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曾离去》是一本由[英]朱利安•费罗斯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以说,唐顿庄园编剧费罗斯的这本新小说非常对我的胃口。它并不是那么的情节跌宕起伏,但很多句子读来却饶有兴味。有关于人性的洞察,也有对奋斗者的仰望。说它是“英伦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但这本显然更具有积极意义和理想情怀。比如以下精彩书摘:
1)我当时选择结婚只是因为我到了那个年纪,如果不结婚会显得很奇怪。我当时大概三十六岁还是三十七岁,周围的人已经开始对我还没结婚这件事窃窃私语了。当然了,我是个傻瓜。如果我再坚持五年,等到我的朋友们都开始离婚,我就不会成为马戏团里*的怪胎了。
2)如今我近乎无耻地仰慕那些白手起家的人,以及那些不惧怕冲破宿命的枷锁,努力奋斗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生活的人。白手起家者比大多数人更有机会过上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为此,我对他们,以及他们光辉灿烂的人生致以敬意。
3)仅仅因为你在起跑点上帮助了一个人,不代表他开跑之后你还能控制他,你也无法假装你有权控制对方。
4)别人怕触犯的常规,他无所畏惧。他建立了自己的帝国,而这一点值得所有人尊敬。我想他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许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可成功的人却屈指可数。
5)别取笑那个有了年纪还在爱情小说里找乐子的姑娘,帮她守住那颗依然柔情似水的少女心吧。
6)“这是我应得的人生。”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嬉皮笑脸讲这种话的人很多,真正相信的人却少之又少。但是,对达米安而言,时间终将证实他的信念。
《往事不曾离去》读后感(二):你是否也有一段不愿翻篇的过去?
小说封面打上了“英伦版了不起的盖茨比”标签,的确主人公令达米安和盖茨比的人设有相似之处。
达米安是小说里“我”四十年前的好友,同时也是宿敌。一个被“我”带进上流社会最后却打脸了所有人又全身而退的剑桥大学生。
达米安有着迷人的外表,又深谙说话之道。(封面上写着蔡康永推荐,不知道他是不是也被达米安的这一优点所打动?)更让人羡慕嫉妒恨(尤其是文中的“我”)的是,他离开了上流社会,却凭着一己之力使自己富可敌国。然而对自己的傲人成就,达米安只用了轻描淡写的八个字做了概括:“这是我应得的人生。”
小说中并没有对达米安如何获取巨额财富做细致的描述,只是通过“我”以及其他当年接触过达米安的人,尤其是“女人们”之口,来表现达米安的优秀以及他是如何“应得”的。
故事是从“我”收到达米安的一封来信开始的。达米安在信中告诉“我”,他快死了。死前的心愿就是找到他的私生子,也是他巨额遗产的继承人。而当年和他有过情缘的六位贵族女士,都可能是孩子的妈妈。
“我”只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原本想和一个这样成功的宿敌老死不相往来,但“我”最终出于良知还是前去看望了达米安,并接受了他的委托。
正是这样一场“我”不情不愿的旅程,让“我”得以看到真实的达米安,以及真实的自己。
四十年过去早已物是人非,如果不是达米安,“我”可能永远不会明白,所有的现在,都有“过去”这个引路人,而往事从不曾离去。
《往事不曾离去》读后感(三):蔡康永评《往事不曾离去》:时间无法抹去的一段情,谁也不能接纳谁谁也无法忘记谁,一段未完的过去。
本文摘自《往事不曾离去》
我始终爱着你,我也将爱你到人生尽头我致电达米安的管家巴塞特,告诉他事情的真相。他建议我直接从多塞特郡驾车来萨里郡。两个半小时之后,我抵达了达米安家里,律师已经在场。律师告诉我,他重新拟好了一份遗嘱,将大部分遗产指定给萨默斯比子爵,达米安已经签上了自己的大名。我很高兴,我痛恨这名字已久,如今却为他高兴,一股异样的感觉油然而生。达米安交代管家,我一到就立刻带我来见他。我一走进他的卧室,就明白我们正在跟时间赛跑。他躺在床上,令人胆战的瓶瓶罐罐和管子陈列在四周,药水在管子里流淌,这些全都连在这具干枯的身体上,两位护士在一旁守候,但他一看见我就挥手让她们离开。“结束了,我签了字。”他说。“律师告诉我了。你不想等检验结果吗?”我去除封套,抽出一撮头发,递给他,但他摇摇头 :“没时间了,而且一定会吻合的。”我看得出对他而言,这缕头发意义更为重大。他抽出金色卷发中的两三根,示意我拿走。“交给巴塞特。马上。检测只要两三根就够了。”我按铃,管家过来取走了珍贵的金色发丝。我回过头来,看见达米安握着剩下的发丝,缓缓地将头发送到唇边。“我们成功了。”他说。“我们成功了。”“时间正好。”他的薄嘴唇咧开,做出类似笑容的表情,但令人见了心痛,“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吧。”我如实相告。他没有说话,在我提及他和塞琳娜在舞会面谈的事情时,我告诉他,我认为他的出发点很高尚,可他摇摇头。“旁人当然认为很高尚,”他说,“事实上,当时只是我自尊心太强。我要她的父母认同我,开车带着塞琳娜前去的路上,我以为他们会同意,可惜他们没有,而我也不打算成为他们女儿屈尊下嫁的对象。全是骄傲在作祟,我让自己的骄傲破坏了我们的未来。”“她认为她在葡萄牙海滩拒绝你,是因为她的软弱,所以你们才无缘在一起。”不知为何,他看起来心情好些了。“她错了,不过我现在才知道她和我的想法一致,我很高兴。这当然是自私所致,假如当年我对她的爱不那么自私,我会叫她忘记我,可是我办不到。”“她不想让潘尼斯顿知道,她想说你的事情,但不想告诉他你是他的生父。”他点头,没有怨言。我看得出他准备接受这个要求。“塞琳娜说她想过来探望你,当面解释。”他躺在枕头上,两眼湿漉漉的,一听见塞琳娜想要探望他,脸上露出了警觉的样子,但我立刻安抚他。“我叫她别来,她写了一封信托我代转。”床头摆着一张椅子,我拉过来坐下,从内袋取出乳白色的信封。他点点头,示意我可以拆开。信纸上以深蓝色凸印韦弗利庄园的地址,下面是她的亲笔字,斜体笔迹厚重,我记得很清楚。信上写着:“最后一次见面至今,我始终爱着你,我也将爱你直到人生尽头。 ”最后只签名“塞琳娜”。我举着信让他自己阅读。他的视线在信纸上游弋,一次又一次反复读着。“你一定要转告她,信我读到了,我和她是一样的心情。”他喃喃地说,“完全一样。”接着他问 :“你会留下来吗?管家可以替你安排。”我几乎不敢相信我居然迟疑了一下,脑海里涌进一堆事情,在最不合时宜的时机,满脑子是我应许的舞会,慕尼黑几位友人的邀约。在这种时候,我怎么会考虑这些杂事?我的一只手搭在床单上,在我回应之前,他伸手过来碰碰我 :“拜托了,我保证这是最后一次,以后我不会再留你了。”我马上点头,为自己久久没有应答而惭愧。“我当然会留下来。”我说。我确实留下来了。管家招待我和律师斯莱德先生吃晚餐。晚餐设在楼下,用餐时的餐厅装潢奢华却冰冷。律师向我介绍自己的名字,与我聊14世纪的全球变暖现象,以及布朗首相任内匪夷所思的政绩,晚餐吃得有一搭没一搭。餐后,巴塞特带我去初次造访时我住过的那间卧室。虽然间隔仅仅两三个月,但我仍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他把盥洗用具和睡衣拿给我,“我待会儿过来取衣服去洗,好让您明天早上就能穿上,先生。”他说。达米安在乐园中度过了晚年,这是一个孤独的乐园。对此我有切身体会。巴塞特在凌晨摇醒我。“先生,麻烦您过来一下,他快走了。”我望着他的脸,看到他热泪盈眶,不禁感慨,如果管家为垂死的主人落泪,这表示达米安这辈子至少做对了一些事情。我匆忙披上全新的睡袍,走过几道走廊,来到他的房间,里面相当拥挤,有两位护士,一位医生,以及律师在一旁待命。他奉命留守在此,无非是担心达米安最后一刻想更改遗嘱,但他多虑了。房间里空气凝重焦躁,我想起路易十六在妻子分娩时,曾一拳击碎玻璃窗,好让妻子呼吸新鲜空气。我进来时,大家不约而同都转头看我,然后自动退到两旁,给我让出一条路走到床边。我猜这又是事先安排好的步骤,以临终的交代而言,没人比他规划得更周详。达米安仅剩半口气,但他一看见我,嘴唇嚅嚅动了起来,我赶紧尽可能靠近,侧耳倾听。我听得相当清楚。“请告诉她,我和她有着一样的心情。”他说。一切都结束了。《往事不曾离去》读后感(四):达米安击碎了少女的春梦,更将贵族圈的迷梦打破
有人分析过〈唐顿庄园〉大热的原因:它被彬彬有礼、温情脉脉的面纱所罩,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片欢乐祥和。那些银光锃亮的餐具,那些一丝不苟的服装,那些繁琐细致的礼仪,那些坚不可摧的讲究…… 一切上下尊卑,被贵族们自然散发的气质慑服,一切冲突矛盾,被爱和仁慈所化。所以,《唐顿庄园》没有引发焦虑,没有激起仇恨。甚至刻薄一点说,它掩盖了矛盾,美化了生活,喂给了在现实中忙碌焦虑生活的人们一颗精神抚慰式的糖果。 当然,这得益于编剧朱利安.费罗斯对唐顿庄园的偏爱。彼时正是英国贵族较为安逸的时刻,也许这个圈子在走下坡路,但还是存在回光返照。唐顿庄园其实也暗藏危机,自那一代当家人起,已经要靠大洋那边新贵的嫁妆维持荣光。但朱利安小心地收起了这一点。
但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往事不曾离去》中,朱利安不再遮遮掩掩,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贵族圈,借由一位闯进圈子的平民激起的浪花,无情地揭露了末日贵族的种种虚伪、固执,腐朽,以及,挣扎过后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平民达米安闯进了贵族圈派对
1968年的伦敦,贵族已经变得不那么耀眼,皇室也取消了既定的“成人礼”。更多的人从城堡里出来,不再是谁谁的佣人,谁的管家。他们走进工厂,走进商店,走进银行,走向市场。 一切仿佛都变了,一切仿佛都没有变。 贵族圈子依然存在,他们照旧开派对。只是,即便作为新贵,也难融进他们的圈子,得到他们的邀请并不容易。 剑桥大学生达米安,在时人眼中,也是天子骄子了,且其出身,用当时时髦的说法来讲,也是“中产”。然而,贵族们不会这样认为的。看过《唐顿庄园》的观众会明了,“大表哥”造访庄园之初的身份,正是一个律师。然而,这样,自食其力的职业却被贵族们蔑称为“中产”,这并不是一个尊称。 这种情形约略有点像我们的东晋时期,务实的封建官员们都是不受待见的,受待见的是那些祖上有产,坐而论道,不沾俗务的名士们。 达米安,一个工厂经理之子,没有任何光鲜头衔爵位的平民,凭着与“我”——一个有着子爵头衔的外交官的儿子的同学身份,闯进了这个顽固的、拒绝向外界开门的贵族圈子。 无疑,达米安是聪明的,他很快摸清了贵族圈的那一套。什么方式吃饭,什么时点换衣。他坦诚:我不是贵圈出身,我来这儿只是想看个热闹。 外头的发展日新月异,里面的世界却陈腐固执。贵族们维持身份所用的“白领结”已经 没有供应,他们找出祖上遗留的旧破行头也要例行装样的钓鱼、打猎。死守着头衔、内里已千疮百孔的贵族圈默认了他的闯入。毕竟人家已经亮明身份,作为有涵养的阶层,不可能再对其下逐客令。况且,他也遵守了圈子的规则。 达米安举止自然不逾矩,能够完全不露声色地和大家打成一片,他会认真聆听别人的话,关切地点头,仿佛和你很熟,但又不至于用力过度。 “我”和达米安在那年的社交季中流连往返。 吃饭、聊天、跳舞。通宵达旦。似乎达米安已经融入这个严苛而又自大的圈子。
达米安的“入侵”引发贵族的排斥,两者终于决裂 那些公爵、公主、伯爵、子爵,其实已经沦落到要和新贵联姻的地步。许多所谓的贵族子弟几乎已经要靠变卖祖产,四处瞄准饭票行走。 但即便如此,一旦公爵夫人发现自己的女儿达格玛公主对达米安意有所动时。她深恐没有什么任何背景的达米安拐走自己的女儿,让已经空留头衔的女儿落入平民之手,破坏了她精心安排的,名为贵族派对,实为相亲聚会的场合。为此,她抛却了一切”贵族‘风度,当众给达米安难堪,让酒店经理请出没有受到邀请的达米安。 所有的上流阶层的父母都对达米安可能突然伏击他们的宝贝孩子感到如炙如焚的恐惧。贵族圈对达米安的排斥初现端倪。
然而,年轻的女孩子们对达米安过人的勇气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她们中的有些人明白,这个年轻人知道未来的规则,这是腐朽的贵族圈子里没有的。 那些女孩子中的完美代表塞琳娜想要将达米安介绍给自己的伯爵父母,以便公开两人的恋情,但还没有付诸行动,就被精于世故的母亲识破、阻挠。 如同我们看到的所有狗血剧情一样,父母们找了达米安,羞辱了他一番。 达米安放弃了,他放弃的不止是与塞琳娜的爱情,他还放弃了这个圈子。 在两年后,已为人妻的塞琳娜的策划下,他参加了最后一次在这个圈子的聚会。 在伯爵的再一次羞辱下。他揭开了这些贵族们的面纱,他指责伯爵:”你这个膨胀、荒唐、无聊、弱智、乏味、狂妄、荒谬的笑柄。你到底以为你是谁?你是不是疯了,谁给你的权力用这种态度对我说话?你这个愚蠢的老东西。” 达米安揭开了贵族们虚伪的面纱:他们一无是处,守着头衔过日子,成日无所事事,不关心社会走向,那些夫人们,此刻如此端庄高贵不可侵犯,其实出身也高不到哪儿,仗着贵族圈中人的那点面上礼貌,彼此互不揭穿,过得仿佛昌那么回事。 达米安对于贵族中的年轻一代的矛盾心理也揭露得淋漓尽致。她们知道贵族已近末日,却还心存幻想,有的明知不妥却随着惯性生活。有的明明有了新机会却仍然犹豫不决。 对于自己跨越阶层爱上的塞琳娜,他恨其不争:你这个白痴,你本可以逃走,可以过上真正的生活,你却不要,而是选择和一个蠢货共度一生!为了什么!为了住进大房子,为了让你讨厌的人对你卑躬屈膝! 达米安一番痛快的怒骂,彻底将自己与这个圈子隔绝开来。此后四十年,“我“与他再无联系。这个圈子出于被打脸的自尊,也屏蔽了与他的往来。
达米安用行动践踏了贵族圈的尊严 四十年后,达米安已经功成名就,他的财富已经可以”足够拯救马拉维”。此时的他,孤身一人,病入膏肓。 当年,那个圈子里的人生理上已经隔离。但心理其实彼此煎熬。一封来意不明,但却有着他私生子信息的来信让他在临终前召唤了“我“。 他给”我”列了一个名单。事实上,达米安把“我“在贵族圈中认识的女孩一网打尽。那些表面自矜的上流女子,无一没有上过达米安的床。 达米安从内心里鄙视她们,鄙视那个圈子。然而更为讽刺的是,他根本回不去了,与他相衬的圈子,他也悲哀地瞧不上了。他所奋斗来的一切,都在朝那个圈子靠拢。 而那些曾经的天之骄女们,在”我”的寻找中,展现了她们乏善可陈的“后贵族生活“:有的过得凄惨,有的听人摆布,有的靠着继承老男人的遗产这个奢望过活。她们,只剩下对表面细节的挑剔。 过去的一切,宛如一场梦,这场梦在达米安那场无情的揭露中,醒得还是如此之快。 最终的寻找落到贵族圈女神塞琳娜身上,她婚后所生的儿子,正是那一夜爬上达米安的床所生。 尽管”我”一再强调,现如今贵族与平民的区别也就是:贵族们绝不允许婚前有子的情况发生,然而这正是天大的讽刺。圈子里的女子,几乎没有贵族标榜的“忠贞“存在——达米安用行动践踏了贵族的尊严,也用事实宣告了贵族的没落。
最终,塞琳娜的家族传承、庄园维持,要靠达米安传承给其私生子的巨额财富来实现。
《往事不曾离去》读后感(五):《往事不曾离去》,像这样靠攀权富贵过上更好生活的人,他不可耻反可敬
提到《往事不曾离去》,很多读者都会提到这几个关键词,英伦上流、高贵奢靡、神圣不可侵犯。而对于这几个关键词我却不是很待见,反而对故事开篇就提到的宿敌很是挂念。以至于因为这一个关键词,让我读完了那长达492页的长篇故事。
本书虽被誉为英伦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并且畅销全球20国。可老实说书中的故事情节设置并没有跌宕起伏,在我看来,不过是“我”对40年前生活的详细梳理。可就是在这样平铺直叙的叙述里,作者不自觉会把读者带入一种情绪起伏的氛境,使读者经历了一个从开始厌恶攻于心计和攀权富贵的达米安,到中间同情,再到后来敬佩达米安的过程。
故事内容大概是,“我”收到一封来自四十年之前的老友兼宿敌达米安的来信,之后心不甘情不愿的前往他的住处。看到因重病而到弥留之际的达米安,“我”心软了,在他给“我”看了一封神秘的信,和一份有着六个女人(他们曾经的共同认识的)名字的名单之后,“我”带上他的委托,踏上了帮他寻子来作为他那巨额财产继承人的路程。
为了让故事更加饶有趣味,作者也是吊足了读者胃口,从开始就提到40十年前的神秘葡萄牙之夜,因为干了一仗,从此俩人成为宿敌,可在中间的任意章节作者都没有刻意透露与之有关的消息,每次都是蜻蜓点水,惹得读者抓耳挠腮,直到故事最后才拨开迷雾为读者揭晓谜底。
而能够驾驭这样高超的写作手法的,并且剧情还不显啰嗦的,真不失为全球现象级作家、英国大师级的编剧朱利安费罗思所作,也难怪他所著的《泰坦尼克号》《唐顿庄园》会获得至高奖项,成为荧屏经典。
而要说到文章内容,文中的“我”和达米安之所以会成为宿敌,都是因为在四十年前,“我”将平民出身的达米安带入英伦的上流社交圈。
可是最后,他却在“我”的庇护下,不但将“我”心爱的女人占为己有,而且还在那个葡萄牙之夜,对在场的上流阶层包括对他有过帮助的“我”,进行一次体无完肤的羞辱,之后便再无往来。
听起来这和现代的狗血剧情没有二样。可达米安到底因为什么羞辱一个曾经在起点帮助过他的人呢?这在故事开始就有所觉察。
作为上流阶层的“我”开始就很是倾慕出身平凡,但却有着过人的才智和英俊相貌的达米安,他谈吐不凡,且能洞察人心善于交际。但是当“我”第一次将他带入贵族交际圈,在看到他那趋炎附势的作为之后,“我”开始厌恶达米安。
这里要说明的是,对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那时的英伦上流社会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圈子(所谓的圈子,就是相亲大会),这个圈子只允许有头衔和阶级地位且被邀请的人进入,而像达米安这样没权没地位的人是完全没有资格进入的,甚至跟所谓的上流阶层说上一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但野心勃勃的达米安偏不信这个邪,他虽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和耀眼的身份,但是他却有敢于和命运、规则抗争的灵魂,和那些上流贵族所没有的洞察力,情商以及智商,以至于在他刚踏进那个圈子时,他会不浪费任何时间和机会,去增加自己影响力。
事实上,他不但做到了,而且在上流社会更是游刃有余的跟那些公爵贵族之女交往。
他利用出身高贵但相貌不出众,且无人理睬的坎迪达,去不费力诱取踏足其他社交圈的机会。而且,凭借他英俊的相貌与迷人的气质,他甚至不用什么卑劣的手段,便可以一举虏获那些身为公爵之女的芳心。
也正因为他总是很巧妙的出现在有“我”参加的高级宴会上,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赢得当场女主角的心,成为宴会焦点,并且还跟当时“我”最爱的女神塞琳娜勾搭在一起,这使得“我”在嫉妒他之余,也越来越担心他会对“我”造成什么恶劣的影响。
此时达米安不但成了“我”的宿敌,更准确的说他是当时英伦上流社会以及那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的宿敌。而这些,达米安不是没有察觉。
果不其然,当那些公爵父母亲看到身为平民的达米安,想方设法靠近他们那身份高贵的女儿时,他们则像对待躲瘟疫一样让他们的女儿远离他。同时,也恨透了把达米安带入圈子的“我”。
因为那些公爵父母有能力举行高级的宴会,但却没有能力控制他们的女儿去喜欢谁。
讽刺的是,这个他们千方百计要女儿远离的人,不但让他们的女儿魂牵梦萦,还会让她们一心想嫁给达米安,只要达米安同意。
如果不读后面的故事,我会真以为达米安是一个攀权富贵趋炎附势的家伙。可是随着寻子情节的铺展,当文中“我”对当年熟识的女孩展开一一探访时,我知道了达米安并不是那样的人。
在面对摩拉维亚王国的公主达格玛的炽烈情感下,那个一心想接触上流社群的达米安却不为所动。他甚至公然拒绝她,“我永远不会爱你。”
而那个大家都爱慕的女神塞琳娜,在迫不及待想要把达米安引见给她的父母家人,要他演习见到父母和兄弟姐妹要做什么动作,回答什么问题时,他很清楚的知道那个圈子不适合他。
一如文中所说,“我不是这个圈子的,我只是来涨涨见识。我不想去到一个被人认为是累赘的地方,一个一举一动都要被监控的地方,一个我要学完一门课才敢跨出车门进去的地方,一个不欢迎我去参加派对的地方。”
此时,不禁让所有人开始困惑,他既然不想娶他们的女儿,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去混那样不属于自己的圈子?
事实是,达米安确实想过要与他阶级地位都不匹配的塞琳娜结婚,但因为克莱尔蒙特伯爵和(塞琳娜父亲)对他说尽刻薄话,还做出过有辱他自尊的举动,比如说他是狗屎,让塞琳娜甩掉他这个想攀龙附凤的混蛋,若他想进这个家,必须走用人通道诸如此类的话。
面对这样的屈辱,身为平民的达米安没有微笑置之,更没有屈尊央求他们要女儿嫁给他,他不服气,进而做了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举动,就在文中多次提到的神秘的葡萄牙之夜里,那个勇敢无惧无畏的达米安毫无保留的将它们宣泄出来。
他对着受公众尊敬的克莱尔蒙特伯爵气愤的说:“你这个膨胀、荒唐、无聊、弱智、乏味、狂妄、荒谬的笑柄,你到底以为你是谁?你是不是疯了?谁给你的权利用这种态度对我说话?你这个愚蠢的老东西。”
此时的达米安愤怒到了极点,他不知道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要受到如此不公的对待。
而看到达米安如此反击那些自视甚高的老东西,我不禁为他的勇敢和无畏拍手叫好,并且也将几天以来憋在内心的不快抒发出来而感到大快朵颐。
由此,我从之前厌恶达米安的心境转变为同情和敬佩。
不可置否的是,达米安确实值得敬佩,身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剑桥大学生,他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踏进了金融圈,最后还获得了“足以拯救马拉维”的财富,并且给了那些曾经看扁他的没落的伯爵贵族一个大大的暴击,让他们承认了曾经自己是多么愚蠢的事实。
而在“我”接受达米安的托付,去探访名单上的一个个女人时,“我”再一次走进昔日那些不可一世的伯爵生活,当看到他们如今生活过得并十分可人时,“我”似乎抛开了对达米安过往的成见,他不再是“我”的宿敌,他虽抢了“我”的女人,但他没有错。转而为达米安抱打不平,并在内心控诉他们,“达米安才是了解并属于新世界的人,他敢于和命运抗争,敢于打破既定不变的规则,他不迂腐有远见有能力,不像你们根本就是一群眼界狭隘愚昧无知的蠢蛋。”
这里可感觉到,作者也间接在斥责20世纪60年代,英伦贵族社交圈的腐败、封闭。虽然达米安硬闯贵族圈很不礼貌,可是抛开时代大背景来看,达米安这样做又有什么错呢?不能因为自己出身平庸,就没有追求富贵的权利,也不能因为自己想追求幸福,而踏足贵圈接近伯爵女就可被人任意鞭笞。
事实上,相比那些愚笨无聊的上流阶层,达米安才是一个真正有远见的野心家,他虽然开始拥附于贵族圈,但他却不是饥渴难耐的野兽,任哪个皇亲贵胄的公主都要得到,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当他不能给那些迷恋甚至委身于他的公主幸福时,他会坚决妥善的拒绝。
反倒是那些明知道新时代已经来临,明知道英国已经废黜爵位世袭制度的愚昧贵族,知道自己的家族大业已经轰然倒塌,但却仍然顽固不前,表面上看他们的身份和头衔仍光鲜亮丽,其实他们不过是在守着头衔过日子,像华丽的大剧院,冷眼一看戏台布置精美,但却经不起近看和细细推究。
有的沦落到与他们曾经最看不上的“暴发户”联姻的地步,婚后还要忍受暴发户带给他们的耻辱和不尊重,最后要靠达米安的巨额遗产风光下辈子。这与他们之前对待达米安的嘴脸来说,没有更丑陋的。
他们整天无所事事,不但不能清醒的洞察世界的变化,还把所有一切仍压在新世界对他们的虚情假意的承诺上。我不由得为达米安曾经做出的拒绝向贵族低头的举动点赞。
而随着寻子之路的逐渐拨开,“我”也开始慢慢了解到一些从前没有了解的事实,并且会重新思考一些问题。
那个以头衔和阶级地位为荣时代早就过去了,像那些曾经上流阶层狂妄之人,他们早已淹没在新时代的洪流之中,永不被待见。
若他们还一味沉浸在过去,用自己的视角去看达米安,对跟他们有共同认知的同时代的人们来说,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对于能更好感知新世界变化,并且能够掌握新世界发展的达米安来说,他显然不会答应。
与其说故事在描述20世纪60年代的英伦上流社会百态,倒不如作者通过那些描写在向读者传递一种观念,即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洞察,以及对命运不屈的抗争。
所以到这,我突然为开始对达米安那种自以为是的看法感到抱歉。有时看问题的角度和格局不能太过狭隘,而我也和故事中四十年后的“我”一样,对于当初达米安的敢作敢为很是敬佩,不仅仅是因为他靠自己的勇气和坚持让自己过上更好而生活,更是因为他敢打破常规勇敢去追求,勇敢去表现内心的行径,所以达米安赢得了他应得的人生。
不管是新时代还是旧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老祖宗也说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人也一样,你不能因为他出身平凡,而将他一生定型,将他一棒子打死在起跑线上,不管出身和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有价值的归宿。
就像作者说的“我近乎无耻地仰慕那些白手起家的人,以及那些不惧怕冲破宿命的枷锁,努力奋斗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生活的人。所谓的公平就是,白手起家者比大多数人更有机会过上真生适合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点值得所有人尊敬,同时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毕生都在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