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实验》是一本由(美)迈克•A. 辛格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者一生都在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却能一步步走向成功,像局外人一样,读的时候站在作者的角度既疏远于现实又感同身受
冥想,作者从冥想开始自己生命的转折,深度的冥想,看完他的经历后我不禁感觉到冥冥之中似乎我们都是有灵性的,能过冥想可以达到专注、安静的状态。
我敬畏我所不了解的事物,并希望能从我了解的事物中寻求共鸣。虽然是以《臣服实验》作为名称,我个人觉得其内容更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以及"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选择。自然,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你是需要有所准备,名气、声望以及个人的修养,都会带给你美好的东西。如果不去讨论书中那些令人惊讶的巧合和机遇,作为一个中国的读者,更多感觉这本书针对的读者群可能是西方的读者。翻译的开始让我有种读《与神对话》的错觉,然而我不得不承认那本书我并没有完全读下去。不过修行对于一个人确实是有改变的,我想起培训期间遇见的一位讲师,是一位美人,在讲解生涯规划的同时,也会聊起在印度修行时候的见闻,也会泛起很神圣的光彩。同时,之前读过《当你途径我的绽放》,它的作者亦是如此。
这应该是他们的世界,有所信仰,有所追求,为现实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有了共同信仰之物,人与人之间便少了很多隔阂,心灵可以趋向彼此透明,在彼此肯定中获得被认同的满足。
其实知己也好,灵魂伴侣也好,都是人们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适合自己的宗教或是处世的哲学,一个懂得自己的人,会给人生带来极大的满足。脱离书本文字的枷锁,书中所说的"臣服"让我联想到老子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当我们不去刻意改变的时候,是否世界才会回馈我们极致的生活体验?
入淮清洛渐漫漫。
人间至味是清欢。
《臣服实验》读后感(三):臣服:有点“玄”的人生选择。
最早接触这本书是源于我关注的一个教育博主的推荐,与普通的创业成长类书籍不同,虽然同样讲的是一个人从无名小卒成长为上市公司CEO的故事,但整本书看下来,你并不会读到你以为会涉及的“成功经验”,因为作者本来就没有以成功为目标作出努力,所有的一切都是作者麦克·A·辛格顺其自然、臣服生命的结果,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玄? 本书虽然没有对作者本人的家庭做太多的说明,但从书中可以得知,他父亲是一名资深的股票经纪人,而他在顿悟之年正以22岁的年龄攻读佛罗里达大学的博士学位,所以不难猜测,他应该有着不错的家庭和教育背景。 而臣服,对于作者而言,更像他成功的一个催化剂,如果本身没有夯实的家庭背景和极高的天赋,只有催化剂是不会生成化学反应的。如果换成一个资质和家庭都很普通的年轻人,臣服也许只会引导你一步步锁死在自己的固有阶层。你的52岁不会是一个可以随时冥想、沉溺于自己追求的CEO,更有可能的,会变成疲于生活、四处受气的一声叹息吧。
当然,书是好书。而对我而言,最大的启发就是不要总自负的认为人定胜天,在自己无力改变的时候不做太多挣扎,顺应就好,毕竟自己不过是宇宙一尘埃而已。
:其实对于这种有点“玄”的书籍我一向是很排斥的,但是就在我读完臣服实验的当天晚上,在准备接孩子的时候,我把平时基本不用的医保卡给揣兜里了,结果当天晚上就因为术后出血去了医院急诊,更玄的是,半个月没联系的主治医生在我犹豫要不要去医院的时候,给我发了微信,问我最近怎么样……
《臣服实验》读后感(四):读《臣服实验》有感
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专注平和的心、保持精益求精的激情。这是我看《臣服实验》的三点体会。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在人生旅途中,要放下个人喜好,臣服于命运的安排。我的理解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大方向上的选择上,要跟随自己的心,充满激情去追寻,但是追寻时发生的种种意外,用平和的心去接纳,同时,抓住其中暗含的契机。这里的臣服充满了一种主动作为、积极向上的激情。
看看作者命运的三次转折点,就读经济学博士的时候,因为观察到脑中喋喋不休的各种想法,尝试通过瑜伽、冥想等方式获得内心平静,这些尝试是作者喜欢的,主动的选择。他非常享受冥想的过程及带来的效果,甚至因为极其的投入,主动放弃了原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比如说原有的课程也不及时去上了,博士也不愿意继续读了,甚至婚姻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他是在主动改变生命原有的状态。第二次转折,是成立以爱为筑公司,进行工程建设。第三次是开始接触计算机和编程。在最初对这些新事物的接触时,作者是不讨厌甚至是痴迷的,但是在事情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他对发生的一切都抱着开放的心态,让水流沿着河道越流越宽,完全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全力活在当下。
给我的目前启示就是,一个是通过冥想获得专注力和内心的平和,也许在前期需要每天长时间的冥想,并坚持足够长的一段时期,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能通过冥想实现精神力的质变。另一个是,如果要做一件事情,就用尽全力去做吧。尽力去做到极致做到完美。
《臣服实验》读后感(五):回归自然
这是部对心灵探索的图书,作者幸格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并无私的提供给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试图帮助他人提升事业的成功几率。
读者关注到在作者的描述中,看到幸格的某个身影从自身的身体中升起,漂浮在空气之中凝神关注着真实身体的存在,这真是个神奇的时刻。如此熟悉的场景,曾经在许多小说中接触过,如陈亚珍的《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等等。不过那儿更多表述为灵魂出鞘的时刻,躺在地上的多半是具尸体,而幸格所遇见确是作者的亲身感受。
对于这段异乎寻常的经历,让幸格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每个人心中都存有的烦躁之心和平静之心,导致内心世界不停地发生战斗,到底该如何择抉显得无比重要,幸格也同样如此,迫切地想寻求心灵的开悟。偶然的机遇,让幸格开始了坐禅的经历,在静静的空地之下,放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将烦躁的内心归复至平常之心,从而开启了追求“静心”和灵性生活的智慧之门。
当坐禅到了某种的境界,身体全身会被某种神秘的气息所缠绕,并伴有强大的气流盘旋,不由得联想起武术世界里的打坐,还真有些相仿。打坐的时候,静极生动,气在体内的通道中流动,形成循环,这个循环的路线就是经络,小周天走的是任督二脉,大周天走的是奇经八脉。
幸格的坐禅,终于有了很大的收获,从父母亲留下的积蓄开始,回归自然,在森林静谧之地投下了第一笔投资之后,所遇见到的各种事情都在不断地证实臣服力量的存在。附近的原有住户陆续将地产买给了幸格,自己的坐禅场所也在慢慢地不断扩大,并神奇般地最终形成连续相连的一整块大土地,而这所发生的一切完全顺其自然。
随着之后各种事情的发生,从事建筑生意、开发软件公司等等各种收获,越来越显示出“臣服”力量的存在。当遇到问题之后,不再为之而揪心,心态平和,冷静对待,事情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臣服的结果,无疑让收获达到了最大化。
“臣服实验”并非一种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而是破我执,不抱怨,不浮躁,专注于当下,全身心拥抱“现在、此刻”生命中出现的事和物。平静的看待生活,发生了的事情无法改变就接受,不要影响自己的生活情绪。
说起“臣服”这个词,你会想起什么?是古代的诸侯割据、互相攻伐、俯首称臣;抑或是男人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臣服实验》里面的“臣服”则会让你对这个词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书中所说的“臣服”,并不是针对具体某一个人,而是臣服于生活本身。
在《臣服实验》这本书里面,作者迈克.A.辛格讲述了自己的真实故事。他还是一个大学知识分子的时候,在一次和大舅子聊天的过程中,机缘巧合地接触到“臣服实验”,而后通过旅行、探险、冥想、瑜伽等方式逐步了解、验证、发掘、掌握、修炼、运用“生命之流”来把握方向、作出决策、解决问题、迈向巅峰,成为上市公司CEO。所谓“臣服实验”就是指遇事的时候摒弃主观意识的影响,根据事件本身的属性来作出应对。作者先是拒绝了与外界的一切社会性接触,过上了禅修和冥想的隐居生活,对“臣服”有了顿悟,后来在一位瑜伽大师的引导帮助下,作者对外界喜恶的看法进行了排斥,尝试去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作者经历了修建灵修社区、创办建筑公司、学习编程并逐步打造出市值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等事件,这期间他进一步运用了“臣服”方法。在登上人生巅峰后,作者又遭遇了一些变故失去了一切,这时他再次运用“臣服”方法让自己归于平静。
实事上,作者所进行的“臣服实验”,在中国也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一个词,那就是“随遇而安”。说到这里,也许有的读者会问,“我对待生活也是随遇而安啊,为什么却没有《臣服实验》作者这么成功呢?”那是因为我们所认为的“随遇而安”只是自己主观意识上的标准,事实上我们对人对事只是进行了情绪上的控制、行动上的忍让、思维上的转移,而并没有像本书作者一样,能够彻彻底底地让生活来主宰一切。
我们遇事都有一套基于过往经验和自身喜好而自定义的好坏标准,至于它是不是适合新的环境、新的场景却无从考证。对生活的期待,也被框在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里。可是,一旦我们只有眼下所期望的那种可能性,那就等于拒绝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们最自不量力的,就是以为自己知道了生活的全部真相。而活在期待中,其实就是一场自设的困兽之斗。因为自知局限,所以顺其自然,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与其执着于一个我们单一视角里的预期,不如安然地接受生活给你带来的一切。随遇而安就是最好的处世哲学。
《臣服实验》读后感(七):好玄的实验带来最理想的人生
原谅我在选择读书的时候没有过多了解书中的大致内容而把这本《臣服实验》当做一本社科类的读物捧在手里。然而结果很明显,我臣服了这样的安排把它读完并写下这些文字,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样一本好书。
我本是对于一本传道式人生经验的书并无感的读者,而更多关注与讨论分享的普遍性与可行性,但是迈克·辛格给我传递的能量是肯定的。虽然宗教之于现代人生活并无时代归属感,但宗教(这里的佛学冥想)的力量仍然可以让我们进入更好的理想人生。
很多人都有一个诡辩的误区,自认为在一个成功的人口中说出的道理与教训才是有分量的,是人生哲理。但他们也质疑着这一切发生在平凡的自己身上将以何种形式呈现出这些哲理的价值,他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成功于世而被人敬仰,当然包括自己。
但关于生活,关于生命,不会被功利、世俗与人性所左右。我信仰这样的臣服,她会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辛格的这本书每一章都很简短,却也逐步递进的写下他投入生命流向而摒弃自我意识的过程与心得。听起来很玄的冥想其实在很早就被公认为是自我内心修行的方法,以除杂念得到安宁,甚至还能通过反复的练习自愈一些疾病。而用科学一点的解释,冥想是意识的一种体现,它所能产的一些物质可以调节我们的身体使我们趋于平衡。于是这样灵魂觉醒般的超脱让人充满了未知的能量。
那正是生命的力量,是不受人为控制的。辛格在本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臣服的概念,它实则也是主动的,是心悦诚服的,是无我的,是奉献。在每一次接受不想做的事之后,总会有未知的命运在等待。墨西哥之旅消除恐惧却与当地人结下深厚友谊;买下盖恩斯维尔的土地与小伙伴一起建造超乎想象的房子;仅仅看了三页书就押中三道考试题目并通过了重要的考试;甚至答应朋友到监狱探视而搞成了一个北佛罗里达监狱历史上的第一个佛教团体;即使在并不很好的经历在公司起诉中也获得了意外的期冀。
我想不会所有的好事都让他遇见,而都归于生命的指引和臣服实验的神奇。但往往就是在于进驻忘我的心态会看待事情给予你乐观的回馈。我也相信正相关的大概率事件是很少出问题的。“挣扎会在某个时刻停止,只余臣服于不能理解的完美所产生的深深平和。最后连意识也停止抗拒,而心亦不再关上。”
很意外关于一个嬉皮士隐士这样的一个人却写出丰富的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生经历,而没有教人去修道去归隐去逃避。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正面价值所在,我们能利用起原始的力量面向未来,走的更好更快乐与自由,去迎接未知世界。
当噪声停止,平和随之到来。
《臣服实验》读后感(八):《臣服实验》:爱憎退后,生命优先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回想最近一次心灵归于平静的时刻或瞬间。它出现在怎样的状态下?它是苦心经营的结果,还是偶然的礼物?对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男男女女来说,每天都遇见无数的镜像和凝视,时时刻刻体验着欲望和诱惑、丰盛与享乐,“自我”,无论是身体自我,还是精神自我,都得到了张扬而非抑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退后,弱化自我,似乎既显得不合时宜,又难以办到。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经历,很大程度上算是你自己的遗憾,因为若按照《臣服实验》的作者,传奇人物——互联网时代早期的弄潮儿之一迈克·A.辛格的说法,即便不是抵达人间天堂,至少也邂逅了“神奇的完美”,“所有的混乱都会消失不见,只余宁静与平和”。熟悉辛格的读者或许会指出,辛格长期修习瑜伽和冥想,虽然不是虔诚的教徒,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经验和言说不具有普世性,毕竟,周围很少有人有神遇般的感受。果真如此吗?
辛格从无到有,从普通男孩蜕变为百万富翁的经历确实无法复制。因此,《臣服实验》可能只是其个人的自我对话。但另一方面,根据他自己的描述,青春期时他头脑中的疑惑,特别是那个不断发出噪音的存在——无法归纳,它时而富有理性,精于利益计算,时而躁动不安,以爱憎指导决策过程——我们多数人也体验过或正体验着,这些疑惑,时常让我们产生一种带有精神分裂色彩的感觉,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了生活。
这样的话,鉴于类似的困惑和共情能力,审视辛格的所思、所为、所感,可能也不乏启示。 数十年前,辛格也无非是个懵懂的青年,但在一次意外中,他发现,自己能够“看着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以至于此前那个“太过关注细节”的自己,都变得不大重要。后来,他逐渐接触印度瑜伽术和灵修生活,慢慢学会了如何与脑中的噪音相处,并先后经历了境界的升华,不止是无视、平息脑中的噪音,甚至能够在它在场的时候选择相反的决定,并任由这些决定将自己带至任何未曾预料到的状态,最后的结果非但不可怖,反而充满了惊喜和欢欣。
略有些许佛教知识的读者,很容易就联想起类似的去除“我执”的观念与实践。人生在世,因为有身体,(加之后天的文化习得)故有七情六欲,而完美的际遇很少出现,更多的则是不完满带来的种种“苦”。倒是在精神上放弃“自我”反而暂时获得了解脱,得失心让位于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然,去除“我执”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不断的修炼和检验,就像辛格的瑜伽术进阶过程。
因此,《臣服实验》是一部“主张无我的自我之书”。这个说法看起来有些矛盾,其实不然。“无我”并非“杀死”自我或麻痹官能,相反,是在破除自我中心主义,是与世界、与他人,当然还有深层次的自己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自我重要,却也不重要,它让位的是生命,让位的是自然、人世,乃至宇宙的运行规则,或许可以用“命运”(剔除了悲观厌世论调)勉强概括。从我的硬壳中走出,你会发现,世界图景其实无比美妙瑰丽,即便你没有修习过瑜伽术。
《臣服实验》读后感(九):东方哲学的实践指南
花了不到2天时间看完了臣服实验。
一开始我知道这本书是从“奴隶社会”的一篇文章上:《从四大到私企,剩女到婚姻,我的两年得失》by李红玉。她说是李一诺推荐的,我就更好奇了。
于是我从网上搜了一下,书的内容和评价,大致了解了一下。了解之后并没有激起我想看的欲望,反而我觉得这本书在说的事情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事情。无非就是一些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做好眼前的事,关注当下等等那些大家都能倒背如流的鸡汤。对于鸡汤我是没有兴趣,道理都懂,怎么实践才是有意义的。
可是,不知道为啥,我就是买了,可能是李一诺的巨大魅力吧,我觉得她推荐的书一定不是只有空洞的说教或无聊的鸡汤吧。
书的内容其实是作者迈克.A.辛格的自传,成功人士的自传。里面有我不能太认同的地方,就是他认为他的一步步成功真的只是臣服的作用。而我觉得他的成功是基于他本身就是一位学识渊博,能力卓越的人才。他是经济学系的研究生,本身对逻辑和分析有着多年的训练和天赋。后来又对“心里的那个声音”感兴趣,又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宗教等人文类书籍,并且有很深入的思考。理性和感性兼备。这样的一个人你放到哪里也不会埋没的,他本身就是一块金子!
然而,这块金子告诉自己我只想灵修,对什么也不感兴趣,让生命之流带我走。可是他本身就是一块金子,生命之流把他带到哪他都能发光呀。一开始研究灵修,后来因为自己修了自己的一间灵修室,在建筑方面的才能被挖掘出来,以至于能够成立“以爱而筑”的建筑公司,这是一个一般人能做到的吗?随随便便谁能都在因为建了一个房子就能成立建筑公司的吗?这是生命之流带他去的,而他能做到这件事,才是他的生命成为这个样子的本质原因。
后来,他在睿侠电器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他买回去就开始学习编程,这一步可能有进取心的人可能都能做到,但是他学着学着就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就能编复杂的程序,最后编出了影响美国医疗计算机化的“医疗经理”!这不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高度,要达到这个高度,必须有自身深刻的积累,异常聪明的头脑,极强的学习能力。还是那句话,这是生命之流带他去的,而他能做到这件事,才是他的生命成为这个样子的本质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切的一切,不是因为生命之流带来的,而是他本人。他随时都在学习,对人生的保持巨大的兴趣,并毫不犹豫的付诸实践,厚积薄发,同时他本身也是一位智力水平极高并受过多年学科教育,有着强大学习能力的金子般的人才。这样的人不论是隐士般的出世也好,还是像他的姐夫那样入市也好,都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作者本人太谦虚,把自己放到很低很低,放弃“我执”,追求“无我”,把一切归功于臣服于生命之流之后,生命对他的厚待。是,生命自然是厚待他的。但他获得的这一切,他自己才是头号功臣,生命只是起了辅助作用,甚至有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呢?如果换一个人,走在同样的生命之流,做同样的选择,可能因为个人素质能力的不同,结局并不相同。这么看来,生命有没有厚待任何人呢,还是生命本就像风、像雨,她没有意识,没有取舍,就那样发生了,像自然一样。
生命是随机的。
然而,我说这么多是想否定这本书,否定作者提出的臣服实验吗?当然不是,我是肯定他的,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我有一点领会作者想说的意思。
抛开作者个人能力素质达到的这个结果,我们来看过程。
面对选择,特别是那些没有选择的选择,我们要臣服,并且尽力配合,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看自己能走到哪一步,但前提是尽力做好手头的这件事,不逃避。
面对挫折,我们要臣服。臣服不是气馁,不是软弱,是平和,是事已至此我倒要看看我从这件事能学到些什么的心情。
我理解作者所说的臣服,是尝试用平和的心境去面对生命给你的各种命题。或喜或悲。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自己的这次生命旅程。
乔布斯说过:人都是会死的。这句话对我很重要。一想到会死,整个人就放松了好多。
或许这也是东方哲学里几千年来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掉“我执”达到“无我”,这种境界听上去玄而又玄,而这本书,作者用亲身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实践。
总的来说,是本好书,值得一读再读。
《臣服实验》读后感(十):摆脱思维后面真实的自我,追寻无我的状态
作者在《禅之三柱》里面那句:“思维后面真实的自我”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一直把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形容“脑海里的声音”的自己的这一状态,我清楚的明白这一概念,却苦于无法用语言诠释 ,而捉急不已。一直认为脑海里面的声音是一种真实的自我,它是更成熟的自己,它会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在脑海中过了几遍,沉淀出一种学识,一种社会经验,让你能够更圆滑的生存于这个世界。但同时它也可能是一个更为叛逆和更阴暗的自己,但无论怎样,它都是自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嗯!现在知道它是“思维后面真实的自我”。 思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词,它在百科里面是这样解释:“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思维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能力。人因为有了思维而可以思考和学习,并且把这些东西融会贯通,重新整合,变成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但不是任何时候人都在运用思维这种能力的,他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不听的状态,盲目遵从于身体的本能,凭借直觉,不经大脑的办事情。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走到人生的巅峰呢?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太过繁忙了,忙碌的生活,让他们无法思考。无法运用思维能力来生活,他的一切都被机械化了,就是做,做,做,无止境的做。仿佛灵魂早以出窍,只剩躯壳还在经受着尘世的苦痛。 这是好的一面思维,坏的一面思维我们确实也应该选择不听,并让天使战胜恶魔。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引导人们通往康庄大道。 但是有时候思维太过活跃,就会让你处于一种思想错乱的事情。就像漫画上面的天使与恶魔的打架,他们吵的你不得安宁,无法静心思考,去获得更深层次的东西。作者的观点是摆脱这种“思维的真实的自我”,去追寻一种“无我”。 作者不愧是一家瑜伽公司的老板,获得生命的另一种灵感也是来源于瑜伽。通过瑜伽的冥想来获得心灵的平静。来让你隔绝尘世,进入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他树下的那次冥想,让他进入了一种可能是佛家说的:“入定”。这样的精神状态是可遇而不可求,就像是你想领悟一门高深的武功,必须要有那一刹那的明悟,才能就机会进入那个境界,学成那门武功。 臣服于命运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强求。放弃自私的我,舍弃内心那些不必要的软弱,害怕,退缩,等等负面情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把“我”排除在外人,把自己所有主管思想放下,臣服于命运给与我们的考验,迎难而上。也算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因为如果你一直习惯了走直线,那么很多的风景你就看不到了。而你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航行轨道,你就会进入另一片天地,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其实这些事情你没有那么不喜欢,也没有那么喜欢。这件事情没有那么困难,有时候仅仅是灵光一闪你就完成这一件事情。重点是你又没有勇气迈出这与众不同的第一步。 作者这种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坚持不放弃的人,并且能够有勇气舍弃现在的已经步入正轨的生活,毅然而然的走进另一种生活,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是一种对自我多么严格的控制啊!而作者所谓的在冥想以后,思维会变得更加开拓,心态会变得更加祥和。瑜伽的冥想带领作者走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冥想时,那气息的流动,仿佛感知生命的流动。 因为对冥想的渴求,他选择用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下一块土地,盖了一座神圣的小屋。并通过自身的美好改善了格里菲斯先生对嬉皮士的看法。这绝对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你因为你的身份本身的歧义,让人家看不起你。可你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了他的想法,使他改变了对整个嬉皮士的想法,你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而后期作者在“无我”的境界里,更像是一种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虽然说他是有在为其他人考虑。但也仅仅是考虑,可当压力真的出现时,他放弃抵抗了。虽然,他的放弃看来是有意义的,他选择了出售个性编程,最后,那个医疗公司取的名字尽然是他十五年就想起的名字,这真是太神奇了,不是吗? 人之一生是一趟一去不复返的旅程。去发现生命的美好,放弃“自我”,走向“无我”。选择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你会发现生命的另一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