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究》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2-05 23:0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究》读后感精选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究》是一本由李涛著作,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页数:2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究》读后感(一):内容很好

  下载了前五章试读,不错不错,购买一本

  裱画室空间面积应不小于20㎡(图2-1)。许多画幅成裱后裱件高度都在220cm以上,如果是展览用途的书画作品尺寸还要大些,因此裱画室的高度应不低于 270cm,只有达到这一高度,才有条件安装较高的壁子,以进行正常的书画装裱工作。空间较高还有利于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裱件长时间干燥而导致长霉及糨糊失效。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究》读后感(二):三分画分裱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一门技艺,历经千百年,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实属不易。装裱产生之初的目的十分简单,主要是为了保护书画、便于收藏和流传的实用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平整”和“结实”已不能满足人们审美要求,人们对审美欲望追求直接促进了书画装裱工艺纵深发展,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又逐渐衍生出了“三分画七分裱”的审美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究》读后感(三):前言

  2002年吉林艺术学院率先开设了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在国内首次纳入高校教学,创办了大学本科研究生学科,填补了历史缺憾,使沿袭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展。并获得首批省级精品课程优秀学科,推动文物修复与装裱艺术的传承,培养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文物修复与装裱承担保存、收藏、诠释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作为一种艺术的承载体语言尤为重要笔者吸取了诸多关于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究与探讨成果运用自身多年耕耘体会,以充实材料依据详细分析阐述图文并茂个性化装裱形式突出实用性系统性学术性资料性,导入经典案例,采用从理论讲解实践应用方式清晰梳理思路,拓宽知识技能的传播,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不遗余力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本书以操作技能为基础,介绍了装裱流程方法步骤技法,并展示创意及个性化,横溢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应该说为潜探讨艺术真谛的人是可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装裱修复行业存在理论性滞后、实效不足现实问题,为了破解上述实际问题,笔者打造了不落俗套颇具特色的撰写风格发明研发多项别具一格专利,以独特视野互为补充,踏入迄今为止尚未系统完善领域。李涛经过多年的历练脱颖而出,运用高科技手法,不断拓展思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究》读后感(四):战国至汉代•装裱的孕育时期

  一、战国至汉代•装裱的孕育时期画装裱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能够查到的文献资料并没有明确记载。从出土的实 物资料来看,1973 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一 号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图 1-1,今藏 于湖南省博物馆)和 1972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的《T 形帛画》(图 1-2,今藏于 湖南省博物馆),都具有“装”的意蕴。 《人物御龙帛画》长 37.5cm、宽 28cm, 上端有竹竿,竿上系有丝绳,是一幅可以垂 直悬挂的引魂幡。《T 形帛画》全长 205cm,上部宽 92cm,下部宽 47.7cm,向下四角缀有穗形飘带用以装饰,顶部边缘裹有竹竿,竹竿靠近两端的地方系有丝带做悬挂之用。汉墓出土的《T 形帛画》比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尺寸大了不少,内容更为丰富,而且装饰意味更强。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究》读后感(五):序言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书画的保护、流传、收藏及精神文化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先辈们通过千百年来的不懈摸索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装裱体系,但由于受我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加之“口传手授”的感性教育模式影响,古代有关装裱方面的文字记载甚少,更不用提学术理论性及科学性的研究著作传世了。目前能见到的较为全面介绍装裱知识的古文献有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明·周嘉胄的《装潢志》及清·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还有部分古籍如《书史》《画史》《齐东野语》《辍耕录》《长物志》《小山画谱》外,再难找到其他详细介绍书画装裱的古文献资料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蒸蒸日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保守局面,全国各地从事装裱事业的人员逐渐增多,有关书画装裱方面的书籍也相继出版,如 20 世纪 70 年代冯鹏生编著的《中国书画装裱概说》;80 年代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编著的《书画的装裱与修复》及谢友生编著的《书画装裱技法》;90 年代冯增木编著的《中国书画装裱》、杨正旗编著的《中国书画装裱大全》等。90年代以来出版的专著数量则相对较多,如《图说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 255 例》《中国书画装裱技法》《中国书画装裱》《实用书画装裱款式图例》《图说书画装裱技法》《字画美术作品装裱》等,从内容上看,这些专著大部分都侧重于介绍和叙述这门技艺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工艺是在先人们一代代不断改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那么,面对着古老的文明和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传承这门技艺,把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及社会需求完美地结合,将这一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升华,是我们书画装裱与修复人员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 专著也以此为切入点,在“继承传统、注重创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 20 年的实践经验,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传承,把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书画装裱工艺的设备、工具、材料、操作方法及技术要领等方面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深入探讨研究,剖析原理,挖掘装裱技艺的科学方法与理论技巧。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不仅获得了 3 项国家专利,而且有些研发产品已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装裱场地与设备”环节中设计研发的“可调角度洗画台”,在清洗、修复旧画时不仅可以通过调整洗画台角度控制水流速度,而且清洗后无须移台便可直接进行书画的揭裱和托底工作,减少了移台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较传统清洗书画的台子操作更加安全、方便,清洗更加彻底,“可调角度洗画台”已投入实际工作中,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工具材料”环节中,设计研发的“一种修补残烂纸质字画的磨搓边口工具”,使古旧书画修复中的“搭口”以及其他纸张搭口的过渡处理更加自然,该项工具研发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201721039135.4.2017-08-18)。另两项研发“一种书画的快装式画杆及以该画杆为地杆的立轴”(专利号:201520696449.6.2015-09-09)和“一种立轴书画的快装式天杆”(专利号:201520696375.6.2015-09-09)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两项“装置”可以在 3 ~ 5 分钟内将一幅压镜作品快速、安全地转换成古色古香的传统挂轴款式。按传统工艺装裱,一幅挂轴至少需要 2 个月时间,专利“装置”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有将医学领域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医用手术刀、医用镊子等应用到书画装裱领域,大大丰富了书画装裱工具,令操作更加安全、方便、高效。“操作技艺”环节中有通过对传统上浆法进行科学改良的“变式上浆法”,还有对关键技术要领的解密等。最后的“裱件的收藏”环节中,不仅深度分析了影响书画收藏安全的主要因素,而且还研发了“自动调湿环保微环境收藏装置”及“收卷直径增径组件装置”,这些研发都是将现代科学理念融入传统工艺之中,对于书画的收藏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概而言之,本书内容丰富,兼具学术性与专业性,对于提高装裱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艺水平有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术研究》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