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是一本由【美】巴里·J.雅各布斯 / 【美】茱莉亚·L.迈耶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 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于不觉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我,感触越发的深。父母公婆逐渐年迈,我的焦虑在繁复的生活和工作中焦灼凝结。我的家庭,他们的家庭,是一家人,也是不同的个体……
生而为人,情感的复杂性也是不得不面对的人性之一。面对久病的家人,不论是年迈的父母,深爱的夫妻,不能舍弃的孩子,对身心的挑战是随时间推移,成倍增长的。请在给予他人爱的同时,给自己多点理解和宽容。
作为中国历史上名正言顺的没有兄弟姐妹的一代人,没法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的那种爱护与分担,对家庭的责任也对我们有了更好的要求。我们从小独自长大,不懂得分享的快乐,也未曾真切感受过分享痛苦的轻松和愉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悲催的一代人。其实学会和爱的人分担痛苦,会让彼此的关系更亲近,也能让彼此取暖大家共渡难关。
虽然在分担痛苦的时候,作为独立个体的每个人,想法和处境的不同,闹矛盾再所难免。这个时候请冷静的看看彼此的脸,我们是一直深爱着对方,互相指责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同舟共济才能找到避风的港湾。我们要拿出十足的耐心,调动自己的同理心,这才是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基石。
最亲近的人患病,焦虑使我们无法专注于现在,更无法从容地面对亲人的离去,着力当下的生活,尽可能地拥抱生命的美好和温暖,才能远离焦虑。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读后感(二):原谅,爱与宽容
最近学的英语流利说里面,有一个课程是《Taking Care of the Elderly 》,课程里面提出为年迈的父母制定看护计划,对于一个家庭长期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满足看护者的心灵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样重要! 结婚以前,我常常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一厢情愿地认为,爸爸妈妈会一直在那里陪伴着我, 从未想过父母会逐渐老去,我们还在他们的羽翼下受着庇护呢!等到结婚后尤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才意识到爸妈真的日渐老去,岁月不曾饶过谁,衰老和疾病是殊途同归的事实,每个人都无法掌控! 为人子女,大概每个人都想过,倘若父母有天身体抱恙,仰卧在床,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相处吧? 这本《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告诉了我们答案,它告诉我们如何专业地、艺术性地、富有同理心地照顾好亲人的同时照顾好自己!本书是一对夫妇合写,美国心理师,家庭治疗师巴里.J.雅各布斯和她的夫人茱莉亚.L迈耶,美国临床心理师所作,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亲身体验,他们将那么多的故事和疗法编织成了一匹美丽的锦缎,帮助我们培养心理弹力和韧性,更好地面对家庭看护这样的重大挑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指导,同时充满了智慧和同情心,清晰明了又很鼓舞人心。 1.认识自己的局限: 爱因斯坦说,了解自身的局限性,才能超越自己。书中提到“每个人承担的家庭角色是多重的。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妥协和折中,才能在善待别人的同时也善待自己。”有时候我们精心为亲人烹饪一顿饭,却受来冷嘲热讽甚至不理睬,这时应该去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他们或许受病痛折磨,无处发泄,或许另有心事,毫无食欲。我们所照顾的人亦非完美,就如同我们自己。这就是人性的局限性,自身的局限! 2.怀抱感恩,体验快乐与幸福 孔子说:仁者爱人! 这世上有太多的烦扰和痛苦:疾病,衰老,失去爱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用心地寻找幸福,创造幸福、最深层次的感受幸福。有个玩的比较好的朋友,他爸爸去年突发脑溢血,幸好抢救及时,已无生命危险。他说在医院陪伴他爸爸的那段日子是最幸福的,平时工作太忙,真没有付出太多心思在父母身上,唯独那段陪伴的日子,虽艰辛却无比幸福!风和日丽的日子,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和深爱的人一起欢笑拥抱。生活中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忘却痛苦! 3.是纽带也是契机 书中说道:“爱是连接的纽带,回忆起亲人曾经给予我们的爱,我们会觉得疾病带来的不一定全是坏事情,它也是付出爱,回报爱,修补关系的最好契机。”我相信定有很多人会有与家人相处不悦的童年记忆,去年年底,有个朋友的妈妈患重病,她是远嫁的女儿,必然千山万水赶回家看望陪伴母亲,她告诉我,小时候她妈妈是个特别强势的人,对她也十分严厉,可是这次回家突然就发现原来她妈妈竟是如此的脆弱,对她的依赖性超乎寻常。就像译者薛伟讲述的那样,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停下来想想,认识到那个年代知识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从而怨气消失,化为原谅和包容! 总之在照护亲人的漫漫长路上,重新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让看护亲人的这段时光,因爱与奉献而熠熠生辉!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读后感(三):怎样处理家有病人的家庭之间的关系
人之一生,生老病死是人必经的一段路程。我们长大了,父母却在逐渐变老了。他们开始返老还童,思想退化,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当初她对待刚出生的我们一样,耐心和温柔呵护呢?我们甚至有时候都无法面对这件事,而选择逃避,让老人自身自灭。 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父母养育和爱我们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我们却诸多推托,视他们为麻烦。对他们大呼小叫,似乎生病是他们的过错,他们不应该犯这样的过错。现在很多老人都无法善终,他被他们视如珍宝的孩子抛弃在疗养院里,美名其曰专人打理。可是,什么样的打理能比的上儿女的陪伴悉心照顾呢?自家人尚且如此,外人又何谈呢?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算是对自我的一种调节。家里有一个病人,会影响很多的家庭关系。如何调节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和自我调节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首先你得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宣泄口。有些邪恶的思想偶尔冒出,就要找到人倾诉,去调解这种思想,不要憋在心里。说出来你就会得到救赎,可以为这种想法觉得羞耻,但是也要学会原谅自己。别让这种情绪扩散,而是让它消失。 你还得学会原谅自己在照顾病人上偶尔犯的小迷糊,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过度的自责,也别总有别人会比你更好的照顾父母。毕竟,你的存在就已经赢过别人千千万万了。我们要看到自身的局限性,凡事看开点,越急越容易出错,以平常心对待就好。 还有需要注意病人的情绪。调节承受来自病人的小麻烦制造者。要抱着平和的心态去包容病人的情绪化。他们可能一下子狂风暴雨,一下子风和日丽,一下子自怨自艾,一下子又沉浸在生病的烦操心里,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要包容和配合。让她们病人是很脆弱的,我们要给予病人春天般的温暖。给他们传递一种力量,并让这力量生生不息。 调节好了自己、病人的情绪之后,就要处理好家庭内部之间的矛盾。一家如果兄弟姐妹多,就需要合理安排照顾,不要因为照顾,而心生间隙。也不要觉得谁照顾的多,谁照顾的少,而有其它别的想法,但也要尽量做到公平。不要让一个人忙的和个陀螺一样,另一个人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是极不好的。 作者介绍了很多家有病人会发生的问题,并讲诉了一个个小的故事,让我们更能理解照顾病人会发生的问题,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好与其相关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重点是照顾好病人的情绪,让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病人的生活,以期待早日康复。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读后感(四):人生最恨是错过,只是当时已惘然。
很巧,今天是世界帕金森病日。
今天下午刚好拿到了《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这本书,浅黄色的封面,狗狗,轮椅让人心中不觉微微一暖。
轮椅微许透露着无助和惶恐,但身侧守护着的狗狗,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安心,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却可以无限滋养内心深处的安心。
或许,在我这个年纪,也许本应该去读“你是人间四月天”“花谢了太匆匆”这样静影沉璧 ,充满诗意的词句,才能昭显自己生活中原本存在的怡然情趣,去慢慢咂摸酝酿其中的甜美滋味,去向别人得意地宣示:“看,这样的才是我的生活!”
但这样的生活果真是我生命里最真实的模样么,亦或仅是经我精雕细琢之后刻意涂抹的碧瓦朱甍?
虽然在确诊、治疗到匆匆离世,这期间只用了短短半年的时间,但在这180多天内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我都在承受着这种即将失去的恐惧,丧失了原本按部就班的时间感,匆匆的火车载着我在周末不停地在两地来回穿梭,不管是在白日工作忙碌之余,还是深夜静心休息之刻。死亡,失去,别离,永远……这些灰暗而又阴涩的东西,朝我伸出了无数只缠绵悱恻的触手,一丝一丝的堵塞了全身上下每一个能够呼吸的毛孔,缠绕着每一条能够感知到的神经。
滴答,滴答,滴答,在近乎麻木的惊恐不安中,终究送走了最爱的亲人。可不管怎样尽力弥补,心底深处却总是有个声音突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责怪着:“那些事情你本该做得更好,那些事情你本该早些做到,那些事情你为何不提前想到,那些事情……”
而我却觉得,人生最恨是错过。
不是错了,而是过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毕竟我跟姥爷还只是隔代人,中间还夹着妈妈。在他患病期间的住院、看护以及各项事务的处理绝大部分是爸妈他们一手操办的,而我由于工作和异地的原因,绝大部分时间仅仅只是个旁观者和陪伴者。在这期间妈妈目睹的最多,操心费力的最多,受到的痛楚也最多。
毕竟这是她的爸爸。
在此之后,我不禁有时去想,如果今后是我爸妈遇到了得病住院这类大事件,我又该如何怎么办呢?
未来照顾他们是我毕生的责任,但现在的我,却没有任何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未来,仍然沉浸在世间万物安好的美梦中。
恐慌再一次袭来。
到了那个时候,手无足措的我,又该如何平稳度过呢?
我又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帮助家人,帮助自己,来努力度过照顾患病家人的这个难熬的时期呢?
这恐怕是我决定买来《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来细读和学习的最大动力了。
这本书的作者巴里·雅各布斯是一名美国临床心理师、家庭治疗师,美国心脏协会家庭照护者发言人,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照护者专栏作家,同时也是TED医学频道演说家。他在美国的多所医科大学里教授相关课程。而迈耶,巴里的妻子,也是美国临床心理师,同时也是威德恩大学的临床心理学系和哈曼尼大学的创意艺术治疗学系的教师。他们已经在这个领域里潜心研究了近20多年,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验,将一百多个真实的案例与简单明了的方法相结合,不仅为在关爱呵护亲人的看护者们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并鼓舞了他们的士气。所揭示的洞见行之有效却也很富有同情心和人情味。即使感觉到愤怒、沮丧、难过和筋疲力尽,仍然能够找到办法,把自己的爱、同情心和幽默风度表现出来。
如何能专业地、艺术性地、富有同理心地照顾好亲人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难题,而雅各布和迈耶解决了这个难题。
而上述这些,是来自于国外的知名看护专家、医院大夫、哈佛等高校教授联袂写下的认可。
而书中这些专业的东西,也正是我所需要的。
而父母毕竟会渐渐年迈。
未雨绸缪总是不会错的。
没有下雨前,就要修缮好门窗。
是啊,我们必须学会正视一切。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读后感(五):面对久病家人时,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我的奶奶在十年前中风后一直躺在了床上,再也没有站起来过。十年了,她的四个儿女轮流照顾,虽然一直照顾的很好,但是奶奶依然没有熬过这个冬天。在正月十六这个月圆的夜晚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奶奶去世后,她的儿女没有表现地特别悲恸,在他们脸上看到更多的是轻松。一切事宜办妥后,我问爸爸现在会不会觉得自己是没妈的孩子很伤心,爸爸缓缓地抽着一根烟说:“说实话,更多的是解放的感觉,这十年真的太难熬了。” 中国有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家里有久病的家人的人,肯定会特别理解这句话,长期的护理工作不仅消磨人的耐心,而且对人的情绪和心理也是一种考验。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情绪管理的课程和书籍,但是主要针对面对久病家人的书籍却寥寥无几,人们可能忽略了作为照看者,我们也需要学习如何更好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这本《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在美国亚马逊网“年迈双亲”类排行榜第一,可以为照护亲人的人们提供专业、智慧且富有同理心的指导。本书作者临床心理师巴里•J•雅各布斯和茱莉亚•L•迈耶从事家庭医疗近25年,根据所接触的真实案例整理了此书。此书分为28个主题,共有精短的145则真实故事,通过这些短小的故事,作者为我们呈现了看护时各种随处可见的困难,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方法,言辞幽默风趣,能引起来自不同背景的看护者的共鸣。 爱、宽容和换位思考是至关重要的。不论家人病成什么样子,其实作为看护者都是爱他们的,但是面对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活蹦乱跳的家人心里总会难以接受,这时候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病人有时候也会接受不了自己的状况,有的病人这时候会脾气暴躁或者觉得给家人带来了负担,这些种种情绪都要彼此用爱来转变。 世间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我们可以换位思考。看护者多理解病人的痛苦,病人也要对看护者的付出报以感谢。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在看护老人的时候,不要斤斤计较,也要多为其他兄弟姐妹考虑,制定灵活可行的看护计划。我的奶奶在需要照看的这十年间,她的四个儿女每人照顾一个月如此轮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照顾。当然了,在本书《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中,也有其他的方法。如果子女住的地方都距离老人家很近的话,那么也可以子女轮流住进老人家里进行看护。 面对突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时候,很多看护者会焦虑不安。但是焦虑也会产生创造力,记得奶奶刚瘫痪时,因为有时候拉尿后她不能表达,儿女不能给她及时更换衣裤,导致身上起了疮。爸爸他们很焦虑有时候会对着奶奶吼,后来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妈妈买了一个哨子,缝在奶奶领口上,奶奶有需要的时候低下头吹响哨子就可以让别人听见。 有的老人很固执,不愿意搬进儿女家里。但是一个人住儿女又不放心。那么这时候,不要害羞,勇敢地去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吧!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帮助,都为照看老人出一份力,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当遇到比较紧急的情况时,儿女不能及时赶到的时候,老人要优先求助于邻居。儿女也可提前跟老人的邻居沟通,如果老人有任何情况的话,请邻居通知自己。 电视剧《都挺好》中有一段剧情:苏明成每天24小时监视一般的看护着父亲苏大强,父亲苏大强在公园里下棋看别人跳广场舞玩地正开心的时候,苏明成会突然出现把父亲带回家,生怕父亲出意外,半夜也要进父亲的屋里给父亲盖被子。苏大强感受到儿子浓浓的爱意了吗?并没有!苏大强偷偷给朋友老聂打电话,让老聂来救救他,苏大强想出去透透风。 在照顾所爱的人时,我们既要让他们尽量独立和自给自足,又要保证他们舒适和安全,必须在两者之间谋求平衡。不能像苏明成一样直接把父亲“看死”了。我们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是良好生活品质的前提,过多的约束会让他们感觉无助和抑郁。苏大强在儿子苏明成如坐牢般的看护下最终离家出走了。所以如果被看护者有自主能力的话,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这样对于他们的康复也有好处。 在照护亲人的漫漫长路上,《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陪伴书籍,每位家庭看护者都应该配备此书。作者为那些在照顾亲人的漫长路程中,不得不面对心情跌宕起伏的看护者们,创造了一种既鼓舞又实用的应对方法。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读后感(六):焦虑并不是坏事,而爱的终极形式是包容。
外婆离世之前,已经属于长期的生病状态了,老年人的病症,各种各样扑面而来。刚开始的时候是行动不便,接着是白内障发作,后来开始健忘,最后躺在床上每天活在回忆里。外婆就是这样一个久病的家人——开始的时候行动自由,但是偶尔会走丢需要我们集体去找她,最后她只能躺在病床上,由她的五个儿女轮流照顾她。而我看着这样的一个过程,忽然感觉流逝的缓慢又悠长。
外婆在我家住了一段时间,正值我初中步入高中的时代。我每天白天去学校上课,到了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所以我无法得知白天的时候父母是如何照顾外婆的。好在父母虽然上班,但是他们的上班时间是错开的,所以即使是我在上学,家里也总会有人。但是人生在世,谁又会没有一点自己的小私心呢?对于我来说,虽然是学习的年龄,可是贪玩却还是占据着我的整个脑海。
那段时间,正好我家已经搬进了新家,有热水器能够保证每天的洗漱,想想还是挺幸福的一件事情。外婆在我家居住的这段时间,白天基本都是父母照顾,到了晚上便是我给外婆洗澡,然后和外婆一起躺在床上睡觉。关于睡眠的记忆,已经模糊到不记得了,仿佛和外婆都没有什么话可说,能够记住的只剩下每次洗澡时候看到外婆佝偻的身躯。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所有的痕迹,所有的肌肤上都爬满了皱纹,还有一眼望过去皮包骨的干瘦。每次洗澡的时候我都害怕她会感觉到水烫,所以每次都会不厌其烦的询问坐在浴桶里的外婆水温如何。
外婆还没有健忘的时候,会和我说说话聊聊天,谈谈家里的孩子们小时候的事情,那些遥远的记忆在外婆的脑海里,永远都生动而形象。有时候她会说我和我弟的故事,两个人像两个小土匪,我就笑着望着外婆,“哪有,明明不是我。”是不是我我反正是不记得的,但是我想在外婆的脑海里,总会有那些让她永远无法遗忘的过去吧。毕竟,经历过生活苦难的人,又怎么能够轻易的忘记那些岁月无法带走的痛楚呢?
再后来,外婆还是住回了自己的房子,和二伯他们住在了一起。我听说,外婆在每一个子女家都住过,但是住的时间都不是特别的长久,因为她总是念叨着自己的那个家。我还听说,外婆住在哪一家最后都会起争执,说照顾她的儿女不孝顺,对她不好。我无法分辨这一切的真实性,但是我知道外婆是真的老了。我开始拒绝去亲戚家里,因为我不想听见那些抱怨的声音,我更不想看到外婆老去的模样,因为我知道对于这一切我都无能为力。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这本书通过28个主题,145则真实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面对久病家人的态度。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恍然大悟,因为这本书第一章的内容是——接纳自己的情感:花些时间,搞清楚自己的情感。是愤怒,害怕,羞耻,失望,还是需要别人的关心?
我想,我忽然明白了长辈们的抱怨,他们可能抱怨的是外婆的久病,也可能抱怨的是自己的力不从心。他们的情绪里,有着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愤怒害怕还有失望。曾经我还很疑惑是不是生病的人都会变的特别的不讲道理,还是我所看到的或者遇到的都是那种特别不上进的人。现在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久病的人大多数都是如此,并没有被这个世界区别对待。
面对老爸的时候,我有一种感慨,岁月为什么会让一个青壮年变成现在的模样?对周遭的一切都不在乎,只满足自己对吃的欲望,越是母亲不让吃的东西越是要吃。我知道自己有一种不满的情绪,所以每天特意避免去喝老爸发生争执,因为用母亲的话来说,老爸是病人,他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吧。可是我还是不满,还是愤怒,或者说我看着老爸忽略我们家里所有人的关心和付出而觉得不值得。
对于外婆我想我是宽容的,虽然我也贪玩,但在那个时候我却更在意和外婆在一起的时光。看完书之后我思考了一下,大概是因为我在外婆久病期间接触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我可以坦然的接受外婆的一切:每天帮外婆洗漱,每天听外婆念叨着过去的事情,从来不和外婆发生任何的冲突。而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听叔叔伯伯辈的人说,外婆总是看不惯照顾她的子女们,总觉得他们并没有善待自己,觉得他们对自己并不好。我也忽然明白了,其实隔段时间外婆就住在一个孩子家里,也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因为责任被分担了,每个人都有了可以松一口气的间隙。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里面的真实案例,通过不同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久病的家人。面对不同久病的家人,总会有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更好的继续幸福下去。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手忙脚乱的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和久病家人的磨合,我们终究还是会寻找到一个更适合的方式。只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去面对他们的勇气,并且一直保持这份勇气。
焦虑并不是坏事,而爱的终极形式是包容。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久病则是岁月给我们的一次考验。与以往的考验不同的是,久病更容易让人失去理智直至崩溃。其实,一切顺其自然就好,这个世界上总有着不同的人经历着相同的事情,放宽心明白自己的情感然后顺其自然的去发展,做好当下的每一个该做的事情,也许就会突然发现,这个勇气其实我们一直都有。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读后感(七):推四块石头的西西弗斯,和不露脚踵的第一勇士
这是一本不需一口气读完的书,这是一本随时翻开读三分钟都能给你力量的书。
它就像那种“彩虹卡”,彩色卡片上印着美好箴言,每当心情低落时随手抽一张,其上的话语总能给你暖暖能量,神奇的是,许多时候随机的卡片竟能对应到当下困境,仿佛冥冥中自有指引。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就是病人看护者的“彩虹卡”。
书中提供了100多个真实的“看护者”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典型,而且言简意赅,两到三分钟即可读完——这一点相当体贴,假设你正忙于照顾病人,自然只有零碎如火星迸溅的空闲时间——不管此时你正因照顾病人而沮丧、悲伤、焦虑、气愤,还是疲惫到像被抽掉了浑身筋骨,觉得再也坚持不下去……当你捧起这本书,随意翻开一页,都能邂逅一个与你处于相似困境的人,他也曾同样因亲人久病而沮丧、悲伤、焦虑、气愤,疲惫到像被抽掉了浑身筋骨,觉得再也坚持不下去……但他终于找到良好的方式,并度过了难关,他会现身说法,抚慰你、指引你,以温情、以智慧。
这样的抚慰和指引,或迟或早,我们每个人都会需要。
*
我曾目睹我的母亲,花掉了她的小半生来照顾病人——姥爷、奶奶、姥姥、爷爷,四位老人次第离世,每一位都曾缠绵病榻许久。其中,照顾最久的是我的姥姥。
姥姥终年98岁,人生最后十几年是在床上度过的,确切地说,是在我家的床上——跟随我们从旧家搬到新家,从母亲的不满50到60余岁。那些年,母亲一次远门都没出过,一次商场都没逛过,一次聚会都没参加过。她的每一天都是西西弗斯式的苦役,闭上眼是黑暗无边,睁开眼是四野茫茫,没有终点,没有止息。
多少次我冷血祈祷,愿慈悲的死神快点降临,好解脱母亲,也解脱“活”得毫无意义的老人。然而,死神始终不来,西西弗斯也始终不曾有半点懈怠,十几年如一日将石头推得流畅又稳当。
那么多年,姥姥没得过一个褥疮,头发指甲永远整齐干净,内外衣裳永远柔软芬芳,一饮一馔之精细、之花样繁多,堪比慈禧太后的御膳。拉了尿了第一时间清理,病重了彻夜不眠观察;晴时抱出去晒太阳,雨时在家里拉呱解闷……母亲把照顾病人变成了一门艺术,一种顶级的、不可被超越的技艺。
一开始,每隔两年,姥姥就要闹着去儿子家住;每次住了没几个月,都会瘦成一把骨头,生命垂危被送进ICU,;之后又被母亲接回我家,调理将养一阵子,凹下去的两颊又吹气般鼓起来,死灰的眼睛也活泛起来……如是折腾两三次,姥姥再没提过离开。
直至灯尽油枯……
刚去了一块巨石,又砸下另一块——很快,84岁的爷爷二次中风,好儿媳西西弗斯又开始无怨无悔推石上山……
再加上更早年间,送走心梗的姥爷,伺候患胰腺癌的奶奶,四块石头的降落几乎无缝连接……就这样,母亲结结实实搭上了她的小半生。我不能想象也无法复盘她的苦熬,但我的确从未见过她对老人怠慢,没见过她喊苦喊累、怨天尤人,更不曾见过她哪怕一次撂挑子不干,她永远如瑞士钟表般精确,如永动机般不知疲倦,于苦熬中且不忘欢笑。
*
说到“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我的母亲应该算是古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级别的吧。只是她脆弱的脚踵,从未示之于人,哪怕她唯一的女儿。
现在想来,那些年母亲对我婚恋选择的不满、不耐,乃至暴躁,很大程度源于她背负的沉重压力,就像她骂我时常说的:“从小你最让妈省心,为什么长大倒不懂事了?就不能让妈少操点心吗!”
如果我早早读过这本书,就会明白,她是太疲惫太绝望了,以至于没有一丝力气来倾听我的“不婚主义”“丁克主义”演讲,来理解我独立自由的人生选择。她像已膨大到近乎透明的气球,被我的滔滔不绝刺痛,终于炸裂了——只有那么一次,唯一的一次,她一抬手,把刚烫好的热牛奶砸到了我头上……
如果我早早读过这本书,就不会大哭一夜后和她冷战,而是会马上冲过去,紧紧抱住不到一米六的她,让她释放,给她安慰,为她分忧……
母亲她也不过是个肉体凡胎,不过比我早生20多年,也是个小姑娘啊!
这本书,
每一个看护者自然要读——寻求共鸣,汲取能量。
每一个病人也应该读——了解看护者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艰难,明白被关怀照料的自己多么幸运,以便更懂得感恩,不要横生事端。
每一个看护者的亲人最好也读——否则,你不会知道自己的置身事外是多么可耻,自己的惹是生非是多么残忍。
而其实,这三个角色我们迟早都会经历一遍的,不是吗?
*
我们并非孤岛,好书是从天际垂挂下来的彩虹桥。
把书本放在枕边,抚摸着那纸张和文字,已足够治愈。
我们从而得知,我们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千千万万战友在同一个修罗场——生老病死这永恒的战役,古今同一,中外无别。
每年约有4000万美国人需要照顾自己的家庭成员或朋友——占美国总人口的八分之一。《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是美国医师讲述的美国故事,然而其中的悲欢离合与我们哪有二致?
本书的100余案例,按照28个主题划分,既有气愤、焦虑、内疚、无助,也包括奉献、感恩、幽默、乐观等,高度概括了看护者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抚慰和建议。
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病人的疾苦,却往往忽视看护者的身心健康——多少人伦悲剧由此而生。殊不知,他们才是承受最大压力、孤独奋战着的人哪!
目睹母亲为家庭牺牲一切后,我曾为她的命运唏嘘流泪;而我作为独生女,又对父母老去的未来充满焦虑和恐惧……在这个维度上,这本书也治愈了我。
作者建议:每天醒来,不要着急起床,用呼吸冥想把脑中的焦虑和恐惧通通赶走;着力于现在,留意自然之美和与亲友相处的欢乐,接受无常,以不变应万变。
至于母亲的“牺牲”,也许她根本不觉得那是“牺牲”,反而是幸福,是充实,是自我的价值实现,是人生的至大成功。
她生龙活虎地忙碌着,心甘情愿地付出爱,也活在爱之中。爱,正是我们度过一切苦厄的不二法门。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读后感(八):面对久病的家人,想做好看护,你需要知道的事
《都挺好》里倪大红饰演的苏大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嘿,老头》中李雪健饰演的刘二铁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这些都是影视剧。现实中,随着《忘不了餐厅》节目大热,人们开始把更多的眼光放到了病人身上。《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的患者是阿尔兹海默症,但是却将目光更多地放到了看护者的身上。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用了大量的案例,记录了看护者会出现的负面情绪,有人会出现愤怒、怨恨、焦虑、担忧,有人会有悲痛、内疚的感觉,也有人会出现无助感,有这些负面情绪不可怕,只要学会合理地面对,看护者就能很好地照顾好久病的家人。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是一对夫妻完成的作品,巴里·J.雅各布斯和茱莉亚·L.迈耶,他们有20几年家庭医疗的经验。
关注自己的情绪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长期照顾病人,是需要耐心与毅力的。在长期照顾病人的过程中,看护者的心情会变得压抑,就好像长期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接收了太多的负面情绪,他自己也是需要情绪调节的。
2018年7月25日南京公安局发布的消息,父亲与爷爷将9岁脑瘫女童推下河致其溺亡。之前女孩都是由她奶奶照顾,因为奶奶生病,换爷爷来照顾,爷爷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大概是忘了照顾自己的负面情绪。
养育健康的孩子,需要花费很大的心力,更别说照顾长期生病的孩子。曾经看到一个只有头能动的孩子,妈妈推着轮椅旅行,旁边跟着另外两位大人。也见过家有脑瘫的孩子,只要天晴,妈妈雷打不动推着他到公园晒太阳。我们外人看到的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而事实上,如果想照顾好他们,看护者就必须时刻关注他们。
长期照顾患者,日复一日的生活琐事,看护者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很正常,但是看护者需要学会自我调节,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的方式。这里提供几个解决小思路: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作者之一巴里·J.雅各布斯,他是通过写作来梳理自己的情绪。对于写作的疗愈力量,是被很多人证实过的,如果看护者在照顾久病的家人中,有了负面情绪,不妨拿起笔写下这些情绪,在《写作的疗愈力量》中提到过,想通过写作来疗愈自己,记得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维,记录完整件事、自己的情绪以后,用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这样才不会困在自己的负面情绪里。不想写?没关系,也可以拿起手机录音,自己和自己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也是发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如果喜欢运动,那就去运动。喜欢跑步,每天抽一点时间,去跑步;喜欢瑜伽就做瑜伽,运动对于这个时期的看护者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既锻炼了身体,又舒缓了情绪。以上两种方法都不喜欢,还有没有第三种方法?有——弹穴位法,关于弹穴位法的具体操作,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相关文章《懒人的情绪排解法——弹穴位法,简单好上手》,反复弹几次只要几分钟。只有看护者的情绪稳定了,因为看护者的情绪崩溃,发生照看病人的悲剧才能少一些。
寻找群体支持马克·吐温说过:群体支持悲伤可以留给自己,但是与人分享快乐,会收获双倍的快乐。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张照片,一个儿子坐在两张病床中间,两边躺着的是他的父母,一边一个。单看照片,就觉得这个儿子肩上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那他还需要面临失业的困局。
一个人照顾亲人是孤独的,必要的时候,需要找到群体支持。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中,这样说:
我们生活在群体中,付出爱,也收获爱。有来有往,与不同个体所建立的情感纽带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也温暖着我们的内心。李开复患癌期间,他的家人对他的照顾,可以说是一群人的爱滋养了李开复,让他可以更快的康复。他的妻子与他的姐姐、姐夫们,就是一个很好的互相支持的群体。
李开复的妻子为了照顾孩子,没办法在他身边的时候,他的姐姐、姐夫能陪伴左右。治疗期间,家人都陪伴在他身边,一起聊天、互相关心。
群体支持不仅仅适用于看护者,患者也很需要。抗癌专家何裕民医生推荐他的患者,去寻找患者群体,他们定期有活动,抗癌成功者会分享自己的心得,这种交流能给患者很大的情感支持。
同理心与爱生病的人容易有情绪上的波动,会变得脾气暴躁,反复无常。看护者想要一直保持好的状态去照顾生病的家人,就需要有同理心和爱。
李开复在他的《向死而生》中提到过,他患癌期间,口味一下子变了,他姐姐特意给他烧的菜,他一看到就反胃,他的姐姐并没有不高兴,还用幽默化解了。
想让自己和亲人互相没有遗憾,还需要关注下患者还有什么事情想做却没有做、做不了,帮助他完成梦想——陪伴想陪伴的人,看未看的风景。也许在完成梦想的过程中,还会发生一些奇迹,比如完全康复。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这样写道:
对于挚爱的人,给他们什么才是最好的?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并不确定。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权,同时还要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患者面对自己的病情,会更想要证明自己能独立,也会努力去做一些事来证明,作为家人的看护者,要满足他的这些要求,同时也鼓励他们独立,这能增强自信心与幸福感。
有了同理心,还需要有爱。抗癌专家何裕民医生,在他的多部书中,提到的大量案例,患者都是在亲人充满爱的照顾下,慢慢康复。
车王舒马赫因为滑雪事故,昏迷了5年之后苏醒,连医生都劝舒马赫的妻子放弃,但是他的妻子却坚持治疗,舒马赫的苏醒离不开他妻子的爱。
雨果说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如果看护者对患者没有爱,会怎么样?曾经见过一位晚期患癌的患者,只能躺在床上,但是家人对于他的照顾,已经不厌其烦,就算他身上长满了褥疮,也不管不顾。
只有具有同理心和爱,才谈得上“好好照顾”。
有人说:有什么也别有病。当一个家庭里有长期生病的人需要照顾,那么,家人之间,尤其是看护者,更需要相互支持,来一起走过最艰难的这段路程。也许,这也就是“家人”两字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