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你》是一本由冯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在的我有一个小房子。
我今年刚毕业,在高中教英语。我这个人毛病特别多,不喜欢群居。所以我选择了住在亲戚家,亲戚家长年没有人住。和老舍先生一样,家庭太复杂,涉及太多的硬件和软件,生理和心理,现在和未来,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梦想中的小房子。可以不用太大,能够放下一张床,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个阳台就好。阳台用来养花,最喜欢花花草草了。卫生间种几盆仙人掌,无聊的时候数数他们的刺。厨房一定要有各种一人餐的餐具。卧室的话一定要有书柜和衣柜,最喜欢读书了。还有啊,一定一定要有一个洗衣机,我太懒了。
有一只猫吧。我并不太喜欢猫,但是因为他喜欢。养一只黄色的猫吧,这样晚上不会太吓人。给他起个名字吧,就叫芳芳。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呢!
最好有一台电视。虽然天天玩手机,但是还是要看电视呀。手机不能控制着人,科技可不能掌控我们的生活呢!
...
我太喜欢这本书了,老舍先生的小房子真的是我梦想中的了。他在末尾写到:这个家庭定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和青岛,至坏也得在苏州。无论怎么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因为中国是顶平安的国家,理想的家庭必在理想的国内也。
《春风十里不如你》读后感(二):豆汁儿和刀削面
这是我第一次读冯唐的书。直接引用他的话来形容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他的文字像是一碗豆汁儿和刀削面一样有实在的温度和味道,摆在我面前,伸手可及。”
是不是觉得这个比喻很有特色?它并没有用很优美的意象,但是却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确实是可以用五官感知的。也许你和我一样,不喜欢吃豆汁儿和刀削面。但是对于豆汁儿和刀削面的特点也大约明白吧?豆汁儿的味道很特别,一般人(特别是初至北京的人)很难吃得惯。刀削面应该是很有嚼劲的那种。
这本书的名字也很美——《春风十里不如你》。从题目就可以感受到十足的文艺范!
关于冯唐,我也听过他的名字。大概对他的印象就是从前是个医生,后来转行了。也曾看到身边的人在读他的书,我就好奇起来,也想找机会来读一读。
终于有一次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了他的书,翻了一下,却没有看。书名不记得了,现在回忆起来,估计是他的某部长篇小说。只是因为我不喜欢读现当代的小说,所以就错过了。
《春风十里不如你》算是一部散文集。全书共有七个章节,最后两个章节是他写的小说和诗歌。除此之外,都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散文。长篇小说节选了一些片段。
先说说他的语言风格。他追求的是那种很简单的形式。大道至简,“我以后码字,只用逗号和句号,只用动词和名词,只用主语和谓语,最多加个宾语。”让我也来模仿一下:“我佩服我欣赏我崇拜”类似这样的。
他的思想也很与众不同。关于金钱、名声、生命、无常都有十分精辟的见解。更好玩的是他教人找男朋友。因为他没有孩子,所以他只能想象这是在教他的女儿。他说了好几条找男朋友的标准,我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他的外在美。最后一条比较苛刻,要貌似潘安。
他的情感也很真挚。我不是说爱情。我觉得他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值得称道。父亲活着的时候,父子俩话不多。但是,他始终记得父亲为他泡的茶。“每次回家,无论四季,无论地域,老爸也没话,用他的大茶缸子帮我勾兑一杯稍淡的茉莉花茶,放我手里,算是告诉我,他知道我回来了,然后走开,让我肆意忙我的事。”
冯唐,诗人、作家。对于当代作家认识不多几个,也都是上学的学习语文认识的,冯唐不认识,但记得“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作家感叹命运不济吗?也不会,作家人生也很腾达,那就是这个笔名具有文化感。 我也算个文学爱好者,偶尔用文字记录一下生活,记录一下体悟,还没有到成文成章的程度,也读过几页书,比如曹雪芹《红楼梦》,比如钱钟书《围城》 ,感叹作家内心的敏锐,通过故事来教化人一些道理。 中学毕业后,上了大学都不怎么读了,那时忙专业课,忙与同学玩耍,难以静下心来。 读文学书必须静下来,不用红袖添香,但至少不吵闹,也不能有生活琐事,比如孩子闹了,老婆吵了,都难以投进身心到书中。 最近,没有吵闹,正适合读书,读当代作家的书,也满足平日里无聊的消遣。冯唐的《春风十里不如你》就值得玩味。冯唐是70后作家,过不惑之年,也奔波了大半辈子,有阅历,有经历,有故事,写的作品应该不会太差。 这本书算一个散文集。谈到了个性,谈到了金钱,谈到了老去,谈到了遗憾,谈到了文字,谈到了青春,谈到了诗。无论哪个方面无不透漏这作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论起个性,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个性,小时候每个人都是性格鲜明的,但通过大众的教育后,我们都抹去了来时的棱角,见人可能需要恭维,在官场需要溜须拍马,像书中所说是站立的硬币。但作家必须独立,不为两斗米折腰,思想保持独立性是作家的前提,要不再好的文笔为领导写稿子,那叫秘书。 谈到金钱,多少钱算多,多少钱算少,没有统一的标准。钱多到一定的数量就跟人没什么关系了。满足衣食住行,再多的钱也就做生活的缓冲,再多了就该散钱聚人气了,境界高的,再多就该做慈善了。钱少的时候跟幸福有关,多了就没什么关系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哲学。 谈到老去,这是每个人面临的人生终极课题,人终将老去,就看在什么时候挂。英年早逝者,古有周瑜,气量小被气死,实不应该;也有老骥伏枥者,如古之廉颇。关键看每个人怎么去定义自己的人生,在归去之前完成自己的心愿就死可瞑目。开始怕老,说明已经不年轻了,作家快到天命之年也印证这点。 谈到遗憾,人生哪能圆满,上学时没做到科科优秀,大学时没谈个恋爱,没尽子女职责父母已老去,都是人生遗憾,但这就是人生。 谈到文字,不如说是文学,汉字是不朽的,我们有古书可阅,可领略每个有记录时代的文化,先秦诸子,汉之通鉴,唐之诗歌,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哪个不是汉字的功劳,我们有近现代的各种文学,从鲁迅的白话文小说,到三毛、张爱玲、林徽因、徐志摩、巴金、老舍哪个不是文学的贡献者,还有贾平凹、莫言、陈忠实、孙犁、海子。汉字就那几千字,在作家的笔下组合万千,讲述千万故事。 谈到了青春,谁都有第一次的梦遗,不明的下体的冲动,第一次见想睡的姑娘,第一次的月经初潮,每月的烦恼,第一次对男人的身体的向往。走过青春,才知道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像唐三藏取经必须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打够怪才能取得真经,才能成佛。回首青春,是一幅迷茫的画,像极了红楼里宝玉的梦。 谈到诗,诗是浓缩的文字,是需要有所暗香浮动,不能直白,太直白就失去了诗的意。古有诗经,离骚,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今天抛弃了古的要求,更多是自由诗,现代的流行音乐的歌词是自由诗的一种。人应当诗意地栖居,要不人生就无趣味了。 以上是我对这几方面的看法,读一本书是跟作家进行交流,也要保持思想独立性,我的收获不少,希望各位阅读者也能在冯唐的这本《春风十里不如你》散文集中读出自己的感悟。 第一次写书评,也不知章法,希望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大家。我也给自己起个笔名吧,就叫“冷风雪”。文章憎命达,人生至苦处,就像处在冷风中还下着雪。万一我人生不济,文章通达,文字还有可能是我的一个安身立命的手艺,不至于流落街头。 ——冷风雪 写于北京居所
《春风十里不如你》读后感(四):春风与你
春风十里,心里只一个你。 不管是《万物生长》还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冯唐始终是那个冯唐。 明明是同一片天空,明明是守在同一个月亮下,可是大概,他活的和我们都不一样,那可能是一种“冯唐式”说不出来的潇洒,自己是自己,他有他自己的任性。 怎么说呢? 他有他自己的执拗和任性,我们避之不及的,他半丝不躲,我们习以为常的,他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世间叫他爱护的,他任性不屑一顾,为俗世所憎恶的,他偏偏毫不在乎,所爱所恶,在冯唐,都是与己无关的,他只是他,其他的不闻不问,只管自己一个人去坦坦荡荡。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想必执拗自我的冯唐自己当时写下的时候也没有料到有一天这一句话会成为一句唯美浪漫的情话吧。 因为心里绵绵的情意,春风十里都不如我心里有一个你,这是一种怎样的浪漫! 正如同“今晚的月色真美”一样,我不说喜欢,不说爱,假装无关风月,却还是要拐弯抹角的向你示意,爱你我从来不忘记也不缺席。 无怪乎“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话能够如此风靡,放在谁身上听到这样的柔情绵绵想必都会难以忘记吧! 可是写下这样句子的冯唐,可不是你想象的柔情绵绵。冯唐的小说也好,散文也好,都有自己的味道。就算是随笔,他一样在坚持自己的随性风格。 不少人评价冯唐说是当代文坛的异类,因为冯唐的很多话可以说是剑走偏锋,但是他并不是不会和别人一样的去说。他不是不能,他当然也可以和别人一样技巧圆熟去讲,只是那终究不是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完成自己对于梦想的践行,大概就是冯唐自己了。 冯唐看似是在毫无头绪的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说,其实每一篇都是他对世界的反馈。还记得《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我们是长在这方圆十几里上的植物,和周围的建筑一样,可以生长,可以枯萎,可以抱怨,可以喊叫,可以消失,但是不能离开。 人活一世,如同草木一秋,终有一天要枯萎,落败。那么在这之前,我们不如就从容的走下去。一切都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礼物,得到也好,感知也好,反过来讲失去何尝不是一种得到呢? 看似是一副和尘世格格不入的样子,看似是飘然出尘的六界之外的姿态,其实只是对很多事,冯唐他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他不看别人的想法过自己的日子。 涉及终极的事,听天,听命。他有自己的豁达,尽力而为,其他多想无益。 不和这个世界争,也不和别人争,更不要和自己争。“不争”,这是冯唐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看到“不争”就想起来那一句由杨绛先生翻译的兰德的诗,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不争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自我的写照。 怎样才能“不争”? “不争”,无非就是对自己有足够自信,对一切得与失顺遂接受则不必争,该有的会有的,而不该有的也不去求得,这时候的“不争”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从容和洒脱。 写东西最大的自由是什么,无非就是能够坦坦荡荡的去“我笔写我心”。这一点,冯唐虽然执拗任性但是自我,但是一直坚持着。最起码一点的真实,看看对冯唐的两个极端一样的评价,冯唐真的是已经做到了。正是因为真实,不喜欢他的骂他都骂的格外兴起,喜欢的又是另一种狂热。即使现实褒贬不一,但是我想,在那些评判最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真实,感知到温暖。 只要心不老,就年轻一生,至死都是孩童。这本《春风十里不如你》收录的便是冯唐的曾经。 人生四十,青春或可不失。老则如何?衰则如何? 既是命定,便坦坦荡荡的受着 ,这世间人人都道人生苦短,却不知道正是因为眼见着苦,就忘了甜是苦衬出来的。 何必怕这无情岁月?我们只管珍惜眼前这个自己,把花的时间给好看、好玩的人和事儿,用有趣的文字,明白丰富的道理,收获本真的自己。
《春风十里不如你》读后感(五):生活是一个不断解题的过程
如果连续读几篇冯唐的文章后,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东西不断闪现。最明显的就是他的个人喜好:热爱妇女、热衷读书写作,以及近几年来爱上了跑步。还有一点,是他自己没写出来,我看出来的---喜欢拍照。这几年他出的书中,几乎本本都有刊发他的个人相片。
最新出来的这本《春风十里不如你》也是如此。我略粗算了一下,全书大概有二三十张他的个人写真。按冯唐现在的社会名气,应该是不需要用相片来凑书的页数的人。那本本书放相片,是让新的读者由字到相地认识他呢?还是让所有的人认识到,看,我都快50了,还如此精神。
的确,作为一年活了快半百的中年人,读过书中他的数篇文章后,再扫几眼那些认真的摆拍照,还是能看出来,他的肉身和灵魂都十分健壮。
肉身的健壮在这里就不必说了,大家可以翻他各处拍下的相片。说一下他文字的健壮。我不知道用“健壮”这个词是否恰当,只是还没有找到更贴近我感受的词,就先暂且用这个词来说明了。
许多年前,胡适曾提倡“我手写我心”,他觉得文章的好坏,不用太在意文笔、修辞,重要的是把事说清楚。所以,在读胡先生的文章时,总觉得他特别的理性,凡写的文章都得表达点什么,说明点什么。他反感无病呻吟。
这本集子中收录的冯唐的文章,有新有旧,有一部分之前在网上也读过。合在一块来读,总体呈现了胡先生说的一个概念,文章着重在于说一些事,还很好地说清楚了一些生活小道理。这些事中,冯唐还喜欢用清单体来表达。一二三四五,一条条地跟你数来,好几篇,都有数足十条,也算是诚意满满。
早前被刷屏过的“如何不油腻”,似乎是超过了十条(本书没有收录这一篇)。这本书收录他讲自己如何跑步的五条,倒是很有意思,也值得借鉴学习。一、敢于开始。二、必须坚持。三、忘掉胜负。四、享受成长。五、没有终极。我自己作为一个跑步爱好者,在读了这五条经验后,也觉得很有道理。其它的想开始跑还没开始行动的读者,如若也读到这些,并敢于开始,又能坚持下来,必定是一件乐事。
如果你还在犹豫,不妨再向下读下去。跑步还有诸多好处,冯唐是这样的列举的:欣快、甜睡、能吃、能瘦、去烦、感受、充电、放下、偶遇、独处。
还有一篇有趣的“清单体”文章,叫《富二代的自我修养》。是他在深圳的一个富二代研修平台的一次讲话,又列举了十条建议:一、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二、留下时间读书和游学。三、苦练基本功。四、尽可能在著名大公司、大机构工作三到五年。五、进入家族企业后,先负责一块小而完整的业务。六、结交两到三个一生的朋友。七、认真培养一个爱好。八、规律地锻炼身体、九、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十、如果有一天不是富二代,身体力行一到九条,让自己从头再来。
这篇关于富二代的文章,初看标题,我本以为和我与无。读完这十条后,除了第五条没有家族个企业可去以外,其它的貌似是不是富二代都可以实践一下。这一条条的做下去,必定能打好人生的基础,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人生总不会差到哪去。
书中类似的指导还有教导他朋友的孩子: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哭闹得不到一切。父母应该做到的:和孩子们说好,不必成材。不作恶、开心,自己养活自己。
指导范围再扩展一下,到了找男友的标准,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唐朝甄选官员的四条标准:身、言、书、判。唐朝是个从容坦诚的朝代,好男儿都去当官,哪怕当官,第一标准还是长得帅和身材好,赏心悦目,老百姓喜闻乐见。第个标准是口头表达好,会说话,嘴甜。第三个标准又是汉字写得好,看来书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确重要。第四个标准是公文判词,对世界有基本正确的判断,能想明白,能写清楚。
以唐朝选官员的标准来选一个男朋友,从长相到表达再到清醒的思维意识,可以说是很全面了。这些倒是可以给广大在寻找另一半的女生一些参考。同样,找女朋友这些标准也是可以实行了。
这本书虽是被列为散文集,但也颇有一些过来人指导后辈人人生指南的建议书。都说都读书不如行路,行路不如高人指路。读几篇冯唐的“清单体”文章,倒真的会给当下生活重新更一些计划和方向。这真是读书和高人指路一并的收获。以此点来看,这本书还是可以在闲暇时刻,读上一读。
当然, 即便这些清单说的再清楚,再有用,毕竟是冯唐自己的人生历练所得,这些并不能全部适合用于我们身上,不过,在这些一条条地说明之中,或许总能找到有用的一两条,实践和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生活总是没有一劳永逸的,高人的指导也只是一时,而这一时的小小帮助,也是可以帮我们解答生活中的部分难题。
其它的,全靠自己。
最后,还是得吐槽一下,后面节选了冯唐几部小说的部分内容,这样没有头没尾的挂在后面,读起来似乎没什么意思,况且,纸这么贵,何必呢?最后用绿纸印上去的三行诗还是挺有趣的。
记了一小首:
《致女儿书》
煲汤比写诗重要
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
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
内心强大到浑蛋比什么都重要
《春风十里不如你》读后感(六):冯唐和他的金线
冯唐高产,时隔仅四月,他就推出了今年的第二本新书。 然而,对于长期关注冯唐微博并对其微博宣发策略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讲,或许能感觉到冯唐介绍这本新书的低调作风。9月8日,在没有任何预告的情况下,《春风十里不如你》突然宣布全网预售。要知道在上半年的《成事》宣发中,冯唐显然运用了更多力气。早在《成事》付梓前两月,冯唐就开始不断释放此书的内容与创作历程,比方晒《成事》的试读本、发表书中的序言等等。新书发售后,冯唐又马不停蹄举办签售会、参加各类演讲活动以宣传他的新书,这些行为足见他对这本融合先贤语录与自身工作经历之作的非凡重视。 因此与《成事》相比,难怪让人觉得《春风》更像一个失宠的孩子。 冯唐新书的文案通常以一句精炼的、如诗一般的话概括整本书的内容和主旨。在《无所畏》中,这句话是:“2018年冯唐全新作品,一部坦露自我的真诚之作。”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我们能提炼出至少三个要点,首先,由于是“全新作品”,内容一定是前书所没有的;其次,由于和“自我”相关,一定是杂文;再次,由于是“真诚之作”,冯唐势必会重点阐述其独到的世界观和生活体验,而这正是那些喜欢他的人所重视的。在《成事》中,这句话是:“成功不可复制,但人生一世,总得做成几件事情。”由于这本书的副标题“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已经能令人大致明白书的内容,所以这句文案重点区分了本书和成功学书籍的区别,从而打消了读者将其误以为鸡汤的考量。 而在《春风十里不如你》中,这句话是:“一本书读尽冯唐的人生金线,年轻时极尽欢喜,年长后极尽通透。” 这句话使人一下摸不着头脑。“金线”是冯唐在GQ写专栏时创造的词汇,意思近于“评价文学作品品质优劣的标准”,由于这种标准“很难量化(冯唐语)”,所以他用“金线”一词拟之。因此“冯唐的人生金线”大概可以理解为冯唐对某些事物进行区别的标准的理解,换句话说,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冯唐的审美,是有关审美的评论集吗?还是关于金线之上作品的收录?我们能从这段话的其他词组找到线索:“一本书读尽”、“年轻时”、“年长后”,都能说明这是一本作品自选集。 拿到书后翻翻目录,第一直觉:“冷饭预警。”九成的内容都是过去曾经发表过的:杂文、小说、诗,若说有新鲜的,那就是冯唐第一次展现了他的画技。 冯唐不是一个炒冷饭的人,这点我知道,作为世间人,他犯不上用文字换碎银子。冯唐是个心里有火苗的人,这点我知道,作为码字人,他一定对这本书予以某种意义和期望,即使这本书查重率高得可怕。 我想,他可能是期望读者找到他埋的彩蛋,从而体会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正如月光隐隐约约,手指头砍掉半截。而我,确实找到了几颗。 1.冯唐老了 在《无所畏》中冯唐曾讲到:“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衡量,我人生的上半段都在今天告一段落,明天就要开始下半段了,而且可能是比较差的半段。” 很少人会真正认识到《春风》的意义,这是一部自选集,是冯唐对自己大半生创作生涯的总结,这其实是个带有标定意味的举动,因为人一旦出自选集,就有了盖棺定论的味道。但这显然不是冯唐的意图,冯唐虽然确实觉得自己不年轻了,但还没有到对自己的气数这么不自信的地步,冯唐的意思其实是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尽管这个阶段跨度很长,阶段成果也很丰硕,以至于对常人来讲基本意味着可以收手了。冯唐很聪明,他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没用“自选集”为此书定性,而是将其称作“创作精华”,这就这就像领导讲话,说:“我总结两句哈”、“但你们也别太在意哈”。 但话说回来,虽说是阶段性总结,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冯唐文字已经在文学江湖上打下了不大不小一片地,有回首的资本。在一次访谈中,主持人问他:“你曾经说过,要用文字打败时间,现在你还是这么想吗?”冯唐听到主持人这么一说,用不太乐意又打趣的口气回答:“我个人觉得这个目标目前基本已经实现了。”至今冯唐已写了六本长篇小说,两本短篇小说,五本散文和两本诗,确实有理由把他认为传世的文字总结一下,冯唐在《春风》的序中写道:“人有生,必有死,人有年轻时,必有老去日,真的活着活着就老了。”时间紧迫,趁活着赶紧总结一下存个档,我觉得,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吧。 2.冯唐金线 自从和韩寒刚过以后,“冯唐金线”就出名了,百度百科释义为:网友自造的成语,类似班门弄斧的意思,主要用以文学领域,表示一个文学水平差的人,拿着自己的线到处评论别人的文学水平。 冯唐显然对这个释义不以为然,从这个角度看,《春风》像是一种回击,封面底部的文字写到:“一本书读尽冯唐人生金线”,这话颇有抬杠的意味,当然,冯唐对于金线是认真的。 看看他的书名: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话出自冯唐最出名也是他个人最满意的一首诗《春》: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这首诗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冯唐的文学特色,首先从内容上,这首诗写出了情爱萌动催发之意,使人感受到浓浓生命气息,这便体现出冯唐多数文字的典型气质---“肿胀”,因此深得作家本人偏爱,其次从诗体上,冯唐独具匠心,创造出“超简诗派”,简单说,形似俳句、短小精悍、表意大胆精准,是冯唐诗的特色。因此用“春风十里不如你”作为书名是再好不过的:这句话本身是冯唐金线标准的体现,并且充分反映冯唐的文字气质和他对诗的重视。 3.冯唐三观 冯唐的金线建立在他的三观之上,这点可以用各章标题看出:(一)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二)很多了不起和钱没关系、(三)活着活着就老了、(四)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儿、(五)文字打败时间、(六)天用云作字、(七)诗歌是世上的盐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是冯唐三观的总宣言,按我的理解,可以用陈寅恪一句话概括:“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很多了不起和钱没关系”是冯唐入世观,按我的理解:不俗之人;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出世观,按我的理解:佛法; “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是冯唐写家人:故土亲情,nostalgia; “文字打败时间”,冯唐志大,供我等后辈勉励!值得一提的是,冯唐把他早年耿耿于怀的“文字打败时间”排到了第五位,是出于完成任务的考量还是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用云作字” 这一章节集中展现了冯唐小说的创作历程、语言特色、创作逻辑和思想内核。 冯唐第一篇节选了《欢喜》----他十七岁写的第一部长篇。我没看过《欢喜》,但可以从他节选的片段看出其收录在本书的用意---十七岁的冯唐虽然拧巴,但气质已成,文字排布舒舒服服,语言清新亮丽,表达生动惊奇,而且能从节选看出冯唐从小读书下功极深。 《北京三部曲》,冯唐垫枕头作品,不多说。但值得注意的是,冯唐节选出的段落,都是他作为创作者本人所喜欢的段落,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创作示范。作为写作者通常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写的东西通常会在某一部分“水”一下,而在另一些部分可能会有如“鬼神附体”、“摄人心魄”,但读者可能发觉不到这种“文气”的变化,而作者把自己认为写的好的段落挑出来,就为同行或学写作的人提供了绝佳的“提升功力”的机会。 《女神一号》,香港无删减的称作《素女经》,冯唐以自己三十到四十岁的生活环境经验取材的作品。 《黄昏料理人》,一部短篇,冯唐四十岁以后的文字风格代表,简练苍劲不修饰。 5.诗人冯唐 冯唐的新浪微博以“诗人”作为认证身份,冯唐自己也说,他文学上努力的程度,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但讽刺的是,冯唐的杂文江湖上都说好,小说声音就小一点,诗就几乎骂声一片,尤其在《飞鸟集》下架后,对冯唐写诗的水平几乎负面评价一边倒,以至于冯先生到今天为止还是气不过来。 冯唐对诗的开创性贡献其实是大众注意不足的。在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诗以古体为宗,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诗开始大行其道,但中国诗界仍以“五四”以后那种修辞繁复的、语言华丽的现代诗为圭臬,这其实已经无法打动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了,后现代主义的一大特色就是解构,在现代人看来,整那些花里胡哨有啥用,想说啥?想表达啥?简单点,时间有限。 以冯唐为代表的极简主义诗派便在这种时代下应运而生,冯唐说:“语言乏力,多说必然错,只好只求直白,只用赋、比、兴,直接璎珞、珠玉、眼神、奶头,剃掉一切多余,比《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还直白,使用汉语的效率还高。”这就说的很清楚了,语言是工具,是要用来表达的,一句话能表达清为啥要用两句话? 最后,我们赏析几首冯唐收录在《春风》里的诗。 《无题》 知道你在北方海边,一时,啤酒、贝壳和冷风。想起一时之间、多年以来浪费的妙人、好花草,于是诗: 你是一夜一夜排开的酒 一夜一夜一个人白白流走 大意:冯唐一个人在路边吃烧烤,想起喜欢的女生在遥远的北方,她现在在干吗?为什么不在我身边?正如我有品尝美酒的好味觉,整个世界也只有我有欣赏她的好眼珠子,此刻她却不再我身边,她被岁月的摧残就像每天晚上开一打好红酒倒下水道,真是浪费! 语言特点:第一,吟诵性。“你是一夜一夜排开的酒,一夜一夜一个人白白流走。”用一口气读完,会发现气息基本用光,而“酒”、“走”都属破擦音,读完能将气息排干,形成抒发的效果。第二,修辞。“一夜一夜”夸张直白,既描摹出浪费之况,又以“夜”之时间特点烘托浪漫忧郁的情怀;“一个人白白流走”,全诗诗眼,人以酒喻,酒尚珍贵,人之容色更为易逝,一晚晚就这么独自白白流走,可惜得心疼! 《中药》 世间每种草木都美 / 人不是 中药很苦 / 你也是 赏析:很好理解,这也是超简诗派的特点。草木和人什么关系?草木无知,而人有知觉有感情,简单的草木不伤人也不摧残自己,所以更容易接近原始美,人则容易相互伤害,打破美好,这就不美了,这就苦了。 《说话的爱情》 你问 / 什么是爱情啊 “爱情?是一球肉吧? / 有的人没有球 / 有的人有个弹球 / 有的人有个篮球。” 你说 / “最喜欢云彩 / 毫无未来 / 一段只有两个人的现在 / 宝贵到干什么都是浪费 / 白天看云彩 / 晚上躺在一起 / 发呆 / 说话 / 做爱 / 把你抽干。” 我说 / “有些树叶 / 秋天就落了 / 春天再长出新的来 / 人们管这个叫变心 / 我的教育管这个叫凋亡 / 癌的产生缘于凋亡的失灵” 我问 / 什么是爱情啊 “就是见面欢喜 / 不见面想念 / 宽容和慈悲” 赏析:这首诗浓缩了冯唐完整的爱情观。青春懵懂知慕少艾的年纪中,爱情像身体里任何部分一样,是个自然生长出来的肉球,只不过有人早熟,有人晚熟,早熟的肉球大一点,像篮球,晚熟的像弹球,有人没长那根筋,因此就没肉球;到了热恋时期,两个人缠在一起,时间宝贵到干什么都觉得浪费;当激情退却,爱情不再,冯唐觉得,与其说是“变心”,不如说是“凋亡”,万物有生灭,何况爱情?而到最后一个阶段,两人爱过分手过,再次见面,没有怨恨没有失落,只剩欢喜、想念和慈悲,我想,这也是爱情最好的结果吧。冯唐在《爱情如何对抗时间》曾说:“一刹那之后,哪怕这些一刹那都成了灰烬、成了记忆,还是爱情死灰复燃的最好基础。”冯唐依然相信,爱情终究是美的,是值得的。 另外,这首诗有个很有趣的细节,冯唐真乃埋彩蛋达人,这首诗的题目是“说话的爱情”,整诗也由两人回答展开,首先提问的是女生,回答的是男生,而男生的回答显得有些幼稚,这侧面体现青春期男生在两性情感方面稍显钝滞,而男生再问女生,能看出女生对爱情的认识水平要远远高于男生。而到分手的段落,冯唐把锅背到自己身上,并解释爱情的消逝是自然的,以表现自己的高深通达。但最后他再问女生,结果发现女生的认识水平还是比他高一头,人早就想开了,早就宽容了。冯唐无疑将女性拔高到了神祗的高度,这便是诗人的终极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