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古希腊人》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9-11-01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古希腊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古希腊人》是一本由[英]菲利普·马特扎克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古希腊人》读后感(一):“从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希腊人”

  从初中追寻希腊的遗产痴迷古希腊神话纷繁复杂悲欢离合,反复阅读希腊波斯战争闲暇脑海中总浮现出蔚蓝的爱琴海上雅典的三列浆战船与敌人鏖战,自己脑补列奥尼达在温泉关的最后怒吼,希腊不仅仅对我而言是一个学术概念,一个文化概念,更是承载青少年时代理想自由憧憬

  这本书书是我近几年来所读到关于古希腊遗产的上乘之作。再一次论证了希腊的“大概念”。近代以来人们“言必称希腊”,这个“希腊”多半是指“雅典的希腊”,“伯里克利的希腊”,而非希腊文化这个概念。古希腊,无论从地缘还是文化艺术上,都绝非仅限于希腊这个国家地理范围,而应该是整个地中海,就像去年新书《古希腊人》中所说的“青蛙”(哈哈),甚至要囊括数百年间的埃及,西地中海,以及广袤的西亚与中亚地区,这么看的话,当年希腊人好多啊!

  希腊确实是全人类学校

  《古希腊人》读后感(二):当我们讨论希腊人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希腊,欧洲文明摇篮群星璀璨的古希腊人创造财富,至今仍为全人类所珍享。

  何为希腊,何为希腊文明?如果你将希腊文明的发生地和辐射范围,仅仅圈定在现今希腊所处的那一方天地的话,那可是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希腊人”,并不来自希腊本土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诗人萨福、荷马,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等等,然而,我们从未怀疑他们“希腊人”的身份,他们是希腊文明的缔造者。这是为何?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马特扎克的著作《古希腊人:在希腊大陆之外》就从这个角度再次审视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明。

  古典的希腊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地理或文化概念,甚至当考察希腊文明的起源时,“我们可以发现,希腊人的许多东西其实都不是原创的。闪米特人(腓尼基人和犹太人)的影响明显清晰,巴比伦人的早期成果也是其重要基础。”甚至有假说认为希腊哲学大部分都来自经由埃及传入的非洲思想。——文明的融合和再创才是历史的本色

  随着希腊广泛的海外殖民,以及对外征服,当然也包括被征服。伟大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在迫使希腊诸城邦屈服后,挥师攻占波斯,进军印度。他所征服的土地,相当于现今美国的大陆部分。“如果用‘多样化’来形容亚历山大的帝国可能远远不够,它包含着数以千计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有着上百种不同的语言。”伴随亚历山大的征服,一个泛希腊的世界呈现出来。强势的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不断交融,乃至永久地改变其固有的文化传统

  罗马的崛起以及对希腊世界的征服,使得希腊的生活方式和哲学在罗马找到了扎根的沃土作者写道:“移植到罗马土壤中的希腊文化仍然茁壮成长。那些生活在共和国末期或帝国初期,有着良好教养的罗马贵族无一例外都会说希腊语和拉丁语,而且随时都能引用荷马的作品。”尼禄和哈德良两位罗马皇帝更是对希腊文化青睐有加。直到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希腊世界才消失,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度被发掘。

  通过历史的梳理,作者认为,在认定何为“希腊人”,何为“希腊性”上,希腊人采取了今天被我们称为“自我认同”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讲希腊语,跟希腊文化关系紧密,践行希腊的宗教习俗,并且自称希腊人,那这个人在所有方面就都是希腊人。”这也回答了开头的问题,做一名希腊人从不需要真正出生或居住在希腊大陆上,荷马们是无可争议的“希腊人”。

  《古希腊人》读后感(三):古希腊人

  发现自己对历史充满兴趣之时曾计划过要略微系统的将基础补足,结果无从下手疑惑从国内史启程还是放眼全球史,纠结之后选择去它的吧,我又不做历史研究,仅是个人兴趣而已,那不如就从感兴趣的地方起步阅读。

  因为近日在读盐野七生那相对较浅显的《希腊人的故事》,所以对古希腊文明相关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于是一同伴读了这本《古希腊人:在希腊大陆之外》。此书的装帧看上去挺美,线装裸脊加护封,既保护书籍本身又能平摊开来方便阅读,内页纸质印刷以及排版皆是我喜欢样子

  本书作者菲利普.马特扎克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研究方向侧重世界古代史,著有《罗马帝国》、《古罗马的二十四小时》等作品,《古希腊人》是其中一本。与我之前预想中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讲述内容偏向于希腊大陆之外地区的希腊人对整个希腊世界及其文明所产生的影响。

  整本书不足三百页的内容,翻其目录先有个大致的阅读思路。除却文前的大事年表、引言及文后的译名对照表、参考文献等,书的主体内容只有八章加结语,而每个章节名下也标有相应关键词来做阅读指引

  对于历史读物,我期待它不要局限于一个特定时空,比起历史线性发展轨迹,我更好奇同一个时期内,整个世界的历史演变。尤其是欧洲史与亚洲史的分割阅读,导致我对历史事件年代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总是处于断层状态

  在本书对于希腊大陆之外的历史论述中,作者以其丰富通达的专业知识为读者梳理出另一个角度来观看古希腊人的故事,于我来看是补充了自己所残缺的部分知识,尤其是作者以通俗的语言来讲述更让人容易理解消化,这种有学识但并不以高深专业术语来炫学的写作风格让人阅读起来更为轻松愉快

  在阅读文字同时,文中亦配有相应的图片图文结合向来给我以好感,更加提升了阅读兴趣。此书唯有一点缺憾是没有配以相应地图,仅有随书附赠的两张明信片上有所呈现,而我期待的则更为详细

  我在通篇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最为感兴趣的部分是“亚历山大与东方”以及“马其顿与埃及”。在我的阅读历史计划中,《希腊人的故事》之后便是对《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这本书的阅读,而《古希腊人》恰逢其时的给予我指引,正如我一开始对自我阅读的期待,不要将古希腊文明局限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通过进一步阅读让我对希腊大陆之外的古希腊人所产生的文明有所认知

  生动的历史讲述所带来的乐趣使我一度陷入其中,仿佛文本中的人物仍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因为距离很远所以才不得见。本书在正文之后提供的“译名对照表”是十分必要的,我遭遇过同一人物因不同译者得出不同译名所带来的困扰,尤其是历史书籍,因此有译名参照对阅读来说十分方便。

  目前还未知这历史相关的阅读终会将我带到何处,但抱着一些些期待慢慢来尝试,终归是好的。

  疯猴勿杀20191021

  �T2����

  《古希腊人》读后感(四):浅评《古希腊人:在希腊大陆之外》

  时至今日,国内引入的有关古希腊历史的书籍即便不是恒河沙数,也相当可观,但其论述大多集中于狭义“希腊”地区(即今爱琴海西岸地区),偶有涉及所谓“大希腊”地区(包括希腊本土、安纳托利亚、北非以及意大利半岛南部上的希腊人定居点),更毋论希腊化时代的西亚、中亚乃至印度西北部这些同样受到希腊文化影响的地区了。菲利普▪马特扎克先生的《古希腊人:在希腊大陆之外》的引进则可谓一次有益的尝试。

  作者在引言就强调,本书“不以希腊大陆为重点,主要关注古代世界及其他地方的希腊人”,这一观点自有其道理。亚历山大东征以后,正是在与“东方”(包括古埃及、两河流域、古代中亚等)古文明的交流碰撞后,古希腊文化才具有蓬勃生机。因此,那些“背井离乡”的希腊人才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第一章简要回顾了亚历山大即位以前的希腊史。在回顾古希腊早期历史时,针对重要的“海上民族”入侵及“黑暗时代”,其他研究成果往往止步于论述它造成了古希腊早期文明的衰落,但作者创造性地指出,它还导致了早期希腊文明的离散以及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爱琴海岛屿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半岛南部地区的“大希腊”的产生。其后他还简要概述了包括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和腓力二世领导下的马其顿的崛起等历史事件;

  在探讨古希腊思想的缘起时,作者同样强调了古希腊思想并非希腊人原创,而是希腊人吸收古埃及文化等东方文化的产物。作者列举了许多并非出身希腊,却又被后人归入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文学家说明“希腊”之外的“希腊人”对希腊文化的贡献。即便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尽管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希腊人奋力击退波斯人细节,但其实也属于波斯帝国的臣民

  当然,希腊人自身的能动性不容忽视: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再加工的过程。例如,外来思想传入不仅仅简单地导致希腊人所信奉的神灵更替(他将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亚诸神取代老一辈泰坦比作异域文化与希腊本土文化激烈碰撞),还导致希腊人从此认为世界的运转是(宙斯诸神代表的)一系列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促生了他们探索世界运转规律经验主义概念,进而影响了科学领域突破。希腊人的成就是如此的高,以至于作者认为,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后的欧洲人只是在希腊哲学家中断的地方重新起步探索。

  第二章概括了亚历山大传奇般的一生;第七、八章则介绍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希腊地区和希腊文化,这些都是为国人相对熟悉的历史。作者认为“希腊世界”/“希腊存在”随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而湮灭并被遗忘

  第三到六章介绍的是希腊化时代,这是国内读者比较陌生的历史,也是笔者对本书比较期待的部分。第三章先介绍了从亚历山大逝世到三大希腊化国家——塞琉古、托勒密和马其顿——基本形成的历史,然后概要介绍了希腊化时代在哲学、科学、宗教和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塞琉古帝国,第五章介绍了马其顿和埃及,第六章则概述了在罗马和帕提亚等外敌挑战下希腊化王国如何走向没落的历史。

  总体而言,虽然受篇幅所限,作者无法对历经三个世纪的希腊化时代作十分详细的阐述,但作者还是为读者介绍了三大希腊化国家的发展脉络及各自特色。如果说亚历山大拉开了希腊化时代的序幕,那么希腊文化的东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新生则是在三大希腊化国家且战且和的过程中完成的。作为征服者的“希腊人”将希腊文化带到各自的辖地,同时也需要与辖地土著文化取得和解,以争取后者支持其夺得希腊化世界的霸权。在漫长的战争和文化交流中,希腊文化在东方烙下了印记,从而为以后的“反哺”西方奠定了基础。

  最后,作者在结语“希腊的遗产”中,先是就土耳其人以前的“希腊性”界定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史前时代到罗马——拜占庭时代的“希腊性”定义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开放——被替代的过程:其中由封闭到开放很关键转折点就是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希腊化国家建立大量新城市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也传播了“希腊人”的身份认同。接着他还提出,希腊的遗产在经历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沉寂后,又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在西方复兴,从而一直影响到当代的西方文明。在笔者看来,作者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恰如《智慧宫》一书中所述,伊斯兰文明在传承古希腊思想文化上也颇有建树,虽然受篇幅所限不能在本书或本篇书评中详述,但其贡献也是不应被无视的。

  在写作方面,恰如译者在译序所言,具有扎实学识和研究基础的作者运用通俗的预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梳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的主要脉络。其章节结构安排也遵循了合理逻辑,确系“一部雅俗共赏而又极富特点的历史读物”,对希腊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购书一观。

  《古希腊人》读后感(五):译序

  《古希腊人》的作者菲利普·马特扎克先生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罗马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剑桥大学教授,主讲古代史课程,已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本书对古希腊、古希腊人以及古希腊文明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和分析,并以较为轻松的笔触叙述出来,是一部雅俗共赏而又极富特点的历史读物。全书行文流畅自如幽默风趣,针对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给出准确的分析,既能从宏观上探讨背后隐藏的原因,又能从微观把握举足轻重的细节,逻辑严密而又简洁清晰。因此,尽管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其著述并不少见,但这部图文并茂的“小书”仍以其厚重的学术功底独树一帜视角,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著作,值得一读。

  马特扎克教授以其精到的研究提醒我们,古希腊文明主要是由希腊大陆以外的希腊人所创造的,而且希腊人生活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范围要广大。这不能不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作者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显然是以深厚的学识和扎实的研究为基础的。例如在第一章中,写到希波战争时,有这样一段:“我们能够了解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清楚波斯军队对希腊大陆的入侵受到阻挡并最终被击退的细节,主要应该感谢希罗多德。但人们很少知道,严格来讲,希罗多德属于战败的一方。换言之,作为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苏斯的一名公民,他也是波斯帝国的一位臣民。实际上,由于指挥了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战役,哈利卡纳苏斯女王阿尔特米西亚曾赢得了来自波斯万王之王的高度赞扬。”这一叙述简洁明快,举重若轻,展现出大家风范。

  应该说,即使是普通读者,也完全能够读懂这一段,但实际上其中蕴含着许多非常专业的历史知识。大家每每提及希罗多德,都会说他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这并没有错,他确实来自那个广袤的古希腊世界,但细究之下,在希波战争中,他应当是属于波斯一方的,因为他的出生地哈利卡纳苏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邦。首先,当周围的城邦都反抗波斯帝国的统治时,哈利卡纳苏斯却对波斯帝国忠心耿耿,直到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将其攻陷为止。其次,在众多希腊城邦早已选择了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或僭主制的时候,哈利卡纳苏斯依然采用君主制,所以文中提到了哈利卡纳苏斯的女王,而波斯万王之王则是波斯帝国君主的尊称,因为波斯帝国统治着数十个附属国,各国都有自己的国王,而波斯帝国的国王就是国王中的国王,即“万王之王”(King of Kings)。

  又如第四章写道:“根据后来的地理学家斯特拉博的记载,正是在这个时期,塞琉古跟一位印度国王谈判,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巴克特里亚土地换取了五百头战象。也正是这些战象,帮助塞琉古在伊普苏斯战役中打败了‘独眼龙’安提柯。”这一简短而有趣的叙述,实则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最早开始驯象,既用于农业,也用于战争。亚历山大在与波斯帝国交战时,第一次见到战象,不由得极为震撼。而这里提到的塞琉古一世曾是亚历山大手下的将领,自然见识过战象的威力,因此才会甘愿以土地交换战象,并将其用在继业者战争中。同时,这一段还提到了“‘独眼龙’安提柯”这个特殊的说法。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国王和贵族都有绰号或称号,有些是他们自封的,有些则是民众或后人给起的,这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常见的,如耶稣基督,“耶稣”是名字,而“基督”实际上便是称号。加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国王和贵族都有相同的名字,如塞琉古帝国的国王,总是叫塞琉古或者安条克,而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又都叫托勒密,于是绰号或称号常常成为区分他们的重要标志,而且从中也能看出其各自的性格特点或主要功绩。如“猎鹰”安条克,因其本性贪婪而得名;“大帝”安条克,因其复兴塞琉古帝国而得名;“恋姊者”托勒密,因其与亲姐结婚而得名;“胜利者”塞琉古,因其在继业者战争中获胜并创建塞琉古帝国而得名。至于这一段中提到的“独眼龙”安提柯,则是因为他仅有一只眼睛,但失去另一只眼睛的原因现在已不得而知了。

  马特扎克教授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能够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追溯许多现代词汇的历史文化根源。语言作为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必定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但我们在使用时却常常浑然不觉。例如,古希腊天文学家观察到有些星星是持续移动的,而其他星星是静止不动的,于是便以“漫游者(planetes)”来命名这些移动的星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行星(planets)”。又如,古希腊哲学家提出,对事物不断地进行切割,最终总会剩下一个最基础的单位,因而名之曰“不可切割的(atomus)”,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原子(atoms)”。这不仅仅是语言的演变,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希腊科学的异常发达,实际上现代的许多医学术语,“不是拉丁语便是希腊语”。还有一些词语的来源则非常难以想象,了解其最初的含义,可能会令我们对当时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laconic”(简洁)一词,源于斯巴达人居住的拉科尼亚地区(Laconia),因为斯巴达人以惜字如金而闻名。这种言谈方式就像是下达军事指令,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崇尚武力、不善文辞的民族特征,所以才会有列奥尼达率三百斯巴达勇士以少敌多、死守关隘的史诗流传千年。再如“lesbian”(女同性恋)一词,本意为“莱斯沃斯人”(Lesbian),源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居住的莱斯沃斯岛(Lesbos),因为萨福常在诗中描写对同性的倾慕。而同性关系亲密的情况在古希腊一度颇为盛行,以至于现在“希腊之爱”这一表达“依然被用于描述同性恋”。由此可见,许多源于古希腊的现代词语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本书也时常在相应的部分穿插对这些词语的分析,便于读者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借此窥探古希腊的社会面貌。

  正如马特扎克教授所言,这本书“内容所涵盖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从黑海沿岸的史前希腊殖民地,到中世纪最后一座伟大的希腊城市——强盛的君士坦丁堡”。在此期间,这个庞大的希腊世界里爆发了无数次战争,该书把这些战争处理得详略得当,并把重点放在了对主要脉络的梳理,而非对战争过程的铺叙上,从而以一位历史学家的身份向读者揭示了看似混乱的局面中隐藏的线索。以伊苏斯战役为例,马特扎克教授并未详细介绍这场战役是如何爆发的、亚历山大是如何取胜的,而是探索了这场战役为何会爆发、亚历山大为何会取胜,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整场战役作出了全新的描述,令人读后顿觉恍然大悟。

  本书的翻译,可以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均经过反复推敲、慎重衡量,力求准确无误,明白畅达。对书中相关历史知识则择要作了一些注释,以便于普通读者的阅读。可能由于出版方面的原因,原书中有一些小的错误或缺漏。如the Battle of Ipsus,即伊普苏斯战役(发生于公元前301年),有几处误写为the Battle of Issus,即伊苏斯战役(发生于公元前333年),译文径予改正。再如在集中谈论公元前历史的部分,作者经常会省略B.C.(公元前),但实际所指的年份都是公元前,译文中也已补全。又如《建筑十书》4.1.3误作6.1.3,《哥林多前书》1:22误作1:20,译文亦予改正。但由于笔者对这一段历史尤其是许多细节并不十分熟悉,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注释亦未必确当,尚祈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戚悦 2018年10月 记于清华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古希腊人》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