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2-02 23:2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100字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是一本由王觉仁著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9 元,页数:2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一):感谢作者,感谢读客

  用了五十多天的时间(三月底至五月十九日),读完了《大唐兴亡三百年》(共7册),160多万字。 感谢作者王觉仁先生,用流程的、幽默风趣的、又是严谨语言讲述了大唐兴亡三百年的历史,让我比较系统了解了大唐历史,增加了很多知识,光摘抄文字就有二万五六千字,基本都是知识点。比如“娘子关”的来历原来熟悉的徐懋功,只知道是隋唐演义里的造反实际历史上多称其为李勣(jì),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李靖并称;李世民的三面镜子;魏徵进谏言也讲究方式方法,不只是“直谏”;黄巢的名诗“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农民起义社会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对生产力极大破坏,等等,信息量很大,知识很多,确实受益匪浅。 要说美中不足感觉有些重要事件没有写,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偏重于政治视角权力斗争,唐朝的文化繁荣笔墨很少。 总之,本书是我继《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最好的历史书谢谢作者。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二):大唐兴亡三百年 读后感

  这套160万字的书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就像读《明朝那些事》,读过了前两本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之后的那种懈怠疲惫感——毕竟不是每一个皇帝可圈可点,让人浮想联翩,有的皇帝就仅仅是“粉饰太平”和“鸵鸟战术”。不过,对于了解唐朝整体的历史还是很有意义的,毕竟300年的大唐,需要,也应该耗费些篇幅和笔墨。

  在人治的社会中,兴衰起伏和改朝换代都很正常特别是从小熟读圣贤书的励精图治太子,因为夺嫡之战被弑时。而换成一个柔弱且玩闹的天子外戚掌权似乎是一种常规操作——打造一支由血缘传承的人治的皇帝家族确实很难。看到书中说到很多皇帝的“帝王术”便是平衡宦官大臣时,真是感到哭笑不得。毕竟皇帝没有KPI,自己位子和权力都不一定是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即使控制在自己手中,能否平稳交接到自己的儿子手中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所以说到底,还是制度的问题。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另外一点是,即使是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早年如此励精图治,将中华的版图扩大,并且在长安有一种“万国来朝”的盛景——夷人,吾亦之。但是到了晚年仍然是大兴营造,甚至是开始服用早年自己都看不上的丹药。永远保持最开始的一份敬畏和初的确很难,在顺境中保持遍更难了。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三):通俗有趣的历史书

  用来挤地铁时看的,轻松有趣,可以缓解上班压力。把原本很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容易入迷……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除了武则天,其实唐朝历史上还有很多伟大的女性,而且大多是鲜卑族的后代,比如李世民的夫人长孙皇后。

  “大约在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十五岁的李世民娶了隋右骁卫大将军长孙晟的女儿。众所周知,这个长孙家的女儿就是后来初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孙皇后。她知书达理、深明大义,尽心辅佐而绝不干政,在李世民登基御极、治理天下的过程中默默无闻地作出了很多贡献,不愧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性,也无愧于“母仪天下”之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典范性和楷模意义的皇后之一。”

  女人撑起半边天,一个男人背后需要一个伟大的女人。

地铁上看《大唐兴亡三百年》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四):《大唐兴亡三百年》

  一直想买一套比较完整讲述唐朝历史的书看看,最近看了这套书,真的很棒。这套书不仅仅讲了隋唐历史,还以史为鉴,教了很多职场、官场做人的道理,读起来通俗有趣,受益匪浅。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古往今来的高手和政治家们都很善于把老子的这个哲学思想运用到实践当中,并且有所深化。他们的深化体现在——所“予之”的东西往往是廉价的,譬如高帽和空头支票;而所“取之”的东西则往往价值巨大,甚至无价,譬如人心与天下。

周末阅读内页实图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五):唐朝的那些事儿

  在上海参加过许许多多的读书沙龙。出乎意料的是,其中听到分享最多的并非言情小说,而是关于历史传记的图书。一开始有些惊讶,后来想想倒也正常。随着新媒介的兴起,人们被淹没在海量讯息中,真实感变成了稀有品。虚构文学虽然生命力仍旧旺盛,却更多体现在类型多元化上。而近年来盛行的非虚构写作体现了大众阅读取向的变迁。如果将读者进行划分,不难想见那些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的书单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几本历史书。

  历史书的大众阅读热背后,是史观迭代的结果。如果将《明朝的那些事儿》和《新宋》的走红作为一个节点来看:前者用诸多虚构小说的技法来描绘真实的历史,后者用诸多史实资料来重构虚构的历史,不难发现一般大众读者仍然需要通过某种类似“药引子”来接受或认知历史。这时候的大众历史读物与其说是历史书,不如说是故事书。

所写有所引,才是真正严谨的历史书

  然而,当越来越多有专业研究背景的作者开始熟练掌握通俗读物的写作套路之后,一些作者在试图保持这种专业的精神的同时,一方面写出更加“接地气”的读物,另一方面试图将“人物”与“历史”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毕竟,真正有价值的历史书并非故事汇,而是有分析,有逻辑,更有作者自己的反思。

  这本《大唐兴亡三百年》正是这样一本有趣不失专业性的优秀历史书,远非那些将各种野史段子毫无逻辑只管燃点的网络神侃文所能企及。书中引用的史料多来自《资治通鉴》,可度高,算是讲唐史的权威书籍。

  虽然腰封上写着“读一页就能上瘾”,但实际上这一套读下来还是需要一定的耐性,不仅仅因为浩瀚大唐那么多璀璨的人物故事眼花缭乱,而且不时需要跟着作者的笔触稍稍停下思考,才能发现读史的真正魅力——带给我们从个体生命历程到民族国家命运的诸多思考与体验。

《大唐》的封面值得玩味~

  《一一》里说,电影延长了现代人三倍的生命。但老杨没说说的是,不少电影其实是在消磨生命。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能看到这么一本不可多得的唐代史书,不得不说是一种幸福。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六):梦回大唐

  从小就对历史颇感兴趣的我,就一直中意盛唐时代。奈何在我心中,秦汉三国却更令我心神向往,可能缘由《三国》系列丛书的影响,也可能缘由我这个人也姓刘,所以天天梦着自己或许是大汉刘室之后裔罢,更可能是因为被“国恒以弱灭,唯汉独强亡”吸引所致吧……

  所以,对于曾经的我来说,盛唐就是李渊开国,就是“千古一帝”,就是“开元盛世”,就是杨贵妃的“六宫粉黛无颜色”,就是“安史之乱”,就是“黄巢起义”,仅此而已。一切仿若初中历史课本上我能看到的一切而已。

  对于那个时候的名相良将,知道的也是民间争相传颂的诸如秦琼、程咬金、魏徵……等等一系列历史故事中所呈现的人物,不免太过浅显。

  有幸,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拜读了王觉仁先生的《大唐兴亡三百年》,其实全书读毕个人觉得还是原来的名字更贴切一些(血腥的盛唐)不知因何原因而改,毕竟从武则天走上执政之路的过程中开始,大唐王朝便充斥着无论是政治清洗还是外藩异族的攻侵,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无不挣扎在血泊之中,生灵涂炭,朝廷震荡。读书时,恍如置身其中,时而痛心疾首,时而拍手叫绝!

  不过书中并未配图,这点着实让人十分头痛-.-对于脑海中地理图的勾勒和军队行进路线的演化,常常出现短路,sigh

  读书已毕,为了防止记忆被自己日渐增长的年纪吞噬,所以以Excel为基础做了简易的大唐大事记,咳咳

  着色部分算是个人能看到有唐以来要么有所作为,要么想有所作为的李唐一族

  着色部分算是个人能看到有唐以来要么有所作为,要么想有所作为的李唐一族

  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新旧《唐书》研读起来还是需要点耐心和古文底子的,虽然家里书柜里一直摆放着一套柏杨先生所著的《白话版·资治通鉴》,奈何距我千里(容我找个借口)

  作者有心了,为我通读唐史铺了一条大路!

  从此,我眼中的唐便是高祖李渊的并州隐忍而后发兵,是程知节而非程咬金,是个人魄力已达人极、虚怀纳谏开创“贞观”、却险些晚节不保的李世民,是英、卫二公之武功至极,是启用酷吏助长告密之风的女帝武曌,是天宝年间宠幸奸相佞臣李林甫杨国忠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玄宗李隆基,是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于大唐存亡之际力挽狂澜,是德宗、文宗、武宗、昭宗空有一腔重振社稷的雄心万丈却无治国之能或生而逢时最终使得大志流产,是宪宗、宣宗以铁血手腕事必躬亲之德重塑盛唐的“元和中兴”和“大中之治”最终却迷信长生吞食丹药的半途而废……

  时而我不免神游物外,面朝这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城,心潮涌动,俯视万物。

  俯视玄武门四度喋血政变;俯视太宗皇帝折戟辽东高句丽的英雄叹惋;俯视女皇泰山封禅的英姿绰约;俯视睿宗李旦与太子李隆基大明宫中的三谦三让;俯视太液池旁玉环霓裳羽衣歌舞未歇;俯视燕赵大地渔阳鼙鼓动地而来;俯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在潼关身死前的面北而拜和宦官监军边令诚背地里窃笑;俯视这雄伟的长安城自天宝末年便几度城破、几度生灵涂炭,和李唐皇室的几度播迁;俯视“元和”和“大中”曾经的光芒乍现;俯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牛李党争”;俯视“甘露之变”时文宗在轿中的惊悚颤抖和无奈叹息;俯视九世纪晚期接踵而来更加深沉浓厚的黑暗;俯视黄巢吟诵那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时的壮志豪情与李唐帝国踉跄的再度播迁之路;俯视朱全忠囚禁昭宗李晔之从容和宴会诱杀九十余名李唐皇室宗亲后的得逞之态。兵燹燃遍中原,李唐帝国仓皇趔趄地走完了二百八十九年的生命轮回………

  唐朝虽然覆灭了,但是死亡和裂变却远远没有终结。 著名的“五代十国”大纷争时期开始了!

  羽衣霓裳夜未央,太液芙蓉霞含光,

  瀚漠屈兵传圣主,蛮荒向化颂明皇,

  二凶纷乱侵陵阙,三镇乖张小庙堂,

  一朝名器付人手,区朔何须辨晋梁。图选自“血色衣冠”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七):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时代

  读到最后,发现这本书的起源其实是天涯论坛上的一篇历史帖,而这一系列的书在2011年就已经写成了。但是通篇读下来居然有这两年才刚刚写成的感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本书的特点是通篇以白话写史,却又不是照搬照翻译史书,在很多重大事件的描写上进行了“添油加醋”,像小说一样描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心理天气等等,在平白的史料文字间穿插进比较生动的情景再现,所以读起来不会枯燥,所以作者才能称畅销史书作家。

  另外的话,这本书大都关注于中央朝廷之事,所描述的历史事件都与中央朝廷有关,大多是中央政治、军事上的大事,所涉及的文化、教育、宗教、民生、经济、边塞政治、地方政治甚少。因此读此书,只可掌握李唐一代的大事记、中央朝廷政事,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及贡献,了解李唐王朝的整条时间线,但是无法细致窥探唐人百姓的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等。

  我在此记录一些我印象及其深刻的,或是不胜感慨的地方。

玄武门之变

  天下人都知道,千古一帝李世民是背负着弑兄弑弟、软禁父亲的夺嫡罪名政变上台的。倘若后人要批评他,这个把柄是必然要抓住不放的。但是在古代历史上,这样的政变数不胜数,武则天为了要当皇帝,做的血腥之事远比李世民来得多,李世民做的事情,从历史上看只能说是常规操作罢了。当然这并不是我想要说的,我想说的,是这件事对于李世民本人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应当是他对于“做一个好天子”的决心。本来不是嫡长子出身,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顺,那么李世民要如何向天下人证明,他当皇帝是个正确的选择呢?那便只能向大臣报以恩德,向百姓施以明政。贞观之治这么辉煌,被后世所推崇敬仰,李世民本人的领导、纳谏、勤思、武功自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也绝不可能没有李世民自己心虚这一点理由。

  第二个影响,李世民自己的心理问题。把父亲李渊软禁之后,李世民就没怎么去看过父亲,父亲的很多无关痛痒的愿望李世民也不予满足。这导致在李渊逝世之后,李世民曾经非常怀念父亲,觉得对不住他。而后来李世民做了十几年皇帝之后,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又开始为了皇帝之位明争暗斗,再造一个玄武门之变也不是没有可能。李世民心生恐惧,流放了两个儿子。册立了后来的李治为太子。一老一幼的问题,想必对李世民晚期的精神状况影响很大,归根结底,就是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终生的影响。

  历史是浩大的,玄武门之变,在我们今日看来可能也就是史书上五个字的分量,但是对于主角李世民来说,这既是帝王辉煌的起点,又是一生都难以抹去的痛点。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待这样的现象:假使要理解一件事情对于某个人,某个时代的影响,我们不能把目光抬得太高,应当把事情具化,放到一个比较小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假使我们自己遇到了什么难以释怀的事情,应当想想自己的渺小,自己当前时间点的渺小,告诉自己这些事,不要说等后世回想起来,就是等以后的自己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可以一句带过的小事罢,不必过于纠结。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小标题的这句话,出自睿宗李旦垂拱年间的宰相刘祎之之口。虽说是在睿宗年间,但是此时的李旦只是武后的傀儡,并不管事,天下朝政均由武后把持。

  刘祎之其实是武后自己提拔上来的宰相,当时的职位是凤阁侍郎(中书侍郎),武后原本也非常信任他。而刘祎之其实内心还是向着李唐,因为私底下对别人说了要让武后还政于李唐的话,结果招来了武后的治罪敕令。面对武后的敕令,刘祎之说出了这句震烁古今的话:“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武后的这道命令没有经过凤阁鸾台(武后把原来的中书省、门下省更名为凤阁、鸾台)的审批,怎么能叫做敕令并颁布执行?这句话表面上看着简单,背后反映的历史可不简单。

  在贞观年间,《贞观律》即规定,中央政府所有的政令,都要经过中书省的起草,门下省的审批通过,同时盖上中书门下两省的印章才可颁布执行,就连皇帝的诏书也不例外。在贞观君臣的开创和遵守下,这项规定自然一直延续到唐高宗年间(高宗永徽年间颁布了著名的《唐律疏议》),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政治风气,即遵守唐律法规的政治风气,就算是天子也不能例外,这是中国古代清明法治的一大典范。刘祎之是个贤臣,担任宰相也就在高宗驾崩之后的几年,对于这样的法治可以说是坚决拥护的。在武后的威权和先人的法治传统下,刘祎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当然,他最后是没办法逃过被武后处死的命运。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将来就会注定要选择大陆法系。

  我们常说中国的古代都是人治社会,不是法治社会,但是果真如此吗?你可以说是,因为如果掌权集团(不单单包括皇帝,还可能是宦官集团,军阀等)不虚心纳谏,一意孤行,不管怎样都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但你也可以说不是,但凡有识之士,不会不推崇贞观一朝的法治精神,况且除却中央掌权的那些人,官秩较低的中央官,不和中央朝政直接联系的地方官,大都还是尊法行事。我们总是会批评古代官场,甚至是当代官场的繁文缛节众多,不正是因为法律规定要这么做,大家才这么做吗?倘若全国上下均为人治,听长官言即可,何须一道道走程序?钱穆先生也说,中国的古代不是太人治,而是早已十分法治,至少从制度上已是如此。

  关于这句话,我还有一点私心。中书省的本职是起草政令,也就是一项政策的发起地,门下省的本职是审核政令,也就是它可以驳斥中书省的决定,待一项政令由中书门下二省均通过后,才交由尚书省执行。私以为这样的设置是很不错的。上述分工,是对于一个朝廷而言。古人又道:修身,治国,平天下。修身的顺位要排在治国前面。那么个人做决策的时候,自然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当我们面对一个需要解决的而并不算特别紧急的问题的时候,先思考一个解决方案,就像中书省一样,再对这个方案进行审核,列其利弊,决定通过还是驳回,就如门下省,倘若驳回,则再思考一个解决方案。一定要经过脑中的中书门下通过之后,才能称为“敕令”,再交由身体去执行。这就像做事要三思而后行,避免冲动行事,若大脑匆忙下诏,可不能称作是敕令呀。所以“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这句话,我刚读到就非常喜欢,现在也引以为自己的格言。

大唐的国际主义

  我们可以这样说,安史之乱前,汉人对外族归顺、附庸者是没有出于民族不同而产生的戒心的。读唐史你会发现,非汉人在唐朝为官者数不胜数,忠于李唐者同样数不胜数。

  贞观年间,有左骁卫大将军,突厥人阿史那社尔,右骁卫大将军,铁勒人契毖何力,二人与安西都护郭孝恪于贞观二十二年征服西域的龟兹,史称产生了“西域震骇”,大大提高了大唐在西域的威望,巩固了李世民天可汗的地位。

  开元天宝年间,有陇右节度使,突骑施人哥舒翰,天宝年间打赢过针对吐蕃人的积石山战役和石堡城战役,后来的安史之乱中镇守潼关;有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丽人高仙芝,天宝年间从吐蕃人手中夺回了小勃律国的控制权,当然也输过和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的恒罗斯之战,在安史之乱中先于哥舒翰镇守潼关。

  在安史之乱中,我们记得最清楚的复国功臣是郭子仪,但是当时和郭子仪齐名的,对史思明百战百胜的将领,叫做李光弼,契丹人,安史之乱爆发后被授予河东节度使之职开赴河北;李光弼有一个部下,叫做仆固怀恩,铁勒人,在叛唐前也是唐军的一员骁将。而安史之乱的两个反叛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粟特人(西域康国),聚居在河北,在起兵之前也都是大唐的高级地方官,特别是安禄山,深得李隆基的宠信。

  我上面提到的,都只是一些战功卓著的武将,大唐在降服周边各国之后,授予外族人的文臣官职更是数不胜数。也就是说,唐人是不把外族人当外人的,只要是归顺大唐,对唐忠心者,能享受和汉人一样的生活、为官的权利。这往小了说,就是唐人宽容大度,包容心强;往大了说,是中原王朝平天下的胸襟。天下二字,绝不限于中原,绝不限于汉人王朝。我们知道秦修长城,汉修长城,明修长城,我们没听说过唐大规模修长城的。我觉得这不仅是因为初唐军事实力强大,疆域广阔,更是他们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气度和信念。所以出现了安史之乱这样的事情,对后世汉人的民族政策真的影响很大。

  反观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远不如大唐。当代的政策表面上这也尊重那也尊重,暗地里非常狭隘,唯红学赤心才可接受。大唐北部边疆自东向西,各地都有民族聚居区,各地都奉行自己的宗教信仰,同样各地都有外族官员委以重任,此等开放式融合,比今日的强迫式融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当然在当代互联网环境下,不便多说,只举一例。我一个维族新疆同学,坐火车来杭上大学,路上被查了很多次身份证。其他的大家各请FQ了解。

  : 我觉得大唐打得最蠢的一场战役就是恒罗斯之战。

什么叫做身不由己啊?

  唐代二十二个皇帝中,有一个人比较有意思,有意思在他自己根本不想当皇帝。他只是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讲道理怎么也轮不到他当皇帝,但是有一天他就被逼登基了,做了别人的傀儡,后来又被废了。当他以为皇帝终于不需要他来做的时候,他的儿子和妹妹又发动了政变把他推上了皇位。而最后他又被儿子的政变赶下台,做了太上皇。这个偏爱诗赋经书,无心临朝称制的皇族人士就是唐睿宗李旦。

  李旦是武媚和唐高宗李治的第四个儿子。在李治仍在位的时候,太子自然是李治的儿子,而后来李治病倒,中央政事大都被武媚掌控。为了当皇帝,武媚先后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大儿子李弘和李贤,史称李弘是暴亡,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武媚所为。李治死后,三儿子李显即位登基。既然皇帝已定,那么皇位跟李旦想必是没什么关系了,李旦也得以过上逍遥的生活。但是命运偏偏弄人,唐中宗李显想要削弱母亲的权力,反而被武媚所废,流放出帝京,那么接下来就只有李旦一个即位人选了,于是他满不情愿地当上了皇帝。只是武媚想要干政,李旦又不想执政,二者确实是天生一对,所以李旦第一次做皇帝期间,武媚是实际上的掌控者。我们上面提到的刘祎之事件,就发生在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期间。

  而后武媚终于要登基做皇帝了,便让李旦禅位。在古代的男权人士看来,让女辈当皇帝是一种耻辱,但这对于李旦来说,却是在好不过了,他终于可以卸下皇帝这个沉重的包袱。但是命运仍然不肯放过李旦。在李显复辟之后,他的老婆韦后又乱政,企图做和武后一样的事情,并且李显暴亡。此时已经在历史舞台登场的李隆基(李旦第三个儿子)和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剪除了韦后一党,随即太平公主让当时即位的李显之子李重茂主动禅位,让李旦再度登上皇位。这一次,李旦的态度却是“固辞”,就是坚决反对。生性淡泊的李旦实在不想当这个皇帝。最后李隆基和李旦的长子李成器劝了父亲很久,他终于同意登基。而短短两年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政权争斗又把李旦置于了漩涡中心,李旦难堪其负,禅位于李隆基,做了太上皇。

  李旦终其一生可能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这顶天下人都向往的皇冠,对于他而言就是个紧箍咒呢?为什么一生都只想简单做个读书人,无为地生活,然而却永远逃不脱一个“被”字?你说李旦的人生悲哀吗?不悲哀,他做了两次皇帝,受万人景仰,生活水平甚至处于当时的世界顶端;但他也悲哀,因为他始终受制于人,没有办法过上清净无为的生活。帝王的身不由己,可能比普通人的身不由己要来得更见难以释怀吧。所以以前听了太多的唐太宗、则天皇后、唐玄宗的故事,这次读史,听闻李旦的故事,觉得眼前一新,感觉自己对这个皇帝也是甚是喜爱。

一些偏见的纠正

  李渊是个枭雄,李唐能夺天下,不全是李世民的功劳。史上对于李世民的记载和讨论,远远多于唐高祖李渊。李渊蛰伏太原,在合适的时机出兵占领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史册记载是李世民在背后推动,李渊很多时候是被动行事。实则不然,这些可能都是后世为了称颂李世民所言。李渊在隋末割据乱世中表现的沉稳,不是当时年纪轻轻的李世民可以匹敌的。而李渊上台后,深知李世民功高卓著,名声显赫,他同时也做了很多平衡太子和秦王之间势力的努力,在很多次战斗中都雪藏李世民,直到打不赢、没办法的时候才启用李世民,甚至为了他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名号。只能说李渊的这个儿子实在太优秀了,他迟早会被他的二儿子追上,被他的光芒掩盖。

  李治是个有真才实干的人,不是一个被武媚玩弄在手心的软蛋。后世常认为,武媚能够一步步馋食权力,最后登基称女皇,唐高宗李治的软弱和妥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实则不然。李治刚上台时,贞观一朝的功臣、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广织罗网,打造自己的政治集团。李治在他们权势熏天的时候,利用了很多计谋,拉拢前朝元老李勣以及自己心爱的女人武媚一起,冲破了这张网,把权力带回了天子身边。在李治朝中,《唐律疏议》得以修订。后来的李治,东征高丽成功,在他的治下,大唐的疆域达至有唐一代之最。李治能够泰山封禅,不可能都是武媚在背后的功劳。在李治还年轻力壮的时候,武媚除了是他的爱人、皇后之外,只是他身边的一个足智多谋的智囊团角色而已,并且早期武媚在朝中并没有任何的势力。那为什么高宗后期,政权逐渐被武媚掌握?很简单,李治得病了,身体不行了。李唐王室似乎有遗传病,一半的皇帝都得过中风。而武媚本身执政能力确实还不错,帮了李治很多忙是事实。在李治得了中风之后,武媚才真正在朝中培植起了自己的政治力量,这是史实。所以我们决不能说李治是个软弱之人。

  宦官乱政,不是明朝独有之事。说起宦官乱政,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魏忠贤。但其实唐朝受宦官专政影响也十分之大。自从唐肃宗李亨设置了宦官职位观军处置使,整个中晚唐,可以说只有唐宣宗李忱一朝没有一手遮天的宦官。我现在不回看书,我都能报出一堆乱政的宦官人名来,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王守澄、仇士良……晚唐的几个皇帝,基本都是被宦官拥立的,宦官杀天子扶植下任的事情也发生了好几回。中晚唐的政局有三大弊病: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党派斗争。所以我把整部唐史读下来,最深的感触就是,自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就不再是那个大唐了,天子还在一代代传,但是好像一切都变了。帝国的倾覆只需要这一个叛乱就够。

关于盛衰的反思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极而衰,衰极而盛。

  隋末大乱过后,大唐的太平盛世不过维持了一百三十年,从极盛到衰败却只用了十五年。

  虽然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追求和平,但是战乱从来没有根除过,总有地方在争夺政权。1945年二战结束到现在,也才74年,是不是再过个60年,世界又将有大战?或者,是不是中国有将有政权争夺大战,摧毁民生经济?60年后的中国说不定就如开元天宝年间一样处在盛世,那是不是好喜边功的势力就会抬头,和台湾之间的战争无可避免?

  还是说,我们现在应该用看待未来的眼光看待未来,不应该用看待历史的眼光看待未来?最近读到一个观点,人类的发展是呈指数级上升的,在古代,发展比较平缓,所以我们用历史的眼光预测未来的发展,发现有好多可以应验,所以我们对历史的经验深信不疑;但是从工业革命以来,指数的曲线开始变抖,将来还会越来越陡,我们已经再不能用以前的直线历史观来预测未来了。

  我思前想后,发现我很难想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想必是我知识还太少了,我只晓得要多看书是不会错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7册)》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