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错误不能犯
日期:2019-10-29 15:46:02 作者:图书馆 来源:图书馆 阅读:

 大错误不能犯

  大错误不能犯

  120年前的6月11日,北京城沉浸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热浪之中。当时大清朝领导人——光绪帝发出了《明定国是》诏,即日起正式开始了戊戌变法。

  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布110道改革诏令,试图推动国家向现代体制全面转型。但是,这场“改革”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还搭上谭嗣同等人性命,光绪帝也因此被废。

  它就是“百日维新”,由清王朝主动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它的失败有其必然性,但留给后世反思感慨深刻的。

  书生误国

  1898年9月24日,晚,北京。

  75岁的李鸿章宴请了57岁的伊藤博文。两人此时都是“无官一身轻”:以伊藤博文为总理的日本内阁,刚刚被推翻。下岗后,他出访中国,在驻日公使裕庚看来,伊藤的访华一方面是出去散散心,一方面也是“查看中华情形”。

  而李鸿章则自甲午战争失败后,一直被“冷冻”在总理衙门大权旁落很久了。

  但这两个赋闲之人在北京的小聚,背景是波云诡谲的。开始于6月11日的维新变法,刚刚于3天前(9月21日)被镇压,多人被捕,不少人被砍头示众。

  在这些被砍头的“变法维新者”中,有些还跟伊藤博文有过联系。因戊戌变法是以日本为榜样,康有为等人竟然想让光绪帝聘请在东京刚换届下岗的伊藤博文任“客卿”,以指导中国改革。

  伊藤博文到北京后,与这些“变法维新者”进行接触,也受到了光绪帝的接见。但是,在“戊戌变法”被镇压的三天后那个夜里,伊藤博文向李鸿章说:“治弱国如修坏室,一任三五喜事之徒,运以重椎,絙以巨索,邪许一声,压其至矣!”

  他的意思是,那些“三五喜事之徒”只会把国家大厦搞垮。可见,他对维新派充满了轻蔑

  左上为康有为,右上为梁启超,右下为谭嗣同

  这些来自草根的维新派,有青春热血和书生意气,突然掌握权力,往往会急于推进改革。冒进的结果必然欲速则不达作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变法”,改革的“工程量”是巨大的,而且很多必须贯穿到细微之处。

  改革,从来都不只是从纸面理论复制现实中那么简单

  戊戌年所发生的“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正是“不改革等死”与“乱改革找死”的分水岭

  为什么说,乱改革找死?受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提速,令中国的精英普遍有了焦虑,但改革本身是一项长期工程,对“技术”的要求颇高,不能急躁,不能跃进,不能盲动,否则就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

  因此,甲午战争之后的改革,就走上了跃进的道路,总想找捷径、搭快车,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一个“主义”,一揽子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放弃了在更为根本、更为琐碎、也更需要耐心的“技术”层面上的艰巨努力

  精英阶层指望着通过“顶层设计”,一夜之间改天换地,结果不断地葬送改革,也令中国在不断革命的道路上几乎耗尽了元气和各种机会

  守旧势力

  站在历史角度,以全球视野来看,任何变法和改革都会损害一些守旧者的利益。如果推动变法的人低估了“反改革”势力的能量意志,那么变法成功可能性自然不高。要使“变法”取得成功,关键革新一派有更强的力量同时也要采取妥当措施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从时称“西亚病夫”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到“东亚病夫”大清帝国,直至朝鲜和日本,都在西方的压迫下为自强而进行过变法维新的尝试。其中,只有日本获得成功

  明治维新能够较顺利进行,是由于天皇掌握了实权,“尊王”的长州藩等武士集团拥有压倒德川幕府的军力,同时对旧势力还保留其一些待遇,英美也想利用日本牵制沙俄,所以给予帮助

  相比之下,戊戌年只有28岁的光绪,虽在名义上“主持新政”,决定权却仍由慈禧太后在背后操控皇帝本人从小在在深宫压抑缺乏理政经验

  他所破格提升重用的维新派官员,更多是不知兵也不喑官场之道的文人学士,只能得到国内极少数激进知识分子和工商业同情

  那些手握兵权、财权的洋务派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虽不同于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却对那几个一步登天的维新派文人更为不满,关键时刻都不会支持变法。

  颁发那么多急躁的变法诏令后,光绪在朝廷内,倒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慈禧太后却成了众望所归。面对皇帝之位岌岌可危形势手无寸铁的维新派只好铤而走险求助于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袁世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错误不能犯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