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看日本》是一本由[日] 髙畑勋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谅我的肤浅和固有观念。看到这本书名时,我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是浮世绘。据说,浮世绘这种日本艺术形式影响了诸多印象派大师。而浮世绘的美几乎“验证”了日本的文化,谨慎、艳丽、多变、冰冷。可读完第一篇文,我知道,是我太狭隘。
作者高畑勋先生是个很厉害的人,毫不避讳又坦白真诚地说,当日本艺术还是个婴孩时,被中华文化哺育和影响。但不能小瞧日本艺术的是,早期的日本绘画非常坦诚,带有浓郁的岛国原生态。一个民族对生活和生存的感悟,在文明与文化均不发达时,绘画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表达形式,也极容易被流传、再消化、再汲取。
绘画的力量,多半从三个角度激发。一是造型。在我看来,这是学院派最重视的一点。其次,是色彩,这是印象派之后的艺术家不知不觉中侧重的一点。最后,是线条。关于线条,反倒是很多艺术家渐渐忽视的。我猜,原因是,线条太过直白和幼稚。不含蓄、不晦涩,还是艺术吗?
小孩子是最喜欢用线条来表达的。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应该也是拿着笔,用各种直线曲线来表达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这本书所展示与讲解的画,就是从线条开始,拉开完全与你我印象中不一样的日本艺术。
这本书的震撼力,与其他市面上的艺术讲解类图书不同。如果只是为了重温仍在主导世界美术主流的欧美艺术的画作,这本书是不合适的。但如果想被东方艺术文化震撼一下,特别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震撼一下,这本书应该会超出预期。
有时,我在想,除了书,还有什么,可以这样,毫无保留地把另一个人大脑中思考和消化后的一部分,交换给我。而我付出的只是时间,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沉没成本。当我这样想的时候,这本书摊在面前,那些画跨过无数人生命的长度,在我眼前静默自语。
不得不说,作者高畑勋先生的文字风格,干净利落,不是哄小孩子那一种。读起来,略带难度。如果不是真心热爱绘画,只是猎奇,恐怕需要多费些心力。但,这种交流,算是给自己在工作之余后的一个假期。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二):高畑勋带你看懂日本名画,了解日本艺术
上个月,全球知名动画公司,至今已推出近30部动画番剧,20部动画电影的京东动画发生火灾,全球动漫迷为之震惊、哀悼,女儿也连发几条朋友圈痛心好多经典没了。日本动画深得漫迷之心。
而这本《一幅画看日本》的作者高畑勋正是日本动画界殿堂级人物,《萤火虫之墓》《岁月的童话》《百变狸猫》《辉夜姬物语》等经典动画均出自他手。
高畑勋不仅是一名动画大师,更是画痴,他在其56年的动画导演生涯中,经常流连于世界各地美术馆品读名画,品味历史和人生。
《一幅画看日本》中,高畑勋选采了从平安时代(十二世纪)到平成时代(二十一世纪),跨越千年的30幅日本名画,用充满感情的文字带领我们解读画作和画作背后的日本文化。
每一幅画作都有故事,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江户时代画家尾形光琳的《立姿美人图》中,女子左手入怀,右手提裙,粉面桃花,可看出光琳对女子的热爱。其实,光琳作为京都富商之子,他的行为放荡早已人所共知。高畑勋说,这幅画也侧面反映出当时上流工商阶层男女关系的混乱。江户时代的孩子《五郎像》,简单的一幅人物小像,高畑勋为我们还原了肖像背后的人物生活和命运,令人惋惜和唏嘘。同时亦展现了日本人对孩子的疼爱。高畑勋还分析了日本动画之所以大获成功,主要得益于人们对孩子的热爱,常把孩子设为动画主角,让他们大显身手,去做现实中不可能的事,这一举动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大发明,也垫定了日本在动画界不容小觑的地位。
每一幅画作在高畑勋的讲述下,成为了一堂堂深刻的美学课,透过表象看本质,陌生的日本国渐渐在脑海中有了一点影像和轮廓。
书中的每一幅画作和作者,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在,画作有高畑勋的细致解读,而书末又附有画家小简,这让人阅读起来时多了一些理解。
高畑勋的解读中,每幅画作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意义。如此解读让人更加明白,好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通的,都善以细节戳中读者心灵。
一般人看日本画,初看可能觉得有些懵圈,但是当你放空自己,跟随高畑勋的文字,随着阅读的深入,你渐渐懂得了一些……这大概是我阅读本书的神奇经历。
《一幅画看日本》按照年代介绍三十几幅绘画作品,都是日本知名画作。每一幅画,作者都是由这幅画想开去,凡是跟这幅画有关的思维都能呈现在文章中,用一个篇幅不是很长的文章,再现这幅画多方面的内容。所以你读哪一篇文章,都能获取一定的知识。一本能让你获取知识信息的书,就是一本比较好的书。
有的画,作者着重从历史价值来谈,比如第一篇文章介绍的《国宝伴大纳言绘卷》,这幅画作者重点介绍了以会昌门为背景,官人门呆呆地仰望熊熊燃烧的应天门。百姓们惊慌奔走,而上风口的官人门却在悠闲地观火。每一个人物的神态都是不同的,画师异乎寻常的表现欲望和强大的表现力让人啧啧称赞。这幅画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如果不是设身处地,是不能画得如此逼真的。
作者还介绍了几幅线描人物画像,《花园天皇像》《织田信长像》,其中《织田信长像》对比着介绍了两个画家的作品,同一个人,因为画者不同,人物表现就不一样了,一个帅气感觉很平易近人,另一个却非常严肃,让人不好接近。
孩子游戏是《暮归绘词》里的局部,女人舞蹈节选《花下游乐屏风图》,人物动态抓得格外精彩。《伊势物语图》《净琉璃物语绘卷》再现的是美丽的故事,把故事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就如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画作大多跟宗教和神话故事有关。看这些画,让我们了解了日本传说故事。
画圣的“败笔”介绍的是一幅山水画,这幅画作中所谓的“败笔”是画面中有一个粗线条的陡崖,把上面画面按照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竖着分开。但就这一处陡崖却成为此幅画中的经典,它与厦门斜切的几天线构成完美的呼应。让画面形成强大的气场。再看集朝气蓬勃、霸气、飒爽、活力于一身的青春画作——一株茁壮的梅花图,太美了。屏风艺术在绘画史中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还有大群大群的乌鸦。完美人物乌鸦可能是不祥之鸟,但有的地方,却把乌鸦奉为神鸟。
最让我震撼的《沉重的手》这手分明就是一个人,无奈地低垂着头,双手无力地向前伸着,上面还有一只手压下来,让人透不过气来。后面还有一些抽象画。
作者选择图画没有主管意识,看到喜欢的就介绍,把自己的感受,作者,艺术手法,故事,影响等都形成文字。即使是普通读者,也能读懂。
!.��UQ��A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四):关于日本名画,需要担心看不懂吗?!
作为被称为一依带水的日本,实在是既熟悉又陌生。这些年,到过日本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景点有的甚至不止去了一趟两趟,但如此仅此而已的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日本的了解和理解也依然基本是停留在表面,说“一知半解”都有些过。
正如了解中国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些文化生活,可以借助《诗经》中的作品来加深印象一下,了解日本,也同样可以借助文学艺术作品。和看似不变的景观不同,文学艺术作品尽管也是不变的,其实却隐含着很多内在的东西,隐含着很多“言外之意”,是很值得研读一番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幅画看日本》还真的不是一本很简单的关于画作赏析的书。
高畑勋是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导演过不过知名日本动漫作品,对美术也很有研究。在《一幅画看日本》这本书里,他一共介绍了三十幅绘画作品,这些画作的作品年代一直从平安时代,也就是中国的中唐到南宋前期,一直横跨到2003年。画作的年代差异甚大,题材、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却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日本——来进行。大约可以这样来理解:三十幅画就是三十堂意味深长的美术课,再现了1200年的日本艺术史;即使这三十幅作品不能够完整地再现一个全方位的日本,却已经尽可能立体、形象,甚至还会有很多难得的细节体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一个似乎不那么一样的日本也就迎面而来,渐渐变得清晰。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这些日本画作,即使是最出名的,恐怕平生也不怎么见过。但既然是挑选出来的日本历史上的名画,当然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是平安时代的绘卷,还是室町时代的水墨,抑或桃山时代的屏风画、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以至于到现代细腻写实的动画——比方说高畑勋最熟悉的本行,除了画作本身,更兼有高畑勋出神入化、率性而为的文字介绍,相得益彰就是大概率事件了。那些艺术家虽然同样陌生,但不妨顺便了解一下——至少,可以从他们的画作中看一下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就当自己是在找不同、打相似,也是很有体验感、很有自豪感的一件事情。
名画之所以是名画,必定有其深有内涵的地方。但如果是一个对美术知之甚少的“小白”呢?那就不妨首先看个热闹,然后再仔细结合高畑勋的文字来作进一步的了解。毕竟,高畑勋自己也说了:“在讲述画中具体内容的时候,我尽可能地选择最为贴切的文字,力求精准表达作品的细腻。”有这样的表态,还要发愁看不懂那些名画吗?!
所以,实在不必作过多的准备工作,真正开看、看读就可以了。只不过下次真有实地参观这些名画机会的时候,不妨再来作一番仔细对比、观摩印证,那就更加圆满了。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五):日本绘画不只是动漫
从《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到《龙猫》、《海贼王》,日本动漫或仍影响着如今已为人父母的一代人。著名动画导演高畑勋因与宫崎骏共同创立的吉卜力工作室广为人知,《萤火虫之墓》、《天空之城》都是他们的口碑作品。但高畑勋直言,对于艺术欣赏,他只是个门外汉,只沉浸于自己喜欢的作品和画家,那么以《一幅画看日本》为他副刊杂文的书名,是否有点夸大其词了呢?
读罢此书,却觉获益匪浅,小文章有大气象。一是明白了日本动漫何以能成为他们的文化标签,二是从艺术的表现中窥见了日本的民族性格,艺术史也是日本历史的缩影。
过去的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书画上能直观感受到种种借鉴。譬如,用线条简单勾勒、追求形似的“似绘”;脱胎草书、以略笔表达意境的“俳画”;不画轮廓、利用墨与墨在宣纸上晕染形成的白边,取代轮廓的“筋目描”……值得骄傲的是,高畑勋谈到江户时代精湛历练的水墨笔法,称今日日本美院的专业画师尚无法企及,但“上海美术电影厂某一时期的水墨动画要另当别论”。那如果说在画功上,我们不落其后,为何今日的国产动画水准会逊于日本呢?高畑勋在《日本动漫打动人心的秘密》一章中,选择了歌川广重的一幅画(亦即本书的封面)。乍看可能体会不到此画的妙处:马屁股、马腿占据了一半的画面,再定睛细瞧,地上还散落着马粪,美在何处?除了浮世绘所表现的民风民俗,高畑勋认为,此画的构图相当巧妙,不仅新奇独特,而且极端放大的近景和缩小的远景形成了有趣的层次。如是,平面的画风忽然有了立体的空间感,让观者身临其境,这不也是今天动漫的常用表现手法吗?用电影术语来说,这可是“景深镜头”、“纵向构图”、还有“抓拍”。但在广重创作的时代,电影还没出现呢,这种超前的视物角度和体验感,早已写在日本艺术中,故而我们可以抛开文化背景,对动漫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无论是先时受中国绘画的影响,还是后来从西方绘画中汲取灵感,在日本的绘画作品中,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观和民族个性。像是取材自古代传说的故事、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意象(水、火、风、露珠)、对失败、死亡和神秘事物的独特理解,当然还有事无巨细、活色生香的生活场景。艺术家能坦诚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丝毫没有扭捏做作,画面怎能不有趣!
在庄严的古代绘卷中,拥挤的人潮无一人重复,画家竟还忙中偷闲,刻画了一位趁乱揩油的“咸猪手”;在场面丰富的作品中,高畑勋留意到的是在一隅专心玩陀螺的孩子们,个个形神俱备;连日本的艺评家都拿捏不准的雪舟的风景画出现了难解的线条和阴影,观者却不觉突兀,反有恰到好处的和谐感,“间于具体与抽象的表现”超越了语言;作者没拿到版权,却绝对值得我们上网欣赏的是葛饰北斋晚年画的虎,变形的身躯和萌萌的神态,是拼搏之后偎在大自然母亲怀中的柔情,倦鸟知还,不是谁都有缘得见,这也是北斋的另一面。
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记录当下的情绪,且生动得雅俗共赏,存在于日本的绘画中,也存在于今日的日本动漫中。如同日本在其他方面一样,它既没有成为中国的翻版,也没有全盘照搬西方,如是,我们欣赏的日本动漫或其他艺术才显得亲切、自由、独树一帜。
——己亥年读高畑勋《一幅画看日本》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六):清新的笔法,好萌的老虎
看到图中的老虎,什么想法?那还是兽中之王吗? 大部分人的内心不觉宛然一笑,好萌的老虎呀。 不由得赞叹,画家居然可以通过如此清新的笔法,勾勒出好玩有趣的老虎。 图片来自于高畑勋《一幅画看日本》,说实话,非常喜欢这本书。 内容很有趣,十分类似国内最近流行的诗配画。作为知名的动画电影制作人,高畑勋先生通过筛选出日本历史上的一些画作,结合时代背景,推断画家的心理,深入分析画家希望表达的内涵。 这本书是将高畑勋先生之前在杂志上所发表的评论文章进行的重新整理。每篇的长短合适,段落安排和排版更是非常棒。 此外,用的纸张很厚,摸上去的感觉确实真心的舒服。 着力推荐。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七):一本书里看日本艺术史发展脉胳
高畑勋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动画导演,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系法文专业,看到这的读者或许会产生疑问,一位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系法文专业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却最终以动画导演成名?这是什么原因?这本由高畑勋所著的《一幅画看日本》会告诉读者答案。
对美术有着浓厚兴趣的高畑勋先生一直以来坚持懈地写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坚韧的笔耕不辍之下,最终成就了自我的人生。日本虽然是个现代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在目前世界格局里属于第一世界阵营,但因其自身的地域所限,自然生态环境并不丰饶,生活 于岛国上的日本人对自身国家有着异于他国的高度认同感,只要是先辈遗传下来的,哪怕一片破瓦也成为研究的对象,并严格考证严密组织用严谨的文字正名成史,这份对历史的尊重与崇敬,他国的人民真应该学学。
一个国家对本国历史都不重视,不知前生,何来后世?高畑勋先生的这部《一幅画看日本》从日本的平安时代,公元十二世纪始至二十一世纪止,在这千年多的时光里,选取让作者高畑勋先生感触至深的画作而写出真挚感人的随笔文集,将日本艺术史发展脉胳看似随意实则严肃倾诸笔端。
作者高畑勋先生之份将热爱转化成毕生所追求的人生理想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诗: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身处重重都市重压下的各色人等,能有这样让自己的灵魂可以寄托之所在,实在是一种心安的幸福。
在《一幅画看日本》中,高畑勋先生并未回避在画作里观察到的不雅现实。比如《伴大的纳言绘卷》里一位男子在混乱中非礼一女子,该女子受惊时抬手的画面就被伴活灵活现写出,这样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世俗场景何尝不是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另一种探索?
画作可以真实的反映出时代的特征,《花园天皇像》将日本人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意识形态以画作形式让世人皆知,若没有这种近乎肓目的崇拜之情,诸如此类的天皇像也不会被日本人当成倾世至宝代代相传。廖廖数笔的《慕归绘词》便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态信息传递给今时之人。
奢靡之风的《苑下游长屏风图》更多的是对生命活力的喜悦,抛却当时的政治因素,此图广受欢迎也就无可置疑了。
无论是清雅脱俗还是浓墨重彩,他的《一副画看日本》都能使得读者对日本有着更清晰、完整和全面的认知。他与宫崎骏先生创立的“吉卜力工作室”的大获成功似乎成为了“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日本国民正以其特异的视角潜移默化地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整个世界。