温”:正在餐厅吃着饭,忽然被一个仪器照了头。
作家沈大成转发并评论了这条微博:“好熟悉,这不正是我小说里写过的事情吗?” 她的小说《盒人小姐》中有类似的情节,只不过餐厅墙上那些转来转去的喷头里出来的是消毒药水。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疫区的故事,所有人都习惯了消毒生活,无论是在餐厅吃饭,还是走在路上,对那些随时随地都会伸出来的感应喷头,熟悉得就好像它们并不存在一样。
也有人为了免受消毒药水喷洒,豪掷千金为自己做了一个类似玻璃制作的透明盒子,成为“盒人”。正是这些盒子,彰显着人与人的差别,即使面对的是一样的病毒。
《盒人小姐》收录在沈大成的小说集《小行星掉在下午》里。沈大成写了很多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和光怪陆离的人,这些轻盈、灵动的魔幻虚构里,蕴含着沈大成对这个世界的独立观察、独立思考。
《小行星掉在下午》 理想国供图新时报专访沈大成。她说,生活写照是结果,但不是目的和动机,她喜欢写一些如疫情、星际移民、新生活方式这样的大背景,人在里面会显得渺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没有自我,“理论上每个人应该有自我,应该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应该有颗生动的心”。
沈大成 杨明 摄 理想国供图秘密是他们的人生肌理
新时报:小说集里,《世界上最美的电影明星》《配音演员》里好像都写一种被观察的生活。电影明星、邻居太太一家的生活里突然出现了外来者,或者说闯入者,然后他们的生活就以一个被观察的视角叙述出来。
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别人生活里的观察者,而我们的生活也一直被别人观察着?我们想找出别人生活里的秘密,那么我们该如何藏好自己的秘密?
沈大成:这两篇小说里各有一个秘密,一个是近乎完美的人自我磨砺,另一个是关于一个人发现自己只有一小部分有意义,于是他整个人逃进了那一小部分里面去。
这两个秘密虽然是秘密,但也可以降格为“其他人不知道的事”,因为发现它们的人在发现后仅仅是静静地吃了一惊,身怀秘密的人就更加镇定了。
秘密对于小说中的人来说,不是身上的赘生物,是他们本身,是其人生肌理,只是别人不太知道而已。我希望读到的人会认为这种秘密具有顺其自然的属性,是亲切的,而非与人不匹配的离谱的东西。
闯入后发现秘密的人也是很亲切的,他们能正面理解秘密。我要讲一个故事,于是派出几个人去和持有秘密的人打交道,然后由他们把故事带回来给我们,闯入者的基本用处是这样;但他们同时也把自己的一部分交了出来,他们的故事和前者的故事相互沾上了,好比用饼干棒去沾融化的巧克力。
现实中,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其实很好理解,除了极端的例子,你会发现大部分很好讲清楚,里面有很多共通的东西,说一就知道二和三。
所以一个人守护他秘密的初衷,不是觉得别人听不懂,可能是他知道向别人打开秘密后,相比不打开,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不幸,谁都知道别人往往是很残忍的。
假如遇到了可以打开秘密的人,那么交流一下很不错,让秘密透透气我觉得很不错。
《小行星掉在下午》 理想国供图现实世界就是如此
新时报:《次级》《实习生》《盒人小姐》《墨鱼人》《海边的女人》等小说里,好像都是写被工具化的人、被异化的人,看起来十分荒诞,但作为人类的某种未来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在虚构这些故事时,它们的现实逻辑或者原型是什么?
沈大成:一天下午,我在回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一对母女,当女孩扑到妈妈身上这一瞬间,我刚好从她们身边经过。这时如果有另外一个人从某个角度看过来,我遮住了正牌妈妈,女孩好像扑过来抱住了我,我好像是她的妈妈一样。
所以我写了《次级》:有的人是一级人,他们过真的生活,这种生活里有较丰富的人际关系,有婚姻,有子女,有杂七杂八但是使人兴高采烈的东西;另一些孤单的人申请当次级人,他们进入一级人的生活,不出声音,跟在一级人背后参观,这样他们也获得了对婚姻、对家庭的体验。次级人要守规矩,如果做得模范,就总是能申请成功,进入不同的家庭当次级人。
你老是沉浸在别人的生活中,好像也能驱赶掉一点孤独感,沉浸得很深以后,什么是真,什么又是假呢?或许只要体验够逼真,它不是基于事实得来的也没所谓?这篇小说做了这些思考。
但是一般来说,没有清楚的由来。像《盒人小姐》,我现在就想不起来第一个念头怎么来的,人物也没有原型,我较少把认识的人做变形处理再放到故事里去,害怕冒犯别人,也觉得自己写自己的更自由自在。
很可能当时想到了“装在盒子里的人”这几个字,就写了起来。盒里盒外代表了不同档次的生活,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能相互看见,但是呼吸的空气根本不同,也不可能成为同行者——现实世界就是如此。
新时报:像《次级》《盒人小姐》里的那种层级森严、棱角分明的世界,像《实习生》里那种被制度化、工具化的生活,是我们今天城市生活的写照吗?
沈大成:生活写照是结果,不是我的目的,或者行动的原因。我写我觉得有意思的事,结果应该是反映了一点现代城市生活的面貌。
我自己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并不向我展开全部内容,我主要享受其中较便利、较清洁、凡事比较讲规则这部分,再高端的东西就不是我这种人可以享受到的了,时间久了我也不追求享受到。
我是说我并不了解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还是可以想象。城市生活肯定有层级森严、棱角分明,以及人被制度化、工具化的那一面,还有信息和病毒传播速度快、生活模式化等特点,不过我首要是觉得把某些社会特征连同相关的人一起拿起来,拿在自己手上旋转着加以审视,这么做有意思,首要不是为了指点它、批评它。
小说集内容 理想国供图我们有时候更需要一个想法
新时报:《使喂养人害怕的猫》写的是人的情感依赖吗?我们作为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总是要依赖一些东西,留恋一些东西呢?
沈大成:《使喂养人害怕的猫》里有个男人,他养的猫对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以前纯真的小猫忽然开始捉弄他,好像要杀害他,而他带猫去看病,努力相信小猫还爱自己。
我最早想写的是猫喝了脏水后有了某种变化,脏水也许对猫是致幻剂,也许猫的智力因此提高了……我那时也不是很确定,设想了各种可能性。然而再写下去就成了现在这样,好像表达了一种高尚的爱。
这个男人是非常好的人,他给一段感情很多机会,直到它无可挽回,他还追思它,赋予它感人的意义。他最后想到,小猫是真的爱自己,但小猫更想去外面做野猫,所以干尽坏事,让自己失望,使自己在猫真的离开时免于心碎。只有当想到这里,他心上受伤的部分才霍然痊愈。
我们当然需要很多经历,但重点是,我们有时候更需要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可以总结前面的经历,让一切的经历不是无意义的。我想写的是这个想法的价值,有它没它人生是不一样的。
新时报:《在世界末日兜风》里,主人公在世界末日吃着零食兜着风,想着生命的又一次循环,好像地球毁灭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人们在地球上建立起村落、城市,运转起一项项制度,看起来好像是地球的主人,但实际上面对地球毁灭,也不会有什么例外,会像其他生物一样消失。
在世界末日吃零食兜风,该是我们的一种人生态度吗?我们该如何摸清自己的位置,与世界相处,与自己相处?
沈大成:在世界末日吃零食兜风,是应该被推崇的态度。
那篇里已经到了绝境了,真的没有办法了,所以有3个人就在出租车上兜风和吃过期零食。他们很幸运,最后的时刻可以遇到彼此,一个开车和乐观,一个有文化和情绪平稳,最后一个年轻和有零食。
我担心我们自己假如也到了世界末日,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怎么摸清自己的位置,这个问题真大啊。我蛮喜欢我的朋友们的,我很幸运不太需要敷衍讨厌的人,看看朋友们,我觉得他们是很不错的人,很优质的,智力比较高,所以我觉得可以认识他们、相互有话可说,说明我人也不错。
我通过看一个小世界,确认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大世界的话,就不知道了。
沈大成 理想国供图说真的我就那么一说
新时报:抹去了人之为人的那鲜活一面,使之成为了城市万千中的一枚小小的螺丝钉,或者一粒小小的像素。那么我们的自我究竟是丢失在了哪里呢,我们的世界是如何运转成一架庞大的机器?
沈大成:对,我喜爱写一些大的背景,比如疫情、星际移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在里面会显得渺小。是渺小,不是没有自我。强调小人物的共性、群体性,是突出社会特征或生活方式的一个办法,后者也可以成为故事中的主角。
不过现实生活中,我觉得一些人好像是没有自我的,理论上每个人应该有自我,应该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应该有颗生动的心,但一些人出现在别人的微博下说一样的话,脑子好像一样的,或者没有脑子,也没有心,受某种力量的控制,于是说了一样的话。我真的很讨厌他们。
我希望每个人既有说自己的话的权利,也有说自己的话的水平。
新时报:“我想写的东西不是去描摹此时此刻的事物,也不为了反映当下人们的心灵世界。我想写跨越时间、地域的人类都会有的疑问,也就是说假如人类给外星人做PPT,会在页面上列出来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什么?我们就是生活在当下,生活在此时此刻。如何知道那些问题是彼时彼刻彼地的人也会有的疑问呢?
沈大成:时间过得很快,一个人的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当看到别人说写小说反映当下,我会有点疑惑:什么是当下,什么是此时此刻,它们和早几年晚几年有什么本质不同?我们现在看托尔斯泰的小说、黑塞的小说、三岛由纪夫的小说,还是会动心,因为小说里有什么东西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停驻在小说被写出来之后的所有的时空里。
也许我缺乏敏锐之心,我抓不住什么东西是代表当下的,也许我又心太大了,我想抓住那些可以往后延续的真情真心疑问戏谑。至于那个呈给外星人看的PPT,说真的我就那么一说,我也具体罗列不出来上面的问题呀,它大概的意思就是可以总结我们人类特点的一个文件。
新时报: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把生活过得更像生活?
沈大成:如果有理想生活,那我决定为它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如果不付出代价就得到,那就像一个梦。如果付出代价,那理想生活其实并非完美的,它是交换来的,完美的东西我想是倾其所有都不能交换的。
我最近想到的一种理想生活是这样的:有一个琐事调配器,它可以让人集中地处理琐事,随后空出整片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你集中吃六顿饭,在四五个小时内不停干家务,然后拥有两个连贯的白天去写作,写作时不受打扰。你付出的代价就是集中吃饭和集中干家务,那些时间是难熬的。
新时报:回看自己的写作生涯,觉得离写作理想越来越近了吗?如何定义自己的写作风格?为什么偏爱那些奇怪的设定?
沈大成:我在迫近理想,我的理想是成为有可取之处的作家。由于理想不高,而且可以灵活解释,也可以说现在已经达成了。
我的风格是尽管写假的事情,但有真实感,同时还希望有点好笑。
奇怪的设定来自最初,我最早在报纸上写专栏就是这个方向,以后就一直写这个方向的东西。
新时报记者:江丹
编辑:江丹
校对:亓鹤桥
* 采访出处:https://detail.jinantimes.com.cn/c-userportal/news/detail?newsId=Tb7e3a0020e4946f0b21c0403dada3846&uid=13396&isShare=1&Typ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