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1-26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锦集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咨询师育儿笔记》是一本由徐徐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一):《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

  首先感谢漓江出版社赠送的由资深媒体人徐徐老师编著的《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看了这本书我是受益匪浅的。

  这本书是徐徐老师通过分享自己和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用具体事例分析,让我认识到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很多不足之处,也认识到要想成为成功父母,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可有可无的父母”,而不是施恩者、教育者管理者评判者。我的孩子刚步入小学阶段,我告诉自己不要过高的要求孩子,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只希望他健康快乐的成长,跟孩子成话不谈的朋友。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特别佩服作者和她儿子亲子关系,书中谈到的一些育儿理念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如:“一段好的亲子关系,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在未来某一天的、非常高质量的分离。”“为人父母如果能清晰地在以下四个方面(是感恩者,而不是施恩者;是陪伴者,而不是教育者;是帮助者,而不是管理者;是分享者,而不是评判者)定位自己的角色,知晓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职责,与孩子的关系将会开启崭新的篇章。”“只要愿意柔软下来,俯身下来,看见孩子、听见孩子,你就会学到这五种能对亲子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语言。”这些我都特别的认同,为如何成为孩子的知心父母,如何建立幸福和谐的亲子关系,指引明灯

  最后引用书中的两句话,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两句话:

  “愿我们都不被自己的认真所累。”

  “愿我们的孩子都可以活出最好的自己。”

  再次感谢漓江出版社,感谢作者徐徐。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二):读懂孩子

  这本由资深亲子课程导师徐徐编著的《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作为有着20年成功育儿经验的资深媒体人,作者通过分享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并结合自己在女性成长、亲子教育、婚恋家庭等方面的咨询工作中遇到的生动案例,从无冕王:认清母亲权力责任;心课堂妈妈心理越健康,孩子成长越快乐;共成长:成就自己,做孩子最好的榜样;真懂得:理解接纳体谅欣赏智慧爱:让自己和孩子都得到滋养、成长五个方面,教我们不仅学会如何成为孩子的知心父母,搭建幸福的亲子关系。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教我们掌握正确的爱孩子的方法,让自己和孩子都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书中既有一些触动我们心灵的育儿理念,如:引导父母思考“你是孩子的什么人?”教我们努力成为孩子的感恩者,而不是施恩者;陪伴者,而不是教育者;帮助者,而不是管理者;分享者,而不是评判者。同时,让我们认识到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自己必须努力做一个“可有可无”的父母。这些新颖的育儿理念让我们在焦虑的亲子关系中茅塞顿开。同时,作者还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操作性强。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爱的五种语言”:肯定话语贴心礼物、精心的时刻服务行动,以及身体接触。这“爱的五种语言”并不是作者的独创,广泛地运用于各类培训机构。把“爱的五种语言”应用于亲子关系,却是一种大胆尝试。它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长。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三):身教胜于言传

  说出来可能点儿不孝我的童年充满的了面积大小小的阴影,很多都是来自原生家庭,而在长大之后,也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努力摆脱消除这些阴影,虽然已成年,但有些东西还是如影随形。

  了解这些阴影的危害,所以也希望我小汤圆,能在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里长大,而这也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初衷

  看过很多本国内关于育儿的书,大多是以自家的孩子做为案例来讲,有些人会说,整本都是说你家孩子多好多好,没劲!可话又说回来,如果自家没有孩子,没有把孩子从小带到大带好的经验,你又凭什么写一本指导别人育儿的书,又有什么充足理由,让宝妈宝爸们相你的育儿方法是对的。

  要知道,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书名取的挺好的。我们一般会与儿女相差20岁左右平常我们与同龄人,差个两三岁都会代沟,别说差上10岁,20岁,甚至更多的了。工作上遇到差我们几岁的人,都觉的他老了,有些话题聊不了,别说年龄差那么多了。

  小时候,看电视或者看书,说跟父母做朋友或者父母跟小孩是朋友,就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也只是在长大之后,偶尔会有过。所以,有时候,如果能低下来,跟小家伙们站在一个角度考虑思考问题,小家伙一定愿意接纳我们这些大朋友,愿意跟我们分享,他的快乐与忧愁。不要鄙视或者觉的他们幼稚,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不要用大人眼光衡量小孩子事情想想我们小时候怎么过来的,你就知道了。

  书本分为五章进行讲解,讲妈妈的权利与责任、妈妈心理健康对子女的重要性、一起成长、真懂得、智慧爱,还有最后儿子大顺心目中的妈妈徐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每个人经历不同,每个人对于书本需求不同。在看到共成长的时候,很是认可徐徐老师的做法,跟儿子一学习,很多家长一方面严格要求儿女好好学习,不许玩游戏手机,转过身,就开始微信微博,这样做真的好吗?就好像工作的时候,领导说工作场所不许玩游戏看视频,结果中午我就看到我们的项目经理,蹲在椅子上横着屏双手屏幕上狂按。因为你是家长,因为你是领导,就这样做,真的好吗?!

“身教胜于言传”

  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以身作则,给儿女做一个好榜样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四):妈妈徐徐和儿子大顺

  作者做过报社记者杂志专栏作家广告公司创意总监、视频网站美食节目主持人等等,这些经历一方面保证了她的文笔和讲事实说道理的条理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作者是一位阅历很深的人,一般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读过之后都会觉得很通透。我最近常常有这种感觉,就是随着经历的事情慢慢变多,很多道理也就会慢慢的想通了,其实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小时候大人们常说的“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这本书是一本很系统的育儿书和亲子关系书,不要看到育儿就想成小孩子,这本书中的育儿教育不只是学前教育那么简单,而且从书腰封上作者与她儿子(20+岁)的合影也不难看出作者的亲子关系很好。

  这本书一共五部分,看起来好像很专业严肃样子,但其实作者的讲述并没有那么严肃,倒是很像是一个好朋友,在给你做分享。而且上来第一个文章的标题就是“你没有那么爱孩子”,还真敢说,说实话相信每个家长都有那么几个时刻是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吧,气得想把孩子在放回肚子里。只不是不愿意承认罢了,毕竟是自己的娃娃

  这本书一共五个部分,很精炼,放在床头看的话,睡前半个小时左右,一周也绝对可以看完了。一共五个部分,无冕王——认清母亲的权力与责任;心课堂——妈妈心理越健康,孩子成长越快乐;共成长——成就自己,做孩子最好的榜样;真懂得——理解、接纳、体谅、欣赏;智慧爱——让自己和孩子都得到滋养、成长。纵观全书,比起教会读者与孩子相处技巧实操,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攻心”在给家长传递一种在育儿过程中的心态,到底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应该是什么心态。我觉得这才是这本书的高明之处,也是核心之处,其实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一旦你的心态对了,这个事情就好解决,好处理了。

  作者提出,没有不争气的孩子只有不成熟的家长;没有不勇敢的孩子,只有焦虑的家长,没有不独立的孩子,只有不放手的家长。孩子身上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家长的言传身教。很多时候,都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孩子,或者说一刀了断放弃亲子关系的无用之谈。

  很多时候,人们对养孩子都有误区,觉得养孩子成本高,教育不好祸害人间,就算是教育得好也早晚会离开自己,但其实公平的讲,养孩子更多的是一个自我的更新迭代和再次学习的过程,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能让你更好的审视自身,重新更努力的活一次。亲子关系是上帝的礼物,帮你约见更好的自己。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五):懂得比管教重要

  有孩子之前,曾经幻想过无数次如何与孩子相处,看到别的家长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头疼时,也幻想过自己如果有了孩子会怎样去解决,这些仅仅是幻想,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才知道,一切远远想象得要难得多了。

  有幸参加读书约评活动,得到了《管孩子不如懂孩子》这本育儿笔记,这本由资深媒体人,AACTP国际注册培训师,企业高级培训师,心理咨询师——徐徐编著的书,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点方向,让我知道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从懂得孩子出发,了解孩子,才能引导出好孩子。什么样又算是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一书分为五部分:无冕王、心课堂、共成长、真懂得、智慧爱。每一章节都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出发,特别接近生活,因此说服力也特别的强,通读之后,让我想起孩子幼儿园老师为家长讲课时说到的那篇文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乍一看,很矛盾题目,可是细读起来,根节就在于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第一监护人,是否真正的懂得自己的孩子,孩子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声啼哭一个微笑······我们真的都正确理解了吗?不,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有做到懂得孩子,因为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了单纯的孩子,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们期盼孩子们按照我们的宏伟蓝图走下去,所以,当孩子跑出我们无意中设定轨道时,我们会觉得如临大敌,这时严加管教就登台了,成为了规矩孩子们的有效武器,孩子们真的很受用吗?将来的他们会感激今天的我们吗?我想答案否定的!

  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才知道孩子们真正的想法,更多的时候,孩子们的想法更直接,更美好我喜欢作者在第二章节的内容,家庭的重要性和情绪控制的重要性。孩子是这个家庭中爱情结晶,因爱而生,因爱而来,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可以说和美的家庭造就有爱、自信、幸福的孩子。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如果将焦虑、善变的等负面情绪传染给身边的家人,那么孩子会缺少安全感,即便这个孩子是一颗优秀种子,终究会因为土壤贫瘠曲折成长。家庭中,妈妈又是最重要的那个人,妈妈心理越健康,孩子成长越快乐,这话说的真的很实在

  一味地管教会把孩子的天性抹杀,只有懂得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发挥天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那才是我们做父母想看到的,不是吗?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六):孩子,爱你的人应该懂你

  

1. 管教的严肃性

棍棒孝子老话,管教就是要动用棍棒的。

  管教管教,管在教先,小孩子顽皮任性,教又不听,说又不理,只好武力来管。这一招大家都在用,也非常好使立竿见影,打上一次就能管用一阵子。况且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起初的小错误不加干涉,后来的大问题再去管就晚了,就害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们在这样神圣使命之下,光荣行使管教的权力,也是最常见中国家庭教育现象

  但这样的管教习俗之下,孩子们要么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滑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怯懦畏缩,战战兢兢,一行一动都要得到家长的批准才敢行动,不能独立。这样的情况肯定也不是家长们希望看到的。

  我的管教没错啊,为什么孩子变成这样!家长们捶胸顿足,呕血失魂。

2. 哪有这样的道理

  父母在暴怒发作动手之后,往往自己也很委屈,也眼含泪花,说出那句好像每一个父母都早晚要说的话——我全是为了你好意思大概是:为了这个完全正义无可挑剔目的,就算现在被你误解,甚至被你怀恨在心,被你当成坏人,我也在所不惜。我一贯就是如此自我牺牲,我都被自己感动了。你还小,你不理解我不怪你,等你以后成功了你就明了……

  心理戏不必太多,说个大概。逻辑就是:为了(将来的)你好(考虑),所以(现在我要)对你不好了。但细一想啊就发现,不是这样的道理。

  大人打小孩,真是大人很没能力表现。道理说不清楚,还不知道错在哪里,大人就怒不可遏大打出手,只会让孩子觉得屈辱地位

  对我暴力摧残,让我疼痛惊慌不安的人,怎么可能是对我好?

3.懂孩子更有意义

  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智慧和感受能力。大人看来,小孩子只会沉浸在玩具和动画片里,不懂大人的很多不太好懂的话。其实呢,小孩子天生对大人的表情、语气有敏锐的感知,你是在关注他,还是没有在关注他,他就是会知道。

  事实就是,大人们并不很懂孩子。但是不懂对方的爱,还要强加过去,是不是想有好的结果都非常难。

  徐徐是一位妈妈,一名培训师,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把自己的育儿感悟写成《管孩子不如懂孩子》一书,很有可读性。

  妈妈们总是会有很多共同话题,徐徐又有很多理论和事例。比如犹太人的海沃塔(Havruta)家庭教育方式是什么,爱的五种语言是什么;比如和丈夫的关系如何影响到孩子,孩子早恋了应该怎么办等等。相信对妈妈们一定会有所助益的。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七):《管孩子不如懂孩子》--爱是相互理解、相互鼓励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描述:“一个小生命懵懂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殊不知,许多父母在那一个瞬间也是“懵”的--因为所有之前被“剧透”过的感受,此时,都因为面前的这个新生命变得如此不同,而自己哪怕之前“再不愿思考何谓未来”,也不得不暗暗地询问自己:“我能给这个孩子点什么呢?”

  许多人的第一想法是:必须先“管好”孩子的吃穿用度啊;其次,要“管住孩子”,让孩子一路上名校、学才艺、找好工作;直到“管出一个人才”,让孩子走上人生巅峰······事实上,这种“脑补过度”意味着期望太高,而“太过认真,就输了”。因为每一个孩子虽然天生就要依附父母存活,母亲更是其早期生命里无可替代的“无冕王”,可是,如果为了把孩子“管成才”,就彻底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爱与陪伴的渴求,那么则会连参与孩子下一阶段的人生都会被冷冷推开。因为这样的妈妈心理已经算不得处于健康状态了--她们或是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或是因为婚姻不幸福,就想处处从孩子身上找到“代偿”,这必然会使孩子感到不堪重负,干脆选择逃避。所以,父母自身要先学会修复自己内心的创伤,与孩子一同成长。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在“让孩子上名校”这一环节,就又“卡壳”了--无论家长怎么着急,多么“尽力”,孩子就是不领情、厌学,甚至连父母供给吃穿用度的好处都不念。实际上,这只是家长们自己的思维误区:自己的经验,不等同于孩子的天份和想法,孩子的成长过程甚至职业道路,最好是让其自行选择,加以“言传身教”一类的适度引导。削足适履绝不可取,因为谁也难以保证孩子长大后,那时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正是家长要随着时代成长需要进行的“思维进化”。

  而即使做到这些,要想做到“懂孩子”,就要真正放下身为父母的架子和特权,真正理解、接纳、体谅、欣赏孩子“自己看来是缺点,却可能是闪光点”的地方。比如,孩子数学不好,却不意味着他们天生智力底下,完全可以主攻自己的优势科目,另辟蹊径;孩子爱打游戏,如果没有达到沉迷,还可能从中获得另类的视角,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啊。这样的爱,无疑需要身为父母的人,有着过人的生活智慧,能时刻让孩子感到来自父母的爱所以愿意与父母多加沟通,并且没有“把未来强行绑定在孩子身上”的焦虑感才可以--前提就是,父母自己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有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有稳定的经济基础,有满心的爱和精力去照顾另一个小生命。

  “管”,不如“懂”。养育孩子,就是与一个孩子共同认识到爱是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的过程,而这需要坚持十数年--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人,必将收获一个内心温暖的孩子,和一个幸福的家庭。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八):你还在管孩子吗?——评《管孩子不如懂孩子》

  lue编辑

  家庭教育对于现在已经为人父母的80,90后而言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虽然8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并没有感受到多深的家庭教育(毕竟在当时这个概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妨碍今天给予下一代的孩子更多的关注。虽然现在的年轻父母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但是如何教育孩子还是处于一个众说纷纭的状态。

  市面上也有相当多的育儿书籍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了很多建议和意见。但是这并不妨碍年轻父母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陷入常规的“鸡飞狗跳”的尴尬局面,如孩子在上小学时面对学校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的时候,家长们晚上在一旁辅导时血压升高,说话变成训斥等等。原来初衷非常好的家庭教育演变到后面往往成为了单方面的管教,以往的和颜悦色基本上被暴跳如雷所取代。而孩子一方呢,可能经历的次数多了,也就渐渐关闭自己沟通的频道,慢慢地封闭起来。

  究竟教育教育,对孩子是管教还是管教呢?这不是一个疑问句,因为对于很多家长而言这就是一个肯定句。不管不成器,可能这已经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奉行的金科玉律。如果眼前的你在看到这里也还是认同这个观点的话,那么接下来要介绍的这本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我减掉了五十斤——心理咨询师亲身实践的心理减肥法》的作者徐徐老师编著出品的《管孩子不如懂孩子》亲子教育书籍。

  相信为教育孩子所苦恼的家长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与寻常我的家庭教育书籍不太一样的建议。从本书的书名其实就能够看到作者对于管教孩子的这个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毕竟“管”这个字从字面上就带有一种单方面强制意味在里面。作者所提倡的与孩子交流沟通更多着力在“懂”这个字上,这其实就是一个双向的沟通过程。孩子在这个被了解的过程里并不是被动的,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这么做无疑能够将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本书共计五个部分的内容中,读者可以全方位看到作者是如何将“懂孩子”这一概念具体运用起来。相信每一位父母自己都会说自己之所以要教育孩子,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都是爱自己孩子的表现。但是当你看到本书中《你没有那么爱孩子》一文的时候,相信眼前的读者会通过这里面的形象案例得到教育和启发。

  当然仅仅通过本书的阅读是不可能立马改变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当然书中所提到的这种教育观念也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适用,但是至少通过本书的阅读相信眼前的你对于家庭教育的方向会更多一点自己的理解和参考。最后,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在父母的关怀之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九):不要让孩子成为笼中之鸟,让他要展翅高飞吧

  和你的孩子应该成为朋友,一起去学习一起去玩耍,这是专家教授甚至亲朋好友经常给的建议。站着说话不腰疼,说都是这么说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我也是俩个孩子的父亲了,也希望成为一个好的父亲,一直在这样去努力。曾经尝试过去和他玩耍,一起去看动画片。可当和宝宝一起看《汪汪立大功》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会就瞌睡了,而他还兴致勃勃。平时和差几岁的人都聊不到一起,感觉有代沟别说和差二十多岁的孩子了。想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真的很难。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是徐徐女士自己和孩子的成长感悟。很喜欢她的那一句话“我的孩子不是学霸,没有以凤毛麟角的身份考入顶级名校,但他的状态恰恰是大多数孩子的状态。那些上哈弗、耶鲁、北大、清华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的教养经验往往带有特殊性,值得景仰但未必可供推广。而我这平凡妈带平凡娃的经验,应该是可以被复制,甚至被超越的。” 我的孩子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但看表哥家的才五六年级。口才班、美术班、弹琴班、、舞蹈班等等,疯狂的学习压力让我看到都感到害怕。我的孩子,我只希望他健康快乐的成长。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从五大方面解读了和孩子的相处方式,虽然不至于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最起码是一种大多数家庭理想的相处模式。 就像书中写的那样,我们的第一个宝宝也不是在计划之内的。糊里糊涂的就当了父母,当看到出生证明上面的父亲俩字的时候,心里感觉怪怪的。父亲、母亲在文学作品里的特点是弯腰、驼背、满脸皱纹、满头白发的。再看看自己的小家伙,感觉爸爸这个词把我叫的有点老了。 但既然是父母了,就应该要明白父母的责任。应该给他们应该有的关爱和生活。然而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能瞎管。 心理问题常常是被人们忽略的地方,尤其是在我们的国家对于心理学还没有系统的教育。而往往我们一些不经意的时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而如果没有及时的去疏导,后期会有很大的伤害。尤其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更加的叛逆,甚至自暴自弃。就像书中写的那样,为了孩子原谅孩子他爹。既然选择了在一起,而且有了孩子。就给他一个完整的家庭,不要让他生活在不完美的家庭里。 书里面有一个故事挺好的。孩子在上高一的时候谈起了恋爱,当忐忑的和妈妈说起这事的时候,估计心里已经想到了很多的后果。可母亲只是一句:自己把握好就行。让这个严肃的话题轻松的过去了。在那个青春洋溢的时候,本来就对异性有极大的好奇。总想去试着接触,这是谁都无法制止的。既然无法制止何不让他顺其自然呢?话虽如此,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作者夫妻那样的阔达呢。 耽搁学习,这是父母对于学生恋爱的统一解释,避之如洪水猛兽。但大学刚毕业第二天要是不能谈恋爱,尤其是男生那家里面就恨不得马上去相亲。感觉好尴尬。 感谢《管孩子不如懂孩子》,让我学到了很多。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十):爱你,更要懂“你”

  提箱出门的时候,心情不怎么好。 昨晚和沐儿的冲突,究竟谁之过错!生物学原因让我在无意或刻意中就拥有了母亲的头衔,而到现在,我似乎都没有一个清晰的定论,我到底是沐儿的什么人,我该认真地思索自己和那个成为自己孩子的生命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当我年纪轻轻就“被母亲”了时,那些养育过程中的责任和乐趣,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在分数排名的功利心里坚守几何?平日里很少训斥沐儿,昨天晚上像是引爆了导火线,竟狠狠地好一顿数落与斥责。早间她出门上学时,我未发一言,站在走廊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视线里…… 好在包里兜着书,用它来平复心情最好不过。《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几个大字映入眼帘的时候,心头一震,仿若冥冥注定,它该这时候出现。 翻开书页,眼前如下文字: “我能完成这本书,能胜任母亲的职责,我的先生功不可没,在我跌跌撞撞学习做母亲的路途上,他一直和我互相搀扶,我在成长,他也在进步……” 徐徐的卷首语,如此简单坦诚,这文字,仿若有着神奇的魔力很快把我拉入了现实。早间出门时,老公许是察觉到了我心里五味杂陈的难受,一改平素出差的习以为常,在我进入候车室时,竟发来一行短字:“别急,平和些,给她也给自己一点时间,出门开心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瞬间被这行短语抓疼,泪不由得就在眼眶里转。先生也是懂我的,在我胜任母亲的过程中,他也是功不可没的。沐儿的成长岁月里,一直有他在场。许多时日,是他心甘情愿地在锅碗瓢盆的繁杂中,烹饪女儿舌尖上的美食,陪她锻炼,陪她旅游,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父爱的光环让他常有嘴角上扬的满足和愉悦。而对我坏脾气的包容与体谅,也让我渐渐多出了一些柔软温情,不再对人对事有那么多趋于自己内心的苛求。 目光追随文字,才明白世间草芥如我,徐徐的育儿经里映照我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每一段行走的记忆,从来处来,向去处去,我惊诧地在文字里看到了那个几乎与她同样性情的自己。那时生活着、教育着、阅读着、反思着的母亲步态,也有经历着、感念着、生长着的儿女情怀。生活,的确像是跟一个又一个的麻烦过招,也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心境谦卑和柔软,合上书页时,我有一种被治愈的辽阔和明媚。 时光匆匆,沐儿转眼就步入花季,有能力生养她成为她父母的确是件幸事。晚间陪她迎接即将到来的艺术节,弹弹唱唱唱跳跳,再次拥有了被疗愈的温馨和舒坦。管孩子不如懂孩子——恒久欣赏,倾心陪伴,彼此成全,生命的初始和成长,都将是被涂抹上明亮的底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笔记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