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场流血的改革告诉我们,有三大错误不能犯
日期:2019-10-28 13:42:37 作者:图书馆 来源:图书馆 阅读:

一场流血的改革告诉我们,有三大错误不能犯

  一场流血的改革告诉我们,有三大错误不能犯

  120年前的6月11日,北京城沉浸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热浪之中。当时大清朝领导人——光绪帝发出了《明定国是》诏,即日起正式开始了戊戌变法。

  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布110道改革诏令,试图推动国家向现代体制全面转型。但是,这场“改革”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还搭上谭嗣同等人性命,光绪帝也因此被废。

  它就是“百日维新”,由清王朝主动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它的失败有其必然性,但留给后世反思感慨深刻的。

  书生误国

  1898年9月24日,晚,北京。

  75岁的李鸿章宴请了57岁的伊藤博文。两人此时都是“无官一身轻”:以伊藤博文为总理的日本内阁,刚刚被推翻。下岗后,他出访中国,在驻日公使裕庚看来,伊藤的访华一方面是出去散散心,一方面也是“查看中华情形”。

  而李鸿章则自甲午战争失败后,一直被“冷冻”在总理衙门大权旁落很久了。

  但这两个赋闲之人在北京的小聚,背景是波云诡谲的。开始于6月11日的维新变法,刚刚于3天前(9月21日)被镇压,多人被捕,不少人被砍头示众。

  在这些被砍头的“变法维新者”中,有些还跟伊藤博文有过联系。因戊戌变法是以日本为榜样,康有为等人竟然想让光绪帝聘请在东京刚换届下岗的伊藤博文任“客卿”,以指导中国改革。

  伊藤博文到北京后,与这些“变法维新者”进行接触,也受到了光绪帝的接见。但是,在“戊戌变法”被镇压的三天后那个夜里,伊藤博文向李鸿章说:“治弱国如修坏室,一任三五喜事之徒,运以重椎,絙以巨索,邪许一声,压其至矣!”

  他的意思是,那些“三五喜事之徒”只会把国家大厦搞垮。可见,他对维新派充满了轻蔑

  左上为康有为,右上为梁启超,右下为谭嗣同

  这些来自草根的维新派,有青春热血和书生意气,突然掌握权力,往往会急于推进改革。冒进的结果必然欲速则不达作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变法”,改革的“工程量”是巨大的,而且很多必须贯穿到细微之处。

  改革,从来都不只是从纸面理论复制现实中那么简单

  戊戌年所发生的“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正是“不改革等死”与“乱改革找死”的分水岭

  为什么说,乱改革找死?受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提速,令中国的精英普遍有了焦虑,但改革本身是一项长期工程,对“技术”的要求颇高,不能急躁,不能跃进,不能盲动,否则就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

  因此,甲午战争之后的改革,就走上了跃进的道路,总想找捷径、搭快车,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一个“主义”,一揽子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放弃了在更为根本、更为琐碎、也更需要耐心的“技术”层面上的艰巨努力

  精英阶层指望着通过“顶层设计”,一夜之间改天换地,结果不断地葬送改革,也令中国在不断革命的道路上几乎耗尽了元气和各种机会

  守旧势力

  站在历史角度,以全球视野来看,任何变法和改革都会损害一些守旧者的利益。如果推动变法的人低估了“反改革”势力的能量意志,那么变法成功可能性自然不高。要使“变法”取得成功,关键革新一派有更强的力量同时也要采取妥当措施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从时称“西亚病夫”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到“东亚病夫”大清帝国,直至朝鲜和日本,都在西方的压迫下为自强而进行过变法维新的尝试。其中,只有日本获得成功

  明治维新能够较顺利进行,是由于天皇掌握了实权,“尊王”的长州藩等武士集团拥有压倒德川幕府的军力,同时对旧势力还保留其一些待遇,英美也想利用日本牵制沙俄,所以给予帮助

  相比之下,戊戌年只有28岁的光绪,虽在名义上“主持新政”,决定权却仍由慈禧太后在背后操控皇帝本人从小在在深宫压抑缺乏理政经验

  他所破格提升重用的维新派官员,更多是不知兵也不喑官场之道的文人学士,只能得到国内极少数激进知识分子和工商业同情

  那些手握兵权、财权的洋务派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虽不同于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却对那几个一步登天的维新派文人更为不满,关键时刻都不会支持变法。

  颁发那么多急躁的变法诏令后,光绪在朝廷内,倒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慈禧太后却成了众望所归。面对皇帝之位岌岌可危形势手无寸铁的维新派只好铤而走险求助于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袁世凯。

  拿着光绪帝密诏的谭嗣同到天津找到这个掌握7000军队的北洋枭雄,让他调动新建陆军入京“勤王”,兵围颐和园逼迫慈溪交权。老奸巨滑的袁世凯权衡利害自然选择了向慈禧的亲信荣禄告密。

  慈禧太后迅速赶回城内皇宫一声令下就以“皇帝生病”为名囚禁了光绪而由自己“亲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问斩,变法中废除的旧制马上全部恢复

  联想到十年前“光绪死因报告会”发布的结论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单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检验已证实,光绪确属砒霜毒杀。这说明不仅有“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献出头颅,连支持他们的皇帝都付出生命代价

  群众基础

  作为一场由封建皇帝下诏书自上而下推动的“变法”,为什么最后会落到如此结局?从今天来看,一方面大多数人在执行“变法”中的政策时并非真心拥护,而只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推行变法的人只追求改变”,忽略了更多人能从改变中得到什么。

  在那个夏天,面对列强要瓜分中华的危境,不甘心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倚重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幻想进行一场几年内就能强国的变法。

  据《戊戌变法史》统计,在这103天内,光绪帝让那几个书生起草并自己审定发出的变法诏令,居然超过 110道,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此间各衙门、各省、各州天天奉诏,可谓历史上下中央政府文件密集时期

  不过,除湖南有些动作外,京官和各处督抚们对落实新法至多停留在口头上,所以事实上形成一场短命的“口水变法”。

  雪片般的“变法”诏令飞来,官员几乎都是观望、延宕,其关键在于提出的新政没能让多少人马上受益,废除旧制立即得罪的人却遍及朝野

  诏令中,“兴办工商、倡新学、建新军”的内容看似美好,却毕竟还是画饼,尤其是广大民众都感到与自己没啥关系

  裁撤大量衙门和官员,废除八股考试,裁撤驿站设立邮局等诏令,马上会让大批官员、文人丢掉饭碗晋升官级的通道。全国几十万绿营官兵,听到裁撤令就知道自己将面临失业,所以多数军营中已是群情汹汹。

  此前清廷同意李鸿章等人办“洋务”时,执行新政却不废旧衙门和旧军,顽固派虽有反对之声却还能勉强容忍

  戊戌变法时抛出如此激进的裁汰命令,光绪帝和草拟诏书的康梁等人却没有提出相应的安置办法,必然引发一片哗然

  例如,提出允许过去领“铁杆庄稼”即朝廷供养的旗人自谋生计后,百万过惯寄生生活的八旗子弟如丧考妣。据目睹者记载,慈禧居住的颐和园外跪满了成群的旗人,呼天抢地般地叫喊:“皇上不要我们了,求太后作主啊!”

  所以,戊戌变法在旦夕间轻易被扼杀而毫无抵抗之力,说明维新派既没有群众基础,也无军队和上层实权者支持,如此岂能不败?

  戊戌变法被轻易扑灭,是当年立志改革强国的那些人的历史悲剧。此事反映出当时中国顽固守旧势力的根深蒂固,想以变法撼动他们全无可能,只有靠革命将其打倒。随后也有了孙中山等领导辛亥革命

  最后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把上至官僚军阀买办、下至土豪劣绅帮会的黑恶势力全部铲除,迎来了“神州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人间巨变

  历史证明,没有理想和激情就不会有变法和革命,缺乏务实精神又无法成就变法和革命。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往往会刺激人出现冒进情绪

  20世纪的革命中也出现了不少“幼稚病”和盲目求速胜的急性病。后来,得以成功的斗争,恰恰都是注重政策和策略,将创新计划稳妥实相结合成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场流血的改革告诉我们,有三大错误不能犯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