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人劫》是一部由比利·怀尔德执导,威廉·霍尔登 / 玛尔特·克勒尔 / 海蒂嘉德·纳福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面像是希胖拿了老比利的剧本,但后半段就塌了一些,就总体氛围的营造节奏把控而言还是更喜欢《日落大道》。但这部其实才是比利怀德的日落大道,讽刺着当代怀缅着永远逝去的古典好莱坞。
●比三年后翻拍法影的患难之交更像是怀尔德的收官之作,因为影片具有较鲜明的自传汇总型体征:男主霍尔登与过气女星的故事来自日落大道;女代母演的概念借鉴控方证人;讨论女人自杀的方式几乎照搬双倍赔偿中的台词;霍尔登穷追真相导致更大悲剧与福尔摩斯秘史一脉相承;用荷叶盖漏点就是两代情礁石上的那双袜子……但也正是由于自迷影插件过多,使得整部作品结构紧凑呼应考究(导演一贯强项)却又角色单薄情绪寡淡,加之始终浓烈的愤世贬损基调,即便剧情反转出悲剧的概念却也无法让观众释放更多同情,而这也几乎是自公寓春光之后所有怀尔德作品的通病……PS男主昏迷转醒睁眼看到吱嘎作响的风扇喃喃自语我这是在直升机里吗?一年后科波拉将其真正实现在现代启示录。怀尔德曾说教父是最好的五部美国电影之一。所以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当含蓄的答谢致敬?
●2019.07.31
●这个故事变得柔和了,其实是因为采取了旁观者视角。仔细想想是多么残酷,符号化的明星背后是被湮灭的个人。前半段一直无法入戏,直到结尾的精彩对白才找到了熟悉的怀德感。“结尾很重要!”
●Billy Wilder喜歡拿自己的經驗(做過新聞,混蹟好萊塢)做文章,放大的戲劇人性恐怕都不乏寫實之處,殘酷之處太殘酷
●太变态可怕了!太扭曲压抑了!又太可悲了!看完背后一阵寒气!日落大道至少要精巧的多!
●好看到好想爆粗口!怀德这是向自己致敬吗哈哈完全不能阻止思维联想到《日落大道》,剧情蜿蜒曲折最后揭秘实在是非常精彩。其实也影射了自己的处境吧,“现在的电影公司已经变了,那些留着小胡子的年轻人,他们不需要剧本,只要给他们一台变焦手提摄像机就好。”
直到与迈克尔约克/伏伦斯基相爱。
终认清桎梏无法挣脱,
相似的故事,
相似的绝望,
不同的口吻。
(豆瓣不要卡我了)
《丽人劫》影评(二):Antonia的死
我认为Antonia是一个心理学的好范本,就是人格分裂。
大奇特在《后现代日落大道,大腕的葬礼2.0》里的分析固然没错,但是也可以有别的理解,例如,我就认为死是Antonia结束无望的替身和分裂的唯一出路。
德威勒在她被禁闭的房间里发现,她反复地写了几十本Fedora的名字;但是在被安排接伪装的伦敦电话时,我们发现她又在玻璃上写下自己的名字,Antonia。
从少女时代的叛逆离家和拒领母亲的钱来看,Antonia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但是Fedora的强势安排和强烈光环让她失去了这种独立人格。她刚开始扮演Fedora的时候,完全沉醉于明星光环笼罩下的一切快乐,直到她遇见心爱的人却不能够自由地以自己的身份相爱时,沉重的代价才显现出来——秘书的话实际上告诉她,她将来的身份只能是Fedora,一个年迈的Fedora,一个在名声面前毫无自由的Fedora。从那开始,Antonia就陷入了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困境,吸毒是一个变得软弱的人逃避这种困境的手段,就像随后的死亡一样。
她的死可以有双重解读,一种就如大奇特所言,她想让这容貌所代表的Fedora的形象破碎;另一种就是她在双重身份中无力突围,死亡是看来唯一的解脱。但是直到她死后,仍然被母亲努力化妆成Fedora,点上唇边的一颗痣。她到死后仍然是她母亲的替身!这让她的一生多么苍白无力,多么悲哀!也让Fedora的霸道冷漠虚荣表现到了顶点。
至于Fedora,大奇特真是分析得鞭辟入里。她就是一个与自身的形象恋爱的女人,以至于连女儿成为她的牺牲品,她也漠然地如导演一般表演着葬礼。
这部片的手法非常传统,以至于有些场面我都觉得似曾相识。前半部有时我有错觉像看到了希区柯克,当然希区柯克玩悬念就不止于此了。
《丽人劫》影评(三):为什么《费多拉》无法超越《日落大道》?
比利•怀尔德想把《费多拉》拍成《日落大道》,但是他自己认为失败了,尽管《费多拉》依然是一部贴上比利•怀尔德标签的电影,意味着有扎实的剧本、既辛辣又温和的讽刺、对话的精妙和暗藏玄机,即便它拥有一切肉眼可见的比利•怀尔德式的风格,但正如导演自己承认的那样,在使其成为另一部《日落大道》的路上,他失败了。
作为好莱坞旧制片厂体制下的老导演,比利已经跟不上70年代的电影风格了,看看那些在70年代流行的电影和导演吧,在《费多拉》里,比利借威廉•霍尔登之口说出“现在的电影制片厂都是那些留着大胡子的年轻人说了算。”这帮年轻人指的就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及乔治•卢卡斯等人,他们都留着大胡子。所以不是只有明星才对好莱坞如痴如醉,早在《日落大道》里,比利就贡献出“不是我伟大,而是电影变小了”这样的台词金句,他创作过一系列既较好又卖座的电影作品,难道他就不会像迟暮的女明星一样面对如今的好莱坞产生疑惑?看着那些年轻人们手持摄影机,几乎没有剧本,就能拍出一部部令观众捧场的电影,难道他就不会心生困惑吗?
所以在《日落大道》里,他讲述的是电影从无声过渡到有声时期给默片明星诺玛•德斯蒙德造成的虚妄,一个叱咤风云的默片皇后来到有声时期一文不值,这个行业体制是多么的冷酷无情,它吸引无数妙龄少女趋之若鹜,为这个光华璀璨的造梦世界再添旖旎风光,却在她们色衰时残忍抛弃,影迷们又是多么健忘,繁星多到数都数不过来,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领衔演员可以列出几十个人的名单,比利•怀尔德怀疑现在只能列出几个。拍摄《日落大道》的时候,比利•怀尔德正处于自己事业的辉煌时期,年轻气盛因此写实味道更甚,他不留情面的揭穿好莱坞的虚伪,客串出演的巴斯特•基顿、冯•诗特罗海姆都是本色出演,他们都是默片时代最辉煌的演员和导演,如今沦落到在电影里面打酱油。
而《费多拉》呢,这是比利•怀尔德倒数第二部电影,拍摄时他已经老了,电影行业已经被年轻人占领,即便《费多拉》中依然有他标签式的冷嘲热讽,但很明显的是,怀旧已经占据了影片大部分篇幅,冷嘲热讽在这里都带有一丝悲伤的味道。《费多拉》讲述的是传奇女明星费多拉为了留存自己完美的形象,设计让自己的亲生女儿代替自己活跃影坛15年的故事,在一场对话中,费多拉问威廉•霍尔登,“难道我对你没有吸引力吗?”,霍尔登回答道,“不,你很美。”费多拉转身面向他说,“不,我是极美的。”比利•怀尔德大概也非常想听到这样的回答,事实上,他依然很在乎自己在影迷中的地位,他曾经拒绝出版自己访谈录的计划,原因是他担心根本没有人愿意去读这些老掉牙的东西,很明显他错了。但是回到《费多拉》这部电影里来,即使我们看清费多拉的自恋和虚荣 ,但她并不能引起人们的谴责,实际上,比利•怀尔德也不希望,因此威廉•霍尔登扮演的制片人在亲耳听说了这出故事后,选择一言不发的走出葬礼,这意味着他在心里认同费多拉的举动,而威廉•霍尔登代表的形象是谁呢?就是躲在银幕后面的观众,当霍尔登认同了费多拉,那么就意味着观众认同了费多拉,说不定还有一丝同情。所以《日落大道》和《费多拉》同样有威廉•霍尔登出演故事里的男主角,但两个人物的结局却是完全不一样,《日落大道》里威廉•霍尔德扮演的年轻作家选择出走,以这种方式反抗默片明星,下场是被谋杀在泳池里,而《费多拉》里威廉•霍尔登扮演的制片人在这一次选择了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比利•怀尔德会说自己失败了,因为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数十年,他对导演对编剧这个工种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当他觉得自己不再受年轻观众喜爱的时候,他就停止了拍摄,其实他的身体条件是允许的,但是自尊不允许,他曾说当一个导演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就应该停止拍摄。
瞧,他也是希望银幕上留下的,都是他最好的作品,所以时隔30多年后再次执导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利•怀尔德没有30年前那么辛辣了,他像费多拉一样怀念属于自己的时代,费多拉在最后策划了她在世最伟大的谢幕作品,即她的死亡葬礼,而比利选择放下导筒,让他过往作品感动一代又一代的影迷。《费多拉》当然无法超越《日落大道》,但这和比利•怀尔德的水平无关,只是因为他的心,变得柔软了。
《丽人劫》影评(四):“日落大道”后现代激情篇( 剧透 )
丽人劫 Fedora (1978)
导演:比利.怀德 Billy Wilder
编剧:比利怀德 + I.A.L. Diamond ,托马斯.迪翁 Tom Tryon 的故事
演员:威廉.霍顿 William Holden ... 德维勒
玛尔泰.凯勒尔 Marthe Keller ... 费多拉
希德嘉德.内夫 Hildegard Knef ... 伯爵夫人
乔斯.费雷 José Ferrer ... 医生
法兰西斯.斯坦哈根 Frances Sternhagen ... 女管家
亨利.方达 Henry Fonda ... 亨利.方达 (学院奖主席)
迈克尔.约克 Michael York ... 迈克尔.约克
剧情:严重剧透,慎看
堪与《日落大道》比肩的《丽人劫》,男主角仍是威廉.霍顿,不过他已经60岁。电影一开始已经引退多年的好莱坞昔日女明星费多拉跳入急速行驶的火车身亡,然后威廉.霍顿扮演的好莱坞独立制片人德维勒参加她的葬礼开始,然后引出一段两周前发生的故事:德维勒独自来到希腊科孚岛,在这里寻找那位40年代曾有过一夜相伴的孤独且神秘的老明星,他发现费多拉的管家、医生以及好朋友老伯爵夫人都隐瞒费多拉在这里的真相。后来他发现费多拉被三人软禁在她的别墅中,在马上就要接近事实真相的时候,他被别墅的保安打昏。苏醒后已经是一周以后了,报纸上已经登载了费多拉去世的消息。在葬礼上,伯爵夫人告诉了德维勒事实的真相:死去的女人并不是费多拉,真正的费多拉就是面前那位又老又丑坐着轮椅的女伯爵夫人,她十五年前的一次恢复青春的手术中因为感染而导致脸部溃烂毁容,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美丽容颜和名誉,她宣布暂时隐居。已经十年没有联系的女儿也来看望母亲,于此同时,美国电影学院要为她颁发一座奥斯卡荣誉奖,学院主席亨利.方达要亲自将奖杯颁给费多拉。为了不漏出破绽,她安排女儿化妆成自己的模样和学院主席见面。由此之后,女儿长期扮演费多拉的角色,而真正的费多拉开始扮演她的未婚夫索博杨斯基的母亲——伯爵夫人。女儿以费多拉的身份还参加了两部半影片的拍摄,最后的半部电影里她爱上了男主角迈克尔.约克。在希望向约克表明真相之前,医生和管家制止了她,为情所困的女儿由此染上了毒瘾。安排给费多拉治毒瘾被德维勒误认为是“监禁”……整个事情的真相明白了,伯爵夫人目睹了自己最完美的谢幕。德维勒和伯爵夫人也就是真正的费多拉做了告别。在费多拉去世一周后,真正的费多拉也以女伯爵夫人的名义去世了……
评论:
比利.怀德1978年拍摄的艺术片,像极了《日落大道》的姐妹篇,但它在当时却没能得到什么好评。现在看来,我觉得这是怀德受低估的影片,主要是剧本非常精彩,这是根据托马斯.迪翁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编剧仍是怀德本人和他的御用搭档I.A.L. Diamond。诞生于70年代的这部影片,用古典风格的镜头呈现,绝对充满了怀旧的韵味。四次合作的威廉.霍顿和七次合作的杰克.莱蒙都是怀德擅用的男主角,但一般只有喜剧片怀德才会找上莱蒙,而这部带有忧郁和悲伤的影片则选定了威廉.霍顿当男主角,这种忧伤的格调在怀德以往的影片中几乎没有。60岁的霍顿很称职的履行了这一角色,该角色和《日落大道》的角色有些相近,都是突如其来的造访闯进了女主人公的生活,从而发现了她不为人知的秘密。
片中费多拉这个角色,我是说的真正的费多拉——也就是那个伯爵夫人,她是一个自恋的女演员,她的形象和名声就是她最好的作品,这和《日落大道》的女主角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费多拉后来被毁了容,昔日的女皇从此变成了一个孤单的老女人。她为了让自己这部作品得以延续下去,并且不留残次,以女儿来重新诠释费多拉。最后,女儿以费多拉的身份死后,伯爵夫人也亲自观看了她生平最伟大作品的谢幕——“大腕的葬礼”,为自己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个角色很是凄惨和变态,和著名演员杰克.尼科尔森的母亲和姐姐的经历很是相似——尼科尔森的姐姐是他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他的姥姥,这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闻了。结尾,威廉.霍顿扮演的男主角向伯爵夫人说:“这个故事比我为你写的那个剧本可出色多了!”,伯爵夫人回答道:“可由谁来演呢?”——的确,这部影片或许真的应该让怀德映射的嘉宝或是戴德丽等,亦或是格洛丽亚.斯旺森扮演才行。
费多拉的女儿是因为对母亲的爱,为了让母亲拿到亨利.方达(亨利.方达本人扮演)送来的小金人而扮演了一回费多拉,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虽然束缚了自由但也过足了明星瘾和大明星的贵族生活。转折点就是她在戏中爱上了合作的男演员迈克尔.约克(迈克尔.约克本人扮演自己),她必须告诉他事实的真相才能继续发展,但和费多拉常相厮守的女管家不能容忍真正的费多拉毁容和欺骗的事情公之于众,她和医生将其监禁。女儿从而染上毒瘾,致使最后走向绝路。
关于费多拉这个角色,我要先说说她的扮演者玛尔泰.凯勒尔,我特喜欢这个生于瑞士的女演员,以前就曾在论坛发过一篇“贴两个美女”之类的帖子,其中一位说的就是她。凯勒尔70年代领衔主演过克劳德.勒鲁什的《爱情进行时》、约翰.施莱辛格的《霹雳钻》、约翰.弗兰肯海默的《黑色星期天》、西德尼.波拉克的《夕阳之恋》以及80年代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黑眼镜》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黑色星期天》里的刚毅潇洒和《霹雳钻》里的温柔甜美女人。但是她在比利.怀德的《丽人劫》中的表演还欠些火候,因为凯勒尔的表演没能将费多拉塑造成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迷人女演员。《日落大道》里的格洛丽亚.斯旺森以非常精湛的演技演出了同样气质的角色,当然斯旺森实际上也是在扮演自己从而履行了那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角色。如果说斯旺森的表演有些过火,但却过得恰到好处的话,凯勒尔的表演就是火候没到,但这也并不影响影片的品质,因为角色本身因为外形的束缚从而很好的弥补了她演技的不足,且角色本身具有的神秘、梦幻的色彩,所以这个角色看起来就有些朦胧。玛尔泰.凯勒尔也在片中扮演了年轻时期的母亲——作为演员的费多拉,交待了一场她和年轻的男主角德维勒的剧情,在开始的一场戏中戏里进行了一场全裸演出,这在我国电视台播放的版本中被删除了(只有一些远镜头)。
另外著名演员乔斯.费雷也以精湛的演技扮演了医生的角色,一直以来我就觉得费雷的演技十分精湛,他经常在很多影片中靠化妆来伪装自己的真面目让我几次都认不出他;而扮演伯爵夫人的演员是导演的老乡——德国最德高望重的爵士乐女歌星希德嘉德.内夫,她扮演老年的费多拉——即伯爵夫人,始终戴着黑面纱示人,几乎难觅真面目。
《丽人劫》影评(五):体面的葬礼
这个故事比我为你写的剧本可出色多了。 可由谁来演呢?
虽然说这部讲得是《日落大道》式的故事,但是跟前者起来,这部的故事更凄惨,更令人唏嘘。
《日落大道》是黑色诡异的讽刺戏剧,这部则更像是带有悲惨色彩的悬疑剧,这种悬疑一直带到最后,当真相一步步揭开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无奈与伤感。黑白影像与彩色影像呈现的是完全不同风格的画面。
电影前半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开篇便是主角费多拉的葬礼,这同《日落大道》里开头由已经死亡的主角讲述故事还是有些许不同的。
但是倒叙的方式与故事行到后半段又开始解开谜团的顺序还是比较一致的。
只是这部《丽人劫》后半部分解开谜团的情节有些冗长,但是在这个冗长的过程中也有着反转。对于作为真正费多拉的伯爵夫人来说,观众一开始对她的行为是愤慨与痛恨,但是虽然闪回叙事方式,而渐渐变成了一种无奈,最后悬念全都解开,人物境遇也发生了反转。
威廉·霍尔登二十多年后再次参演了这部日落大道式的影片。只是这一次的角色与《日落大道》中的角色完全不同。
他饰演的德威勒虽然与真正的费多拉有些许关系,但是相对于前部影片来说,他的角色更像是旁观者,像是观众。或者说他代表的是观众视角,对于伯爵夫人,对于替代费多拉的安东尼娅,以及小岛上的那些人,他的视角与心态变化都是观众的角度,更是解开这个故事谜团的一个工具。
在他身上所有集中的情节都带有穿针引线的作用。
当他拿着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改编的剧本来找费多拉出演电影的时候,其实也暗示着假的费多拉,安东尼娅最后的结局,她奔向了覆灭,同安娜·卡列宁娜最后的结局是一模一样的。
而因为电影剧本是根据《安娜·卡列宁娜》改编而引起了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对于这部小说结尾安娜·卡列宁娜自杀的极度不认同,她觉得那是不体面的。
所以感到绝望,永远也不可能得到自由之身的安东尼娅选择同安娜·卡列宁娜一样的自杀方式也是对自己母亲的仇恨与报复。
当威廉·霍尔登饰演的德威勒闯进小岛上的别墅,希望能解救费多拉的时候,却发现别墅已经人去楼空。
他拉开费多拉卧室的橱柜却发现了一抽屉的,摆放的整整齐齐的白手套。
那是假的费多拉,安东尼娅的白手套,她终日都要带着这样的白手套来隐藏真实的自己,与其说是为了自己倒不如说仅仅是为了母亲的名利,为了母亲的体面,在真正的费多拉,她的母亲的眼中,让费多拉永远年轻地活在人们眼中,比自己女儿的自由与幸福要重要得多。
②这一个情节出现在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向德威勒解释整个事情来龙去脉的回忆中。
整个脑袋缠着纱布,只露出两只眼睛的费多拉躺在病床上颤抖如木乃伊一般,为了青春永驻她铤而走险。
她也就好比是木乃伊,空想着留着美丽的躯体而无视其他一切。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给她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她失败了,她在镜子面前疯狂地扯开纱布,歇斯底里地尖叫,惊悚恐惧的气氛充满整个电影画面。
这种恐惧不仅仅是她身处的这个行业这种氛围带给她的,更是她自己带给自己的,她做不到急流勇退,又想要抓住自己这种最具光环的时刻,将自己拖入了凄惨的境地,也将自己的女儿拉入了绝地。
毁容之前的费多拉是个极度自恋的明星,家里摆放了63面镜子,这跟《日落大道》里的诺玛家里到处摆放自己的照片一样,她沉迷于自己的美貌,更沉迷于自己的青春。而她年轻时对于威廉·霍尔登饰演的德威勒的留意也是因为他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样对自己的美貌与身体给予热情的赞美。
她的这种自恋与沉迷最终引导她去铤而走险,挑战人类自然的生死代谢。
毁容之后的她被迫隐退。
亨利·方达饰演自己,作为学院奖主席来到小岛给隐退的费多拉颁奖,这样就打破了看似平静的隐退生活。
名利实在是太过于诱人,她又怎么甘心费多拉就此就“死”掉了呢。于是女儿便一点也不重要了。
在女儿自杀之后的葬礼上,也就是费多拉的葬礼上,她关心的是葬礼是否体面,是否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她的自恋与极度完美主义,要求这个费多拉的葬礼也应该是完美的。
她并不关心自己的女儿,她的死已经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费多拉”的葬礼。她甚至在向德威勒讲述这一切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波澜的。恋人与女儿都抵不过她作为费多拉的荣光。
②替代费多拉(安东尼娅)这部比《日落大道》诡异的地方是多了一个可替代母亲的又不为人知的女儿的角色,而恰恰这个女儿的角色是最为悲剧的角色。
如果说真正的费多拉伯爵夫人展现的是冷血与残酷、残忍与沉迷。那这个女儿安东尼娅展现的则完全是这个行业最为悲剧的一面。
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不能有自由之身,不能去爱自己真正爱的人,甚至连让对方知道的权利与机会都没有。如果说她最初替代母亲是带着些许兴奋与荣耀的,那等到她遇到了真正爱的人而不能爱的时候,才发现身处其中是多么的绝望与不能摆脱。她开始吸毒,开始麻痹自己,她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活泼的女孩了。
她陷入了被囚禁的绝望与恐惧,最终选择毁灭自己,她奔向铁轨自杀,是对自己的解脱也是母亲的报复。
她与自己的母亲就像是这个所谓的“费多拉”的一体两面。
她一心想要挣脱,拼命地想要反抗作为另一面的母亲伯爵夫人,想要自由,想要真正的爱情。却又不断在提醒自己究竟是在扮演着谁,那写满了“我是费多拉”的笔记本就是她麻痹自己的印证。
虽然在电影后半段就有些过早地转到了开头葬礼上的情节,这毕竟是比利·怀德晚年的作品,结尾也并不能像他早期作品那样让人很是震撼,但是仍然不失为与《日落大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经典。
它也与《日落大道》中的结尾有很大的不同,最后的费多拉有了一个完美的葬礼完美的谢幕,而不像诺玛一样,成了一个神经兮兮的杀人凶手。
比利·怀德擅长以自己的从业经验来用夸张离奇的情节讲述故事,可是这种夸张夸大却并不是失真,却反而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不过经过多少年都只会愈发真实,那一幕幕都在真实地上演着,只是残酷的地方在银幕上展现出来又太过残酷。
如果说《日落大道》是对那个默片时代逝去地真实体现,那这部《丽人劫》比利·怀德则带上了自己,他所处的那个大师时代也终将逝去,他也是即将逝去的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总是爱冷嘲热讽。
影片中他通过威廉·霍尔登饰演的德威勒之口诉说对于当时电影环境的不满。
“现在都是些长着小胡子的导演,给他们一台手提摄像机他们就可以拍电影了。” “现在整个电影行业都堕落了,他们不需要剧本,只需要有带ZOOM功能的手持摄像机。”可是这一切就是不可阻挡,只徒留一声慨叹。
一如那句,豪情只剩一襟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