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
某天:
为人父母内心里的执念,常常以为孩子还是那个需要妈妈帮助的孩子,忘记了他们每天都在长大。只不过他们或许习惯了求助,你习惯了帮助而已。
——育儿百态——
“你不懂,还是爸爸炒菜吧”,
“你要叠衣服?太慢了,妈妈快一些”,
很多父母常常希望孩子独立,殊不知他们却成了孩子独立的障碍。密歇根大学的莫特儿童医院曾经有一项家庭调查,发现有四分之一的父母妨碍孩子们独立,虽然他们觉得孩子独立是正确的育儿理念,但他们却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做出了与这一目标相悖的言行。
——孩子的独立意识——
或许你曾经记得,一二岁的宝宝可能会与你抢铅笔、抢雨伞、抢手机,他们想独立做一些事情;
或许你也记得,二三岁的宝宝可能会偷偷地把花盆中的花朵摘掉,也会偷偷地剪掉自己的头发,他们不想有人干预他们独立做事情;
或许你更记得,四五岁的孩子可能会抢着收快递,给售货员付款,他们想证明自己已经是独立的“小大人”……
孩子们很小时就开始有独立意识,只不过很多父母不记得,或许他们记得,可是因为担忧孩子的安全,又或者仅仅为了减少麻烦而把孩子挡在了成长的路上。
——孩子成长的障碍——
适当的保护是必须的,但不懂停止的呵护,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障碍。
朋友家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有一次参加手工制作比赛。孩子一开始兴致满满,因为他觉得自己一定能做出一个漂亮、制作精美的手工。
可是,孩子的爸爸很担心,因为参赛的很多孩子都比他家的孩子大,他唯恐孩子做得不够好而导致失败,从而自信心受挫。所以,这位爸爸坚持陪孩子一起做,在制作中还不停地给“意见”……孩子做到一半,两手一甩,怒气冲冲地说:“不干了”。
这位爸爸一开始还责怪孩子“脾气暴躁”,但妻子的话点醒了他:“这是孩子的比赛,他只想做自己的手工……”
有时,父母的帮忙,其实是在提醒孩子“无能”,会给孩子带来沮丧和打击。所以,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给孩子机会培养做事情的能力,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历失败,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帮助孩子学会更好的做事能力。当孩子着手解决问题时,即使一开始失败,但这些失败也能让他们下一次更冷静地应对困难。随着经验的积累,这样的孩子也往往能成为找到最佳解决方法的孩子。
——父母是否放手的标准——
“放手让孩子独立,孩子会受到伤害的”,曾经有妈妈担心地对我说。她说有孩子因为倒水喝而把自己烫伤,给父母带来一辈子的自责;她也说有孩子因为自己出门玩耍而遭遇丢失,虽然找回来了,但却留下了难抹除的心灵阴影。
“保护”与“独立”,两者是相对的关系。当父母们谈到孩子的独立,是在孩子有独立能力的基础上的话题。因为你不可能让一个1岁的宝宝独自出门去玩耍。
所以,父母是否放手的标准是:这件事情是否关乎孩子的生命安全或道德?如果孩子由于太年幼而无法胜任,并且如果失败了会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全或道德标准,那么父母就不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