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驴皮记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9-10-04 23: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驴皮记读后感精选10篇

  《驴皮记》是一本由[法] 巴尔扎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驴皮记》读后感(一):驴皮背后的人生

  巴尔扎克是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驴皮记》是他发表的第一部长哲理小说。一开始书名有点疑惑,这驴皮究竟是指什么,看到封面写到“人的欲望就像一张驴皮,欲望越多,生命越少”,有点释然,原来作者是用一张驴皮来比喻人的欲望。看完了这本书,感到作者的文字中透露着更深层次含义,不仅揭示了生命的矛盾,并把他的生活经验和哲理思考囊括其中。 《驴皮记》写于1831年,描写的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才是一切,有的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换取金钱。人类因为他的两种本能行为而自行衰萎,这两种本能汲干了他生命的源泉,那便是欲和能。小说主人公拉法埃尔·瓦朗坦在第一个愿望得到满足时,面对刚刚获得的一笔巨额遗产,他所感受到的并不是金钱带来的快乐,而是对生命减少恐惧,因为他看到驴皮已经明显的缩小了一圈,意味着他的寿命也相应的缩短。之后,死亡的威胁使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精力;若想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金钱观的冲击。这个物欲横流利欲熏心、金钱权利充斥的社会里,人们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他们不断追求金钱,一直为自己目标奋斗着,可他们不知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有钱并不代表幸福。因为有钱虽然可以买到华丽衣服,却买不到美丽心灵;虽然可以买到豪华别墅,却买不到家温馨;虽然可以买到昂贵药品,却买不到身体健康;虽然可以买到最甜的糖果,却买不到的最甜蜜的幸福。 《驴皮记》带给我们的思考依然很多,真正快乐的生活,是内心的满足,身心上的愉悦淡泊名利控制自己的欲望,生活简简单单才是真。

  《驴皮记》读后感(二):知足

  不同年级读同样的一本书会有不一样感悟,或许是因为人生的经历增长变化,人生阅历增加会让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会发生一些改变,所以有时我会过头去读一些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比如童话绘本故事,像我这样的年纪虽然不在阅读这些书籍范畴但是当阅读到一些东西时我想我儿时的感悟与现在是天壤之别。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就是我最近看的一本这样的书籍,这个书我给予定义初中文本,应该是初中看的一本书籍,当时当我这把年纪去阅读这个经典的故事时,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感悟人生的得与失,感悟人生的选择与纠结,这或许在初中的年纪还未能品味到的一种感悟。

  巴尔扎克是我们非常熟知的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他一生创作甚丰,代表作有《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高利贷者》等作品都搬上了我们的课文教材和课外必读科目。读巴尔扎克的作品确实能感受到他的现代派的作风,他塑造的故事形象都代表人中人性的一种面貌,而这《驴皮记》也是一样,故事讲述了一个古董商给了一位贵族出身青年瓦伦丹破一张神奇的驴皮,驴皮能实现他任何愿望,但愿望一经实现驴皮立刻缩小,寿命也随之缩短。这也是超现实的一种故事,任何东西都不是无限制的,不管什么都是一样的,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这位主人翁就惨了,从此他惟恐驴皮继续缩小,因而有福不能享,有心爱的姑娘不能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末日来临,失去原来想要的状态。这个故事的感悟也如同巴尔扎克在《驴皮记》中所阐述的:“人类的各种大快乐,都是有许多障碍的,这倒不是在他的零星享受方面,而是在他的整个生活方式上。”这种生活方式“给人类造成一种戏剧性的生活,以促使人过度地、迅速消耗自己的精力”。它揭示出意念思想是人最大的敌人,而少思少虑是长寿秘诀,《驴皮记》代表的寓意之一正是“知足者长寿”。“知足”是当下人多少人难以做到的一件事,所以读了这样现实主义派作家的故事,对照生活,很能感悟生活的本质,但是如何生活却要靠自己的选择,希望自己能无悔。

  《驴皮记》读后感(三):欲望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他笔下的葛朗台成为了吝啬鬼的代名词,而他在1831出版的《驴皮记》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而这部小说不但让他声名大振,而且和他后来的经历惊人相同

  故事讲述了贵族青年拉法埃尔在走投无路时,想用仅剩的钱在赌场放手一搏却输得倾家荡产,想要自杀的时候,意外从古董商人那里得到了一块能实现任何愿望的驴皮,他的意愿将会确确实实地得到满足,但须用生命来作代价。这张驴皮就象征他寿命的限度,它将按照拉法埃尔希望的强度和数目的大小收缩,从最轻微的到最强烈的希望,都毫厘不爽。通过驴皮,拉法埃尔坐拥无数金钱,也终于娶到了心爱的姑娘,可是他却不敢再有任何欲望,甚至无法去爱,只能惶恐等待死亡。

  生命里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任何的悲剧,一是得到一切后的悲剧。这两种悲剧,拉法埃尔都经历过了。得到驴皮前,他一无所有,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他心爱的馥多拉对他弃之敝履,只因他身无分文;得到驴皮后,他拥有了一切,却天天担心死亡的降临。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张驴皮,你是否会接受?你会想许下怎样的愿望?有人会说,我只许愿一次,以后就再也不许愿不就行了?可是欲望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很多事情并不会受你自己的控制,你以为你能驾驭黑暗浅尝辄止,但是事实上,只要你选错了道路,就不可能停下或者回头。

  其实会受拉法埃尔的一生,他在得到驴皮前真的一无所有么?他有健康的身体,有才华,还有一个爱他的姑娘——波琳,她在他一文不名的时候依然毫无保留地爱着他,把画扇子赚来的前补贴他,让他能维持他的体面。拉法埃尔曾向驴皮许愿让波琳爱上自己,可是驴皮纹丝不动,是啊,已经实现的愿望驴皮又怎会再实现一次呢?

  人生在世总会有无穷的欲望,比起去想方设法的获得,不如想想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珍惜已经有的一切。

  《驴皮记》读后感(四):瞧我们真在变成一头驴

  我深刻的思考了一下,本来是一个人,确慢慢的变成了那一种满是欲望的驴,到底是生活的现实是如此,还是本性如此,墙上挂着的驴皮,是一张狐皮大小还是人本身的欲望很小,大概是借指吧,只是这个欲望满足过吗?总是想着去占有,去占有这一切,当我在《驴皮记》里,读到金钱、欲望、爱情、死亡时,当我读到所有的这一切纠葛在一起,变成一张巨大的缚在人身上的难以挣脱的网时,我惊讶至极。巴尔扎克确实是一个天才!他在180年前就写下了一个如此伟大预言!巴尔扎克他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贫穷痛苦。他从自已的切身感受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痛苦的结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若想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想,正如他在《驴皮记》中说:“对于某些生不逢时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天堂即是地狱。可能我们这些也是在地狱和天堂之间吧,只是我的生活在地狱,没有自己喜欢工作,没有自己喜欢环境和小说的主人公拉法埃尔·瓦朗坦,就是人的欲望和生命的这种精神矛盾的化身,他是一个痛苦的挣扎着的灵魂。他不幸身无分文而又不安贫困。他曾经在治学和思考中耗尽心血,一心想凭借才能取得财富荣誉,然而这种努力几乎保证不了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他继而接受拉斯提尼的指引,到上流社会去闯江山指望娶一个有钱的贵妇结果受到无情的嘲弄。他日夜受着欲望的煎熬,欲望因得不到满足而变得更加疯狂。他在失去一切之后,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想在纵欲中了此残生。所以,当古董商告诉他,这张嵌有灵符的驴皮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只是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就会缩小一圈,意味着生命也随之缩短时,他毫不犹豫地抓过驴皮,嚷道:“我就喜欢过非同寻常的生活。”既然他已打算投身塞纳河,又怎会畏惧以生命去换取欲望的满足呢?我也有这欲望啊,只是生活的一种种像一张无形大网让人不能挣脱是情欲修养心灵,还提倡一种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呢?似乎如此,其实不然。在这生活中,真正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究竟是死的恐怖,还是那种行尸走肉式的生活的痛苦呢?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作者不打算代替读者作判断,他只是将矛盾摆出来:要么为长寿扼杀激情,要么甘愿做激情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的宿命。让每个人自已去选择自已的生活方式吧!   至于巴尔扎克自已,显然早已做好了选择。他明知满足欲望需要付出代价,却从来不曾放弃自已的欲望。他像那些纵欲者一样,不能忍受生活的河流缓慢地、死气沉沉流逝,他要它像激流一样“一泻无遗”地呼啸着向前奔腾。他不知疲倦地在生活中战斗,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似的以生命为赌注。而我大概也是一个赌徒吧,不敢面对现实的赌徒。唉╯﹏╰

  《驴皮记》读后感(五):欲望之火

  “人的欲望就像一张驴皮,欲望越多,生命越少”。这是《驴皮记》封面上的文字,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下了《人间喜剧》这一辉煌世界著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这部许许多多悲剧小说所构成的《人间喜剧》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真谛。不过在他的作品中不得不提的故事应该就是《驴皮记》吧,这是正是这本书让他的名声大噪。打开这本书去阅读,感慨作者大篇的对白,感慨作者对人生清晰认知,这是一部关于欲望之书。一张驴皮,一个生命长度,它说“你如果占有我,你就占有一切。但你的生命将属于我。这是神的旨意。希望吧,你的愿望将得到满足。但你的心愿须用你的生命来抵偿。每当你的欲望实现一次,我就相应的缩小,恰如你在世的日子。你要我吗?要就拿去。神会允许你。但愿如此。”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故事发生,你会有怎样的选择?人的欲望是没有节点的。 《驴皮记》中落魄的青年是一个文化人,他饱读诗书,却依旧生活在世界的底层,某一天他在赌场将身上所剩无几钱币输掉后准备结束这好无用处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寻找着一点点快乐,他遇到了一个商人,从那里得到了一份驴皮,象征着生命与愿望的驴皮,他的人生也开始发生转变。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似乎就是从这一刻开始,驴皮实现着他的愿望,响应的青年需要以寿命去换取。我们的故事开始啦。 巴尔扎克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即使在开篇描写青年在赌场这一段故事也将整体的社会背景展现给我们,欲望之火熊熊燃烧着,也正是人性的贪婪,巴尔扎克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着这具有人生哲理却又讽刺的故事。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会不劳而获,所以青年人注定要失败,这个超现实的驴皮不过是警告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这些事情。 《驴皮记》充满着荒诞的意味,即使在故事的结尾青年人依旧放不下他的欲望,这是一个悲剧,却也是应有的结局

  《驴皮记》读后感(六):一张神奇的驴皮引发的悲剧

  提到巴尔扎克,我首先想到的他的作品是《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等这些名篇,还有他的作品合集的总称《人间喜剧》,他的这些作品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巴尔扎克本人,更是有“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美誉,对于《驴皮记》这部作品还真是不是很熟。巴尔扎克早期也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作者,他的创作屡屡失败,正是这部《驴皮记》的出版才让他名声大振,才让我们认识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巴尔扎克。

驴皮记

  《驴皮记》已经被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但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这次出版的精装本还是让我眼前一亮,土红色的书封面,套在书的外面,书正中开缝,用一张透明的便签粘合在一起,一张驴脸在书封面正中,书的正中显示出书的内壳中的一竖行字“人的欲望就像一张驴皮,欲望越多,生命越少!”。书封就像一张驴皮,想看到书封内侧的字只有把透明便签撕开,撕开后就不能完全还原回去了,我的第一个要看到书封内侧的字的欲望就破坏掉了这个可爱的驴皮,好友寓意的封面,很有创意

  贵族青年法埃尔破产后心灰意冷准备跳水自杀时,出现了他的一位贵人,这位贵人是一位古董商,送给了他一张神奇的驴皮。这是一张象征着他生命的驴皮,驴皮能帮助他实现任何愿望,愿望一旦被实现,驴皮就会缩小,作为使用者的他生命也会缩短。首先,他使用驴皮获得了大量的金钱,他又过上了富足的贵族生活,但是象征着他生命的驴皮也缩小了,他本来可以适可而止,但是人贪婪的本性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驴皮满足他欲望的同时,也把他带向了死亡的深渊。

  这本小说对人的欲望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欲望越大,生命越短,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如此。人为了富足的生活,从不知足,有时候不择手段,贪婪无比,一生的追求就是为了更多,得到以后还有得更多,从不会享受生活的悠闲、自在和美好,他们不懂得享受天伦之乐,体会不到生命的乐趣,这不也是在糟蹋生命吗?

  生命里有得不到任何悲剧,也有得到一切后的悲剧。你可否听说过一夜暴富的故事,一个人买彩票中巨奖后,花天酒地,他身边的朋友也争相追捧,等钱快糟蹋光时,他也落下了一身的病,奄奄一息,那些得到他好处的所谓朋友却一个个离去,如果没有这张彩票也许他还能活的更久,更幸福呢,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正是象征着他欲望的彩票,加速了他生命的结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但愿每一个人都能读一读这本《驴皮记》,也许人生的很多事情都释然了,无欲则刚,控制自己的欲望,会让你变得更强。

  《驴皮记》读后感(七):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驴皮记》发表于1830年。写作《驴皮记》之时,巴尔扎克负债达十万法郎之多,他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靠喝咖啡来维持精力。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活状态,巴尔扎克才有了欲望达到,寿命缩短的启示。当然,当时的社会矛盾加剧,时局动荡,人心浮动,也是这部作品的大背景之一。

  十九世界的西方世界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对于《驴皮记》中所展现的场景和细节我很难感同身受。但是,必须要说,主人公拉法埃尔的境遇是多数人的影射,时至今日,依旧值得深思。

  拉法埃尔是一位贵族青年,他输掉了身上的最后一枚金币,在塞纳河边踌躇着。巴尔扎克说:“自杀本身包含着一种说不出的伟大和恐怖的因素。”青年拉法埃尔尚不具备这样伟大的勇气。他将身上的几个铜子掷给流浪老汉和小孩,走进了一家古董店。

  在阅读之本《驴皮记》之时,偶然注意到巴尔扎克将每个段落都写得非常长,有时甚至一页张纸都没有完全一个段落。这个发现是因为我在阅读过程感觉到了断句的困难。

  西方文学史上,以灵魂为代价,与魔鬼做交易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少。德国作家阿德贝尔特.封.沙米索的中篇小说《彼得·史勒密奇遇记》,就是描写贫穷青年史勒密为了得到资助来到富翁的花园,在这里,他遇到了神秘的灰衣人,并且同意灰衣人用一个神奇的钱袋将自己的影子收购。史勒密获得钱袋之后果然成为富翁,但是,因为没有影子,史勒密四处遭人唾弃。这时,神秘的灰衣人又来找史勒密,提出用史勒密的灵魂换回史勒密的影子。

  这一次,史勒密拒绝了灰衣人的提议,并将神奇的钱袋扔进深渊,从此与魔鬼彻底决裂,史勒密又回到了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不料,史勒密买来的旧皮靴竟然变成了一双宝靴……

  拉法埃尔显然并没有史勒密的坚决和勇气。拉法埃尔没能抵住诱惑,他利用在古董店得到的驴皮获得金钱,让自己更加富有,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侯爵。也就是在这时,拉法埃尔看到驴皮缩小了。

  拉法埃尔去寻求学者的帮助,以期许驴皮张大,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

  《驴皮记》封面有这样一句话:生命里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任何的悲剧,一是得到一切后的悲剧。人们在得到与得不到之间煎熬,当魔鬼伸出它的手,想要握住的欲望就会战胜一切,紧紧地控制着我们的身体。

  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只是,能够做到自我控制又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情啊!

  《驴皮记》读后感(八):《驴皮记》中拉法埃尔荒诞结局:“为了名利消耗性命,悔不当初”

  “人类总爱和自己闹对立,他用自己目前的痛苦哄骗自己的希望,又用并不属于自己的前程,来欺骗目前的痛苦,人类的一切行为,无不打上自相矛盾和软弱的烙印。”—巴尔扎克《驴皮记》

  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因其作品是“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而享誉古今中外,《人间喜剧》系列更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他的扛鼎之作皆汲取他在生活中遭遇的挫折,这位化悲痛为力量的法国小说之父用其幽默诙谐又饱含讽刺意蕴的语言写尽人生百态,阅尽世间风情。

  巴尔扎克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哲理小说《驴皮记》,别出心裁的用一张驴皮象征人性的贪婪欲望以及生命的矛盾,完美的批判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萎靡状态以及对人们沉溺于物欲横流中加以痛斥,十大经典之一的《驴皮记》囊括了巴尔扎克逆境中的生活经验与哲理性的人生思索。

  故事中的贵族青年拉法埃尔破产后意欲在塞纳河畔了结性命,兴许是冥冥中注定也或许只是机缘巧合,一位古董商人给了他一张可以实现任何愿望的驴皮,但这些愿望是需要用使用者性命来换取,投射出的即是驴皮的大小,愿望实现的越多,驴皮就越小,生命被消耗的也就越多。

  拉法埃尔出生于一富贵家庭,但家教极其严格,父亲为教导其拥有高雅大方行为举止杜绝其步入上流社会,只因担心他被上流社会的不良风气感染。父亲的这种保护,非但没有让拉法埃尔抵触上层社会,反而在胆怯,害羞,好奇,天真与淳朴等多重性格与欲望融合下,犹如罂粟一样令他难以自拔。

  父亲破产,母亲不幸离世,而母亲仅留存的资产只够抵消父亲的债务,在其父抑郁而终后,拉法埃尔由贵族青年轮回落魄穷小子,精打细算过着穷困潦倒的艰苦贫民日子。博学多才是他的优势,但写作根本无法改变他现状,于是经人介绍,他委身伯爵夫人馥多拉石榴裙下,然内心自傲与现实残酷,让他陷入矛盾,于是塞纳河边充斥着他对世界的鄙视与仇恨。

  在收获驴皮后,拉法埃尔随心所欲实现自己的欲望,名利爱情应有尽有,古董商人耳提面命提醒他,一旦驴皮缩小到几近消逝时,拥有者寿命也将告终,心惊胆战的他也试图摧毁驴皮,但均以失败告终,于是纵情纵欲后他开始紧张担忧,但为时已晚,可悲的是苟延残喘中他还是无法控制欲望,最终也让性命成为欲望的附属品,荒诞无稽。

  《驴皮记》的故事无疑反映了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腐败与堕落现象,而且还探索了时代欲望与理智之间关系的平衡问题。在财富力量的驱使下,法国社会变得冷漠无情,淡漠法律政治,社会弊端状态顽固不化,然要说拉法埃尔的悲剧,除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墨染,其根本原因还是源于人日益膨胀的欲望造成的扭曲金钱观。 正如书中所言:你要长寿吗?那么你就该清心寡欲,这就能免去一切痛苦、忧愁,避开一切呕心沥血的搏斗和失败的苦恼;然而你的生活也就无所谓欢乐,无所谓幸福。你想快乐吗?你有欲望吗?那么就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吧!

  一:生命里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任何的悲剧,一是得到一切后的悲剧

  拉法埃尔是落魄的贵族,虽因父亲的刻意阻挠,使其无缘感受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但趋之若鹜的社会形态早已令他于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骨子里带有的文人高傲也难以抵消他崇拜物欲的庸俗,否则短暂的生活落魄又怎会败于伯爵夫人及时享乐的谬论中呢?

  出身富家的他经不起岁月人间的大起大落,理应经受俗世的优待思维深入骨髓,同时也令他狂妄不羁,这种对物质的无尽索求终将带他步入欲望深渊,然其只声称“我需要在最后的一次拥抱中把天上人间的一切快乐都享受一番,然后死去”,对欲望的无法抑制也必定不能使他获得灵魂的救赎,兴许他也不需要。

  塞纳河畔弥漫过他对俗世的不满诉求,于那淼淼细水中寄托感思,大起大落的命运坎坷使他无暇顾及未来的薪薪之火,他内心深处定渴望过短暂的安宁,而非总是物欲。他对物质金钱的纵欲观深受其父与古董商人的影响此点毋庸置疑。

  本就出生世家,但穷养男孩的思想,令其父自认压制禁欲是对他完美人格塑造的最有效途径,而在其欲抛弃凡尘俗世,投身塞纳河怀抱时,古董商人的从天而降无疑再次给了他留存人世的信念,但禁欲型的理念令其父破产既而抑郁而终,古董商人更是成为行尸走肉,两种极端的欲望控制压抑影响着拉法埃尔的本性,极力抵抗与无形中顺从,矛盾的心理无法解脱他精神上的束缚,更无法祛除他生活上的贫寒。两种悲剧在他身上完美重合,一为得不到任何的悲剧,一为得到一切后的悲剧。

  在资本主义金钱世界里,声色犬马,奢靡混乱的社会本质是不容置喙的,但究其本源,依旧是人性的贪婪,俗言道:人乃吃五谷杂粮的,自为凡夫俗子,七情六欲为常态,但贪图一时享乐与极度禁欲都过于极端,最终结局皆为坠入欲望深渊,《驴皮记》中拉法埃尔无法用文人的理智战胜欲望的驱使,实为他悲惨命运的爆发点!

  二:黄金、丝绸、奢侈品,一切闪闪和讨人喜欢的东西,只适合于青春时代

  如果人世间真有一块驴皮,使你的一切愿望都能实现,同时随着愿望的实现,驴皮将会缩小,你的生命也会缩短,试问,你是否愿意接受这块驴皮?

  生命坚强而又脆弱,人生短暂而又漫长,众观大千世界,有人倾其所有追求名誉利禄,有人不卑不亢追求及时行乐,无论何种生存形态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自潘多拉魔盒打开日起,世间已然充满诱惑,没有诱惑自然没有奋斗之心,碌碌无为一生似乎也并不会使人颇为得意,待到年华老去遗憾归天。

  尽其所能追求繁华物质,以身心受伤作为代价更不值得提倡。人们常说,当经历一次生命危险就会感知一切皆为浮华,身心健康才为挚爱。万事皆需度,过度纵情纵欲亦或是绝对禁欲都难以促就美好人生,拉法埃尔是当今人士经典反例,性命攸关乃为唯一大事,且不可逆转,应谨记于心。

  《驴皮记》拉法埃尔在巴尔扎克颇具戏剧性的笔触下,将金钱欲望与生命价值的抗争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而引领读者进一步探索幸福与生存,谁与争锋。资本主义社会的利欲丑态需世人重视,但我们更应扪心自问生命价值与功名利禄孰轻孰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驴皮记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