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跨年的那天晚上,我跟几个小伙伴聊天,毫不意外的得到了清一色的“差得远”。
刚毕业一年的小姑娘说,自己内向又慢热,也不怎么会来事儿,特别羡慕那种在各种场合都能长袖善舞,瞬间跟所有人打成一片的人。
她担心自己这样的性格会成为办公室里的边缘人,每每想到这里都焦虑的睡不着觉。
工作了五年的好友为自己的重度拖延症头疼不已,深恨自己不能像个时间管理高手一样,把每分钟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现在还能勉强赶在之前弄完,可再以后呢?万一改天玩脱了怎么办?她忧心忡忡。
还有一个在念书的女孩,认为自己的问题是“想太多”。哪怕就是一起自习的舍友说句“我先走了”,她也会从“她为什么不等我”,“我最近有没有得罪她”一直想到“我是不是个让人讨厌的人”。
跟我这样的人相处,一定会很累的吧。
一个在外企上班的男生,觉得自己的问题是“太好说话”,耳根子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
别人会觉得我特别好欺负。他说,希望自己能更有主见,更强硬一点。
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意,而不满意的根源总可以归结到“担心”二字:
2
一家三线城市的图书馆,一百来个员工,一年居然举办了五千多场活动,其中有90%都是针对老年人。
针对老年人能有什么活动呢?无非就是打打牌喝喝茶,比比谁家子女更有出息,那种食材更养生吧。毕竟在大多数人想象中,这就是老年人的生活。
但这家图书馆并没有止步于“想象”,他们是真的在做活动,一做才知道根本不是这样。
首先,人的年龄越大,越想要回避年龄的压力,所以老年人反而很少会报名参加那种带着“老年”字样的活动。其次,老年人也有“赶时髦”的需求,手机游戏多好玩,网上购物多方便,搞笑的短视频带给人多少快乐。
怎么摆造型,怎么拍照片,怎么一张一张选出来,配字幕,加音乐,转发给家人儿女同学朋友,做完成就感爆棚。
单靠想象,你永远也不会发现在我们心里早已被时代淘汰的那群人,恰恰也是最希望能赶上时代的那群人。
什么叫“做事的人”?
他们不是在解决一个个想象中的问题,他们是在回应一个个真实世界的挑战。
3
直面真实世界,这样简单的六个字,其实正是很多人从来不敢去做的事情。
越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性格有问题,能力有缺陷的人,越容易沉溺在虚构的想象里,自己吓自己。
就像那个说自己内向慢热不会来事儿,害怕被排挤,怕被边缘化的小姑娘,其实在办公室的人缘并不差。
在这个时代的职场,一个人已经不需要靠着给领导倒水,拍前辈马屁才能混出头。不嚼舌,不站队,不随便甩锅,做个真诚的人,做好手头的事,就已经足够让一个人获得足够的尊重和情谊。
她需要的是强行拍彩虹屁,假装出一副自来熟的样子跟人套近乎吗?其实并不是的。
相反,她需要的恰恰是保持现在的真诚靠谱,日久见人心,你做你自己,也能活得很好。
又比如那个担心自己会因为“太好说话”而被人看做好欺负的男生,仔细问过他,也并没有什么真的被欺负了的经历。
帮老板跑跑腿打印几份文件,因为客户说了“九点前都没空”而调整会议时间,因为同事临时有事顶上加一两个小时班。
这些都是正常的人际关系损耗,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付出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回报给你。
老板可能会悄悄帮你抹掉了某天早晨的迟到记录,客户决定跟你续签明年的大单,当你也有事不得不早走的时候,那个你曾经帮过的人会拍拍你的肩:这儿有我,你放心。
这些是只要你不付出,就永远不会知道的事。跟谁是否好说话,谁是什么性格的人无关。
4
我有时候觉得,是近几年各种鼓吹焦虑的文章放大了我们对自己的担忧。
那些模棱两可的描述,以及非常绝对化的结论,让我们太过着急的想要改掉性格里每一处瑕疵,甚至会主动把一个很小的问题放大非常可怕,不改就会死的地步。
但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吗?真的已经到了你无法控制的程度吗?
并不见得。
并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自暴自弃,那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信心----
我知道我没必要去做另一个人,就这样活着也足够应付真实的挑战。
就好比我是个内向的人,但我并不需要让自己变成另一个人,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着几十人做Pre,也可以用其他的品质,比如靠谱,比如细心,来建立信任,维系合作的关系。
而“知道自己可以”,本身就会给人莫大的勇气。
我不需要再绞尽脑汁跟陌生人套近乎,每次社交之后都觉得筋疲力尽,也不需要每次做pre之前都花很久的时间做心理建设,把那些时间用在研究“如何把数据解释的更清楚”上,反而会让我更加游刃有余。
这也是我想要送给你的话:
稳住,就能赢!
真正聪明的人,都很会"要"
♥
你的独家成长顾问
商务合作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