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欢喜》宋倩女儿被逼跳桥:不懂放手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日期:2019-08-24 19:00:35 作者:关注? 来源:卡娃微卡 阅读:

《小欢喜》宋倩女儿被逼跳桥:不懂放手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文/傲娇一只羊+笔迹最近,《小欢喜》持续刷屏,宋倩和英子这对母女再次上了热搜剧中,乔英子拼命地跑,宋倩和乔卫东在后面拼命地追。英子情绪失控跳上桥栏杆差点落海时,宋倩一边哭喊一边还不忘记质问:“我想的都是为你好啊...你为什么非要去那个南大啊?”长久压抑的英子,终于承受不住这令人窒息的母爱,说出了憋在心里许久的话:“你从来都是凭着你自己想法决定我的人生。我并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被乔卫东一把拽下来后,英子瘫在长椅上崩溃大哭:“爸,我是不是病了呀。”那一刻的英子,实在人心疼。看到这虐心的一幕,有网友哭着评论:《小欢喜》,一点也不欢喜。宋倩是中国父母缩影,也揭露了中国式父母“为你好”的黑幕面纱多少中国父母,正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剥夺孩子主权,为他规划人生,实则绑架了孩子的自由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父母常常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一不小心,我们就是另一个“宋倩”而不自知。你的控制欲,正在毁掉孩子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不听话’就是他们惯用的绳索消极有效。这种事件积累得太多,会形成极端心理发展为一种偏执。”《但丁密码》里也曾说,这世上所有的暴君都借着爱的名义施暴,但这不是爱。深以为然。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我都是为你好”。记得去年北大才子王猛,发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吗?曾经天之骄子没有感谢父母的“培育”之恩,却用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决绝方式与父母划清界限。父母一直倾向于把他关在家里,按照自己的喜好包办一切,就连交往朋友,也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打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后来考上北大,以为可以逃出父母的控制。却被安排给北京的大姨照顾”:除了不断打电话外,甚至悄悄联系了他的同学了解他的情况。试图在成长过程中向父母求助,也没有得到尊重支持长期的压抑心理,导致王猛成为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人。甚至一度因为从前沮丧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被心理咨询师诊断为:创伤应激障碍。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就是一种控制。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答:有一个控制欲强的父母是种什么体验?其中,一个网友分享了她的故事:从小到大,对于我的人生,我不能有半点想法。高考后的专业,报考的大学以及毕业工作都是母亲来定。就连恋爱,母亲也要事无巨细地过问。只要稍不满意,就鼓动分手曾试图反抗,却遭到母亲抱怨:“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从小被母亲压制,导致我在职场中不敢发言,遇到问题也不知如何和同事沟通。在恋爱关系中,明明很讨厌被控制,但在极度不自信,没有安全感性格下,却对男友沿袭了母亲控制我的方法。一切很痛苦,但就是摆脱不了。心理学家李雪说过:“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对于教育孩子,父母总以过来人身份事事替孩子规划好,生怕行差踏错,毁了孩子一生。殊不知,父母的面面俱到无形中给孩子套了一个枷锁,偷走了孩子的快乐和想要的人生。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别让你的控制,造就孩子一生的阴霾。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

而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曾经看过一期《奇葩说》,节目讨论:要不要给孩子一键定制美人生?对于答案是“要”的父母,初衷是为孩子好,但是这样的“好”并不是孩子想要的。节目中,辩手傅首尔说:“我曾经花2000给儿子买了一双鞋,可是儿子却说丑,并质问我为什么没有铠甲勇士图案,那才是世界上最帅的鞋。可是最帅的鞋只要35元。”可见,父母眼中的完美,并不是孩子眼中的完美。教育博士陈美玲,曾将三个儿子送进了斯坦福大学。人们纷纷好奇,同样都是妈妈,为什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那么大呢?对此,陈美玲曾在一个视频中分享:她的大儿子,在读高中时,想去美国留学。她当然希望孩子能够进入排名第一或第二的学校,但是儿子却选择了排名第七的学校。她没有反对儿子,而是选择尊重。这所学校,不仅培养了儿子的责任心,而且使儿子很快乐事实证明,儿子的选择是对的。最好的成长,不是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让孩子懂得选择。黄磊的女儿多多曾经因为打耳洞和染头发多次上热搜,很多人都说小孩子不应该做这些事情,应该以学业为重。而对于尊重孩子的成长,黄磊说:“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担不做的结果,为自己负责。”周国平说:“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而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一旦失去尊重孩子原则的教育,就是侵略行为。父母懂放手,孩子才健康幸福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界限感,又不脱离孩子的生活适度规划呢?父母不妨试试这么做。

  第一、放下对孩子过度期望姿态

张德芬老师曾说过: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期望,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倒U型假说,当一个人赋予另外一个人高度期望的时候,是一种压力,压力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阻力。《银河补习班》的马飞,从小成绩极差,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说“缺根弦”。父亲马皓文没有谩骂孩子不争气,而是鼓励儿子:“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你要自己想。”马皓文没有过度期望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分。而是站在儿子的角度,一步一步正确引导孩子独立思考。马飞也是在爸爸的引导下,找到自信,慢慢找到学习兴趣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放下期待,遵循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

  第二、逐渐分离孩子成长的环境得体地退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越不懂得分离,孩子的独立性越差,在生活中,他们也大多不自信。子女是独立于父母之外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想到达的未来。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变得有主见、有思想、有责任感、有担当,父母必须要学会尊重,不随意干涉,不剥夺孩子隐私权、选择权、犯错权。如同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说过:“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深厚缘分,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学不会放手,“那些没有走过弯路的孩子,一辈子都只能是个让你上火的巨婴。”

  第三、给孩子七分的爱,剩三分留给自己。

《拜托了冰箱》节目中,何炅问戚薇:“如果孩子很想要一样东西,自己又不想给的时候怎么办呢?”戚薇举例说:“有一次我穿了一个小裙子,女儿特别喜欢,一定要说是她的,不让我穿走,她说因为这个裙子她很喜欢,它很美。我说,那我也要美。”在戚薇的教育里,坚持认为:孩子绝不能惯着,不能说你年纪小就有道理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这是不对。有句话说:给孩子七分满的爱,才是满分家长。在孩子叛逆和“不讲理”的成长中,七分满背后是冷静而自持的爱,这样才不会让孩子陷入自我的漩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教育者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材施教适当的教育、规划,才是父母最成功的教育。减少控制,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控不过度规划孩子的一生,不逼迫孩子按着自己的路,是我们在家庭教育里应该有的自觉。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深沉的爱,就是让孩子活得像自己。

  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作者简介:傲娇一只羊+笔迹,文章首发公众号:卡娃微卡(),千万女性都在看的家庭美学日刊。转载请联系卡娃微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欢喜》宋倩女儿被逼跳桥:不懂放手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