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人生看透了》是一本由张恨水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一):张恨水:一个一直被误解的爱国作家
文/包子
一提到张恨水,就想到“鸳鸯蝴蝶派”,一说到鸳鸯蝴蝶派,就是不入流的爱情小说。所以,张恨水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小说家。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对旧章回小说进行了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 1967年,张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评价张恨水的文学成就”,其中一个叫活得明白的答主这样说道——在我们所接受的文学常识教育中,没有出现过一处张恨水的名字,这是很不正常的。官方将他归于鸳鸯蝴蝶派也是不公正的,他的造诣,他的胸怀,他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对人性的揭露,对中国小说发展的探索与推动,都是其他鸳鸯们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以极大创作热情,惊为天人的天赋,大大地推动了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他的文章即通俗又典雅,结构精妙确又出人意料。章回体小说也在他笔下完成了最华美的绝唱,达到了百年后的又一高峰。
这位答主所提到的,其实也主要是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但是,张恨水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对人性的揭露,这两点,在他的散杂文合集里,其实体现得更多。
以前他的那些杂文性质的评论文章,多集中在《小月旦》《明珠》《最后关头》《上下古今谈》等几本书里。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书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有点缺少吸引力。然而,这些书中,其实隐藏着很多张恨水的精彩文章,不仅体现了他的文人风骨,他的文采斐然,更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体现了他的爱国爱人。
《我把人生看透了》便是因为这个意义而出现的一本书。它选取张恨水文集中,最具文采的,最具当时意义又能依然指导现代的,最能体现张恨水的思想和情怀的文章,重新组合成一本书,另外,再加上《写作生涯回忆》的部分,让现在的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张恨水,同时,在张恨水的文章中,了解到,努力是一切人成功的基础,失败并不可耻,所有人都可以从头再来,等等。
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历经世事更知努力。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张恨水的真实写照。
在后半段《写作生涯回忆》中,他说过,自己没有遇到好老师。他的写作之所以能取得后来那么大的成就,成为民国第一畅销书作家,主要靠他自己的努力。
张恨水的爱国情怀,别的不多说,最显著的就体现在,他在抗战时期,在南京创办《南京人报》,完全是靠自己的资金支撑,直到完全支撑不下去了才转让给别人。后来,为了宣传抗日,还写过《东北四连长》《虎贲万岁》等小说。
然而,更神奇的是,张恨水的先见之明。最能体现的就是《文化入超》这篇文章——
欧洲人提到了中国,他们就会联想到马可·波罗。可是这一位老朋友的故事,在我们的通行历史性书上,就很少说着,甚至于根本没有这回事的记载。而民间故事,也绝没有一段提到的。马回国后,在狱中述说的游历经过,既是由他人记载出来,自不免不实不尽,当然在他自己,总也有夸大之处。而欧洲人直到现在,还有根据这一点线索,来看中国的,岂不差之甚远。让西人还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认识中国,这不能全怪他们浅薄,应该怪我们自己不知道自我宣传。我国懂西文的人,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只知道输入而不知道输出,百十年来,中西文化之沟通,我们是绝对入超。以致尽管我们年深一年慢慢认识了世界,而人家还不认识我们。所以养成这个毛病,其理由有二:其一,以为一切是西洋的好,我们无须输出。其二,运输的人自己根本不认识祖国,也没有和祖国打算,只介绍出去那种查无实据的王宝钏。于是像荒谬绝伦的那种马可·波罗影片,我们既未曾予以纠正,还可以于战后深入大后方的重庆来放映。简直自己都跟了西人来错看自己了。年来我们也处处求世界认识中国,而我们却忘了拿货色给人家看。我们引进的国外的文化太多了,而我们的输出去太少。这导致我们的国民,一开口就是国外的价值观。这个观点,现在看来,该有多么超脱于时代。
我们现在强调文化输出,也侧面证明张恨水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有多么透彻。
《我把人生看透了》,不仅看透了当时,也看透了现在。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二):张恨水:原忖你只吟风花雪月,却不想你常挂柴米油盐
提及张恨水,“鸳鸯蝴蝶”这四个字立马就从我脑海里跑了出来。他被热炒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几部小说也立即为他作了注解。更遑论他的笔名“恨水”——自是长恨水长东。 他的标签是如此缠绵,他的作品多有愁怨,他的笔名如此风流。难道他本人,不是成天吟风弄月,不食人间烟火? 然而他的散文、杂文集《我把人生看透了》里,显露出的却是一个身心俱在俗世,关心柴米的通透人物。 并非世家出身,也曾追求风流才子之行 张恨水原籍安徽潜山,家里的生计全靠父亲一人在外谋生支撑。他跟着父亲,到过南昌,去过新城。 从张恨水的自叙当中,似乎他家也谈不上是书香仕宦门第,并无家学渊源,他跟着父亲谋生的脚步走,断断续续地接受私塾教育。 但也许正是这种不系统的教育,让张恨水接受了并不那么死板统一的灌输。识得字后,在教育间断的时间里,张恨水自发地看了一些“闲书“话本,这些类似于今天课外书的营养,启蒙了张恨水的小说思想,又因为私熟教育中的诗对传输,使得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的章回体深受影响。 十五岁时,家中为张恨水请徐先生教他,这位先生的家传,是不应科举,不做官的。 张恨水自嘲:“我这时本已打进小说圈,专爱风流才子高人隐士的行为,先生又是个布衣,做了活榜样,因之我对传统的读书做官说法,完全加以鄙笑,一直种下我终身潦倒的根苗。” 如果家中不出变故,张恨水估计就真朝不屑俗利的风流才子的路子走下去了。 徐先生之后,张恨水终于进了学堂受新教育。十五岁的他,也晓得了这世界不是四书五经的世界,他领悟到小说上那种风流才子不适宜于现在的社会,但“我的思想虽有变迁,我文学上的嗜好,却没有变更,我依然日夜读小说,我依然爱读风花雪月式的辞章”。 家中的变故,终使张恨水放弃了风流才子心,只剩风流才子说 张恨水十八岁,父亲打算送他日本去留学。他自己,却在去日本与去英国之间徘徊,这大约等于是他要学理工实业还是文学艺术之间的抉择。 然而,还没有等到他抉择好。父亲突患急病,三天后即去世。 父亲是家中收入的唯一来源,他这一去,家中母亲及张恨水和五个弟妹的生活立刻没了支撑。只得回老家靠数亩薄田过活。 张恨水的实业科技抱负也罢,文学艺术也好,都成了不可能实现的计划。 起初,他不想放弃学业,亲友们筹了些款,他胡乱投了几所学校去读,然而不是学校经费不足,就是他自己经费不足,学业不了了之。 这个时候的张恨水,时时在家中闲居。乡邻指指点点,”读书无用论”之嘲时时响起。 说不郁闷是假的,谁还没经历过毕业即失业时那段痛苦时光呢? 好在张恨水很快靠自己写的小稿子找到了人生定位。 无怪乎后人将张恨水圈入“鸳鸯蝴蝶派“,在他的记忆里,起初他叫得出名的小说就是《未婚妻》,新写的长篇也是谈男女爱情的《南国相思谱》。 张恨水虽然以风流才子的初衷去投稿,成全自己的一片少年虚荣心。但他并不算从此就伴诗文一生,以名士逍遥于世。 他清楚:家里五个弟妹还等着他去救济。因此,诗文之外,还有柴米需要操心。 爱情小说原是为着人们消遣,为着自己生计,并不求立言济世为任 此后张恨水的工作一直围着报纸行业打转,但他的正职,却是编辑记者一类。小说这类事体,原来是他寄托风流才子之类情绪的方式。 不想自己小说大火,这估计也是出乎其意料之外。但张恨水并没有为此得意洋洋。他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并非用来济世救民的,它只是人们在生活之余的消闲。 为着满足读者的需求,张恨水在小说情节和文字通顺上下了不少功夫。《金粉世家》曾由他的弟妹们逐日念给母亲听。想必不识字如张母能听懂,估计张恨水也是下了白居易一样的功夫的。 张恨水也引用这句话自拟: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字皆更易,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人正事不干,专弄些书画琴棋诗酒花,自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废物。但是丢了这个,专弄些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人俗与不俗,姑且不问,生活岂不太枯燥? 张恨水,当然有着文艺青年的初心,也曾风流才子自拟,然在时代冲击与家庭变故下。他的生活观念与处世思想,终归是务实的,那些爱情小说,变成了他谋生的手段,风流之形的表达。 他曾犀利地指出:论文章的身价,不外三条路,太上是立言,其次是遣兴,下焉者却是换米。他把自己的小说,归为换米一类。 他自嘲:不过换米的文章,在表面上无独立性。有时板着面子说话,好像是立言。有时歌哭无常,好像遣兴。其实真正的目的,却是投主顾所好,立言不是立言,遣兴也不是遣兴,只是锅勺上苍蝇,混饭而已。——有的薄利多销,便是我辈了。 张恨水的自嘲,不无幽默。也充分表明他并无时人流行的名士气,说话行文都很接地气。但细究他一生著作,其实可以看出,他的才气隐藏在那些风花雪月、男欢女爱之下,他的努力诉诸于那数千万字作品中。当然,他的务实更体现在动荡时局中立身为先,作品中不碰时人时事。 仔细辩来,张恨水先生竟是一个难得的通透有趣人儿。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三):张恨水:民国最热“冷门作家”的前世今生
文/王小鬼
张恨水,民国时期畅销榜常年第一位的作家,民国板上钉钉的最热作家。
但是,现在,他却相当于一个冷门作家。虽然有陈坤、刘亦菲等主演的《金粉世家》热播,但是他的作品的热度和销量,都远远不如鲁迅、老舍、梁实秋、林徽因、朱自清等。
首先,就在于他的“鸳鸯蝴蝶派”。即便是在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也是被主流文学圈所鄙视的,左的也鄙视,右的也鄙视,所以,即便是拥有当时在老百姓中最高的知名度,但依然没有什么文坛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他的文风问题,自然也就被冷藏了,再加上进不了文学史,所以,后来的读者,就很少有知道他的了。
到了现在,二三十年间被限制的作家,慢慢进入大众视野,慢慢变成了热门作家,比如张爱玲和梁实秋,但是,为什么张恨水还是没有再度热起来呢?
还是通俗的问题。张恨水被称为通俗小说大师,也是章回体小说大师。在被主流文学圈依然看低的同时,这样的标签让很多不了解他的读者也认为,他的作品是过时且不入流的——毕竟,既鸳鸯蝴蝶,还章回体,谁还看啊?
然而,很多人都误会张恨水了。
张恨水不仅是个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大师,他还是个新闻家,是个出版人,是个散文家,是个杂文家,最后,还是个生活家。
体现他散文功底和生活家情调的文章,都在《北京人随笔》和《山窗小品》中,现在被编入《别有情调在人间》出版。
体现他对人生、社会、世界的通透看法的文章,曾经都在他的《小月旦》《最后关头》《明珠》《上下古今谈》等书里,现在,被精挑细选结合现代人的阅读需求后,便是这本《我把人生看透了》。
张恨水曾经热到什么程度?
张爱玲是他的忠实读者——张爱玲在散文《存稿》中说:“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她姓张,我也姓张,她喜欢张资平,我喜欢张恨水,两人时常争辩着。”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回忆也证明这一点:“我父亲离婚至再婚的三四年间,可说是我们与他最亲近的一段时间。我记得姊姊放学回家,多在他的书房看书,和他闲谈她对哪一本小说的看法……《红楼梦》《海上花列传》《金瓶梅》……以及《歇浦潮》、张恨水的长篇小说等等,都是我姊姊在他的书房里找来读的。”1944年3月16日,上海《杂志》社举办“女作家聚谈会”,张爱玲应邀出席,在谈到读什么书时,她说:“读S.Maugham,A.Huxley的小说,近代的西洋戏剧、唐诗、小报、张恨水。”和好友宋淇夫妇的书信中,也说道:“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甚至1971年水晶访问张爱玲后评价说:“她对于张恨水,嗜之若命了。”
由此可见,张爱玲可以称是张恨水的铁杆粉丝,真正迷妹。
鲁迅的母亲也是张恨水的读者——曾有人问鲁迅的母亲鲁瑞:“您觉得您儿子的小说怎么样?”鲁瑞回答:“还可以,喜欢嘛……说不上。”老太太最爱读的是张恨水。她曾问鲁迅:“你为什么不写张恨水这样的小说给我看看呢?”鲁迅回答:“他写他的,我写我的。”1934年,鲁迅在一封寄给母亲的信中写到:“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鲁迅自然是看不上张恨水的,奈何张恨水确实受大多数读者欢迎……
不仅如此,蒋、毛、少帅等,都曾登门拜访过张恨水,但是张恨水不想寄身于某一边,所以就都委婉拒绝了。这也可见,他当时的热门程度。
张恨水虽然长期不受文坛肯定,但是,新中国后的一些运动也没有过于波及到他,就是因为,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做了很多支援抗战的事,并且,在毛将《沁园春·雪》发给他让他附和一首时,虽然他没有和词一首,但是却很快用头版发了出来。
张恨水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作家,但是,更多的时候,他是个资深出版人、新闻人。所以,以新闻人的敏锐度,看能看透很多事情,再辅以他犀利的文笔,所以,聊聊几笔,便能将一件事说得特别通透,一针见血。
摘录部分句子如下,相信对于张恨水的笔力,读者从中可见一斑:
实处着脚,稳处下手,自然可以办到百折不回的地步。
高楼,必先填厚地基。大事业不凭空做去的。
看得定,拿得准,便放手做去。什么叫试他一试?
向前走,莫回头,莫折中,莫小不忍。
天下事不成功,都是人事未尽;成功了,便是火候已到,什么叫人定胜天?
法律不足畏,人言不足惧,祖宗不足法,向来是汉子做事的格言。其实不然。大丈夫做事,有所畏而来,有所惧而行,有所法而定。
能破坏不能建设,不是好手段。不顾一切的办法,是表示才力不够。
孤注一掷,原也是人生不得已的行动。有办法的人,不肯这样做,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
《我把人生看透了》是张恨水对人生的犀利感悟,相信所有看到了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四):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历经世事更知努力——张恨水的人生,没有“丧”这个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厌烂片泛滥,流量明星刷屏,一部部影视剧,没有几个能把故事讲好的。很多人提出,应该像美国那样,成立编剧工会,以剧本为主,而不是以流量明星为主。
然而,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还是个中国人。他就是张恨水。
在一篇杂文《未可忽视之电影编剧家》中,他说:影片的优劣,一半固由于演员的艺术而品定,然而从根本上说,不能不认剧本为最有关系。
很多人知道的张恨水,是个小说家,因为陈坤、刘亦菲演的《金粉世家》而被很多人熟知,后来又渐渐地知道了他的《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写散文、杂文、时评,他的本业,是一个编辑,他是做新闻出版的。数十年的写作和新闻经历,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刻而广泛的认识,所以,他的小说和散文中,都不乏一针见血式的真知灼见。
比如,在《现实》这篇文章中,他说:“现实”,这一个名词,教好了许多人,也教坏了许多人。
现实这个词,在现在经常被当作贬义词,一般说“这个人很现实”,意思就是说“这人太看重利益,不讲交情”,然而,现实本身是个中性词,最终,造就什么样的现实,还要看这个人怎么理解现实。
在新旧思想交相辉映激荡冲突的那个年代,又加上战争连连,国家危难,于是,无数的众生相以非常鲜明的姿态展现了出来,被他看见,然后,再感受,再评论。
在《零碎绸子》中,他写道:吃窝窝头的人,忽然餐顿鱼肉。这人好像是快活了,其实他同时得到一种新的烦恼。
人换了一个阶级,就会换一班朋友。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然而千万年来,几个回头者?故人只见海岸,不见彼岸。
对于人性的理解,可谓深刻透彻。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样的见解,很多古人都提出来过,尤其《菜根谭》之类的书里,会有很多类似的句子。但是,张恨水对人生的理解,还在于他对很多事情有前瞻性,比如最开始那段写的对电影的看法,以及下面提到的,对精神文明和文化自尊心的看法。
在《恢复文化自尊心》一文中,他说:自五四运动以来,自是淘汰了许多文化上的渣滓。但也摇撼了我们的文化自尊心。五年战争的证明,我们应当有个否定之否定,恢复我们的文化自尊心。
以及《零碎绸子》中提到的:物质文明到了极点,往往令人意志颓废,所以精神文明,更加重要。
还有对文化输出的远见,在《文化入超》一文中也有体现:中西文化之沟通,我们是绝对入超。以致尽管我们年深一年慢慢认识了世界,而人家还不认识我们。
对于人人都自称专家的现象,也有讽刺,如《豆皮专家》中:既不曾经法律规定,专一给学识界用,真正的专家,只有感受这份儿幽默了。
对于现实中的用人怪状,他在《马谡多矣》中这样讽刺:于今请一个人才,有三必须,是嘴能吹,腿能跑,手能做,若三者不可得兼,吹为上,跑次之,做斯下矣。
但他并不只是批判,他还有很多积极的建议,或者说,即便是他的批判,也是为了鼓励和激励的目的。
在《一针见血》中他说:看得定,拿得准,便放手做去。什么叫试他一试?
在《言语自外来》中,对于接受批评,他写道:与其只闻赞美,不闻批评,那就这赞美终身不闻都好。
对于学习,他在《关于读小说》中写道:我自己知道所学的太不够了,要多读,多看,多跑。虽然我的年纪也不算小了,但是现在人寿长了,活个八十九十,那真算不得一回事。所以我愿多接触一点,多见识一点,这于作小说上,有很大的帮助的。
他自己一生都非常努力,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写作和办新闻,为了不让自己的思想和写作能力落后于时代,他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在年轻时做进步青年,还要在中年以后做进步中年,老年以后做进步老年。这样一个求进步的人,是一定会成功的人,更是值得所有人都去学习的人。
在《贡献给未来的同业》这篇文章中,他寄语未来的新闻从业者:新闻虽也是一种专门事业,然而这事业所需要的技艺,却是多方面的。……青年的同业们,以及有志于此的青年,应当赶紧从多方面去学习技艺,不要以一技一艺为已足。据我们从事新闻的经验来说,技艺方面的培植,要做到如下的程度。(一)文学的相当修养;(二)增进几种基本知识;(三)要有丰富的科学常识;(四)尽可能地学习有关技术。
他是这样建议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过来的。他总结自己的行为是“老马无所能为,引路是足以胜任的”。
这些内容,都在《我把人生看透了》这本书里有所体现。这本书是张恨水散杂文的精选集,全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各种散杂文,体现他对社会现状的各种看法,虽然那些文章中的事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但是,所体现的观点,却永不过时,就像上面文章中引用的那些所展示的。第二部分,是他的写作生涯回忆,讲述了他是如何接触文学,如何爱上小说,如何写下处女作,如何进入新闻业,如何办报纸,如何成为畅销书作家等故事。
在《写作生涯回忆》这部分中,他经历了父亲去世,自己没有学费上学,于是自己想办法考取免费学校的事,他说“青年人,不能闲散”,于是,他进补习学校学英文,后来在《益世报》当编辑的时候,百忙之中也要学习英文,这种努力,着实让人钦佩。正是看到这些,我才兴起了我也要学英语的想法,让一个自学英语的朋友推荐我一个学英语的渠道,然后她推荐了“英语流利说”,我即将开始我的英语自学之路。
同时,像张恨水一样,我也一直在坚持写作,但是,在写作上花费的精力和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张恨水最初写小说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因为写作的兴趣,后来爱好发展成主要的谋生手段之后,写作便更加努力。最忙的时候,他一人同时给几家报纸写连载的长篇小说,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新闻事业。如此精力和才力,与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辈子的努力学习,一辈子的努力写作,一辈子的努力思考,最终自然能够做到看透人生。《我把人生看透了》便是对他的这些人生经历和人生观点的总结。在这本书里,我感觉我收获了很多。
《我把人生看透了》读后感(五):人间值得——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历经世事更知努力
“人间不值得”是前些时间里李诞在微博里随性说的一句话,随后被很多人引用和采纳。这句话听着像是戏谑,实则却更多的是夹杂着一丝无奈。其实,很多人对这句话有一个误解,他们原本以为这话说的是人间太荒芜,不值得每个人来这一趟。
然后,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积极地,它其实在让我们懂得快乐:人间本就是这样,它不值得你难过,活得洒脱一点。而最精准的表达,从张恨水对人生的态度中最清楚,那就是: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历经世事更知努力,
张恨水一生写过数千万字作品,小说、散文、诗词、时评、新闻无一不精,其本身是新闻工作者,又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见多识广。
《我把人生看透了》中,张恨水对人生的感悟,既丰富宽广又透彻犀利。对于做事,他说——看得定,拿得准,便放手做去。对于挫折,他说——人生偶然落魄,这是不足耻的事。对于朋友,他说——朋友之互相利用,说得好听一点,乃是互助,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做买卖。对于努力,他说——我自己知道所学的太不够了,要多读,多看,多跑。对于工作,他说——一面工作,一面也就是学习。
一、“真正的文人”——张恨水
张恨水,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他原名张心远,笔名取自“人生长恨水长东”,他是小说家、散文家、杂文家、出版家,也是像汪曾祺、梁实秋、蔡澜一样的生活家。以小说闻名,但散文、杂文功力也颇为深厚。鲁迅母亲、张爱玲都爱看他的小说,老舍更是称其为“真正的文人”。
张恨水对人生有着细致的体会,所以他的小说是一种“人生叙述”,他本人曾经有过三次游荡江湖经历,所以他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切的体会。
从游历中,他了解社会现状,了解民生疾苦,从而也影响了他的人生和创作,决定了他的创作视角的平民化、大众化。他把自己创作的目光定位在社会底层,以犀利深邃的眼光,细致入微地描绘现实的社会生活。
《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秦淮世家》是其中的上乘之作。其作品采取章回形式,用白描手法,准确入微的刻画社会生活,惟妙惟肖地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当时高墙大宅之中的生活图景和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图像,揭示出旧中国的社会矛盾。文字功底深厚,语言极富个人特色,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张恨水的气节观里,既有儒家文化素质,又有佛教文化基因。这反映在他笔下的理想型人物身上,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类是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儒雅类人物,如《春明外史》中的杨杏园,为人正直,洁身自好。对恶势力却缺乏抗争,一律忍耐,最后在“恬淡学佛”中追求自我完成。
一类是普通平民但浑身充满侠气的侠义人物。比如《啼笑因缘》中的樊家树,作为张恨水笔下理想的侠义人物,他追求的是纯洁真诚的爱情,唾弃的是封建门阀观念和权势金钱;他助贫济困,对恶霸军阀刘国柱深恶痛绝。
张恨水是一位具有传统的“风流才子文人隐士”的思想习性,同时又有对新事物与时代风气有追求的作家。在他发表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以后,有些朋友拉他入宦途,都被张恨水谢绝了。他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用“造孽钱”。
1940年,他写诗述怀:“不食嗟来四十年,戴将白眼看青天;解嘲本属寻常事,莫把文章事乞怜。”抗战时期,他甚至在《八十一梦》中还专门对“气节”发一通感慨。强调人要“有一股宁可饿死也不委屈的精神”显露了张恨水重气节的人格精神。
二、尽管名字中带恨,却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张恨水本人曾谈过他笔名的来历:“‘恨水’一名是我17岁那年第一次投稿时自己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截取出来的。”
对于他而言,他想人生有限,但决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所以取这个笔名,告诫自己要时刻自勉,珍惜时光。而他确实也是这般去做到的。他一生写作3000多万字,假如从20多岁开始写作算起,到73岁去世,平均每天数千字的写作量,张恨水因此而成为民国时期最高产的作家。
张恨水的女儿张政回忆说:“父亲大约每日九点钟开始写作,直到下午六七点钟,才放下笔吃晚饭。饭后稍事休息,然后写到夜里十二点钟,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这样高强度伴随终生的写作生活的,真正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对写作的热爱,写作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张恨水作品虽然产量惊人,但是绝少粗制滥造。
张恨水很喜欢读书,达到了须臾不可缺少的程度,常常随手拿起一本书,便读起来。而且读书这件事,被他审美化,雅化了。他曾作《读书百宜录》,表达一个“善读书者”的主张:“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菊花满前,案有旨酒,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蔷薇架下,蜂蝶乱飞,正在青春,谁能不醉,宜细读《红楼梦》”等等。
这就是说,在读书这件事上,张恨水全凭兴趣,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既不想读书做官求功名,也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读书是读书人的本分,是其安身立命的所在,对张恨水来说,也许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即调剂枯寂的生活,给平淡的日子增加些乐趣,心灵上也能得到陶冶和净化,并使得精神有所寄托。
张恨水在生活中除了读书,也极其热爱花草,能把日子过得如诗情画意般清新淡雅。张恨水对菊花非常有研究,可以培养出多个不同品种的菊花,而身为文人的那点情趣,也让他在插画时总能别出一番新意和境界。
他还喜欢画,但他从来没把自己的画视为了不起的作品。对他来说,作画与吟诗填词一样,都是自娱自乐、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这些情趣,不仅寄托着他的情感,也象征着他的人格、志趣和精神世界。
《我把人生看透了》中,深刻的印证了张恨水的人生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大家共勉: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历经世事更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