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可是细细回味街亭之战,难道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就没有一点问题吗?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泪为马谡而流。
泪里有悲,亦有悔。
泪里有悔,是诸葛亮深知街亭之失,过在自己。
但就如《成败训》中所言:
当结局已经注定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抽丝剥茧,去探寻失败背后的真相,并吸取潜藏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街亭之失,过在马谡
愁云惨淡,杀声震天,马谡立于山顶,正俯视着山下席卷而来的魏兵。
四周皆敌,我军已乱。
此时的马谡知道:这一战,败了;街亭,要失了。
他的眼里或许会有一滴未落下的泪,而透过其间,可以看到过去种种,皆为街亭之失埋下了祸根。
那时,司马懿与张郃率领大军前来夺取街亭。
诸葛亮得知后,便与军将商议:“谁敢领兵去守街亭?”
当时,马谡信誓旦旦地接下重任,许下军令状,赌上性命死守街亭。
力不可及,轻言承诺,从此埋下了祸根。
“丞相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我们已经占尽地利,魏军又怎么敢来呢?”
听到王平再三进言,马谡恼怒了。
他斥责王平道:
若敌军真断了水源,我军将士当死战之,必以一敌百。
马谡本不愿意,但正值敌军接近,便松了口,拨了五千人马交给王平,并傲然说道:
“等我打了胜仗,你可不要在丞相面前分我的军功。”
司马懿领大军而至,先是围山,再是断水。
马谡曾说的兵法,此时如同笑话。
先前埋下的种种祸根,在此刻酿成了苦果。
任用马谡,过在孔明
街亭失守,马谡难逃其咎。
但还有一个人,需要为这场战役的失败买单,此人便是错用马谡的诸葛亮。
正如司马懿听闻是马谡守街亭时,发出的感慨: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这锅诸葛亮背的可不冤,细细说来,他过错有三:
第一过,在于不听劝诫。
在白帝托孤之时,刘备曾问诸葛亮:
“你认为马谡这个人才能如何?”
刘备听后,说道:
“并非如此,我看这个人名不副实,不能委以重任啊,丞相定要深入观察此人。”
刘备早就看到了马谡的缺点,一句“不可大用”为诸葛亮敲响了警钟。
对于街亭的重要性,诸葛亮比任何一个人都清楚,但由于对马谡过于欣赏,使得自己在处理这件事上不够慎重。
面对诸葛亮的担忧,马谡拍着胸脯说自己熟读兵法,守区区街亭是小菜一碟。
夸夸其谈也就罢了,马谡还请了军令状,这一来二回,竟让诸葛亮也昏了头。
马谡其实并非无能之辈,他胸中确有韬略,但却缺少实打实的作战经验。
街亭一战,马谡屡屡战略失当,反而是王平将敌军意图料了个八九不离十。
马谡有才,却被错用
因此,很多人将他视作无能之辈。
难道马谡就真的毫无才能吗?
非也,马谡很有才。
在诸葛亮南征时,马谡曾为诸葛亮出谋划策。
在临行前,诸葛亮曾问马谡:
“我奉旨南征,听闻你有不少真知灼见,望你赐教啊。”
“南蛮离得远,又多山多险,不服的情形已经很久了。
即使今天打赢了,攻占了此地,难保明天他们不会再起叛乱。”
一番分析,头头是道,三言两语,便将南征最难之处点明。
若只是看得清局势,还不算什么,马谡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丞相南征,但服其心足矣!”
好一个“攻心之计”,这正与诸葛亮不谋而合。
诸葛亮后来采用了马谡的建议,通过七擒七纵,彻底解决了南方问题。
此一役,马谡功不可没。
抓得住关键,想得出妙计。
他不仅在七擒孟获时大放光彩,在离间曹睿和司马懿时也算无遗策。
当时曹睿刚刚即位,朝中局势还不稳定。
诸葛亮想要北伐,而他唯独忧虑一人,那便是司马懿。
于是,马谡又生妙计——离间计。
司马懿虽是顾命大臣,但曹睿却对他怀有疑心,马谡之计就是要利用两人之间的猜忌心。
他先是派人到洛阳散布流言,后来又贴榜文于大街小巷,扬言司马懿有不臣之心。
果然,曹睿起了疑心,于是司马懿被夺了兵权,又被贬回乡,北伐的第一劲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除去了。
两番献计,无不切中要害,如此看来,马谡确是实实在在的人才。
但马谡有才,是谋臣之才。
吕不韦曾说过:“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
因为只有伯乐,才能相中良马,也只有伯乐才可以用好良马。
不同的性格,各异的特色,但可叹可惜的是有很多人才没有被善用。
而因为一次错用,不仅使蜀汉丢掉了整个战局,还断送了马谡的性命。
有时候,上位者用人遣派,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这比人本身还要重要。
有多大的才能,就做多大的事,合适做什么,便去做什么。
有小才者,不勉强,做好分内之事便已足够;
有大才者,不埋没,委以重任、信任到底。
既有小才者做好分内的小事,也有大才者能堪重用成大事,大事小事两不误,才能真正成事。
有的人沉默寡言,但却谨慎细心;
人的才能各不相同,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
就如同齿轮一环环扣上了机器,只有分毫不差,机器的运作才会井然有序。
于上位者而言,通晓了用人之道,方能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无法亲历亲为的事情上,也能做到尽善尽美。
于普通人而言,只要站对了位置,那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自己也可以做自己的伯乐。
所谓人才,从来都不是取决于天赋的,人才就是一个挖掘自身、培养自己的过程。
擅长什么,喜爱什么,想做什么,这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方能尽其所长。
只有站在了合适的地方,才能站得更稳、站得更高。
?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有 书 君 点 赞 哦 !
《三国》之“谋与略”系列正在连载中
明天我们要讲的是
如果喜欢今天的故事
可以在文末给有书君点个“在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