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焰像灰烬》是一本由程姬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火焰像灰烬》读后感(一):懂的才是好
细腻到毛孔,自然的如行云流水。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每一个片段有不同的好。 一次平素的日料小聚,一壶清酒,一个简简单单的空间,却讲述了一个超级入味的故事,一声巨响,一个爆炸新闻,一个老朋友的死去,一段往事的回忆。丝丝入扣的情与景,瞬间带入故事的每一个角落。平静中潜藏这巨大的力量,看似毫无关系的细节却是作者暗藏的妙笔。
《像火焰像灰烬》读后感(二):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敏感的少女 静如处子 动如脱兔 少女情怀含苞待放 与年龄无关 日经月累 像牛油果海鲜沙拉一样 新鲜,芬芳,艳丽 却已捣碎成烂泥 湿润的深处 就像雪后埋藏的尸体 早已溃败 却没有腐烂 飞蛾扑火 还是你期望的 通达灵魂的捷径吗? 顺其自然 到最后 变成案发现场 凌乱,矫情,麻痹,粘稠 只希望让一个男人 扒开你的双腿 同时还能敞开心扉 互述衷肠? 柔情似水 也如手术刀精准 偷窥男人这东西 冷静如冰锥一般 刺进男人精壮的胸膛 如果在体内不能涌现 那么就让它流出来 蓬勃如烈日 血酬悲伤 逆流成河 开膛破肚的杰克本色 此情此景 谁能辨雌雄?
《像火焰像灰烬》读后感(三):摘抄 像火焰像灰烬
可是我和大路之间很平衡,我们互相给予对方空间,如果哪天这个平衡被破坏了,我们也不会勉强对方,就各自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吧。爱和婚姻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最重要的是平衡,不是吗?我想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背过身去的另一面,要和一个本来和你没一丁点儿关系的人相处一辈子,你不遮点儿掩点儿怎么过得去?再说了,不是所有人来到这世界,进入婚姻都是为了享乐或者繁殖。肉体和灵魂,本来就有分裂对立的一面,不然人类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哪有那么多灵肉合一,我接受这个分裂还不行嘛。如果这个世界是一艘巨轮,我们这样的,只是一个个在船上擦甲板的人,偶尔才抬头望一眼星空大海——人的一生,只有生和死是必然,除此以外一切都是偶然;财富是偶然,爱情是偶然,喜怒哀乐是偶然,像佛经里说的,偶然如露亦如电。
《像火焰像灰烬》读后感(四):一点感受
星期一,没成熟的碧绿牛油果坚硬得像石头,也像陈洛的心——他因年少缺失的亲情和倾注一切却落空的爱情,成长得冷淡而抽离,周到而不屑。他原本对食物和爱情毫无期待。后来,为了追索些年少的什么,又开始对它们跃跃欲试——他渐渐愿意将牛油果融入其他食物来获得味觉享受,也做好了再次让别人融入自己生活的准备。
后来,牛油果由深绿变成深棕,渐渐成熟。他让像小鹿一样摆尾示好的女孩,胡乱地撞进了自己的生活。和她看了电影,在无趣的动画故事里,他喂她吃爆米花的食指被故意吮吸过。看完电影,在他习惯半躺着看书的寂静狭小的车厢里吻她。
又一个星期一,牛油果终于熟了。他知道,在等待牛油果成熟的时间里,他对自己被父母疏于照顾、被喜欢的人冷落、被破碎现实浇熄热情的年少时代,也逐渐释怀了。他去找到了一些答案,也直面了曾经逃跑的自己。
如果说男人是海,表面深沉,似乎波澜不惊包容万物。那么女人就是海平面下的壮阔绮丽,充满力量又蕴藏太多的秘密。
大部分故事,在觉得应该会有结局的地方戛然而止。但这就是生活,不到死亡那一刻,都不算结局。即使到了结局,我们于世界就如同尘埃于我们。
这11个故事中,截然不同的人物背景,性格设定,一切的缘起,丰富又隐秘。就像终于把面纱揭开来,但老天偏在那一天撒下迷雾。所有的,因为朦胧而诱人,因为现实而可爱。
喜欢作者对于场景画面,动作细节的描写,让人构筑起生动的幻想,联系到现实。
截下今天最喜欢的两段话:我们自以为不平凡的命运,有那么多无法通过的考验和欲望,杯子里的水总是装不满,又或者总是装得太满。
“不要放弃,直到你的杯子装满了水,但在幸福沿着杯壁满溢出来之前的那一刻,阻止它。”
据说程姬写小说很晚,这个集子是2015年到2017之间写的。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有了足够的经历,一出手便足够出色。正如腰封上写的,清澈,熟成。这个熟成,我更觉得是技法的成熟。就像第一篇同名小说,视角转换,情绪的酝酿,故事的推进,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最妙的就是最后的视角,到了对面楼房的住户,男女主角变成了别人窥看的对象,情绪到达高峰时又被远远拉开距离。就像摄影机的镜头突然拉远,你想象中相互慰籍的男女越来越小,只剩下一盏窗户,窗户也越来越小,幻化成万家灯火。 这也许跟她的影视行业背景有关,许多篇都有类似的视角转换,好像许多架摄影机从不同角度,各个焦距,特写和长镜头交替运用。也许,二十世纪以后的小说家多多少少都从电影中吸取了营养,把不同的素材剪辑,拼贴,打乱。她的小说也有了电影般的画面感,油画感的或黑白的,总能配合不同的情绪。 小说腰封上有句“女性荷尔蒙之作”,我想这是出版社基于销售的策略,这多少有点误读的意思。虽然不少篇都写到男女之情,仅此就说是荷尔蒙,这就忽视了她小说轻盈的特质。从这个角度说,程姬的小说有点像萨冈,虽然题材不一样,但那种只关注蝴蝶煽动翅膀那一瞬间的美,而不去管他会不会掀起几千公里外的风暴。所以一次偶遇,一段闲谈,甚至一个转身,都是她笔下最绚丽的一段。此外,他的主人公面对困境时,虽然挣扎过,但也无法做出勇敢的改变。这种无力感也是能引起共鸣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最深之处。
《像火焰像灰烬》读后感(七):11篇被孤独烧焦的爱情
《像火焰像灰烬》书名和整体书的布局很配,故事惊艳,细节和心理都描写的十分到位,电影般画面……
全书11篇小说,分成“像火焰”“像灰烬”两部分,整本书读下来使我联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11篇小说如同11根火柴,被放在一个像书的火柴容器里,作者悄悄躲藏在文字里,像黑暗寒冷里的小女孩。
黑夜中每划亮一根火柴,瞬间的光亮和短暂的熄灭混合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最让读者感同身受的痛,恰恰是火柴成为灰烬以后的孤独,无助。
书中所有女性都是城市知识型女性,年轻不难看渴望爱情,她们生活在城市里,不管在北京还是纽约,世界的大都市像个庞大的游乐场一般接纳着她们。
拥有自由越多,精神也就越孤独,越渴望爱情。11个成年女人心里都明镜似的,她们智商很高,情商更高,心甘情愿一头扎进爱情的漩涡里,如同一头头庞大身躯的鲸鱼,扎进深海里,这是她们的命,离开海水等于自杀。海水不是男人,是爱情。
看完书的我多想:假如她们没有知识,没有看过《像火焰像灰烬》里提及的书籍和电影,她们不是生活在城市森林里,不是看多了耀眼的霓虹灯,不是尝过了一些世态炎凉,她们会怎样呢?
这本书真的很适应在春天阅读,或许也是它在春天出版的原因。推荐阅读。
《像火焰像灰烬》写完11篇被孤独烧焦的爱情之后,不知道作者躲在文字的幕后,还会写出什么精彩的爱情故事。相信童话相信爱情,相信程姬会越写越好。
期待她的下一本书。
封面似德加画中裸露女人的背影和这热烈与绝望并存的书名,从第一刻就吸引了我。
开始觉得故事都有些荒诞,慢慢发现却在情理之中。 作者说“与其说是因为女性的放弃和依赖更容易得到纵容,不如说这些挫败与困惑更多地来自于人性中的软弱、游离和矫饰,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的困境。这些故事里的人物面对的也不仅仅只是爱情,事物很少是它们表面看起来的样子,爱情关联着我们的亲情,友情,死亡,政治,以及对爱与自由的理解。” 我终于爱上了严肃而现实的故事,也终于对蒙着理想、浪漫主义的爱情不在心悸。原来现实是,爱情令人惶恐。
大多数情况爱上一个人是不幸的,要么是在试错要么就是错……我在故事里意识到,男人可以多么随意得可怕,人们又可以如何飞蛾扑火地执着。
不要老劝说什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执念的灼热会至心里,心火久久不散,太痛了。
冰冷的有着冷色调的纽约虽不合主人公意,却和我想象的一模一样,这篇《在纽约》和《最后一个夜晚》相映成趣,是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因为那种执念我懂,可故事的走向令人清醒,把执念坚持下去,很难有完满的结局吧……好的爱情,果然要看运气。
温柔深情又如此绝望的《海却不满》,我好爱啊,“我们自以为不平凡的命运,有那么多无法通过的考验和欲望,杯子里的水总是装不满,又或者总是装得太满”。
《抽屉》的两个结局我都不喜欢,因为不论哪个里面他的心里都没有她。
作者还说“小说的本质是提供一种'虚构的诗意',这种'诗意'和'真'一起,站在'虚假'的对立面,它切割、打磨着现实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得到一面平静的镜子,或是一些带着棱角的玻璃碎片,又或者是一些钻石闪耀着光芒。我想写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东西。而这些故事,只能发生在这个时代。”
她说“它们能被一些敏感的人感受到”,我感受到了,快要溺死于其中,事实令我有些绝望,重重地拍打在我背上,我痛哭不出,觉得这现实只配得上我一声冷笑。虽然读完觉得爱情令人不抱希望,痛苦烦恼占据着生活常态,我还是要为未知的明天活下去。
《像火焰像灰烬》读后感(九):谁动了谁的奶酪
可叙述者,通常都很模糊、很表象,仅限于感受表层。留在内心中的残余,晦暗、强烈到甚至无法追忆。——玛格丽特·杜拉斯
拿到一本小说,我希冀的是杜拉斯所说的这种感觉。它所能承载的也仅是作者笔力的极限,却也只算得上内心一隅。每个人读到所感都能填充一点点的空缺,在主观的同情同理中或是人生经验里发酵出难以言说的奶酪,个中滋味尝过之后才会知道。
程姬的小说里就有这样的奶酪,有些已经辛醇浓烈,是诱惑是刺激;有些却咸酸回甘,是伤感是幸福;还有些淡泞寡味的奶酪,我想这种是释然的味道吧。每一种相逢的味道都会激起你的记忆也似乎永远都与之再不相逢,那看上去并不是你的奶酪,或许也不是作者的,但也许曾经拥有过却也谁都无法再去触碰了。
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总是扮演者弱势者的角色,她们自身的层面形成了对自身价值的低估判断,在很多的抑制与束缚里徘徊。社会与家庭的责任,造就了女性内心的深沉,也有极度敏感的脆弱。而当面对思想与身体不断跨越的时代中很多欲望在不近乎常理的模式下潜行,也许正是如此的表达才是这个时代女性的标签。那些无处安放不被抑制的在副交感神经作祟下的荷尔蒙,那些被灵魂出窍般感知到的内心与肉体间的无法控制的本能,成就了新时代下城市生活的复杂与多彩,也彰显了并释放女性无法窥探的内心世界。
《像火焰像灰烬》这11个短篇被分为了两个承接的部分,仔细读来其实这就是一回事,那炽烈与殆尽都是短暂的觉知,你很难分辨在人生中的一些选择中你一定是选对了的,因为每次选择都是赌博,你的下一秒钟会是什么样的永远悬而未决,充满未知的魔力,它超出了你的想象或者被你猜中。小说中很多带有回忆往事来承接当下人物关系的走向的写法,在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脱落又挂钩,在时间的长河里凝视自己,每个人都逃无可逃。程姬在小说里表达行为的同时更多的是内心的沉默与未知的谜题,她无须深究每个女性的选择与结局,却带来了开放性思考,或许一切都是在一股脑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冲动之下发展的,可是却写尽了真实。
小说里充斥着性,在最原始的欲望里,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存在,在宗教意义上这本身就是原罪,是生而为人的命运。我相信程姬想表达的更饱满且触及人性与人生的灰色地带,那里并不是百花丛生,也非荒烟蔓草,那里是能够看到海的地方。
《像火焰像灰烬》读后感(十):与时代同步的文学
改革开放这40年,全球化叠加科技革命成果普及,让古老而封闭的农业国度的物质文明,在短期内获得爆炸式增长,甚至有些物质技术已经可以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步,甚至有所超越,比如移动支付,但是,按照中学政治教材的说法,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精神文明的增速,是不可能太快的,这种滞后性,体现在文学上,就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甚至到了新世纪,文学尤其是电影、小说的主旨,都还停留在改革前,比如,渴望宏大叙事,善恶简单的二元对立,等等。所以,除了武侠小说和网络小说,我对于主流的所谓文学是厌而远之,特别想看小说时,就看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或者港台文学,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状态,毕竟,这让我失去了一个通过当代小说来发现社会思潮的视角。不过,最近偶尔翻阅了程姬的这本短篇小说集,眼前一亮,虽然才读了一半,就迫不及待的想写点什么,因为这是一部可以与时代同步的小说集,这或许也意味着,中国小说与时代之间的裂缝,正在逐步的缩小或弥合。
这本书的时代特征之一,就在于抛弃了宏大的叙事,不再追求通过什么来阐释一个主题,也不再像很多作家(无分左右)那样,总是有一种压抑不住的、一厢情愿的、居高临下的教育读者的冲动,而完全是汲取生活的片面,折射男女之间很多真实而普遍的无奈,她不是在讲道理或者说絮叨什么,而是简单的就给你讲一个故事,但不是在讲道理或者灌输,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品质,因为就当前的国民素质而言,大部分人还是像小学生期盼一个老师一样在期盼布道者,这也是鸡汤盛行的市场动力。在程姬的小说中,也没有了善与恶之间的二元对立,比如出轨的女医生,你不能说她善或者恶,这是无法区分的,而且出轨,也没有媒体或者传统文学中那种激烈的内心挣扎和能量充盈,那是枯燥之后的自然而然,就好像口渴了想喝口水、家里吃饭腻歪了想下次馆子,仅此而已,不管是普通的女医生,还是拍广告的导演,都是如此。但是,抛弃了传统的老一套,程姬靠什么创造价值?我觉得,她反而是回归了文学的最本质:作家天赋和技巧。没有天赋是当不成作家的,这种天赋包括对细节的把握以及想象力,大学教授偷听楼上的叫床声,这种把握就很妙,另外,就是收放自如的写作技巧,女医生和大学教授之间到底会不会发生故事,就让人意犹未尽了。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集,硬说有遗憾的话,就是题材,短篇小说毕竟有很多局限,期待程姬早日写出优秀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