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无应答》是一本由王诺诺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这么总结——记录个体的精准数据,能够改善个人生活;记录群体的庞大数据,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大数据技术‘算’出我们想要的生活,就这样我们终于告别了混乱,这就是我这些年来看到的改变。”
数据的高度即时反馈就会产生这样的信息黑匣子,让人单调又愚昧。
——只有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曾经走过的路,遇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才构成了一个人核心的价值。
“‘连接一切’变成必然,那么‘从系统中分离’就变成了最脆弱的奢侈品……”
如果人类可以选,他们会不会宁愿放弃真实,去做一个完美又绵长的梦?又或者,离开地球,去深空里寻找新的边界?
一个寻常工作日《地球无应答》放在手边,短短十几个科幻故事,跟喝水一样,在间歇的时间里还没察觉就读完了。
科幻故事的架构和脑洞一般都很宏大,读起来颇需要几分体力,《地球无应答》却不然,架构轻简,篇幅短小,故事流畅,将关于宇宙和未来的幻想融在故事里,大有一叶知秋的感觉。不过也觉得还是缺乏打磨,不够精巧,没有足够的逻辑和细节进行串联,纵然想象再好,也会有些遗憾。
科幻总带着些机械感,这本小集子也不例外,专注于“科幻”本身,丝毫没有因为是女性作者而多几分感性,倒是字里行间能看出这个古灵精怪的少女,无所顾忌地,蹦蹦跶跶穿行在无垠的宇宙和时空里。她驾驭故事的轻盈降低了科幻作品的沉重感,而又很干脆利落,废话不多,像是女学霸的风格。
合上书再想想那些故事,我最中意《 风雪夜归人》,四个人在封闭的飞船里,飘荡在星辰里,向着不知道哪一个故乡而去,这样的设定就已经很诗意了。至于开头就是一桩命案,孤岛悬疑简直振奋人心!随着不同人物角度对故事进行解读和阐释,真相渐渐浮出水面:隐藏身份移居外星的最后一位地球人,一个人驾驶飞船回到地球,呆了三年,又返航到争执去哪个星球的中间点,总共耗时55年。
对于一个故人,三年在地球的时光能做什么?而故乡又变成什么模样?他亦没有用冷冰冰的数据塞满返航的飞船,这些写意留白,是寻常科幻难以见到的,是最后一个中国地球人会有的浪漫情怀。
这本书读下来觉得通畅,也可能是构建于一个我们熟知的科幻世界,种种均有端倪: 让人想到《黑镜》《疑犯追踪》的《全数据时代》,想到《大鱼海棠》的《春天来临的方式》,至于宇宙时空那些穿越来去的飞船,或者移民其他星球,仅靠《星际穿越》就有了深入人心的设定,并且还有一个调皮过头的AlphaGo……这些故事蜻蜓点水一样碰触到我们对未来的种种考量,又不拖泥带水长篇大论,所以显得十分可爱。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三):一部理性思考未来科技发展的科幻作品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变换万千,AI技术、基因技术、高仿真技术无疑引领着这个时代。作为引领技术变革的科幻小说自然变得更为重要,前端的科幻思想往往做着未来几十年人类发展的预判。就像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畅想的当时不可能的故事一样,现在已经或者正在变为美好的现实。
中国近期火热的科幻小说及《流浪地球》的热映,正在带动着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由之前歌颂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满足自身成就向展望未来的途径上进发。
“每个乌托邦的构建者都忽略了人类本身的欲望,盲目用技术和体制来改造社会,制造理想国,如果修改人本身的欲望呢?”这是《地球无应答》这本书中的经典论断,虽是一本科幻小说,但对人类盲目用科技满足自身私欲的行为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地球无应答》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说合集,每一篇的主题和态度都不同,但无疑都将矛头直指人类:科技是把双刃剑,通过科幻描绘的是对人工智能的不屑,鄙视乌托邦的科技生活。
对于其中的《风雪夜归人》这一篇来说,我们能看到作者内心中对地球的深深眷恋之情。对于嘉阳来说,他定居在一个离自己家乡10.5亿光年外的星球上。“在地球上的时候,我仰望星空,我是真真切切地想征服它们,可是到了星舰上,我又渴望安定的土壤。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我始终不曾忘却地球上的家,尽管隔着茫茫的宇宙。”他,最终一人降落地球,并且在地球上生活了三年,三年之后,最后一个拓荒者嘉阳又乘飞船返航。随着嘉阳的死,最后一个拓荒者也不复存在了。嘉阳的死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那代拓荒者最终的归宿。
《春天来临的方式》又是一篇唯美、浪漫的短篇小说。“爱是什么?句芒觉得海棠花很美,现在,他想每一年都把春天带回来。”作者所描写的流星、愿望,很美很虚幻。“看到流星的人类许下愿望,愿望就会蹭上流星的尾巴,跟着一起飞上天。流星到了天穹最高点时,如果玄鸟从旁边飞过,看到了愿望,便会让愿望实现。”作者细腻而唯美的笔法又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科幻小说。
之前读过《三体》这套书的读者都会感觉到这本脑洞大开的书非常晦涩难懂,但《地球无应答》这本书却很浅显易懂,推荐给初入科幻小说的菜鸟进行阅读和赏鉴。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四):【雨枫试读】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文明而工作
作者王诺诺为我们带来的这本科幻小说《地球无应答》,让我们除了看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推进人类进步时所做出的贡献,更多是值得我们人类进行反思和深恩。
《地球无应答》由九个短篇小说组成,涉及的均是科学技术应用于人类,比如基因改良,选择优质淘汰劣质基因,比如机械体,比如现在数据时代,信息时代等等。
作者王诺诺把科幻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深度解剖了我们人类自己,揭开所谓完美的表面,露出了人类的自私,人类的贪婪,以及无耻的劣性。无论科学多么进步,人类的这些本性却所无掩蔽。无论是《改良人类》中的梨子教授为了从我的身上获得未改良的基因,用所谓真诚的眼光看着。用无数的借口掩盖他们犯下的错误,企图蒙骗刚刚苏醒的我。或是《地球无应答》中因为坚持科学真理而被放逐太空的我,人类追求完美,根本不在乎群体差异,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被用谎言盖起来。还是《全数据时代》中人类全凭数据上传,数据造就人,人与数据合二为一,隐私不再存在。数据是完美的,不会骗人的。而实事上人类永远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吗?恐怕不是,哪怕是意识到,人类也不会承认是他们错了。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基因改良的各种优点,似乎没有什么缺点。其实基因改良是一把双刃刀。人类享受着基因改造带来的好处,同样人类的进化也受到了基因改造的影响。事实上人类的基因是在不断进化过程中,进行优胜劣汰,自我平衡的。即使有些基因不利于生存现状,也会留下来,成为一种隐性的基因,就是我们常说在隔代或是隔隔代身上存着某种相同处。其实这种多样化的基因。但是人类在追求自我完美的时候,却抛弃,只要改良的基因,最终受到反噬。
如果当这些故事成为现实,人类或许是走向辉煌的顶峰,亦或许是破灭的深渊。既然未来有许多的可能性,我们就不得不得深深的思考一下,所谓的进步,就一定是正确的吗?要知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对待科学更要严谨的思考。无论是对面人类自己,还是面社会关系,还是宇宙,或是外太空,我们需要进行深思和反思。从内心感叹于作者的心思缜密,细细思考觉得极其恐怖,确实某些不可逾越的准则,在科学实验推广的时候,不仅要走一步看一步,更要高瞻远瞩,走一步看万步,只有可持续发展的,才是可行的。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五):【雨枫试读】对抗虚无的最好办法或许就是关心粮食和蔬菜
这本书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也许正是切割成这种小短篇,才没把故事写得更深刻。可以看到作者尽力想构建一种宏大叙事,却只能点到为止。不过还是不乏作者的反思在里面。比如说,对人工智能涉及的大数据以及隐私问题的争论;面对虚无,对时间是什么样存在的思考;当所有人外貌个性都差不多的时候,谁是谁还重要吗这样的反思……我觉得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作者的想象力一定是高于读者的,用大家想不到的视角或观点来叙述。但是有些可惜,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可以预想得到。
1、利用人类基因改良技术,所有的人类都变得美丽、健康、温和、礼貌。读到这里,我瞬间汗毛竖立,若都是那样千篇一律,世界就真的像《黑镜》或是《西部世界》那样,冷冰冰、硬邦邦的了。抬眼看看窗外马路上的人,突然觉得真实存在的世界太可爱了。高矮胖瘦,豪爽洒脱,或生气吵架,或把酒言欢,每个人都那么分明,都那么有生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面对美好,心向往之,但也不曾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圣人。因此想到过往的一些迷茫、困惑、忧虑、害怕,一下子就想开了。这些不过都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啊。比起把这些坏习惯、坏思想全部改造成自信、果断、勇敢理想的样子,我更乐意保持我的这些缺点和负面,不然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2、在遥远的宇宙中,听到来自地球200多年前的恋人的留言在呼唤:付晓云,我喜欢你。还有一对年轻人,为了执行任务,相隔两地,时隔200多年,在太空中听到对方留在宇宙中的摩斯密码,是一首情歌。我的天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浪漫的呢。
3、孤独,应该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吧。朋友曾说“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当时还对这种脆弱到只能自己躲在被窝偷偷哭泣的 人嗤之以鼻,慢慢地开始理解。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个体,没有一辈子的伴侣。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与自己独处对话。对于星际人尤其如此,广袤无垠的宇宙,受静谧和虚无感支配着,该是怎样的体验?在成百上千年中,冬眠、醒来执行任务、再冬眠,如是往复。是什么才能支撑自己活下去呢?而我们每天面对应接不暇的生活,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从开解人生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是成功的。情怀还是有的,作者还是美的。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六):【雨枫试读】打破时间的轨迹—地球无应答
《地球无应答》是新晋作家王诺诺的中短篇小说集,其科幻设想主要集中在未来太空探索,随着人类的视野从地球望向太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发展航天事业。太空不再仅仅是中美俄等超级大国的竞技场,印度、以色列、日本等国家也纷纷研究探月等技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太空热成为科幻作家首选题材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其实人类对于太空的想象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已经成为热门,《太空漫游》系列即从火星探索拓展至外太空探索,随着科幻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科幻作家的想象力不再局限于太阳系、银河系,而飞跃向光年尺度外的河外星系,更玄妙更富于想象力的故事层出不跌。
王诺诺用《改良人类》、《地球无应答》、《全数据时代》三篇短文构筑了一个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基因工程将人类改造得臻于完美,但毁灭也接踵而至,人类纷纷逃亡太空;大数据时代造福了人类生活,却不知灾难天使隐身其后。这一系列设想与英剧《黑镜》的近未来设想相映成趣,我们不禁反思,科技的昌明一定是有益的吗?在将一项新兴的技术推广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接受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不仅仅实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面前不知所措,甚至会因其而被反噬。
《春天来临的方式》是这本集子里我最喜欢的一篇,既洋溢着东方美学的幻想,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带着春季的暖流催生海棠花的美;又包含着科幻的巧思,地轴扰动带来四季流转,洋流循坏守护海洋世代变迁……时间的轨迹逆流而上,从古文化的源流中汲取出句芒、南溟这样富于诗意的字词。
《一天的故事》是这本书中最完整的故事,作者在布局时即已经为读者设了一个套,三条看似完全无关的故事线,太空移民、原始人类、意识上传人类,仿佛是三个时空的交错,其实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一天之中。因为人类社会的裂变,信奉“信息、能量、物质”三族人类分别踏上了自己的进化道路,若干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生存之根本的信奉带来的冲击将迸发出奇异的色彩。
随着《三体》和《流浪地球》的火爆,中国科幻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如王诺诺这样富于想象力的作家不断涌现。而继夏茄、郝景芳之后,女作家的阵容也在不断壮大。虽然王诺诺还是新手,作品的质量不算太高,科幻点子也稍显陈旧,不过故事的完成度很不错, 能够将一个科幻设定拓展为一篇吸引人的小说,已经打赢了绝大多数写作者,希望以后能够看到更多精彩故事。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七):【雨枫试读】故乡与故人,永不忍辜负 ——读《地球无应答》有感
蓝色的封面简单素雅,白色线条勾勒出地球轮廓,隐隐透着一点科幻的影子。翻开扉页,有作者王诺诺的相片,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孩。看介绍是剑桥硕士,拿过银河奖的新人奖。名字却很陌生,想了想,之前应该没看过她的作品,正好借此做全新的认识。
全书一共200多页,收录了9个科幻故事,前两个故事有比较紧密的逻辑关联。我很喜欢其中的4篇,一一道来吧。
最喜欢《风雪夜归人》,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带着几分传统意象的故事。作为某移民新星球上的最后一位地球拓荒者,嘉阳和3位后辈终于有机会飞向地球,却在中途为继续前行还是打道回府发生了争执。为了回去看一看故乡,嘉阳独自驾驶飞船往返地球,并在地球上生活了三年;这一去一回用了55年,耗尽了他一生的时光和生命。全篇文笔流畅,情节合理,悬念得当。文末引用了全诗,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很让人心生共鸣,为之感慨。
同名故事《地球无应答》,是《改良人类》的续篇。故事设想人类基因改良到极致之后,因差异性太小而被某种病毒集体毁灭,幸存的少数不得已选择了把人类大脑数字化……一位科学家因反对基因改良趋同被放逐星际。他流浪在太空中,即便没有应答,也一次次呼叫着地球,那是对故乡的牵挂和执念。此后他遇到后来的人类文明,并有幸听到自己少年时所住房间里的电波,那个心仪女孩对他偷偷说出的“我爱你”,让他热泪盈眶……故人已逝,音容犹在,终不忍辜负。
压轴的中篇是《一天的故事》,这篇小说从三条主线来讲述故事,思考信息、能量、物质哪个才是生命的本质?从流浪派、数字派和原始派的交集去一步步揭晓答案,展现出了作者很好的故事架构能力。重返地球的海光为了调解地球上两派的矛盾,以免任何一方被灭绝,放弃了回到母舰的机会,是他对地球故乡的不舍。青梅竹马的婷300多年后又回到地球来寻求海光想知道的结果,是她对故人的深情。在闪烁灯光中流淌出的歌声,浪漫而忧伤。
书中还有一篇科幻很特别,非常具有中国风——《春天来临的方式》。这篇故事展现出了作者的优美文笔和细腻情感,童话般的灵动与美好。春风、桃花、大海、鲲……像极了看《大鱼海棠》的感觉。每年送去的春天承载着对故乡的眷恋,八千年的轮回是与故人不离不弃的陪伴。
除了这几个故事之外,书中还有两篇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展做了一些思考,比如全面信息化之后要花钱买隐私的《全数据时代》,还有《最后的复盘》里阿尔法狗学会了不仅在下棋上动心思……故事都讲得比较有趣,只是对话方式偏多,略有欠缺。
作者并非物理类专业出身,硬科幻部分会有不足,但贵在能扬长避短,把一些有意思的设定通过架构巧妙的故事讲出来,做得还不错。总体而言,属于科幻作品里的中上水准,还是能带给我一些惊喜。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八):推开世界的门
科幻的迷人之处在于对未来的无限想象,正如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世界,可能在一趟地铁、一个睡前故事、一杯咖啡、一个下午之中,都隐藏着充满想象的故事篇章。青年科幻作家王诺诺用作品集《地球无应答》带着我们一起在交错的时空中穿梭,置身未来看现实。
在未来社会,人们的基因被彻底改良,不但替换掉了容易致病的基因,还剔除了暴躁易怒、生殖欲望、懒惰等性格缺陷,使得强势基因成为人类的基因主流。可是当基因置换法修改了人类几乎所有的性状之后,遗传性状开始变得不稳定,整个人类社会危在旦夕,等待着拯救……
《改良人类》幻想了未来世界基因编辑技术成熟后的世界图景,用拯救与毁灭的两难营造危机感。而有关“自私,是社会向前走的动力”,也成为一种人类进化的“反证”。注定的悲观结局暗示了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颠覆性与灾难性未来,结尾处试管炸裂的声音振聋发聩。
同名篇目《地球无应答》似乎延续着《改良人类》的情节,孤星4号驾驶员付晓云在病毒泄露事件发生后变成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独自驾驶飞船在宇宙中单项飞行。他本以为再也不会遇到同类,却意外收到了来自另一艘飞船的信号。关于永生、关于人工智能、关于生命科学等等,小说试图在时间与空间的震荡之中,探讨人类的前进方向,重新定义“孤独”的定义。
科幻小说的点子通常来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情节却需要植根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每天看得到、听得到、接触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全数据时代》用“我”100个小时的经历,展现了全面数字化的人类生活。梅子在和“叛逆分子”林正载接触过程中开始反思人们被全数据时代剥夺的创造性和反思能力,进而意识到只有隐私,只有独有的个人经历才是一个人的核心价值。
《风雪夜归人》的悬疑手法和诗意内核;《春天来临的方式》对《大鱼海棠》的另一种演绎;《为什么猫咪要在深夜开会》的漫画电影场景与对宇宙熵的解读;《最后的复盘》中关于人类少年和AlphaGo的角力;以及《算法佳人》的轻巧灵动。书中的篇目各有特色,但共同的特点是将焦点聚集于人类自身,探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未来,人类将何去何从,人类会不会被自己追逐的乌托邦毁灭,人类所企及的完美世界是否是的不存在任何缺陷……
全书以中篇作品《一天的故事》作为结束。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用交叉叙述的方式,俯瞰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大脑信息数字化、人类永生、平行宇宙等科幻元素融于一体,很好地展现了对主题、素材、架构,以故事的完整度的把控能力,是一篇相对完成度较高的作品。
置身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的可能性,便是科幻的着眼点。身处当下的我们,需要细心留意身边的每一个变化,每一次革新,随时保持推门而出的姿势,才能站在更高更远的地方遥望未来。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九):与过去相逢,与未来相遇
科幻小说恐怕是最不缺观众的小说之一了,尤其是在刘慈欣获得星云奖之后更是给科幻小说带来了一个小高峰,今年的春节档刘慈欣的《乡村教师》(疯狂外星人)《流浪地球》更是证明了科幻小说的潜力。这也导致了网络上出现了更多参差不齐的“科幻小说”,这类“科幻小说”不是披着科幻的外衣讲述着狗血爱情,就是靠着一些你听不懂的科技名词堆砌成文。
对于一篇好的科幻文章,有的人喜欢以硬科幻与软科幻去定义它,有的人喜欢去深究其中的科技是否合理。对我来讲评价一篇科幻文章是否好坏在于:你能否有兴趣去读下去,在读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你对现实的反思。
就以这两条来分析《地球无应答》这篇短篇科幻小说。“第324次呼叫失败,地球无应答。”“星际放逐法”,几个字眼说明了目前的状况——一艘800年前出发与地球失去联系并被抛弃的飞船“孤星”,唯一的船员付晓云。原因呢,为什么被放逐?一艘200年前出发的飞船“sf290”与之联系上了,为这位第一个被判星际流放的犯人致上崇高的敬意。Why?这时原因才被缓缓道来,“基因置换技术”虽然名字听着是那么回事,不过你肯定在各种大片上看到过的,把好的基因留下把所有人都变成永远优秀基因的人,付晓云因为反对这项技术而被流放。而在这项技术启动后400年,因为病毒泄露人类毁灭。“孤星”的速度远远赶不上“sf290”,很快“孤星”又成为了孤星。在30年后又与一艘飞船联系上了,一艘刚刚出发的飞船。地球不是毁灭了吗?还能有生存者?通过一番对话了解到了一项技术“大脑数字化”,多说无益,和《黑客帝国》差不多,没有实体,只存在于电脑里的人类,得到了永生。在受邀回到地球的时候,付晓云选择了拒绝,选择继续一个人的流浪。
整篇小说的脉络清晰,前面留下的问题正是让你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毫无无力感。
再分析其中的令人反思之处。付晓云在能够与地球联系期间通过沟通发现自己慢慢不了解地球的知识了,只能恶补地球传来的资料。但是发现这些都是徒劳,因为每当他一觉醒来,知识由更新了,你永远跟不上知识的更替。这在我们身上不也应验了吗,只是我们的知识更替没有那么快,如果不身处其中继续学习,我们也不能保证自己是否会出现一觉醒来你就不了解这个时代了。(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那老爷爷会自杀,实在适应不了这个世界了)。另外插一句人类真的会犯那种基因改造的错误吗,这好像不太可能,所有人的基因都一样,一种疾病就可以毁灭人类,这应该不难理解的吧。
“只要继续飞,我还会遇到过去,还会遇到未来”这句写在文章开篇的文字在读完小说后,也变得明朗了。“孤星”在一直向着宇宙深处飞行,在路上它能够遇到过去人类发射的信号,读取过去的信息。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孤星”之后的飞船也在向宇宙身处驶来,“孤星”用了800年飞行的距离,“sf290”用了200年,而现如今的文明瞬间就到达了,为付晓云带来现在的信息,对他来说这就是未来。
遇见过去,等候未来,信息仿佛没有中断。“孤星”好像也不是孤星了。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十):【雨枫试读】未来请回答
最近阅读了一本科幻文学作品,书的名字叫做《地球无应答》,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科幻故事书,书的作者是一位年轻的美丽女作家,名字叫做王诺诺,作者不仅是一个青年科幻作,同时也是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还是剑桥大学环境经济硕士。本书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书写了几个短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未来的世界。本书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
在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来揭密未来。首先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基因,基因对于大家来说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基因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提出来的。在课本上我们也都有所了解,基因是非常复杂的,正是这种复杂的基因使得各种生物能够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可是真的问我们关于基因的问题,我们却并不知道是怎样的一回事。所以在未来的社会中,如何能够利用基因获得更加优秀的基因组合也是一个研究发展的方向。在本书中作者就着重的强调了这方面的内容,让我们对于基因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数据方面也是作者着重提出的一个概念,数据对于人们来说更加现实,现在的社会,每天人们都在提到数据这个概念,而且也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随着人们所说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很多的事情都变的更加简单,但是数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相信很多人也是不明所以,所以对于未来的世界也是毫无头绪。
病毒的传播也是人们恐惧的一个心理因素,在未来的世界,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相信没有人能国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所有的都是猜测,但是就是这样的猜测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些想象的依据。未来的社会病毒作为一个微小的生物,相信也会是一个影响极大的生物,会对于世界的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时空的概念,提出来也是有着久远的历史了,人们观察外太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对于空间也只是简单的了解。而时空顾名思义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这就更加复杂了,在未来的社会,时空对于人们究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相信也是巨大的。在书中作者就这样的观念展开联想,带我们了解。
平行宇宙更是一个很高的范畴,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够明白里面讲述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因此简单的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人们的思维观念是一种普及。让我们对于平行宇宙有了一个简单初步的了解。总之通过作者的几个短篇小说,让我们对于未来宇宙的猜测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有了更加具体的思维方式。
《地球无应答》是一本非常精彩的科幻悬疑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些神奇的故事,让我们对于未来充满了想象,同时也会反向思考我们现在的问题,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