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传统文化教育要“三重三更重”
日期:2019-11-28 14:00:40 作者:文明 来源:文明 阅读:

传统文化教育要“三重三更重”

  记得儿子还在他娘肚子里的时候,她娘就花了一千多元买了个播放器,据说里面有300多首唐诗、100多曲宋词,还有很多中国古典音乐和西方的经典名曲,甚至还有《再别康桥》这样的现代诗歌

  东西买回来之后,她娘既不播唐诗,也不放宋词,更没有播放那些悦耳动听的音乐,而是循环播放《易经》,我不知道儿子在肚子里面听得怎么样,反正我是听烦了,我对孩子娘说,“你整天播放《易经》,你能听懂?连你自己都听得打瞌睡了,还能让孩子听得舒服?”孩儿娘白了我一眼说,“专家说了,这东西听不听得懂无所谓,反正听了总会有效果”。我彻底无语了。

  对待传统文化教育像孩儿娘这样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化的现象其实还很多,比如像“汉服传统成人礼”、“春节六拜”、“国学诵读”等等这样一系列吸人眼球、近乎作秀的活动经常会占据头条,有时候玩出的花样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现在,一拨接一拨的“唐宋诗词热”、“国学热”、“幼儿读经热”、“礼拜热”席卷而来,甚至会给人造成传统文化全面复兴假象。面对这些热浪风潮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这样做真的是在传承国学经典吗?真的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吗?真的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吗?在笔者看来,答案否定的。

  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化,这三种心态罪魁祸首。一是功利心作祟。很多的所谓国学教育机构,其实是打着国学的幌子在圈钱谋利,只热衷兜售一些表面的形式,不注重实质内容,让人得不偿失;有些教授老师擅长于热炒热卖,美其名曰翻译解读国学经典,实则贩卖皮毛,曲解内容,不但让人学不到东西,反而让人误入歧途;还有些私立学校社会营利机构通过组织“汉服表演”、“集体传统成人礼”等吸人眼球的活动来宣传自己,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浮躁心作祟。有的家长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试图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来逼迫孩子学习传统经典;有的教育部门有时也罔顾教育科学规律盲目增加传统经典的阅读量和背诵量以致孩子们负担增加,望古文而生畏;三是虚荣心作祟。有的家长有志于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通”,于是过早地剥夺孩子好玩天性,送他们上各类国学培训班,逼迫他们背诵各类传统经典,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在人家面前炫耀他的孩子有多聪明,小小年纪就能背诵《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诸如此类,这三种心态给传统文化教育的伤害致命的,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带坏了社会风气,不但起不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反而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阴影,以至于孩子们失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到底要怎样避免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呢?笔者提倡“三重三更重”:

  既要重形式,更要重内涵。所有的教育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学形式作为教学载体促进教学效果,传统文化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讲传统文化教育要避免形式化,并不是要抛弃教学形式,比如讲到传统礼仪,通过向老师行传统礼仪的方式来促进教学效果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搞成大张旗鼓的作秀。形式是为教育内容服务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而不只是会背、会写、会唱而已,更不仅仅是穿奇形怪状衣服、行跪拜礼等形式化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实质上,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深入学习理解传统文化,再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和创新的教学形式把知识教会给孩子们,而不是一味地逼迫孩子们死记硬背,人的记忆能力有限的,如果在要求孩子背诵之时,将这些古代经典作品创作背景,以多样化的先进教育手段展示给孩子们,这样的记忆就变得更具有意义了,就算孩子们哪怕是忘了原文,也体会到了这些经典作品的内涵和价值,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传统文化教育要“三重三更重”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