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艺术》是一本由【美】艾里希•弗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读。弗洛姆引入的资源倾向于禅宗与佛教,先是指出弗洛伊德力比多心理学说滥用造成的破坏性与欺骗性(比如,很多人去找精神分析师不过只是出于懒惰与对真实问题的逃避,而将精神分析师想象成救世主,本质还是偶像崇拜),再提出由冥想、静坐而自我分析,最后区分占有财产和功能性的使用财产,从“我即是我”突破为“我即我行”,核心还是围绕异化活动,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论述可见雅斯贝斯的思想影子。ps.inter esse,“去那儿”。
●嗯 前面部分有几个观点写的还是不错 从第五章讲占有开始就有些含糊不清太粗略了 可能还是要回过去看看早先的著作
●还行吧,看完没什么特别感触的地方,就是觉得弗洛姆太偏社会科学了,很多都是纯理性思辨,少有证据。虽然有些观点可行,但不必然,它只是一种可供参考的观点,不能称为理论。 1.我恳求读者意识到一个事实:文字本身并没有任何真实性,除非有上下文以及使用者意图的限定。如果以单向思维方式阅读,不去深入理解,文字就是在隐藏观念,而不是在传达观念。 2.传统精神分析的一种危险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病人往往只是声称想做出改变,但他不愿意经历在成长和独立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痛苦。但世上没有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曾痛苦或不愿经历,没有人能够成长,也没有人能追求到任何值得追求的东西。
●睡前翻出来一口气读完的书
●从第四章精神分析我就开始崩溃了 还是辛勤劳动吧 拒绝成为活工具
●2019年第44本书,相对没有其他几本精彩,讲了人对于物品的占有,在逐渐物化后有些人会把身边的妻子孩子也当成自己的所有物去伤害、虐待甚至杀害。人渐渐沦为消费者和工具人,变得自恋吝啬丧失人本来的属性。
●新年第一本(惭愧),在如何生活这个提供了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建议,不鸡汤,尤其是避免琐碎闲聊和日常练习专注这两点非常受用,有关精神分析的章节偷懒跳过了。
●后半截一直在说弗洛伊德说,弗洛伊德指出......像是弗洛伊德的解说
●法兰克福学派初见觉得很惊艳,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前半还是很喜欢的,亲测冥想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但后半只是半成品,理论有新意的点,可总觉得背后的根基很空洞,是建立在作者的臆想和马与弗的理论上而不是真实可依的现实基础上。作者提出做“去除自恋的人”与“打破现有的隐形钳制机制”,先不论两种做法本身是否会真正解决问题并导致更好的结果(我个人持保留态度)这种主张目前看来也是过于理想主义而在现实中难有实现空间的……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一):我所感所悟
存在的艺术 对我来讲,这本书是有难度的。 薄薄的131页,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好吧,最后是象征性地看完了。似懂非懂。有时候会在想,不都是一样的字吗?怎么换一下排列方式就变得那么难了呢?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二):所感所悟•下
存在的艺术
七:清醒
我们的梦常常是创造力的表现,而白日梦则意味着精神懒惰。
(这句话有点意思。对我来讲,白日梦代表着不劳而获,可不就是精神懒惰吗?可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但我总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难解。)
八:觉悟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觉悟”为何给人自由:一个人能否在世界上牢牢立足,取决于他认识现实的准确度。对现实的认识越不准确,人越会感到丧失方向,越没有安全感,因此需要寻求偶像,通过依赖偶像来找到安全感。相反,如果认识越准确,他就越独立,越能自主。
(有时候会经常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就那种很迷惘的感觉,不知道要做什么;或者是突然兴之所至,一下子立下好几个flag,然后又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坚持下去。现在想想,可能是在逃避那种陌生感,以暂时的精神愉悦消耗时间,在沉沦与悔悟的双重压制下,一边享受一边泪流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三):随便写写
我算跳了弗洛姆理论的大坑,人大出版社的每一本读起来都感慨良多。
人类有两种生活目标,一种是以占有的多寡来衡量幸福,另一种是以存在为终极人生目标。学习存在的艺术有许多障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八卦闲聊。
如果一个和尚想聊天,他必然会寻求能够远离尘世喧嚣、深居简出的聊天,通过对话,和尚能够安心宁神,获得心灵的平静。反观日常生活的琐碎话题,多的是八卦娱乐,政治丑闻,人类喜欢八卦,但是往往在八卦中迷失自我。和尚对上述闲聊嗤之以鼻。通过闲聊人们才能知道自己存在于此,然而这种闲聊实际上只是个人的独白,有句常识般的话如此写道:引起一个人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谈论他自己。
关于另一个障碍,“避免痛苦”,我从未觉得“学习”是无痛人流,付出的心血和最后的收益往往不成正比。只是我低估了这种“痛苦”,它时时刻刻存在于人生的方方面面,总之,如果想要继续前行,就得做好在无限的痛苦中时刻保持清晰的状态。
还有一个障碍是“抗拒专制”,个人的自由在当今社会被专制所压制。由于心感无力,人类企图追求“个人”自由观,即毫不限制的绝对个人自由,于是便有了许多“一时兴起”的行为。譬如打炮、深夜宵夜、喝奶茶、看剧。而这种行为与整体人格和目标都没有结构性的关联,大部分人对其的回答是“为什么不呢?”,也说明了其事实是心内被动与逃离无聊的混合物。因而一个人的内心越是无力,越缺乏真实的意愿,越会屈从于心血来潮的愿望,、。反观自身,大概就是想不出方案出门吃喝,不想写作业出门吃喝,不知道干什么出门吃喝吧……吃喝不是我主动而真实的愿望,但它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践行存在的艺术,首要一点便是全心全意的专注状态,称之为清醒也好,不渝也罢,总之是一种全神贯注的积极状态。现代社会很少有机会让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若没有时不时分心,人类会发疯。也有很多观点认为“集中注意力很费力”,然而事实往往与之相悖。与其说是觉得费力,不如说是不愿面对可能会令人失望的现实吧。身边有太多如此的案例,无需枚举。
作者还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一些实践技巧,“每天都感到清晰真实”,这正是我期望的生活状态。虽然心灵之旅时有折返,却不会中途告歇。因为我十分赞同弗洛姆的观点,于是这种观点即刻变成了我的实践活动。每一天都感觉时间在变慢,能够记忆起来的东西增加,大概是所谓的明明白白吧(笑)。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四):选择生活的姿态
弗罗姆的作品对于现代社会产生的种种病症可谓是一剂良药,现阶段的中国正在经历着那个时期欧洲所经历的阵痛。现代病症的来源很多社会学家都有专门的论述,弗罗姆探究在一个一切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为资本运转而服务的社会里,作为人内心的状态如何以及该如何面对现代生活里的种种冲突。
在工业化的社会里,人基本解除了外在的可见的束缚,比如专制、暴力、物质匮乏,却陷入了更深重的无形束缚。当内心失去了宗教和传统的依托,在陌生世界的高速齿轮上运转的时候,人的财富成倍地增加了,人的内心却荒芜了。尽管戴着巨人面具,人们的真实状态软弱无助,人与世界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都疏远了,感情和思维如不常用的肌肉一样萎缩了。
弗罗姆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人的生存状态可以是被动的、不健康的,人们追求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本,通过外部的占有来获得满足感和意义感。当人们被这种观念所主导的时候,他们便同时也被物品所占有了,他们变成了物质和财富的奴隶。消费主义是资本增长的强大助推力,社会宣扬它,美化它,但它却只能带来短暂和虚假的快乐。无孔不入的媒体对政治对公众事件进行虚假宣传,让人们活在骗局里同时还深信不疑。今天这个时代,信息更丰富了,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快捷了,人们却更容易作为一个集体受骗。人的心理力量是缺失的,人跟随欲望的本性随波逐流,在这种状态里,人对幸福的定义是 “如果我得到了所有我想得到的快乐,我就会幸福。”
与此相对,弗罗姆提倡以“存在”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相对健康的存在方式应该是主动的,拥有爱、理性和生产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不能被消费、占有,只能被不断地实践。一个人的内心力量在于这些能力如何得到成长和发挥,而这些能力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涨到一定的深度。这几种能力并不会随着不断地使用而减少,反而会不断加深。在这种状态里,人对幸福的定义是“如果我达到了最佳的自我完善,充分地实践了爱、理性和生产的力量,我就会幸福”。在有文字的记录的历史里,所有人类伟大的导师都已经在如何生活上达到了共识,即克服人本性里的贪婪、懒惰、无知、傲慢和仇恨,充分地爱、同情、劳动。
本书里弗罗姆还探讨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灵修运动其中经过伪装贩卖廉价的信仰以及八卦闲聊的危害,人不需要八卦闲聊也不需要别人迎合社会,自由的人只欠自己理性和良心。国家、企业、工业体量空前,个人变得更加力不从心。无力感越强,越缺乏真实的意愿,越趋于服从或者满足心血来潮的欲望。
关于专注,想要把事情做好,必须能集中精神,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艰辛努力,而在现代社会,人喜欢同时做几件事,有很多分散注意力的事情,人失去激情,失去目标感,自我薄弱,因此集中精神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专注,需要能量的集中,自我的增强。
关于觉悟,觉悟不仅是破除自身认识世界的一些障碍,还包括破除社会生活中被遮蔽的部分。一个人首先不被洗脑的情况下,学会批判性思考,在不间断的复杂训练下,才能学会深入思考和感觉。
关于自我实现,最重要的一步是首先提升觉悟力和批判思维。这关系到个人能够取得何种程度的独立。
关于生产力,是自由积极的实现能力,而不只是被迫的劳动。当一个人用'占有思维“的时候,便倾向于好逸恶劳、懒散放纵。
这本小书指出了如何对抗现代化里的异化以及种种病症。尽管通往幸福的路径很难,但至少在那些大师们已经验证过的、以“存在”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中,至少有一条可以寻求到的路。以“占有”有目标,我们只会南辕北辙,在习性中随波逐流,离真实的幸福越来越远。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五):the Art of Being 理解自我和进行自我分析
人的内心被束缚了。社会向他暗示欲望和观点,比外部链条更加彻底地束缚了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至少知道外在铁链的存在,却不知道内在铁链的存在,从而让他们产生了内心是自由的错觉。他可以尝试摆脱外在束缚,但怎么能摆脱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在束缚呢?
看完了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以后加深对弗洛姆的印象。弗洛姆对现代工业社会一些问题的观察和解释是最近影响我非常大的一个学者。#存在的艺术# 主要是在讲自我分析。
如果一个人想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种工具的幸福是一个人努力的最高目标,那就要突破自恋以及突破人类生存的产权结构。
弗洛姆虽然是心理学家但是分析社会心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等各个学科集大家思想,深入思考和阐述,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知识之广,分析的入情入理,但是存在的艺术里这本书也只是简单的概述一些思想,对很多理论和看法的解释并不透彻详细,罗列的知识点比较多。很多内容联系了他的#人的破坏性剖析# ,看完以后对这本书又非常感兴趣了。
逃避自由9.2[美]埃里希·弗洛姆 / 2015 /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