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917》影评摘抄
日期:2020-01-02 22: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1917》影评摘抄

  《1917》是一部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 / 迪恩·查尔斯·查普曼 / 科林·费尔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917》影评(一):一镜到底真的是好的么?

  本想好好写篇议论文,但懒癌犯了还是零散说说看完这部片零散的个人看法吧....

  1. 摄影真的难以置信... 虽然是伪一镜到底,场景转换流畅的仿佛摄像机物理上)完全存在机位构图没有任何的妥协。太炸裂了....

  2. 然而全片让人看的十分疲惫传统电影都倾向让人忽略摄影的存在,而这部片完全相反,摄影本身的存在感太强了(对,和第一条完全不冲突)....感觉自己更多带入摄影师而非主角,一直期待可以剪辑喘息缝隙

  3. 这样的镜头设计本是为了还原一个更真实战场,可它技术层面来说太过不可思议难以置信了,反而觉得这样的空间不真实了。(我不知道普通观众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感觉。)也因为“未剪”,需要足够时间交代情感运动,导致全片看的也十分困乏.....

  4. 故事真实但薄弱缺乏冲击

  5. 音乐不错。可或是因为缺乏部分传统的镜头语言,也或是演的很克制,有点让人感情无法融入

  总结高超的技术反倒带来了副作用,没有很好的服务于剧情本身。但还是为技/艺术本身致敬。

  推荐一看(请带茶防瞌睡嗯)

  《1917》影评(二):战争重现:一镜到底

  1917 讲了两个英国战士Blake 和Schofield背负传递一条避免陷阱消息给另外一个营的指挥官。这条消息指挥另外一个营停止攻击,因为这个攻击是敌人设的陷阱,消息关乎1600个士兵性命,其中包括Blake的哥哥。这部电影的亮点导演把电影剪辑成一个整镜头讲故事。导演Sam Mendes认为时隔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一个和平年代,是思考战争的机会

  -上映背景-

  该电影上映于2019年圣诞假期,正是西方人阖家团圆日子。在西方人在庆祝耶诞节和家人共享时光之时,他们的亲情凝聚力是很高的。所以,在这个在享受亲情的同事人们反感失去亲人想法。这和导演的意图直接挂钩——重新思考战争。战争必定有牺牲,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家庭,士兵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导演的意图是通过这部电影,观众认识到战争意味着亲人的消失,从而反对战争。

  这篇影评将从拍摄手法,故事结构两个角度来看导演是否达到他的目的。由奥斯卡最佳电影拍摄Roger Deakins执导,一整个镜头讲故事的拍摄将写实主义发挥极致,时间的连续性让观众和主角的经历完美结合创造同理心共情。但是这个电影的故事结构缺少张力,我只听到一边的声音:家庭的完整兄弟/儿子/丈夫活命。这个声音的对立面国家,如果这部电影更有深度的话,需要适当切换爱国主义,国家需要士兵的牺牲的角度故事。

  //长镜头加深印象观者和被观者是一体的//

  在传统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主角在镜头里是来回切换的。传统电影有意传达出:通过剪辑特殊处理,凸显主角光芒。在1917里,虽然剪辑成为一个长镜头,我们依然接受的这条信息

  长镜头突出观影体验真实性减少后期制作塑料感。例如,在电影快结束,主角冒着炮火冲向指挥营的那一幕,镜头往后平移,主角不惜一切向前跑,表现出他坚守使命。一个长镜似乎使观众不眨眼一样,看着主角历经千辛万苦无所畏惧的穿过战壕。试想一下,如果这个长镜头被分成不同分镜头,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刻意凸显主角。另外,主角跳入河中,给我颠三倒四之感。这种眩晕帮助导演达成他的目的:警戒观者战争是残酷的。

  但是,在对话中,长镜头也取代了180度拍摄法。就比如在和 Benedict Cumberbatch对话的那段,镜头反复摇摄(即相机朝左右方向拍摄),摇摄给我稍许眩晕的感觉,这个摇摄对于故事的叙述并没有太大作用。

  //故事欠缺张力,在躲追杀时,过度刻画主角的善良//

  故事的张力应该在于:国家战争的胜利需要士兵的牺牲,家庭的完整须要兄弟/儿子/丈夫活命。比如说中间主角躲追杀的时候逃到一个地下室。地下室里有一个带孩子女人。为了展现主角的爱,主角把自己所有吃的掏出来给女人。这一幕就很没必要。干嘛呢?男主很有爱心,然后呢?这跟战争的必要联系在哪呢?相反地,我认为这个时间更适合花在讲他英勇就义的动机合适些。简言之,故事线性叙述过于单一人物没有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

  综上,给3.5分

  《1917》影评(三):《1917》:浸入式战场体验,也许是最有奥斯卡像的电影

  再次感谢Netflix和Landmark,一个是流媒体一个是就在家门口且有着对娃爹娃妈友好时间表独立影院,我这种电影困难户竟然把大部分金球奖或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包括《爱尔兰人》、《婚姻故事》,《教宗的继承》和《1917》看完了,真是感天动地

  看完之后,我觉得,如果只有这四部电影,今年的奥斯卡可能会在《婚姻故事》和《1917》之间产生。《爱尔兰人》虽好,但没有超越教父,很多人对de-aging的电影技术还是心怀疑虑。《教宗的继承》应该是本着男主男配去的,在故事和电影导演上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婚姻故事》是二十一世纪的克莱默夫妇,男女主演和电影互相成就,接下来,就是这部让我惊艳的《1917》了。

  我总觉得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导演,只会技术显然不行,比如漫威DC;只会艺术当然也不行,比如各种转行失败艺术家导演案例。大部分导演当然都有侧重,即使是非优秀的导演。比如我喜欢的诺兰显然是更技术挂的,而李安是艺术出身,走在不甚成功的技术先驱道路上。大部分之间,而这部《1917》,真切让我感到艺术上和技术上都达到完美境界的导演是什么样的。

  故事本身很简单:1917年的春天,一战的法国战场上。两位士兵被挑选去传递一项重要情报,这封情报能拯救1600名英国士兵的性命,其中包括其中一名士兵的哥哥问题是,这项任务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前面是寸步难行的敌人锋线、战壕、焦土……而他们只有两人,和不到24小时的时间。

  在这个设定下,如果你是导演,会怎么做?你可以发挥成《血战钢锯岭》那样的圣人传记,也可以拍成《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人性考验,或者大部分战争片那样的炮弹轰炸豪情壮志。但是本片被拍成了一个长镜头——即使不真的是——一个浸入式的战争体验。想象身临其境在一个大逃杀的游戏中,前面是各种关卡、敌人、陷阱,你只有一次机会,无法重来,唯一的优势是有两条命(两位士兵),但死了游戏就结束。在影片的两个小时中,镜头都围绕着这两位主角,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呼吸恐惧和希望,都被尽数收入了镜头中。观众变成了他们,他们的恐惧变成了观众的恐惧,他们的绝望变成了观众的绝望,他们的英勇变成了观众的英勇。光从技术角度来说,我觉得值得出一部起码同等长度的拍摄花絮,我真希望看看可以封神的罗杰迪金斯(《肖申克的救赎》的摄影就是他,想想Andy在雨里那个青史留名的镜头)是怎样拍出这些镜头的。他获得奥斯卡提名13次,却从来没有获奖,如果这次他还不能得奖,我都有想把柯达剧院砸了的冲动(刚发现他前年因《银翼杀手》获奖了,实至名归)。

  这个送情报的故事听起来如此简单,却没有让人有一分钟的无聊情节,因为在总体紧张节奏下,导演还安排了张弛有致的环境和场景设定。从前线到终点的前线,两位士兵的旅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第一个,敌人战壕。第二个,农庄后院。第三个,黑夜中的炮弹礼花。最后一个,从瀑布河流森林,转场到最终的前线。每个场景设定都好极了,我几乎说不出我最喜欢哪一个。其中第二个场景,那些被砍断的樱花,农庄后院的奶牛新鲜的桶里的牛奶从天而降带着黑烟坠落战斗机,让我想起米勒油画,那些广阔的欧洲沃土,尤其从第一个焦土般的敌军前线转过来,让人觉得又安静、有感慨。这本来是该属于他们的生活啊!但从视觉上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第三幕——当Schofield从子弹击中的脑震荡昏迷中醒来,他眼中看到的拔地而起光明,正映在本来是优美庄园庭院,但如今变成断壁残垣的焦土上,不断移动的光明和黑暗仿佛是他头脑中的幻象,耳边是炮弹巨大爆炸声和子弹的呼啸,以及最后他在破晓之前映着炮火的桥上的一跳,几乎是末日美学教科书演绎。镜头一转,他从瀑布中坠落,在打着旋的池塘漂浮,手边竟然有一片片落的樱花。影片在这里超越了技术,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然而并不止技术与美术。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镜头,而是讲战争中的人类。从敌人到战友,他们所经之处的横尸遍野,充满了整部影片的背景。近景中,撤退的敌军战壕中一张女人的照片;对敌人的救赎与复仇;火光冲天中,Schofield看到的地下室的饥饿的法国女人与初生的小婴儿;这一切都在他最后爬出水面,在森林中听到的民谣时得到了升华。他本来是一个无辜的士兵,意外被战友Blake挑中去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从开始抱怨,到出于友情的应承,到被战友拯救生命、最后决定负重前行勇气——这些才是战争中最可值得铭记的东西,是导演Sam Mendes的爷爷亲身经历、并永生难忘的这个故事,也是让这部电影从四星升到五星的关键因素

  我对战争片一般不太感冒,因为受不了单调颜色和炮弹的轰炸。这部电影完全不一样。 吸引我的不是炮火连天,而是春天的田野,水边的樱花,焦土上的辉煌火光,和士兵在林中的歌声。我大胆预言一句,目前看起来,它也许是最有奥斯卡像的电影,起码是之一。

  《1917》影评(四):《1917》:一次独特了不起银幕体验

  战争片其实很容易很闷,但本片则是正好相反。无论是大明星客串,还是一镜到底的观影感受,及两位士兵在旅途中经历的各种意外、艰险,都让本片成为今年在影院里看过的最吸引的作品之一。它会完全抓住你的神经,一刻都无法放松,而且让观众真的感觉就跟在年轻的士兵身后,踏入危险未知旅程,经历枪林弹雨,爬过布满尸体的战场,甚至一个炸弹在主演面前爆炸,观众都会觉得是自己被炸了出去,完全来不及反应

  这种浸入式的体验非常少见事实上,大部分的这类战争、史诗片都用的另一种方法。一边展示战场上的内容,一边回忆没有战争时的美好,两边来回切换,有时甚至多条线索之间倒腾,根本无法形成令人紧张的情绪。有时好不容易开始关心战场上士兵的命运突然又换了另一个场景,情绪一下又放松下来,甚至有时那些回忆杀、抒情杀让人昏昏欲睡。而本片,就绝对避免了这种现象

  所谓一镜到底当然不是真的两个小时的电影都是一次性拍完。但为了能营造这种一镜到底的观影感受,影片确实是由很多长镜头组成的,有不少镜头都长达五分钟以上。比如导演在放映会之后举了个例子,两位士兵在一个农场遭遇到一个飞机坠落的情节,长达八分钟,不仅两个演员要连续演出系列逃亡、救助、彼此安慰台词动作,士兵身上的血浆什么时候留下来,身后的爆炸什么时候发生房梁倒塌什么时候发生等特效都要一起配合,一点不对,就等于要重新拍摄。这对演员和整个剧组要求都很高。也因此他们拍摄三个月,却筹备了六个月,要不断的彩排,而且都是外景实地拍摄。

  虽然最后杀入颁奖季,但英国导演山姆曼德斯 (Sam Mendes)这部电影显然以相当独特的呈现方式一下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立刻成为奥斯卡大热门。除了影片的摄影师罗杰迪金斯(Roger Deakins)有望第15次冲刺奥斯卡金人外,配乐、场景设计、剪辑、音效及主演乔治·麦凯 (George MacKay)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片另一独特之处就是它没有直接去展示一场战斗,而是透过这两个普通年轻士兵的经历去展示如地狱般的战场。故事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激烈之际,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史考菲(乔治麦凯饰)以及布雷克(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饰)受到指派,执行一场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们必须和时间赛跑,冒险进入敌区传递一个重要讯息,试图阻止一场对数百名士兵的致命攻击 ,但过程中充满未知的危险和意外。

  两人很像是《指环王》的弗洛多和山姆,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是如此渺小,但却背负着重任,而且他们踏上的征途充满了艰险,几乎每到一处都有不同的挑战等待着他们。有趣的是,《指环王》就是托尔金受到一战启发写的,而它又启发了太多的故事。本片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上就非常类似《指环王》。

  乔治麦凯出演的士兵几乎出现在影片整个两个小时中。影片从树下的他开始拍起,一直到他又再次坐在树下结束。期间,镜头时刻不停地跟随者他,有时在他身后,有时在他面前。观众则跟着他一起被炸、被射击、掉下瀑布、摔入泥潭。。。有点像是电子游戏中主角,一步步闯关。

  然而他走过的地方,真的如犹如地狱,满目的尸体残骸,让人触目惊心。他看不到的内容,观众也看不到,只有映入他眼帘的,观众才能看到,这就让观众与主角一样,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产生了一种未知造成的恐惧。而乔治麦凯所经历的一切确实可预见拍摄时要经历多少挑战,这位年轻演员虽然并不被人熟悉,却一定会因此片立刻被人刮目相看。也不得不说,他能得到这个机会真的很幸运,应该是无数英国年轻演员梦寐以求的,谁不希望出现在一部电影的每个镜头里?

  大批有名英国演员加盟客串。观众会在士兵征程中陆续看到柯林佛斯(Colin Firth)、 安德鲁·斯科特( Andrew Scott)、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 )、 理查德·麦登(Richard Madden)等人身影。他们每次出现确实会让人有点出戏,因为这些演员平时较少在战争片里见到,以为男主这是穿越到了王牌特工、福尔摩斯、保镖等电影里。

  但能看到他们确实很令观众开心。毕竟跟着男主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些无法入目的恐怖内容,这些明星仿佛是对男主和观众每到一站的奖励。仿佛听到内心的声音:“恭喜你,费了半天劲终于见到了卷福!” 而且每到一站,观众也会有所期盼:下一个会出现的大明星会是谁?

  这的确起到了缓解紧张情绪及不断振奋观众神经的作用,也同样可以帮助把大众吸引到影院里。不然,如果只是一部战争片,就算幕後人員再大牌,技术再有效,还是难以吸引大部分人的注意。

  最后,只希望大家可以在影院看到本片,因为这的确是今年最了不起的一次观影体验。

  《1917》影评(五):一部过于安静的战争片 - 浅析电影节奏

  长镜头让时间流逝特别真实。

  鞋底踩上过高的杂草,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前走,顺着水塘边缘,手附上铁丝网,被扎破,倒吸一口气,皱紧眉头,猛收回手,血流下掌心,时间流逝带来的真实,好像我与主角并肩前行。

  电影是前几天看的了,所以可能会有一些记忆错误,所以就只打算简单分析一下,导演在一镜到底的前提下对节奏的控制。如何让一部战争片既不因充斥打斗而过于吵闹,也不因主角在荒外潜行而过于沉寂。

  以下全部包含剧透。

  电影开始于主角正好和朋友在树下休息。时间流动缓慢,安静。

  朋友被布置任务,主角恰好被卷入其中,两个人穿过长长战壕。节奏渐快,两人争执,穿梭途中遇见很多人。

  两人出发,走上高地,气氛紧张,四周无人,步伐很慢。再次静。

  进入敌军营地,依然很紧张,怕敌军没有离开,节奏缓。

  老鼠触发爆炸,地方要塌了,主角被朋友拉着扯着往外冲,节奏急。

  两人安全,探查房屋,静。

  飞机坠落,两人救出敌军飞行员,对方受伤严重,主角飞奔接水,回头时朋友已经被对方捅了一刀,拔枪,射击,主角抱住正在死亡的朋友,答应一定会将任务完成,找到朋友哥哥。这个片段有缓-急-缓的几次转换。

  主角搭上了另一支部队的车,中途车轮胎陷入淤泥,主角下车推车,没人愿意帮忙,主角叫喊、恳求,最后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车队再次出发,主角与他们分离。依然是小缓-小急-小缓的转换,时间流逝控制很好,让人感到真实,也不至于太过拖沓。

  主角下车后,一个人再次踏上征途,进了镇子,过桥时被人射击,跟人对枪,进入房屋,上楼,再次对枪,滚下楼梯,陷入昏厥。这段相对比较紧张,主角暴露在危险中,但实际上镜头中的主角大部分时间都只是一个人。尽管是在跟另一人对枪,却只能看得到一个窗口,而看不到另一个人,而周围也没有他人。节奏紧张,但并不快,紧张不是产生于宏大的战斗场面,而是产生于真实。昏厥设定很巧妙,让时间在昏厥中流逝,也不影响一镜到底,醒来时可以直接切入夜晚的场景。

  晚上,在房屋废墟中狂奔,偶尔被人发现,狂奔躲避追捕与设计。这段灯光效果十分梦幻,符合主角跌下楼梯脑部受伤,这个废墟都沉静在一种不真实感中,或者说战争的颓废与不真实感。依然是动静结合,缓急相当。

  之后有一段极其漫长的沉寂,主角躲避追捕时误入一对女子和婴儿的住处,主角解释自己是来帮助他们的,语言不通但是他们交谈,小婴儿听主角唱歌,周围非常安静,节奏很缓,是电影中一个大静、大缓。

  主角听到钟声,知道自己必须再次上路,告别,继续飞奔,躲避追捕,碰到了一个喝醉的德国士兵和一个年轻士兵,打架,逃,跑,枪响,继续跑,跑到尽头,跳入水中。依然是动静结合,有时主角像是安全了,但很快又陷入危险,你只知道主角要逃,事件本身非常紧张,但偶尔也有缓下来,但你知道主角现在并不安全。节奏掌控很好。不停在急缓之间转换。

  主角字面意义上随波逐流,被冲下瀑布,艰难爬上岸,在森林中走,碰到一队英国军队,有人正在唱歌,主角坐下来,跟着众人一起把歌听完。这是直到电影结束部分之前的最后一个明显的静,节奏明显缓慢,镜头从主角身上离开,扫过坐着的一排排士兵们,再重新扫回主角。很安静,很平和。

  主角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想要寻找的军队,他们很快就要陷入德军的陷阱,时间要来不急了,主角不得不拨开层层人群,一直往前。他的武器与背包早就丢失了,他深陷人群之中,却是孤零零向前行进,追赶时间。穿过战壕,转弯,询问上校麦肯齐在哪里,通常得不到回音,继续向前,转弯,被阻拦,不顾,继续向前,明明已经摇摇欲坠,却坚持向前,打斗开始了,要迟了,紧张,这段节奏非常紧凑,很急,明明已经离目标很近,却还是达不到。

  主角找到了上校麦肯齐,上校却不肯听他说话,主角拿出信,上校不看,主角在奔溃边缘,坚持,上校终于看了,叫停,撤军。紧张,急切的张力层层叠加,堆积,到此终于释放,观众长舒一口气。

  主角开始寻找朋友的哥哥,这段与上一段找上校相比,节奏要更缓,但紧张感依然存在,不知道哥哥是否还活着。镜头扫过很多伤员,士兵来来往往,军医脚步不停,到处都是受伤的人群。战争的真实与残酷感在这几分钟的镜头里淋漓尽致展现出来。相对之前,节奏确实缓慢许多。

  找到哥哥,两人交谈。非常让人心碎的对话。很慢,每句话之间的呼吸与沉默都被真实展现,感情上的波动与挣扎急不起来的,很真实。

  主角一个人,完成了所有任务,走道一棵树下,坐下。

  一如开头。

  静、大缓、切至黑镜。

  电影结束。

  该说的想说的之前都零碎说了,再总结一下就是,导演对节奏的掌控很好,与一镜到底的技术相匹配,呈现出来的场景很真实,急缓之间的转换尤为巧妙,让观众时时刻刻都处于紧张之中,代入感很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917》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