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拯救列宁格勒》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9-11-01 23: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拯救列宁格勒》经典影评10篇

  《拯救列宁格勒》是一部由阿列克谢·科茨洛夫执导,安德烈·米罗诺夫-乌达洛夫 / 玛丽亚·梅尔尼科娃 / 阿纳斯塔西娅·梅利尼科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拯救列宁格勒》影评(一):成功降低我对未来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的期待

  接着毛熊的《坚不可摧》看得,之前有看过关于二战时列宁格勒战役纪录片,对于这部片子视角还蛮期待的,正面战斗戏份不多,试图穿插讲述两多故事线。可结合的很生硬导演是想向人们传达太多的东西吧。各个方面都是浅尝辄止。匆匆结束。。连着看这两部片子让我对俄罗斯这几年的战争电影有些失望了。

  《拯救列宁格勒》影评(二):高仿之作

  模仿好莱坞比较“像”的俄罗斯电影,典型事件+英雄人物+支线细节+价值观冲突回忆打破时间线、战争场景营造视觉效果胜利结局等等,中规中矩场面和反转也都不错。就是名字“好莱坞式的好大喜功”模仿的有点过了,突围列宁格勒、751号就足够了;俄式的粗粝坚硬特色也不明显关键问题是故事偏小、偏弱、偏松,真的以为两段价值观冲突能够有分量撑起来一个“史诗”吗?太好莱坞了吧。

  《拯救列宁格勒》影评(三):步枪飞机的故事

  看点:1.渲染爱国情怀不错,不上战场女朋友都跟你分手,当懦夫逃兵连女朋友都找不着;2.抢滩登陆战斗场面不错,有血有肉,现场总是无情的;3.中士是好样的,好的战士都是战场磨砺出来的,看着凶,对战友没的说,对逃兵也没的说。

  吐槽:1.俄罗斯人真有情调钢琴小提琴说弹就弹说拉就拉,够乐观的;2.内务部那小子不讨喜,国家战火中他还在整内部肃清。

  总体来说一般般,将就看吧。

  《拯救列宁格勒》影评(四):除了画面比较精致。故事太凌乱了,给一星,

  不知道表达啥,,没有起承转合,没有逻辑进展思维混乱

  该有的宏大,只剩下画面了,

  乱。

  名字起的太大,内务部描述乱七八糟,步枪打飞机又太出戏,

  儿女情长没有理由

  小橡皮艇去找大船,还找到了,脑路清奇。。。

  都是槽点

  别耽误时间了,

  不尊重史实,又结尾实景画面太过磅礴轻重不分。

  还不到140字么,崩溃了,崩溃了,词穷啊。

  《拯救列宁格勒》影评(五):《拯救列宁格勒》

  乍一看题目,以为是二战史诗片,看了以后才知道虽然描述的也是二战,却是一个很局部撤退行动。这个片名的题目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故事讲的是二战中德军围困了列宁格勒,企图将那里的二百万军民困死。为了生存,人们逐步从列宁格勒小规模撤出。影片叙述了首批用驳船752号从拉多加湖撤出了1500名军民。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这次的撤出却是一次失败的行动,如影片的片尾所说:“驳船752号遇难沉没,1200多人丧生。获救200多人。”

  整体看来,这个影片拍摄的还是不错的,在拍摄技术上比之前的俄罗斯影片要进步了很多。尤其是那场抢滩战斗,真实惨烈,用了各种特技炮弹将人炸飞,残肢四落,子弹打在枪托上,枪托裂开,露出里面的白茬。情节上也有独到之处,一个德军要向一位苏军战士开枪,被赶来的医生一枪击毙,这战士对医生说“谢谢!”话未说完,战士就被另一个德军打死。充分展示了战场上的生命有那么多的偶然和不确定性。这场面让观众看得热血喷张,甚至强于《拯救大兵瑞恩》。

  不过影片的整体安排显得不足。各个线索之间缺乏关联逻辑性,后期编辑粗糙,各个镜头之间少了衔接音效追求战斗的效果,无论什么场景都来一段强烈的战场渲染,强烈怀疑那个音效编辑的脑袋让驴踢了。其中有一段步枪打飞机的情节,不知道是否来源于真实采集,显得很假。自然也就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二战中,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900天。300万军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灾难中。战后统计有近80万百姓死于饥饿寒冷中。影片中描述的纳斯提亚的母亲冻死在家中,这在当时的列宁格勒已经是司空见惯惨状了。看到此处,想起那时在列宁格勒的一个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的日记:“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但列宁格勒的人们并没有屈服。在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除了战斗,还有忍受。他们直面痛苦,忍受痛苦,等待胜利,等待正义的来到。这种性格,令敌人胆寒,也赢得世界尊敬

  在那时,为了军事目的伤害无辜百姓,除了列宁格勒围困,还有德累斯顿大轰炸和东京大轰炸,还有原子弹的降临。总体上说,这还是一个被认同观念经过七十多年,人们对这种无差别战争,也开始有了谴责舆论似乎更在意平民的死伤,证明社会文明程度在进步。可是在实际上,平民的伤亡并未因此减少。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军阵亡九千人,伊拉克平民十万人。所以,无论何种战争,对平民都是一场灾难。政客一面肆无忌惮的杀人,一面在说什么保护无辜人民,其实这不过是他们的遮羞布罢了,更显出其中的虚伪。这是题外话。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戈列洛夫的父亲是这次撤退行动的总指挥,即将开船时,他找到儿子戈列洛夫,让他脱离担任抢滩任务炮兵学员部队,换上海军军服随船撤退。戈列洛夫拒绝了,并让父亲说出原因。这时镜头转换到下个场景。看到这里,我和观众都以为戈列洛夫的父亲是利用自己特权,保护儿子撤退到安全地带。那个猥琐调查员也因此打算对他父子二人展开调查。直到影片结尾,通过戈列洛夫对那次谈话的回忆,才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戈列洛夫的父亲对儿子说:“752号驳船不适合载人,存在风险。但如果驳船不开航,我明天就会被枪毙,就是这样。我没有其它交通工具客船也不能进入拉多加湖了。但我们需要疏散人们,所以我坚持要把驳船装到满员,我说我儿子会在船上。我不能取消我的决定。”

  实际上高层决策者们也处于一个很无奈的境地人员必须要疏散。可除了破旧的驳船,拉多加湖上没有其它运输船只。如果用驳船,要承担风浪和敌机轰炸等等的风险。说起来,这些决策者们未必是有意整人,但在这种危急情形下,他们只能运用清洗时代惯性思维,将责任推给戈列洛夫的父亲。并以枪毙来威慑他。

  这时戈列洛夫的父亲只能侧身迎敌,一面勇敢的承担起责任,细致安排撤退事宜,一面说服儿子留在船上,充当“人质”给上面看。其中的良苦用心只有儿子能够理解了。

  戈列洛夫当然理解父亲,也尽力去保护父亲,哪怕引起纳斯提亚的误会,哪怕面对调查员的刁难。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他仍然挺身而出,迎击德军的轰炸。

  曾经有不少人对干部子女提出种种质疑,制造许多有关的“丑闻”。在前苏联这样的国家里,确实干部子女享受到了不少特权和优裕生活。不过在同时,他们也接受了更多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往往能不顾个人利益安危去报效祖国。我本人曾经参加过的自卫还击作战中,就亲身感受到他们这种勇气志向。如戈列洛夫那样,身先士卒,不畏艰苦,其中的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很注重细节的描述,这也是俄罗斯电影的传统了。影片一开始,就说到了戈列洛夫的手表。老年的纳斯提亚说:“已经有80年了,这块表从未被修理过,但它仍然在走时。”她拿起手表,放在耳朵上,聆听表针的走动声,似乎在和逝去的戈列洛夫对话,并发出幸福会心微笑。这之后,这块表多次出现,并串起了影片的情节。另外,士兵的裹脚布、一对夫妇的小白狗,所有这些细节前后都有呼应。增添了影片浓浓的生活气息

  值得关注的还有那架钢琴。音乐家为了保护钢琴,还弄来了乐团命令。他精心爱护它,有人踩到钢琴,立刻受到他的训斥海浪袭来,他想到的是为钢琴盖上雨布。而到了最后驳船为了减轻重量时,这位音乐家毫不犹豫和大家一起将钢琴推入大海。在这一瞬间,他心疼的说:“小心点,同志们,它其中的一个脚轮不稳了。”似乎并不是要毁弃它,而只是将钢琴挪动到另一处。这使我想到了电影《桂河大桥》中的那位战俘工程师在大桥即将炸毁时的心情。为了战胜侵略者,他们舍弃了一切,不惜献出自己最珍爱的东西。

  影片结尾的纪念游行是编导浓重的一笔。也使我想起了2017年5月去俄罗斯拉多加湖畔情景。湖边的人们在认真的筹划着5月9号的纪念仪式标语照片老人年轻人,和影片中一样。不忘记回避过去的苦难,是为了今后永远不要再经历这些苦难。这就是俄罗斯民族。

  本人评分:6.0。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拯救列宁格勒》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